關于文化創新作文匯總五篇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信息。寫起作文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化創新作文5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文化創新作文 篇1
中國,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源遠流長達5000年之久,從遠古的孔孟思想到當今的社會主義文明,從甲骨文到簡體漢字,華夏人民的千古智慧筑造了一個輝煌的中國。
首先,不得不說,現今中國發展迅速,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但在這背后,中華文化卻陷入了一個難堪的境地:如中國某些大學自主招生不考語文,語文即中文,中國人的母語,卻糟的如此待遇,何嘗不讓人痛惜。
再者,中國向來以“禮儀之邦”為著名,而現金各國有幾人會去注重所謂的禮儀:公交車上,許多中年人坐在座位上老年人只能瞅著上方的“老弱病殘孕坐席”而嘆息,抑或破口大罵,打架斗毆,聚眾鬧事。中國人如此“注重”禮儀,還有何臉面打著“禮儀之邦”的名號去面向世界。
再次,中華大門對外開放本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西方文明涌入中國,中國人喜歡過圣誕節寧愿棄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于不顧,韓國江陵申請端午節傳統節日,這難道還不夠點醒中國人嗎?
還有,中國計劃生育政策本來是提高人口素質的好政策,卻造成了家長溺愛孩子之風,家長說不愿讓孩子過以前的苦日子,但中國有句古話“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不經歷風雨的錘擊怎練得一身正氣。
最后,日本作為一個小小島國,二戰后,經濟迅速崛起遠超中國,日本人大力發展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弟子規”、“三字經”,日本很多人都會背,中國人呢?日本人不僅會背,而且還會時間在生活中,中國人能知道就很不錯了。當今世界經濟競爭激烈,很多人都在試圖尋找解決方法,一位博士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說過:挽救21實際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思想和大乘佛法。中華文化以和為貴,確實為當今實用典范,可中國人卻做出了一個讓人驚奇的事情:捧著金子在大街上乞討流浪。這讓中國如何迅速發展經濟?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世人眼中的寶藏,卻成了中國人眼中的垃圾,這讓聽著不得不捧腹大笑,但這是事實,是不可更改的事實。
再此,我希望諸位中華骨肉同胞可以認真學習研究中國文化,弘揚發展中華文明,讓中國這個文明古國可以再次以文明的面貌站在世界之巔!
文化創新作文 篇2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題記
文化是在不斷的繼承與創新中發展的。我們對傳統文化應持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態度。
創新需要勇氣與智慧。自古以來就有嫦娥奔月的傳說,這雖然只是神話故事,卻也體現了那個時期人們對飛天的向往。事實證明這并不是空想,只是那時沒有成熟的技術去實踐罷了。今天我們能有這么輝煌的成就,與前人的美好想象是分不開的。沒有前人的想象,就沒有后人的實踐。嫦娥一號的成功發射,證明了飛上月球不再是神話。創新不僅需要大膽的想象,還要智慧的開拓。
繼承不等于盲目的守舊。在我國古代歷來有著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這一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烙在人們的頭腦中。“武則天、花木蘭、穆桂英”等中國古代杰出的女中豪杰,就充分說明了誰說女子不如男。我們都應該正確認識,不能盲目跟隨當時人們錯誤的觀念,盲目守舊是不可取的。
創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發明大王,曾經說過“天才不過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份。”的確如此,他所發明的電燈泡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成功的,而是經過一千多次的失敗中成功的,失敗是成功之母大概也就是這個道理。
“踩著別人的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愛因斯坦的這句話告訴我們按照別人的辦法和思路來做事情,沒有任何的創新,將會走向平庸。當然,我們并不是不學習別人的辦法和經驗,而是在別人的辦法和經驗的基礎上,善于創新,敢于創造才會在學習生活上有所突破,才會有所發展。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皆是創造者。”告訴我們無論是什么人,什么地方,什么時間,都可以創造、創新。但是創新,并不是靠著自己的主觀意識去臆造去隨意地瞎編亂造,而是要繼承前人的優美成果,在別人正確的理論指導下創新。
漢字的繼承與創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在遠古時代倉頡開始造字,再經過后來一系列的演變,最終形成了現代漢字。這就是繼承優良的傳統,在繼承優良中創新,在創新中繼承。
繼承和創新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想發展社會,要想發展社會,我們必須要在別人在傳統的文化之上去創新。
文化創新作文 篇3
近年來,有出版社再版重印民國時期的國語讀本,受到老師和家長的追捧;各地中學語文教材不斷翻新,有人稱贊其為“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那么,我們該如何看待繼承與創新呢?
