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內容
1.用字母表示數(shù)
2.簡易方程(解方程、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用字母表示數(shù)的意義和作用,能夠用字母表示學過的運算定律和計算公式,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用字母表示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初步學會根據字母所取的值,求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2.初步了解方程的意義,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質,能用等式的性質解簡易方程。
3.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算法的意識和能力。
本單元的作用
1.從具體到抽象、個別到一般的一次飛躍。
具體的物(3個蘋果)----數(shù)(3)----字母(用字母a表示3)
用一個符號表示一個數(shù)(常量)----用一個符號表示可變的、抽象的數(shù)(變量)
2.有助于對所學的算術知識進行鞏固和加深理解。
運算定律、周長與面積計算公式
3.有利于加強中小學數(shù)學的銜接,初步滲透代數(shù)的思想。
(1)算術思維方法存在局限性:※逆向思考,※未知數(shù)不參加運算,等于缺少一個條件,思維的步驟增加。
(2)代數(shù)方法是數(shù)學的一般方法,在這里學習方程,可先行滲透代數(shù)方法。
課標對這方面內容的規(guī)定和說明:
(1)在具體情境中會用字母表示數(shù)。(2)會用方程表示簡單情境中的等量關系。(3)理解等式的性質,會用等式的性質解簡單的方程(如3x+2=5,2x-x=3)。
和義務教材對比,有以下不同:
(1)解方程的方法
九義教材:利用四則運算各部分間的關系
實驗教材:利用等式的性質,思路更統(tǒng)一,基本方程的解法可歸結為“兩邊同時加上、減去、乘上、除以同一個數(shù)(除法時此數(shù)不能為0)”。
從已有的實驗來看,方程解法的這種改變學生是可以接受的。在培訓過程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老師認可這種改變。
(2)方程的類型
由于利用等式的性質解方程,實驗教材刪去了a-x=b 、a÷x=b的方程基本類型(不是不能解,是解答過程比較麻煩,如果學生列出這樣的方程,一是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索解方程的方法,二是可以引導學生列出其同解方程,如x+b=a、bx=a)。
增加了a(x±b)=c的類型。
(3)解方程與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有機整合。
九義教材:先獨立學習解方程,再學習列方程解應用題,重難點分散。
實驗教材:為了突出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方程是根據現(xiàn)實素材而列出來的,因此解方程的過程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尤其是在“稍復雜的方程”部分,兩者完全融合。
三、 具體內容
標題 例題安排
第1節(jié) 用字母表示數(shù) 例1 用字母表示數(shù)
例2 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
例3 用字母表示計算公式
例4 用字母表示數(shù)量關系
第2節(jié) 方程的意義 方程的意義
等式基本性質一
等式基本性質二
解 方 程 方程的解、解方程
例1 解形如x±a=b的方程
例2 解形如ax=b或x÷a=b的方程
例3 列方程解加減計算的問題
例4 列方程解乘除計算的問題
稍復雜的方程 例1 解方程ax±b=c及其應用
1.用字母表示數(shù)
例1(用字母表示某個具體的數(shù))
通過復習以前所學知識,鞏固用符號、字母表示某個具體的、特定的數(shù),滲透求未知數(shù)的思想,從符號表示逐漸過渡到字母表示,并引出例2。
例2(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
(1)使學生認識用字母表示運算定律的簡明性、優(yōu)越性,一是可以表示一般規(guī)律,二是敘述方便。在這兒,字母不止表示一個特定的數(shù),而是表示一般的數(shù)。
(2)兩字母相乘的表示法。
(3)教材上只給出乘法交換律的表示法,要求學生自己寫出其他定律。
“你知道嗎?”
