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案常用[5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案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分析“丁香”意象,理解《雨巷》的情感,背誦全文。
2、過程與方法:誦讀、聯想、想象、鑒賞,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優美朦朧的意境,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教學重點與難點:
解讀“丁香”意象,引導學生對本詩情感進行個性化的解讀。
教學方法:
誦讀、探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見過“丁香”嗎?丁香有什么特點?(放幻燈片)
二、學生自由聯想、想象,結合課文作業四中的詩句,概括“丁香”特點(香、雅、幽、愁等)。學生就作業四中的詩句提問,教師解答。
三、學生自由作答后,教師概括: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詩人們往往對著丁香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卻不輕佻。丁香是美麗的、高潔的、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丁香嬌好,但易凋謝。今天,我們要走進一位丁香一樣的姑娘,這是怎樣的一個形象呢?讓我們來讀《雨巷》。
四、朗讀《雨巷》
五、姑娘是怎么樣的一個形象?學生在閱讀中歸納
愁怨、哀婉、美麗、高潔、迷茫……
六、討論:作者是怎樣刻畫這位姑娘的?
1、借助“丁香”這個意象來刻畫這個姑娘。
何為意象?“意”即欣賞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審美主體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體與客體的統一,有形與無形的統一。
手法:動作、外貌、神態、心情、(正面)
2通過悠長寂寥的雨巷、頹圮的籬墻、冷冷的哀怨和綿綿細雨等環境來渲染“丁香”的.特點。(側面)
學生就詩中不懂的詞句提問。比如:太息,飄,油紙傘,雨的哀曲等。然后合作探究,教師點撥。
(1)也許是為詩人的憂郁嘆息,也許是為自己的憂郁嘆息,也許是為雨巷頹墻嘆息,也許是為這個時代嘆息,甚至是詩人通過姑娘的眼光為國家命運而發出嘆息。(個性化解讀)
(2)“飄”不能換成“走”。因為這個姑娘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想像出來的,想像中的人物是沒有重量的;且“飄”與后面的“夢”構成最佳組合。“飄”字生動形象地描寫出了詩人幻想中的丁香姑娘飄忽朦朧的特點。所以,詩中有三次用“飄”字描寫這位姑娘的行動。
(3)雨的哀曲是這個悲劇的背景音樂,有力地烘托了凄迷悲涼的氣氛。這個悲劇是美麗的丁香姑娘從顏色到芬芳,從眼光到惆悵一樣一樣地在詩人眼前無情地消失,這個音樂恰如其分地表達了詩人此刻內心無以言表的悲哀。這個“雨的哀曲”烘托氣氛,渲染詩人的心情。
七、討論:作者為什么要塑造這么一個形象?探討主旨
1、姑娘是誰?(個性化解讀)
我?理想?姑娘?
2、知人論世:作者,背景介紹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約作于政治風云激蕩、詩人內心苦悶彷徨的1927年夏天。詩作寫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將它投寄到《小說月報》。當時代理《小說月報》編輯的葉圣陶一看到這首詩就非常喜歡,稱它“替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的紀元”,并送給作者“雨巷詩人”的稱號。這一年作者才22歲。
戴望舒的詩深得中國古典詩詞中婉約詞風的遺韻,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出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
3、探討作者的思想感情,姑娘為什么很快消失?(邂逅、虛幻、朦朧又美好的理想的象征)
A、詩人在那個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種情緒的反應。
B、愛情詩,即一位情竇初開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漣漪。類似《蝶戀花花褪殘紅》蘇詞中所表達的情結,“多情卻被無情惱”。
C、詩人對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師解讀:
“姑娘”是作者的理想化身。他彷徨求索,就是為了尋找姑娘———理想。但出現后又象夢中的飄過一樣消了,連用她的顏色,芬芳,嘆息,惆悵,空留下抒情主人共在雨巷中獨自彷徨,孤苦的心情。
八、朗讀課文,從中學到了什么?
