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成語故事:東山再起
導語:“東山再起”是用來形容牛人的,因為這個典故中的主人公就是一個牛人:謝安!
大家求著謝安出來當官
與現在的公務員熱相反,年輕時的謝安不想當官。
讓人羨慕嫉妒恨的是,一群王公大臣求著他出來做官,并放出“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的話,意思是說,你謝安不出來當官,讓天下百姓怎么活呢?
謝安是謝裒的兒子、謝鯤的侄子。謝裒是東晉的吏部尚書,謝鯤是豫章太守,謝安是典型的“官二代”。
但是,謝安對當官沒什么興趣。他喜歡待在會稽郡山陰縣東山的別墅里,與王羲之、孫綽等人談論詩歌,“出則漁弋山水,入則吟詠屬文,挾妓樂優游山林”。
為什么大家這么想讓他出來做官呢?這和那時的選士方式有關。
華夏謝氏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謝純靈說,當時選士首先要看門第,“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其次,就是看聲望(越是隱士,聲望越高);再次,就是看人品。大家都想看看,謝安到底是徒有虛名,還是能在關鍵時刻匡扶社稷,為國爭光。
家道遭變,謝安出山為官
其實,謝安的名氣真不是吹的。四歲時,譙郡的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為贊賞,說:“ 此兒風神秀徹,后當不減王東海(即東晉初年名士王承)。”東晉朝廷多次征召他,并許以“東晉組織部長”,都被他推辭了。
這惹惱了滿朝文武官員,于是,他們聯名上書譴責謝安,朝廷也感覺威嚴受到了觸犯,就下了一道圣旨,對謝安永不敘用(后收回成命)。
其實,謝安也做過官。當時的揚州刺史庾冰很崇拜謝安,就再三邀請他出來與自己搭班干事。次數多了,謝安受不了,就應允了。不過,一個月后,他就辭職了。然而,公元360年,謝安40歲,在東山隱居了20年后,他卻出山當了征西大將軍桓溫帳下的司馬。“東山再起”的典故就此誕生。
那么,謝安為什么又愿意從政了呢?
因為,謝家出了變故。彼時,謝安的哥哥謝奕因病去世,弟弟謝石因打了敗仗而被貶為庶民,眼看著曾經顯赫的謝氏家族將就此走上末路。
此時,桓溫專權。為了國家的穩定和家族的榮耀,謝安必須挑起這個擔子。
匡扶王室
挫敗桓溫奪權,穩定朝野
謝安選擇了從基層公務員做起,當了征西大將軍桓溫帳下的司馬。其實,桓氏與謝氏是面和心不和。桓溫家族掌握著軍權,一心想取代司馬氏,自己當皇帝。
公元372年,剛登基一年的簡文帝司馬昱去世,桓溫很高興,眼看江山就要到手了。但沒想到,謝安聯合王氏家族立即擁立小太子司馬曜即位。第二年,桓溫以給老皇帝吊孝為名,兵臨建康城。謝安和王坦之出城迎接,周圍都埋伏著刀斧手,隨時準備把他倆剁成肉泥。
但謝安很從容,對桓溫說:“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鄰,明公何須壁后置人邪!”意思是,有道的諸侯都鎮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后埋伏士卒呢?
一句話,讓桓溫愣住了。昔日手下的小司馬,竟如此曠達、自若,這么忠義之人,怎能殺之?桓溫隨即笑道:“老朽也是沒辦法啊。”命刀斧手撤下。
桓溫死后,謝安并沒有趕盡殺絕,而是重用了他的弟弟桓沖。桓沖知道自己德望不及謝安,便乖乖地鎮守邊關。一時,東晉出現了一個團結穩定的大好局面。
淝水之戰
晉軍以少勝多,大破前秦軍隊
公元383年,前秦君主苻堅帶領百萬大軍,想一舉吞并東晉。這一次,東晉的八萬軍隊,又該如何應對百萬敵軍呢?
公元383年5月,戰斗打響。
據《資治通鑒》記載,前秦軍隊挨淝水布陣,東晉的軍隊過不去。謝玄就派了說客,對苻堅的弟弟苻融說:“你們孤軍深入,應速戰速決,能在一天之內消滅我們最好。你們現在的排兵布陣都是打持久戰的節奏啊。不如這樣,你們往后退一些,讓我們過去,咱再好好打一架,那多過癮啊。”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苻堅同意了。他打算等晉軍渡河到一半時,再出鐵騎擊殺,一舉可勝。
結果,事與愿違,這一退陣腳大亂。前秦軍隊來源復雜,有些還是晉朝的俘虜,人心不穩。有人趁機起哄:秦軍失敗了。后面軍隊又沒手機、微博,不知道前方信息,一看退下來了,好吧,為了活命,跑吧。
苻融死了,秦軍越跑越害怕,越害怕越跑。夜晚露營,遠處風吹草叢沙沙作響,鶴群還叫了兩嗓子(風聲鶴唳),秦軍一看,晉軍來了,兄弟們,繼續跑吧。結果,又冷又餓,又困又乏,八成秦軍在東晉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逃命馬拉松賽中累死了。
【四字成語故事:東山再起】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東山再起12-14
關于東山再起的成語故事05-31
四字成語故事11-21
四字成語故事天羅地網成語故事02-28
江郎才盡四字成語故事05-27
杞人憂天四字成語故事07-09
米珠薪桂四字成語故事05-21
不貪為寶四字成語故事09-23
鉤心斗角四字成語故事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