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能力作文4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么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創新能力作文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創新能力作文 篇1
一、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作文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創新寫作活動,這就要就學生必須積累豐富的寫作素材。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沒有豐厚的積累。就會為“無米之炊”而煩惱。學生只有去生活中積累素材,觀察生活,體悟清理,才能夠真正地培養起學生的創新思維。
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挖掘寫作的源泉。生活是作文創作的源泉之水,作文反映生活,來源于生活。要學會寫作文,就必須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生活中其實有很多的寫作素材,只要我們善于用情感、意識去觀察生活,去走進生活。怎么樣去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呢?首先是要引導學生走進生活,并熱愛生活。讓學生去仔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特別是用心去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百味,進而熱愛生活。比如,組織課外活動,帶領學生走進自然,親近自然;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展示大量生活中的圖片,讓學生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悟生活,并用語言記錄下來做好積累;鼓勵學生發展課余愛好。總之,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去感悟多姿多彩的生活,體驗生活的美好。然后是要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發現生活,一個不善于觀察周圍事物的學生,是不可能有寫作靈感的。老舍先生曾說過:“觀察事物,必須從頭至尾,尋根究底,把他看全,找到他的“底”,不知全貌,不會概括。”只要去用心觀察,用心體驗,就會養成一種對周圍事物抱有好奇心的習慣,就能在不斷地積累中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
對于作文創作,如何積累素材?首先,學生要擁有大量的閱讀積累。廣博的知識來源于讀書,良好的語感來源于讀書,豐富的詞匯來源于讀書。《語文課程標準》對于七至九年級的學生更提出了有明確的要求:“背誦優秀詩文80篇”、“廣泛閱讀各類型的讀物,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260萬字,每學生閱讀二三部名著”。可見,閱讀積累對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性,特別是作文教學的重要性。學生如果把這么多的詩文銘記于心中,寫作的時候不會愁“無米”下鍋。教學中為了保證學生有豐富的閱讀積累,以班級為一個單位,可以成立了讀書交流的活動組織,安排大量的寫讀書心得的活動,這為學生作文奠定基礎。其次,學生要有豐富的生活積累。作家王蒙說過:“生活并不能直接化為創作,只有經過作家心靈的汲取、選擇、消化、感應、醞釀、裂變、升華、飛躍、變成作家心靈的一種負載、力量、火焰之后作家才有可能進入創作過程”。這就是說寫作素材的積累、生活上的積累以及相關理論知識的積累是息息相關的,而且是互相交織在一起的積累。只有在生活中積累素材,將素材理論化表達出來,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二、讓學生樹立思維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長期以來,我們作文教學運用常規固定的思維模式,從而造成學生在思想上僵化,止于創新步伐,不敢向前一步。而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就會以其獨一無二的思維,進行創造性的寫作思考。
要想培養創新能力,必須從學生樹立思維意識開始。作文是針對對整個世界感受的文字描述;而世界又是十分復雜的,還隨時發生著許多這樣那樣的變化,這就為學生的寫作提供了“任意”選材的范圍。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對學生采取針對性的訓練,使其保持對世界生活熱愛和關注的心態,并能夠準確而快速地捕捉到所需要的信息,表達出學生自己的獨特感受。
重視培養學生的寫作成就感,激發學生創新的意識。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肯定,證明自己的存在。能得到他人的贊賞,內心的愉悅之情是十分奔涌的。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適宜地進行贊賞教育方式,通過一些贊賞和肯定,培養學生的成就感,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生一旦得到了第一次的肯定,就想得到更多的肯定。就會充分地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激發自身的創新意識。學生在寫作中就會充滿激情,以認真積極的態度對待,強化了自身的創新意識。
