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巴金自傳讀后感
讀完一本經(jīng)典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但是讀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巴金自傳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巴金自傳讀后感1
巴金不是一位文學家,但他寫作了五十多年,他最開始寫小說只是為了尋找出路。他出生在一個官僚地主的大家庭里,在許多所謂的“上等人”和“下等人”之間渡過了他的童年。在富裕的環(huán)境中它嘗到了下等人的生活,在偽善和自私的長輩們的壓力下,他聽到了年輕的痛苦的呻吟。他覺得這個社會出了毛病,但卻又說不出毛病在何處,該如何醫(yī)治。他把他的家庭看作是一個專制的王國,他坐在舊禮教的監(jiān)牢里,看著親近的人們在那里痛苦地掙扎、受苦,沒有青春沒有幸福,然后慢慢地死去。
他想找一條救人、救世、就自己的路。他最終選擇了寫作,是因為他有感情無法傾吐,有愛與恨無法宣泄,好像落在無邊的大海卻找不到岸。所以,他要找一個心的歸宿——寫作。
從本質上看,巴金是一位理想主義者,他始終生存于崇尚理想、追求光明、堅信未來必勝于現(xiàn)在的精神空間里。早在“五四運動”前后,巴金就尋找和確立了自己的“信仰”,并在心靈的祭壇上立下了為理想奮斗終身的誓言。后來隨著時光的消逝,巴金所追求,巴金賴以奮斗不息的心靈支柱逐漸從原來具體的信仰轉化為了具有象征意義的“心靈的燈”,轉化為抽象的理想、光明與正義。甚至到了晚年,他也還滿懷信心地說:“任何時候在我的前面或遠或近,或明或暗,總有一道亮光。不管它是一團火,一盞燈,只要我一心向前,它會永遠給我指路。”
他不僅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同時也是一個樂觀主義者。巴金總是堅信,“春天是不會滅亡的”“生活里是充滿著春天的。秋天里的春天,冬天里的春天,而且有很多很多的春天”。他“從來不曾懷疑過:舊的要滅亡,新的要壯大;舊社會要完蛋,新社會要到來,光明要把黑暗驅逐干凈”。
然而巴金又絕非個人英雄主義者,他所追求的是人類平等、自由、互助的共同理想,而不是一己私利,他的人格精神中始終包含著自覺的群體意識。巴金認為,應該“把個人的命運聯(lián)系在群體的命運上,將個人的希望寄托在群體的繁榮中”。“人對他的同胞必須真誠,必須互助;離開了合作與互助人便不能夠生存”。他常說人生的意義在于奉獻,而不在于索取與接受;人只有在眾人的幸福中才能求得個體的幸福。
總之,理想主義、樂觀主義、英雄主義以及群體主義是巴金人格精神中的四塊基石,它們代表著巴金最根本的人生追求與價值取向,人們從巴金身上所看見的無私奉獻、善良正直、真誠熱情等諸多美好品格正是這些人格精髓的具體體現(xiàn)。這一切融入文學創(chuàng)作,也就使巴金的作品顯示出一種迥異于其他作家作品的`文學品味。
他有著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從他的身上我明白了:不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別人的痛苦上,愛祖國,愛人民,愛真理,愛正義,為多數(shù)人犧牲自己;人不單是靠吃米飯活著,人活著也不是為了個人的享受。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巴金那樣的燃燒的心和永不衰竭的熱情。巴金的死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文壇的參天大樹倒下了,給中華民族留下了無與倫比的重要精神財富。
巴金自傳讀后感2
巴金的童年是比較幸福的,身為富貴人家的少爺,打小就有丫鬟香兒的陪伴,一起拾桑葚,一起拾雞蛋,還頑皮地給各只雞取上個性的名字。和大花雞結下深厚感情,出于孩童的天真不忍心吃雞肉。“為什么生來是雞,就該被人殺死作菜吃?”這個問題讓人寒心,也體現(xiàn)出巴金善良的性格。在巴金童年生活中另一個重要的人便是楊嫂,楊嫂一生愛清潔,死的時候卻極度邋遢,書中的一些細節(jié)描寫讓人感動。命運就是這樣,已經(jīng)被安排好了就難以改變。而更讓人寒心的是,楊嫂的死竟然被當作了好消息。全家人都在等著這個“好消息”,希望一個人死去,而這個人卻恰恰是自己最愛的人。對巴金童年生活影響很大的是巴金的父親和母親,從回憶中可以看出來,巴金的母親愛護下人,愛護孩子,是個溫柔善良的好母親。巴金的父親也是一個善良的人,刑罰犯人卻于心不忍。良好的家教培養(yǎng)了巴金的善良品德,這種品德讓他能對祖國對人民產(chǎn)生無限的愛,進而用各種作品來表達這種無限的感情,為國家留下了一筆財富。巴金留給后人印象最深的是三個字“說真話”,誠然,做人要做好人,說話要講真話。
巴金童年生活的印象與他其后的生活相比是平和的,沒有太多淚水,沒有太多憤怒,日子里充滿了平靜的喜悅。而在-期間,巴金遭受了各種各樣的折磨,有人評價說,巴老是當代活得最痛苦的老人。巴老在晚年重病之時仍然筆耕不輟,寫下長篇小說長夜。在84年在東京召開的第47屆國際筆會上,81歲的他無限深情地談起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拿他自己的話講:“我是從讀者成為作家的。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我就從文學作品中汲取大量的養(yǎng)料。文學作品用具體的'形象打動了我的.新,把我的思想引到較高的境界。藝術的魅力使我精神振奮,作者們的愛憎使我受到感染……前輩作家把熱愛生活的火種傳給我,我也把火傳給別人……我們有一個多么豐富的文學寶庫,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來的杰作,它們支持我們,教育我們,鼓勵我們,要我們勤奮寫作,使自己變得更善良,更純潔,對別人更有用,而且更勇敢。”這種“我要把火傳下去”的欲望支撐著這位飽經(jīng)滄桑的老人創(chuàng)作出一部又一部偉大的作品。
巴老的死是一個巨大的損失,文壇的參天大樹倒下了,給中華民族留下了無與倫比的重要精神財富。
“我家鄉(xiāng)的泥土,我祖國的土地,我永遠同你們在一起接受陽光雨露,與花樹、禾苗一同生長。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
而現(xiàn)在,巴老的愿望也算實現(xiàn)了,華夏九百六十萬公里土地,每一片都在呼喚。巴老將永遠與祖國同行,留在人們溫暖的心房里。
【巴金自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巴金自傳現(xiàn)代文閱讀答案09-21
《巴金自傳》的讀后感08-27
巴金自傳讀后感07-20
巴金自傳讀后感范文07-14
巴金的名言09-13
巴金的名言12-18
《繁星》巴金07-04
給巴金的信02-27
巴金的名言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