1、象征手法
2、三美
3、詞語的運用
九、背誦全詩
語文教案 篇2
單元理解:
本單元以“鳥兒”為主題,編排了三篇主體課文,分別介紹或敘述了有關鳥兒的知識和特點,這些精彩的描述可激發學生產生喜愛鳥類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鳥類,理解親情。
本單元的學習,可使學生懂得,對事物要仔細觀察,并進行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把事做好。語文天地中的一些設計,可以指導學生學習在觀察時抓住事物的特點,有順序進行描述,并練習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教學目標 :
1、 學習課文《翠鳥》、成語故事《驚弓之鳥》、閱讀課文《一只小鳥》和自讀課文《鷹》。
2、 學習生字33個,寫字26個。
3、 讓學生了解有關鳥的知識和特點。通過精彩的描述可激發學生產生喜愛鳥類的思想感情,懂得珍惜鳥類,理解親情。
4、 語文天地中的一些設計,可以指導學生學習在觀察時抓住事物的特點,有順序地進行描述,并練習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
1、揭示“翠鳥”的圖片,讓學生觀察翠鳥,激發學生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2、交流:相互交流翠鳥的資料。這節課就讓我們來觀察翠鳥,了解翠鳥。(揭示課題)
二、課文初讀
(一)學生按照要求自學生字、詞:
1、引導學生回憶復習用音序查字法的方法步驟。
2、引導學生回憶讀課文自學生字、詞的方法步驟。
即:一讀:讀課文;二畫:畫出文中生字、詞;三查:認識生字、新詞;四找:從字典中找出重點生字的字義。
3、讓學生按要求自學生字、詞。
(二)檢查自學: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檢查自學,糾正讀音。
①讀準字音。
②讀一讀:
f 腹部 jí 疾飛 dǎi 逮住 jǐn 盡管 鮮艷
s 飼養 陡峭 小巧玲瓏 蕩漾 逃脫
2、指導學生識記字形。
三、學習交流
(一)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并讓學生說出各自然段的主要意思,檢查預習。
(二)抓重點句,讀懂課文內容。
1、指名讀第1自然段,想一想這段共有幾句話?其中哪幾句話介紹了翠鳥各部分羽毛的顏色?讓學生邊讀邊想,將有關內容在文中畫出來。
2、出示思考題。
翠鳥各部分的羽毛是什么顏色?什么樣子的?
3、指名回答。
4、出示重點語句。
“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
①指名讀句子。
②討論:這四句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
③指名讀第1自然段第1句話,讓學生想一想這句話介紹了什么?
④指名讀第6句話,想一想這句話主要介紹了什么?
⑤出示圖片,填一填,想一想,作者怎樣寫出了翠鳥的可愛?翠鳥的顏色非常鮮艷:
頭上的`羽毛像 。
背上的羽毛像 。
腹部的羽毛像 。
翠鳥小巧玲瓏:
一雙 的眼睛下面,長著一張 的嘴。
四、指導朗讀
1、自讀。
2、互讀,互評
3、指名讀,師生評價。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翠鳥的外形描寫,了解了翠鳥的外形特點。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課文的2、3自然段。
二、學習交流
學習第2、3自然段。
1、指名讀第2自然段,想一想本段有幾句話?主要寫的是什么?
2、抓住重點句、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點句:“翠鳥鳴聲清脆,愛貼著水面疾飛,一眨眼,又輕輕地停在葦稈上了。”
②指名讀句子。
③課堂討論:什么是“疾飛”?翠鳥在“疾飛”中,又能“輕輕地停在葦稈上”說明了什么?
3、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①出示重點句
“它一動不動地注視著泛著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來的小魚。”
②課堂討論。什么是“注視”?翠鳥為什么能“一動不動地注視”?
4、指名讀第3自然段。
①討論:翠鳥怎樣捕捉小魚?
②指名讀有關句子。
③出示填空練習:
翠鳥( )開葦稈,像箭一樣( )過去,( )起那條小魚,貼著水面往遠處( )走了。只有那葦稈還在( ),水波還在( )。
這兩句寫出翠鳥 。
④討論括號里所填的詞語說明了什么?