三、對作文訓練作科學合理地安排,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對作文訓練作的科學合理的安排,在傳統的作文教學,學生一直處于被動地位,很多的作文都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還硬性要求學生必須按規定的題目寫,具體到作文的范圍、題材以及體裁都是由教師指定,不能擅自更改。如某位教師指導學生寫《我的爸爸》,作了不少硬性規定,有位學生寫的《我的爺爺》,教師罰學生重新寫作,原因是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完成。這種限制型寫作,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效果也不明顯。如果將題目改成《我的……》,讓學生自由發揮,展開聯想的翅膀,必定能寫出真正的情感,也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教師應對作文訓練進行科學合理的安排,比如說寫作的自由權交給學生,只是適當地引導學生寫日記、周記等文章。
對作文訓練的科學合理地的安排,還需要一個能為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的良好環境。良好的課堂氛圍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勾起學生的創造欲望,開發出他們心靈深處的財富,寫出才情并茂的作文。并采用開放的表達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才能拓展創新思維活動空間。所謂開放式的表達指的是教師在寫作訓練的范圍上不作限制,讓學生自由地選擇體裁、任意選擇題材以及不規定文章的字數等內容,學生想表達什么,就表達什么,為學生打造個性化的寫作訓練模式。此時,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會猶如長江之水奔涌出來,在這個寫作的過程中也得到鍛煉和進步。我們在這里提到的開發式的表達,并不完全是任由學生胡寫亂寫,而是在學生的思維未成形之前,給學生一定自由空間,然后教師在加以引導。學生進入寫作狀態時,教師不可以用許多條件限制了學生地思維,讓學生更多地運用自身的思想情感完成寫作,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結語
總之,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特別是在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必須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堅持在作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只有充分揮發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彰顯學生的個性創作。學生可以在體驗作文創作中,吸取經驗教訓,獲得所需要的養分,進而掌握作文創作的技法,積累作文創作的經驗。作文教學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學生的作文水平才能逐步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作文 篇2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工作和生活奠定基礎。”而真正讓學生學會寫作文,除了從小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樹立學生寫作的信心外,還要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就是我作文教學的訓練重點。現在我就來談談我的做法:
一、拓寬訓練時空
學生的習作是他們對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產物。這樣的習作往往有著鮮明的個人色彩,并體現著表現自我的創造性,它沒有時間的限制。學生的習作沖動絕不會只等到上作文課時才產生。如果把學生的習作都框在作文課上,學生也許因為缺乏習作興趣而寫空話假話,走上為文而文的歧途。因此,我就讓學生從說開始,強化說,以說促寫。
說話,雖是正常孩子都會的日常的生活交流,絕大多數孩子能流暢且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但在課堂上,他們要回答一個問題,往往就會變成茶壺里的餃子,明明有,卻倒不出來了。這就需要老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說話能力。剛入學的學生,肯定有答非所問、說話不完整、詞不達意等現象。這是正常的,老師要做的就是耐心地聽,細心地教他們說,并熱情地鼓勵孩子們說。一般孩子在與老師的磨合中就會慢慢明白老師的要求,懂得說話要完整、通順、明了,并努力讓自己做到。
這時作為老師的我們,就是要努力發現孩子的進步,并大加表揚,讓孩子們嘗試成功,并努力爭取更大的成功。比如第一節說話課《自我介紹》就是以學生最熟悉的自己為話題來說話,并給予學生一定的提示,讓學生知道先說什么,再說什么——暗示學生一定的說話順序(教給學生說的方法)。當學生能流利準確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時,我們就可以嘗試讓學生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了。
