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約心得體會(精選8篇)
教約心得體會主要強調了德育的重要性、學習的質量勝于數量、以及禮儀和實踐的結合。通過學習《教約》,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到許多關于教育和個人修養的深刻見解。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教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教約心得體會 1
第一部分:一個人應該重在品德,切實踐行,每天重復踐行,就事啟發。結合學習經典,我們剛開始讀第一遍懵懵懂懂,不斷的聽,學習,重復次數多了,有些話語可以隨口說出,像讀原文中溫凊定省之心得無虧缺?我想到冬則溫,夏則清這句話。再比如每天給孩子打卡,我也是一種重溫學習。
第二部分唱歌吟詩時,我們要整理妝容,心氣安定,吐字清晰,不急不躁,遇到一些事也不要氣餒,就像我們每天讀原文,聽解讀,做功課,有時候我們可能確實忙,沒有辦法做到精準精細,但是只要我們內心篤定,一直在跟著就好,先完成再完美。
第三部分禮儀,在日常我們要做到心中清靜,排除雜念,做到心定。遇事從容不迫,講話言行謹慎,但是不推諉扯皮,畏手畏腳。可能我們目前做不到,但從現在開始刻意練習,久而久之我們形成習慣,培養成良好品性。
第四部分學習,我們在學的過程中要注重質量啊,不要去圖數量。在學習今天的`內容的時候,我有一種感覺像在說我自己,那我平時是看到什么好的東西都想學學的,是廣但都不精,今年正在努力踐行讓自己做減法。
通過一周《教約》學習,我們學習分步驟進行,在誦讀時也要專心致志,保持童心,保持學習興趣。
教約心得體會 2
《教約》一文,是王陽明先生在平定南、贛賊寇之后,立社學,為社學制定的教育制度、方法。陽明先生認為,民風不善,是由于教化未明,所以,他在南贛所屬各縣立社學,對南、贛父老子弟延詩教子,歌詩習禮,開導訓誨。
陽明先生為社學制定的《教約》以德為教育之先,每天先考德:“每日清晨,諸生參揖畢,教讀以次。遍詢諸生:在家所以愛親敬長之心,得無懈忽,未能真切否?溫凊定省之儀,得無虧缺,未能實踐否?往來街衢,步趨禮節,得無放蕩,未能謹飾否?一應言行心術得無欺妄非僻,未能忠信篤敬否?諸童子務要各以實對,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教讀復隨時就事曲加誨諭開發,然后各退就席肄業”。從這里可見陽明把“孝悌忠信”作為教育中第一等重要的事。這讓我想起剛上班那幾年,那時在我們村里的小學,每周一早晨第一節課,各班全都一樣,都是上思想品德課。其實,社會無論如何發展,教育以德為先都應該不過時。
在這篇文章中,我感受深的第二點就是“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即唱歌吟詩,一定要儀容整潔,心氣安定。這要求的是學習的一直敬畏態度,唯有如此,才能讓受教育者把學習當回事。有了好的態度,效果必然不差。
讀《教約》,感受最深的是其教學原則“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我們現在的教育正做著與之相反的事。想想現在,就我們這里來說,每學期都有競賽——去抽考或者五校聯考或同年級多個班比較,為了得好成績,老師們多喜歡匆匆學完課程,然后給學生展開題海戰術。有些孩子課余還有這樣那樣的許多特長班、輔導班。現在的教學,都恨不得孩子能學一個,那就使勁讓他學倆、學仨,總想成倍地往他們腦袋里塞知識,使勁拔苗助長,以致小小孩子就苦學、厭學,疲勞不已,有的無法體會自得之美,則是放棄學習。更不要說中學生。其實到那里不是這樣呢?正像人們說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其實是早早讓孩子累倒在了起跑線上。
讀著陽明先生的這篇《教約》,感覺古圣先賢的很多教育思想、方法,我們還是很值得繼承的。
教約心得體會 3
《教約》是陽明先生為弟子所規定的教育教學的規程,文章寫于1518年,是體現陽明先生在南贛地區管治和講學時,在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的五篇文章之一。《教約》文筆古樸,直白易懂,同時蘊涵了豐富的寓教、寓心、寓德的哲學思想。今日再作細細捧讀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恍如身臨其境、心臨其境,好像當面聆聽先生教誨一般,這種感覺真的太棒了!雖然先生撰寫的《教約》距今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了,但其中所體現的教育思想,依然閃現著璀璨的光芒,有著巨大的借鑒價值。
捧讀文章之后,我的三點體會如下:
一、陽明先生高度重視德育教育。正德十三年(1518),先生任南贛巡撫時制定《教約》,并頒發給各社學蒙師。具體規定了社學每日功課及教學程序:“先考德、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先生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每日功夫,先考德”,每日清晨第一件事情便是用如下四個問題來遍詢諸生:對父母孝順的行動有沒有落實?遵敬父母兄弟的心有沒有懈怠?與人交往有沒有不當之處?有沒有做讓自己內心不安的事?以此不斷加強學生的道德修養。先生每天這樣要求學生,實際上也是在鞭策和約束自己。以“身正”的形象去示范學生感化學生,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天天這樣自省,就能使自己的行為舉止成為一種習慣,日常的行為處事和思維模式都處在正能量的狀態下。這樣培養的學生擁有正面思維,也才會擁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言行舉止才有真正的感召力。這與曾子所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兩者都是為了加強道德修養,是高度重視德育教育的表現。