記得老家附近有一座小寺廟,那是一座坐落于半山腰處的廟宇。在山下經過時,會看到瓦片上泛著太陽的光澤,跳動著星星點點的光芒,有時亮得刺眼。有時爬山鍛煉身體,會遇見下山的衣著樸素的僧人,他們走著自己的路,不顧我們這些登山者的出現,神態總是平和的。到了廟前,就會不自覺地放慢了腳步,也不敢大聲喘氣,畢竟這和寺廟中莊嚴肅穆的氣氛太不相符了。在這里,有著整整齊齊地種著青菜的菜畦,房頂上的炊煙,樹林間的風聲和鳥叫聲。
不過,若是下了山,沿著公路驅車向城市駛去,不用多久你就能看見一個喧鬧的集市,充斥著小販的叫賣聲和顧客討價還價的聲音,這里有著各種各樣的蔬菜、水果、雞鴨魚肉,每天都有一大批食材被運進來,被用于交易,然后進入城市里的家家戶戶。
此時,向路的前方看去,已有幾幢高樓露了出來,那上面覆蓋著新型的玻璃材料,反光而不刺眼,各個品牌的汽車在平坦的柏油路上馳騁著,人們的身上都是時髦的服飾,整個城市躺著浮躁的氣息。
這截然不同的畫面,使我驚嘆:距離不遠,差距怎會如此之大?傳統而又古老的宗教建筑和現代化的都市,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和與日俱新的現代文明,看似矛盾卻又自然而然的共存著,實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
企業的成功經營也離不開繼承與創新的結合。拿云南白藥來說,它發明于1902年,被視為止血神藥,其配方、工藝被列入國家機密。早年的白藥,是粉末狀的小瓶封裝,一姓單傳,百年不變。如今,云南白藥企業已經開發出氣霧劑、創可貼、牙膏、洗發劑等新產品。它的成功,不僅源于傳統配方的優秀質量,也是創新精神的結晶。
如今,國家積極倡導的.“工匠精神”,在我眼中,正是這種繼承優秀的傳統,從傳統出發,保持手藝人的精神,專注于產品,并在目前的環境中做出恰到好處的創新,用新的思維,開發新的產品,以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在我們的學習與生活中,也需要這樣的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用不變的努力和創新的思維、方法,讓自己不斷進步。
套用林徽因的話來總結吧:繼承要有,但不是抱殘守舊。我們要在傳統上,恰到好處地創新。
兩個書法家,一個在學習前人中僵化,一個在自我獨創中漂泊。其實,真正的藝術是繼承與創新的有機結合。
沒有繼承,創新就沒有了依據。正如沒有土地,草木就沒有了根基,一切的枝繁葉茂,春華秋實便無從談起。在繼承中,中國文化貫穿著歷朝歷代的縮影,從唐詩的意境到宋詞的音韻,從曲劇的情節到小說的豐盈,沿襲下來的一部《紅樓夢》震撼了多少心靈?如果沒有繼承,“集大成”的“中國封建社會百科全書”將會成為一部揭露黑暗封建統治的論文,毫無意趣,看得見明清,卻看不見歷史。
沒有創新,繼承就沒有了動力。正如沒有浪花,大海便沒有了生命力,一切的急流勇進,劈波斬浪都會茫然失措在一絲風也沒有的平靜里。在創新中,雜交水稻昂然屹立在狂風暴雨里,試想若只是順其自然生長,水稻只能抗倒伏而低產或是易摧折而高產。是創新,讓雜交稻以絕對的優勢解決了十億人口的糧食問題。這只是創新的一個階段,我們看得到的階段。而人類農耕文明從刀耕火種,從牛耕;從自然取種,從自西域引進新品種到今日機械化作業,人工優化作物品種。這期間,不知要經歷多少次的創新!
繼承與創新就像歷史長河的兩岸,有了岸,歷史才源遠流長,奔涌不息。無論缺了哪一邊,都會使歷史干涸。我們需要繼承,我們只有繼承;我們呼喚創新,我們學會創新。歷史的變遷與沿革中,對于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的人來說,繼承是一種指導,一種啟蒙。繼承告知人們前人走過的路,而這是沒有必要從新探索的。當路已到盡頭,眼前是一望無際的荒漠草原時,你已熟諳行路的技巧。這時,創新便是你的指南針,在人生這塊未知的土地上將道路延伸。
學會繼承,我們是幸運的,在繼承中,我們變得理智;學會創新,我們是幸福的,在創新中,我們變得清醒。就像那兩個書法家,學習前人是他博采眾長,總結出構書造字的一般規律,因而理智;自我獨創,是他意識到個體的存在,獨立人格使他清醒。我們與其批判他們是兩個極端,應該中和,不如將他們看成兩個階段,認識由繼承向創新的過程。這樣,繼承與創新才統一起來,人生也因其而豐富多彩。
文化創新作文 篇4
近日來,中國區比基尼小姐總決賽儀式上,參賽佳麗穿著帶有京劇元素的比基尼展示,這組圖片在網上傳開。網友們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是對文化的創新,那么,這真的是在創新嗎?
當那些佳麗們穿著比基尼走上舞臺的時候,觀眾們的目光是留在她們曼妙的身姿,還是那“掛羊頭賣狗肉”的京劇頭飾?當佳麗們開始展示時,觀眾們的注意力是在她們并不精湛的演藝,還是她們撩人的曲線?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對文化的糟踏。京劇,是我國博大精深的國粹之一,怎可容得這些雜質?當這些雜質與國粹雜糅在一起,所謂的創新,只不過是像“比基尼京劇”一般的傷風敗俗罷了。
換一個方面講,紅歌算是我國特有的文化了。如今,紅歌依然像紅色風暴席卷這幾千萬人的土地。紅歌為何這樣紅?因為紅歌是贊頌革命、歌頌祖國的經典,是我國歷史的見證,人們唱紅歌,賞紅歌,實質上是在輕松的過程中默默接受紅色的洗禮,激發起人們內心積極進取文化的追求。同樣的,這祖國的史詩怎可容得雜質?有人將紅歌改寫成流行曲,這是對文化的踐踏!而不是所謂的創新!