⑤為什么翠鳥能這樣迅速準確地捉到小魚呢?出示句子,讓學生選擇帶點詞的意思。
盡管小魚是那樣( ),只( )地把頭( )出水面來( )了個小泡泡,可還是難以( )翠鳥( )的眼睛。
這一句寫翠鳥 。
銳利:a.目光尖銳 b.鋒利 c.尖而快
三、 拓展
你喜歡翠鳥嗎?為什么?
第三課時
一、學習課文第4自然段。
1、指名讀第4自然段。
2、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3、指名讀有關句子。
1“我們真想捉一只翠鳥來飼養。”
2“在翠鳥飛來的時候,我們遠遠地看著它那美麗的羽毛,希望它在葦稈上多停一會兒。”
指名讀句子,要讀出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二、讓學生借助板書,分析作者的觀察順序和觀察方法。
在描寫中,作者抓住翠鳥一動一靜兩方面的特點,既寫出了翠鳥的外表美,又寫出了它動作快捷捕魚本領高。一動一靜,恰到好處。這樣的描寫來源于作者按順序抓住特點的細致觀察,在寫作中是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三、 練習
1.多音字組詞。
盡 jǐn ( ) jìn ( )
2.抄一抄。
鮮艷 蕩漾 陡峭 小巧玲瓏
3.試著用以上詞語造句。
4.比一比,用一用。
愿望 失望 希望
1我有一個美好的( ),( )能乘著宇宙飛船去太空遨游。
2我一直( )能親眼看到孔雀開屏,可是今天在百鳥園等了半天也沒看到,真讓人( )。
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蛋、取”等12個生字,會寫“聽、唱”兩個生字。
2、正確地朗讀課文。
3、懂得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有愛鳥的意識和情情感。
【教具準備】
課件、詞語卡片。
【教法】
引導扶助法:
一年級的孩子模仿能力強,在學習新知時,要充分發揮課件和老師的范讀和范寫作用,讓學生變抽象為形象,學得更快些;熟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再小的孩子也應當讓他們學會發現,學會嘗試,所以在教學中適當的放手,讓學生在一定積累的基礎上,自主識字,自主讀文。
【學法】
1、自主識字法:
在一學期的訓練中,學生已學會一些識字方法,在平時的訓練和教師的引導下應歸納總結,并學會遷移,用到學習新知中,并發現一些新的方法。
2、詞語拓展法:
一年級的教學重在識字,認字,拓詞,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詞語的拓展和積累。
【教學過程】
一、圖片觀看,感受生命
1、播放小鳥破殼而出的多媒體課件:讓學生說說觀看后的感受。
2、導入:是啊,一個鳥蛋就是一個生命,就是一只小鳥,所以我們要像愛護小鳥一樣愛護鳥蛋。
3、出示課題:學生齊讀課題。
4、教學生字“蛋”,問:你是怎樣認識“蛋”字的.?誰會用“蛋”字組詞?
二、初讀課文,初步感知
1、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學生提問題。
2、導入:好,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去讀讀課文。
3、師范讀:讓學生注意聽,聽完之后,請同學來說說體會到什么?