每天讓孩子們寫一句話,寫給老師、家人。一是可以鞏固已學過的漢語拼音;二是可以讓學生用拼音提前寫話,將寫的訓練提前。當學生能快速準確地用拼音表達自己的思想時,我便用課件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看圖來寫話,開始是單幅圖,漸漸到多幅圖,學生開始只能說出故事的梗概,慢慢地將故事寫得生動起來。
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提高得那么快。不同的孩子進步的速度不同,但都是在向前努力,就要給予表揚。這樣把作文教學滲透到平時,讓學生用心觀察,用心體會,下筆自然言之有物。
二、將寫作變成習慣
當孩子們能用文字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了,我就讓孩子們嘗試寫日記。在一年級時,我并沒有提出“寫日記”這個名詞。只是每天的作業里有一項寫話要求,如“用一段話向老師介紹一下你的爸爸”,“寫一段話告訴老師你喜歡的小動物是什么樣的”……都是一些學生熟悉、易寫的內容,所以學生并沒有畏難情緒,而且我每天早上一定逐一閱讀學生的文章,將優秀的文章讀給同學們聽,將進步大的同學名字寫在當天的星星榜上。這樣學生都將寫話當成了樂事,做起來自然是越來越好。
慢慢地,學生就有了基本的寫作能力了,這時在閱讀課上我不僅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內容和思想性,更重視寫作方法的剖析和運用。有時課上可以仿說,如學《風》這一課時,學生就能仿說:“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但是云兒飄走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向我們揮手了。誰也沒有看見過風,不用說我和你了。
但是長發飄起的時候,我們知道風在撫摸我們了……”學習《小松鼠找花生》,學生就可以續說:“小鼴鼠看到小松鼠在那發呆就過來說,‘花生在地里哪!’小松鼠拔起一棵花生秧,果然下面都是胖胖的花生寶寶。”這是課上學生說的。課后我留的作業是續編故事,充分地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編故事的樂趣,效果自然非常好。我就是這樣,教材中有內容寫教材里的,教材里沒有就寫班級或者家里發生的事,漸漸地學生就能自己選擇內容寫了。
三、注重積累,厚積方能薄發
雖然日記是真情的流露,但要成為好文章,自然要有一定的文學功底,還要有極豐富的儲備。鼓勵學生多讀書。小時看看漫畫,聽聽故事,會拼音了讀注音讀物,從童話、寓言起步,漸漸到名著美文。同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背誦一些美文佳段,格言警句,并鼓勵學生在寫作時巧引妙用,努力讓學生的文章文美立意高,走出平庸,走向創新。
創新能力作文 篇3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實踐中我不斷探索、總結,下面就兩方面來談一談在作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一)在生活中感悟創新。
獨特的感悟,就是創新。指導學生觀察、體驗和感悟生活,并把這種對生活的體驗,記錄書寫出來,那么這就是自己獨有的,是一個人的,這樣的寫作,就是創新。
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少發現。” 一顆對生活充滿了渴望,和熱情的人,他的心中就有美, 王蒙說過: “創作乃是心靈的搏動與傾吐。” 有人說:“ 要寫出景物之美,關鍵是要善于從美的事物中發現美,并用美的語言表現美。”希望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字里行間,最終達到創造美,從而培養審美能力,提高審美品位,從而達到提高寫作能力。我們都知道,文學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對發現生活。對生活有獨特的思考和深刻的感悟。發現生活中萬事萬物的特殊性,發現你自己的個性。就象卞之琳一樣,發現觀賞者同時也是被觀賞的對象,懷想都同時也在被別人懷想,這就獲得了生活的詩意,成就了文學的成功。寫作不是想寫作就能寫作的,內心必需先有要表達的'甚至于不得不表達的東西,寫作才具有了成功的可能。創新就是有獨特的視角與表達方式,獨特與眾不同的感受、感悟與體驗,才能有新意。
可以帶著學生到大自然中去,春聞百花秋賞月;夏納涼風冬看雪。一年四季,景不同,感受異。
(二)在寫作過程中創新
素質教育在不斷地深入發展,培養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作文水平是體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主要標志,作文創新可以說是語文創新的重中之重。對于學生而言,”創新”是不同于自然科學的發明創造,作文創新是自我實現的創造性,在寫作中,能寫出富有新意的文章,也就是有創新能力___否則連作家也成了不具備創新能力的人了。學生在作文中表達了自己的真知灼見,抒發了自己的真情實感,發揮了自身的想象力,那么便是有創新。
在作文設計過程,我探索新標準,力求打破固有的主題標準,格式標準,寫法標準,把學生從機械的死板的標準里解脫出來,學生的思想、思維、思路不再受束縛,引導他們展開想象力的翅膀,充分展現個性。