介紹單位名稱的字母表示法,今后教材中的單位名稱一般用字母表示,面積單位可放在例3平方的表示法以后再教學。
例3(用字母表示面積和周長計算公式)
(1)兩個過程:用公式表示面積、周長公式是一個一般化的過程(具體到抽象),而根據公式計算某一具體圖形的面積和周長則是一個特殊化的過程(代入求值)。代入求值在這兒要多加訓練,后面解方程的驗算就是一個代入求值的過程。
(2)平方的表示,數(shù)與字母相乘的表示。
例4(代數(shù)式)
(1) 用一個代數(shù)式可以表示兩個含義:數(shù)量、數(shù)量關系。如a+30可以表示爸爸的年齡,也可以表示爸爸與小紅年齡之間的關系。
(2) 通過歸納法,從具體到一般,得出代數(shù)式的表示法,滲透函數(shù)思想,第1小題是加減法數(shù)量關系,第2小題是乘除法關系。
(3) 滲透函數(shù)中自變量的取值范圍(定義域)。
(4) 代入求值。
練習十
出現(xiàn)一些常見的數(shù)量關系,如第6、7題的速度、時間、路程以及單價人、數(shù)量、總價的數(shù)量關系。
2.解簡易方程
方程的意義
(1)通過用天平稱量物體的活動引出方程概念,與后面利用天平原理解方程相一致。
(2)前面已經有了列代數(shù)式的基礎,因此天平左邊的代數(shù)式學生比較容易列出來。
(3)通過兩邊物體輕重的直觀比較引出不等式及方程。
(4)根據方程的概念自己寫一些方程,范圍可以很廣,可以包括多元方程,只要符合方程的定義即可。
天平原理(等式性質)
(1)利用直觀的形式使學生理解天平平衡的兩條原理(在方程中相當于作同解變換):
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1: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相同的數(shù),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2:兩邊同時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數(shù)(0除外),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2)其中第二、四個圖蘊含了解方程的思路(即天平的左邊只留下一種物體,在解方程時,最終目標是使方程左邊只剩下未知數(shù))。
解方程
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1)利用前面天平平衡的素材直接給出現(xiàn)成的方程,因此不涉及到如何列方程。
(2)利用已有知識,通過四種不同的方法求出未知數(shù)的值,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后面要學到的一般的解方程的方法。再給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
解基本的方程
例1(x+a=b)
(1) 情境相對簡單,利用直觀即很容易列出方程,因此重點不是列方程而是解方程。
(2) 天平原理的直觀演示與抽象的方程解法相對應。
(3) 重點突出“為什么要減3”這一問題,目的是使方程一邊只剩下未知數(shù)。
(4) 驗算。就是前面所學的代入求值的過程。
例2(ax=b)
具體過程同例1。“除以幾”要求學生根據直觀圖自行探索。
x-a=b、x÷a=b這兩種類型的解法要求學生利用所學知識進行遷移類推,不出專門例題,在“做一做”中出現(xiàn)。
※解方程的一般性方法、步驟也要求學生自行總結。
例3(列方程解形如x±a=b的問題)
(1) 結合現(xiàn)實情境。
(2) 先給出算術解法,但在用算術方法解答時實際已經把“今天水位超過警戒水位0.64米”轉化成了“警戒水位比今天水位低0.64米”,就是所謂的逆思考。
(3) 由于列方程解決問題時未知數(shù)是參與運算的,所以第一步要把未知數(shù)設成一個“假設已知數(shù)”。
(4) 第二步,根據題目中信息的敘述方式,通過順向思考列出數(shù)量關系。由于是剛接觸方程,列出文字性的數(shù)量關系對于學生正確地列出方程是很重要的。
(5) 根據數(shù)量關系列出方程(此時數(shù)量關系中的每一部分都是作為“已知數(shù)”參與運算的),解方程和驗算的過程在這兒不是重點,可讓學生獨立完成。
例4(列方程解形如ax=b或x÷a=b的問題)
(1)基本過程同例3,可更多地讓學生自主探究,列方程的過程中要注意單位統(tǒng)一,如把“半小時”寫成“30分”,把“1.8千克”化成“1800克”。
(2)滲透環(huán)保教育。
練習十一
第8~11題結合生活實際,取材面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