在學生交流中引導說兩方面:
一說課文內容。
二說說教師的朗讀。
4、教師領讀,學生跟讀:注意模仿教師的語音、語氣。
5、小組合作:自由讀,遇到生字圈出來,遇到不認識的字可請教同學或老師。
三、自主識字,拓詞練習
1、出示課文中認讀的生字(帶拼音),讓學生開火車的形式認讀。讀不準的同學可請教小老師,小老師帶領大家讀。
2、去除拼音同桌互讀,再指名讀。
3、交流你是怎么認識這些字的,師歸納方法:
⑴ 用偏旁帶字的方式識字:捧、抬、投(讓學生在識字中做相應的動作)。
⑵ 用熟字帶生字的方式識字:冷——涼,帶兩點水的字與寒冷、冰涼有關。
⑶ 結合課文,通過組詞識字:鳥蛋、取出、輕聲、仿佛。
⑷ 用換一換,加一加的方法識字,如:車——連,口——向。
4、鞏固識字:抽讀認字,并拓詞。
5、練習“我會讀”中的短語:
⑴ 認讀,說說有什么不同。
⑵ 照樣子再說幾組這樣的詞語。
⑶ “找朋友”拓詞練習:
出示小卡片,分別寫上:花兒、小草、柳枝、大海,紅紅的、綠綠的、軟軟的、藍藍的。
把卡片分發給學生,讓擁有不同詞語的學生去找朋友,再讓兩個朋友變換左右順序。
四、認真觀察,書寫生字
1、師范寫兩個生字(“聽、唱”)在田字格里讓學生觀察這兩個字怎樣寫,提示:“聽、唱”二字都是左右結構的字,都要寫得左窄右寬,左邊的“口”字要寫得小而高。
看看田字格中橫中線和豎中線上分別落筆什么?注意筆畫筆順。
2、學生臨摹,再在生字本中書寫。
語文教案 篇4
一、從近五十年《教學大綱》有關“語文”的界定中來理解 。
1、說出來的是語言,寫出來的是文章,文章依據語言,“語”和“文”是分不開的。(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的《編輯大意》)
2、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和從事各種工作的基本工具。(1963 年,教育部制訂《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
3、語文是從事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1980 年,教育部制訂《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 )
4、語文是學習和工作的基礎工具。語文學科是學習各門學科的基礎。(1986 年,教育部制訂《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 6、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1996 年,教育部制訂《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實驗用)》)
7、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是一門基礎學科。(20xx 年,教育部制訂《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實驗修訂版)》)
從上述歷史軌跡,我們不難看出,對“語文”的認識發生著變化,變化的焦點落在“交際工具”和“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個方面。語文是工具,是用來交際的工具,而不是從事其他活動的工具,所以,學生學語文是用來交際的。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屬于人類文化,也承載著人類文化,所以,學生學語文是用來了解人類文化的。
二、從近五十年《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的規定來理解 。
1、1950 年,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編審局編輯初級中學語文課本的《編輯大意》規定教學目的是:
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得到深切的感染,對學生發生切實的作用。
2、1963 年,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草案)》規定教學目的是:
教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初步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3、1980 年,教育部制訂《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 》 規定教學目的是:
中學語文教學必須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和必要的語文知識,進行嚴格的讀寫訓練,使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讀寫訓練的過程中,要注意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無產階級的情操和共產主義的道德品質。
4、1986 年,教育部制訂《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規定教學目的是:
中學語文教學必須教學生學好課文和必要的語文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語文基本訓練,使學生熱愛祖國語言,能夠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現代語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具有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社會主義覺悟。 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展學生的智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培養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
6、1996 年,教育部制訂《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供實驗用)》規定教學目的是:
高中的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文訓練,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和必要的語文知識,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聽說能力,具有初步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自學和運用語文的良好習慣,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進一步開拓視野,增長知識,陶冶情操,發展智力,發展個性和特長,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
7、20xx 年,教育部制訂《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實驗修訂版)》規定教學目的是:
高中的語文教學,要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學習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良好習慣,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繼續學習和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比較上述規定,可見語文核心的 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具有能力,特別是語文能力,即“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的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綜合起來看,也就是聽說讀寫能力——言語能力。所以,學生學語文主要是用來培養言語能力的。
三、學生學語文學什么?
“語文”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學生學語文是用來交際的,是用來了解人類文化。并且通過教學目的的形式具體表現為是用來培養言語能力的。
四、學生如何學語文?