在一個利刃擔憂的是漢語的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劉吉向提出:目前中國文字已經混亂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回首留心自己的生活,那些在網絡上流行的詞語,像“菜鳥”、“灌水”等,還有像“克隆”、“納米”等大量不規范的語言整合到漢字的系統里。在漢字的原本,哪有這類雜碎的詞組。孩子詞語的奇妙優美,因為這些非規范詞語,削減了漢語的獨特魅力。
回歸到現在,淵遠流長的文化,不能容忍雜質的玷污,古老的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和象征,并不是說比基尼加一個京劇頭飾,就是所謂的創新。
文化創新作文 篇5
國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國樂,它是古老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國文化和中華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是中華悠悠5000年的魅力所在。
國樂有十大樂器:琵琶、二胡、編鐘、簫、笛、琴、塤、古箏。旋律激烈的琵琶,明亮的二胡,悠揚的蕭,縹緲的笛音,婉轉的古琴,音色悠長的塤,鼎沸的笙,雷鳴般的大鼓,通透清亮的古箏,編鐘聲一響就已抓住你的心……
素有十大樂器之首的古琴便是廣為人知的,它是中華民族歷史最古老,最具藝術特征的土生土長的撥弦樂器,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讓人覺得仿佛在云端,以此來揭開序幕。手上看似輕柔的指法,一手撫,一手捻,猶如空谷的聲音,讓人的節奏不由自主的跟著琴聲一起走,去沉浸于音樂的王國,仔細聆聽,卻聽見琴聲與撫弦所發出的聲音,交錯地彈奏,隨后便兩只手一起彈奏,一時快一時緩,似是沖破洪堤又似是水在冰下無法流動……
在如今中西方文化交融的時代,青年們的潮流文化是嘻哈電音那樣的音樂。國樂?恐怕他們對此一無所知,原因是為何?難道國樂就是一個老土的代名詞嗎?我們不斷地在向世界證明中國有嘻哈,中國有街舞,但國樂呢?我們需要文化引進,但同時也需要文化輸出!
其實國樂并不老土,大家對傳統的東西好像都認為是跟不上潮流,已經過時了的東西,殊不知這想法是完全錯誤的。就像是現在的流行歌曲中的樂器編曲大多是用搖滾樂器,主旋律的東西都是弦樂,背景鋪墊是管樂器或者是電子音色。但這畢竟是一個多元化的時代,在不知不覺中,中國的樂器與西方樂器逐漸融合,產生了新的火花。如果們所熟悉的周杰倫的菊花臺這首歌里的樂器有吉他、琵琶、定音鼓、長笛和管弦樂器等。由此可見,中國的傳統文化一直是伴隨著我們成長,跟隨我們一同發展的,它永遠也不會過時。
有一擋節目叫做《國樂大典》,他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國樂。其中的國樂大師方錦龍一把琵琶模仿美印日各國彈撥樂器,“琵琶是萬能的”這句話是方錦龍大師所說的,他甚至可用一把琵琶將印度的兩種樂器——西塔琴,塔不拉鼓,一齊表現出來。國樂大師方錦龍向我們展示了什么是真正的實力。只是可惜這檔節目并未火,沒有呈現象級,其中的緣由也可能是因為這個節目所需的鑒賞力太高了。其實古月不單單是中國的文化,它還是一種藝術,它是所有藝術中最絢麗的,它往往能夠促進人的內心深處,在國樂大典中,它把它的韻味體現的淋漓盡致,卻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不僅讓人惋惜。
靜心品味國樂,聆聽其中的精華,它可以使周圍嘈雜的一切安靜下來,它能使人浮躁的心平靜下來,即使是不懂國樂的人也能沉浸在其中。它讓我們回歸了內心的沉靜,體會到經典浸潤心靈的高雅享受。《禮記。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樂體現的就是天地和諧,樂是最早產生是人類對自然律動的覺察,對生命節奏的感知。樂的意義在于和諧之美,人能通過對宇宙和諧之音的感悟來達到提升修養,陶冶情操的目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國歷久彌新,在如今這個時代有多少人是追尋前方的腳步,意以致于忘了身的“根”,國樂是悠悠五千年中華文化的結晶,是我們應代代相傳的瑰寶。
【關于文化創新作文匯總五篇】相關文章:
關于文化創新作文匯總9篇03-27
關于文化創新作文匯總5篇03-14
關于文化創新作文匯總7篇03-07
關于文化創新作文匯總8篇03-07
關于文化創新作文匯總六篇02-08
文化創新作文匯總8篇01-20
文化創新作文匯總9篇01-28
文化創新作文匯總五篇01-23
關于文化創新作文合集九篇01-20
關于文化創新作文十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