作文創新建立新標準,不僅僅以”新”為準。客觀事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人們觀察事物可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進行,得到的認識和判斷也必須受到時間、地點、社會進步程度及自身能力等諸多因素的制約,所以明確了作文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的目的下,提倡創新的作文教學目的,同樣是明確的,相對來說更高一些,我們只是讓學生在作文創新中,有著鮮明的是非標準,正確的價值取向,真實、真切、真誠地關注,感受、體察生活,頌揚善人、善行、善德,崇尚美、熱愛美、贊揚美、追求美,才能真正地實現作文創新的價值,體現作文創新的意義。例:在教學<《美”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后爆炸>>這一文后,我們曾就航天實驗的意義,展開大討論,給同學們充分發表了意見,后把討論內容寫成了文章,在文章中,學生們把自己的想法真實地敘述了出來,這次作文順應了學生的天性,培養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新的興趣、愛好、志向、情感、觀念,在自己的筆下不必掩飾,在作文創新中表現個性,展示自我價值,作文創新要發展個性,有了個性,發展想象能力,從而充分發展創新精神,這種能力的培養從客觀實際出發,合乎事理、情理。
我們的學生從客觀實際出發,以生活為基礎,對生活的觀察和宇宙萬物的思考,調動學生認真地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才能多彩地表現生活。追求語言的新鮮、生動、活潑,行文的安排、布置構思巧妙則文采備矣。
(三)在作文評改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教師批改作文過程中,往往是”教師高投入,學生低收效”的現象,我在作文批改過程中把學生動員起來,從學生參與直至獨立進行作文批改的意義入手,引導學生”互動”的可能性,從學生自己批改作文的條件入手引導學生相信”互動”的可能性,學生激情空前高漲。在自愿組合、互補結合,交流發展的思想指導下,開始進行批改,組織學生操作:
1、每次批改時,引導學生掌握標準,例如內容、結構、語言、寫作等,確定標準的過程是學習和提高的過程,我們分兩步開始:起初,復習作文有關知識、規律,組織商討相應標準,以后教師逐步放手,讓學生自己交換意見,直至明確批改要求。
2、互改寫作:先由一個同學批改組內一個同學的作文,改正錯別字,改通語句,改妥標點,寫好眉批和總批,給定分數或等級,提出補充或修正等方面的意見,最后教師對全部作文,特別是學生吃不準了作文進行總體把關,了解學生的作文尤其是批改狀況,摸清行情,積累資料,為相關指導做必要準備。
3、互談體會:此項活動意義在于交流,首先組內交流,先讓習作者與初評者、復評者與習作者之間的對話,目的是對讀者、作者有所啟發。然后是組外交流,由各小組推派代表習作者和評改者雙方取得的進步以及存在的不足在全班交流,提高效果。
4、互推佳作:自己是為了交流成果,鼓勵優秀和創新,每次作文,小組內至少推出一篇佳作,在全班交流、學習,同學們再提意見,再次修改,進一步完善提高。在操作過程中,學生得到了提高,每一個同學都動了起來,學生成了”主角”,作文批改”角色”,有了更新,學生的責任心增強了,在批改過程中,學生的閱讀面廣了,閱讀能力強了。同時作文的批改也促進了作文的創新。
5、作文批改為提高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提供了可能,它有利于知識的遷移,學生由小學到初中的閱讀習得,積累了寫作所需的各種知識,批改作文時由學生自己操作為內化,前一至運用提供了條件。在這樣的機遇中,學生大多能創造性地審視、評價他人以至自己的習作,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另外,它有利于作品的出新,應該說:學生的寫作就是一種創新,這種”互動”批改作文使得全體學生參驗作品,進而出新有了可能,一篇作文經過他人以及自己的反復推敲、修改,形成很大甚至根本程度的變化,這也是一種創新。
在寫作過程中,開闊視野,拓展思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作文批改過程中鍛煉學生閱讀欣賞能力,形成作文創新的能力,那么作文水平體現學生語文綜合能力是學生綜合能力的主要標志,那么,推而廣之,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形成則可以此為借鑒,通過多種途徑,逐步達成,使學生語文素養提高,創新能力,實踐能力逐步形成。
創新能力作文 篇4
一、走向生活,尋求自主創新的源頭
(一)直接體驗生活,為發展創新打好基礎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張學生"去接觸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會之農工商,三教九流。自主地對宇宙發問,與萬事為友,并且向古今中外的三百六十行學習".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指導學生自主地寫好觀察日記,生活隨感,主動地吸引源頭活水。重生活積累,作文才能厚積薄發。
(二)間接體驗生活為發展創新做準備
中學生感受生活更多的是間接經驗,即以現代社會提供的視聽天地---圖書館、閱覽室、電視、網絡以及現行教材領域,都可以給中學生帶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間接體驗。閱讀和寫作的關系是自外向內吸收和自內向外表達的關系。寫好閱讀日記,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積淀,豐富學生的知識背景,更好地積累寫作素材,為學生的寫作帶來"長流水".