培養學生的言語能力的教學目的,通過“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來實現。這里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
1、“理解和運用”體現了言語活動的兩個方面,即表達過程和感知理解過程。培養言語能力必須在言語活動中進行。
2、“理解和運用”的對象是“祖國語言文字”。“祖國”體現了“母語”的特點。培養言語能力離不開語言和文字。語言和文字相對于言語能力來說,是知識,一方面是語言文字知識本身,也就是陳述性知識,即語言文字基礎知識。一方面是使用語言文字基礎知識的知識,也就是程序性知識,即語言文字基本技能。
在這里需要注意,語言文字知識(基礎知識和艱苦本技能)與言語能力的關系。語言文字知識和言語能力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系,掌握語言文字知識不等于具有言語能力,不掌握語言文字知識也不一定沒有言語能力。學生學語文根本目標是言語能力的培養,而不是語言文字知識的掌握。當然,培養言語能力離不開語言文字知識,掌握語言文字知識只不過是培養言語能力的手段,因此,語言文字知識要體現“精要、好懂、有用”的原則。
“精要”是指語言文字知識的內容要有所選擇。因為,并不是任何語言文字知識對培養言語能力都有用,我們要選用適于并有助于言語能力培養的語言文字知識內容。
“好懂”是指語言文字知識的教學要落實在言語活動之中。不能把語言文字知識的傳授僵化為知識訓練。
“有用”是指語言文字知識有助于言語能力培養,有助于學生的交際實際。
綜上所述,學生學語文就是在言語活動過程中,通過語言文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即語言文字知識,來培養言語能力。
語文教案 篇5
[設計理念]
新《語文課程規范》指出:要珍視同學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本設計以此為立腳點,強調閱讀的個性化,讓同學在美文的熏陶中有獨到的感悟,并在有所積累的前提下有所表達。
[教學目標]
1、引導同學抓住重點詞語和關鍵句子體會課文的意境。
2、感情朗讀課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狀、顏色來描寫景物和景物變化的方法。
3、能在讀熟、讀懂課文基礎上發明性的練習說話,寫導游詞提綱。
[教學具準備]
水彩筆、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在以前我們學過了巴金爺爺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壯觀。其實日落也很富有詩意的,它一點也不比日出遜色,夕陽滑落的景觀可謂美妙絕倫!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有關日落的文章。
2.板書課題,同學齊讀課題2遍。
(二)教師配樂范讀全文。
(在舒緩、優美的'鋼琴曲伴奏下,教師美讀全文,并要求同學)
1、標段落號。
2、喜歡的段落前做個記號。
(三)同學自由朗讀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歡的句子、段落多讀幾遍。
(四)生字謄寫練習。
1.教師在田字格內范寫“濺”、“盞”
2.同學在下發的作業中描紅。
(五)學習第二自然段。
1、自由讀課文,畫出作者描寫的三亞景物有那些?。
2、用簡單的線條畫出藍天、海水、白鷗、椰樹、細沙。
3、同學根據有關段落作畫。(要求同學用簡筆畫作圖)
4、評畫。
(注意是否能畫出“藍藍的天”、“藍藍的海”、“低翔的白鷗”、“碧玉般的樹冠”、“玉屑銀末般的細沙”。)
5、感情朗讀有關反映畫面內容的句子。(最好要讀出作者在細沙上行走的感覺以和作者的感受)
(六)學習第四自然段。
1、同學感情朗讀。
2、出示本節的自學目標。
①感情朗讀自身喜歡的句子。
②邊讀邊想象夕陽滑落的過程,畫出描寫夕陽滑落動作的詞。
③教師出示一組動詞。
懸、入水、顫抖、停住、下沉、蹦跳、收斂。
3.教師演示有關夕陽下滑的動畫(課件),邊演示邊出現相關的動詞。
4.依照詞在文中的順序,讓同學講講落日的過程。
(七)做小導游。
1、編寫提綱,分小組互相討論,準備提綱。(教師簡要指導)
2、同學試演。(要求用上課文中學到的你認為優美的詞語或句子)
3、出現同學講的不熟練的地方,讓同學再讀課文的有關段落。
4、套入導游詞的有關格式,讓上來演示的同學帶上“導游證”
5、在多名同學中評選“海南三亞十佳導游”,并現場頒發證書。
(八)課外延伸。
1.教師小結,用上課文最后一句。
2.向提供同學關于海南三亞的一個網址、一本課外書。讓同學進一步去學習,去探究。
(九)課外作業。
回去向家長介紹三亞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絕倫、風情、遜色、驚訝等詞。
【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語文的教案02-22
語文的教案06-12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教案11-19
語文《語文園地一》教案03-19
語文教案初中語文教案01-10
精品語文教案范文語文優秀教案04-11
精品語文教案 高中語文精品教案10-10
有關語文教案語文教案簡單05-18
語文《荷花》教案11-26
語文《影子》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