(三)養成寫日記的習慣,為發展創新做保障
寫日記是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較快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手段之一。本人為了刺激學生寫日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作了如下嘗試。首先,以"量"上要求:比一比,誰的日記篇數最多,態度最好,定期評優授獎。再是"質"上要求:起初日記,如果無話可說,無情可訴,干脆就寫:"我什么都沒看見,什么都沒聽見,什么都沒有想,什么都沒有做,收獲只是……"且允許可以有數篇如此內容的日記。沒想到我如此一激將,加上班里組織形式多樣,助寫日記的"比""學""趕""超"活動相"夾擊",學生日記的內容漸漸鮮活起來了,創新的意識顯露出來了,日記火起來了,學生寫作的興趣日漸高漲起來了。
二、創設情景,誘發即興創作的動力
(一)動情誘導
去年,我接任的八年級(6)班,學生的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是12全校同級最落后的一個班。在新學期的第一堂語文課上,我走進教室,就在黑板上寫下:"寧可身冷,不可心冷!志不強智不達"!緊接著以飽滿的熱情發表了我的就職演說:"……同學們,莊稼長勢不好,農民從不責怪莊稼,而是在自己的種植方法上找原因,可是孩子不長進,作家長的,作老師的,很少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把所有的責任推給無辜的孩子,這是不公平的!使莊稼豐收的養料是最好的養料,使孩子樂意接受的教育方法是最好的方法,我多么希望你們能跟我同心同德,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因造一個美好的班集體啊!你們理解我,愿意幫助我嗎?!"望著一張張充滿笑容的臉,我知道孩子們漲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已像飛出去的鳥兒抖動著翅膀……我隨即出示了作文題:《我心中的好老師》。要求是:你能用心說出你敬愛的老師的形象嗎?你怎樣要求他?你怎樣要求你自己?把你的心痛痛快快的說出來吧!某篇不凡,情真意切……一篇篇優美作文讓我情不自禁地喊道:"我成功了!"人的心情可以把天堂變成地獄,也可以把地獄變成天堂。從此以后,本班的學生寫作態度有了明顯的轉變,他們開始為自己的成功找方法、找措施了,少了一些推脫的理由、借口。
(二)活動誘導
在作文活動前,教師有意義地設置挑戰賽、擂臺賽、演講比賽、辯論賽、吟詩賞句、繪畫表演、實驗制作等綜合實踐活動。如我圍繞"古詩游歷"組織了一次以吟詩賞句為主、繪畫表演為輔的綜合實踐活動---火車接力、唱詩演意、品賞詩句、詩題搶答、依樂吟詩、依詩配樂、依畫誦詩、依詩作畫……讓學生在看中誘發、聽中誘發、說中誘發、做中誘發、想中誘發……情緒被激發、思維被激活、創新之花在心中開放,在口中開發,在筆下開放。
1.教材誘發
教師在課文教學中應該滲透寫作方法教學,一方面,通過課文閱讀,從名家作品那里師領會語言、揣摩立意、遷移構思、學習表達來積累和運用于作文;另一方面,通過小作文練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如教學《皇帝的新裝》、《羚羊飛渡》后可以引導學生續寫《小孩子揭穿謊言以后》《羚羊的身上我學到了》為題作文,鼓勵學生創新;學習了《我的叔叔于勒》后引導學生質疑《菲利普夫婦是如何躲避于勒的》,補寫菲利普夫婦遇見于勒時的神態、動作、心理活動;學習《公輸》一文后,教師引導學生結合今天的國際國內形勢,如創寫《假如墨子還健在的話,怎樣抵制國際上的強權》等;除此手段外,本人在教學散文時鼓勵學生將散文改寫為詩歌;教學詩歌時鼓勵學生將詩歌改寫成散文等,通過改寫,不僅讓學生進一步加深了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可以在體會不同文體在表情達意上的妙處。
2.激勵誘導
教師通過各種形式的作文評改,盡量找出學生文中的優點,通過習作展覽,習作結集,報刊發表,學校廣播站播放,美文送給家長看等手段,使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揚起習作的自信,培養學生特久的習作亢奮情感。因而才有了好于習作,樂于習作、而達欲罷不能,開拓創新的新境界。
三、嘗試作文,挖掘開頭創新潛力
注意創新教育的美國非常強調學生試一試,如果我們在作文教學中倡導學生嘗試作文,必能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我的一半做法是:命題-試寫-指導-自改-互改-評優-再寫。教師在學生質疑問難時給予點撥、幫助。這樣,必能激活他們自主作文的動機和創造力。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鼓勵學生寫作不難,引導學生在作文中創新也不難,只要我們一線的教師多一些反思、多一些研究、多一些實踐,作文教學一定會結出豐碩的果實。
【創新能力作文4篇】相關文章:
關于創新能力作文合集六篇01-21
創新能力作文錦集九篇01-20
創新能力作文匯總六篇01-10
關于創新能力作文匯編九篇02-23
關于創新能力作文錦集九篇01-29
有關創新能力作文匯編5篇01-26
有關創新能力作文匯總6篇01-21
有關創新能力作文匯總7篇01-20
關于創新能力作文匯總5篇01-18
關于創新能力作文錦集六篇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