二、陽明先生非常重視教學效率。《教約》對內容教學的秩序安排的非常清晰,“次背書、誦書,次習禮或作課仿,次復誦書、講書,次歌詩”,學生先背書,學習儒家經典著作,然后“習禮或作課仿”,這樣既可以讓學生學習禮儀,又可以讓他們借此機會活動一下筋骨,緩解一下疲勞,接下來在學習四書五經,在感到疲勞之后,學習比較輕松的詩歌。這種安排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身心發展的規律,既沒有浪費時間,又讓學生在精力充沛的情況下學到許多東西,非常注重勞逸結合。目前的教育,從早到晚,學生的時間幾乎全被繁重的知識學習所占滿,大部分的休息時間也常常花在各種輔導班上。這種狂轟濫炸式的教學模式,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其實都很容易疲勞,也容易效率低下。我們應該學習陽明先生的教學安排,做到勞逸結合,這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
三、陽明先生非常重視教學的質量。“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
這是要求教學要因人施教、適可而止,充分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不要貪多嚼不爛,要讓他們真正的能領會其中的內容,不在乎多,在乎的是理解的質量,你說十個觀點,他能充分的理解五個觀點,那也就是不錯了。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的也容易。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學習都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所以陽明先生非常強調樂學。“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凡習禮歌詩之數,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樂習不倦,而無瑕及于邪僻”。適量的學習讓學生更輕松的掌握學習的內容,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會有成就感,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學習有成就感,自然就會自己主動的去學習,這就是快樂教育。如今的社會,人們是普遍重視教育的,但是往往重量不重質,從幼兒園開始,就是學不完的課程、做不完的作業,遠遠超過了孩子的身心接受能力。我們應當學習陽明先生的適度教學原則,讓學生們在真正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
捧讀文章之后,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下五點:
1、在教育教學中始終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 要以立德樹人為本,我們就完全有必要學習陽明先生“每日工夫,先考德”的德育第一精神,并且結合自身的具體實際,將其貫穿到教育教學過程的始終。
2、勞逸結合,提高“教”和“學”的效率。 目前的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從早到晚,學生的時間幾乎全被繁重的知識學習所占滿,一再被壓縮的休息時間也常常是不情愿地花在各種輔導班上。這種教學模式,老師和學生,都很容易疲勞,導致效率低下。我們需要改變這種局面,讓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做到勞逸結合,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
3、掌握適度的原則 。如今的社會,人們是普遍重視教育的,但因為沒有科學精神的指引,所以導致重量不重質的畸形局面。我們應當學習王明先生“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的適度教學原則,讓學生們在真正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可以讓自己的身心能夠得到健康的發展。
4、因材施教 的原則。 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的個性、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學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應當千人千面、因材施教,盡量做到因材施教了。
5、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眾所周知,趨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自然也不會例外。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成績,我們務必要努力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樂學、愛學,不再視學習為一件苦差事。惟其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總而言之,通過學習陽明先生的《教約》,靜心反思我們的教育格外重要。據于德與游于藝并重,我們的教育才能擁有堅韌且持久的力量。
教約心得體會 4
王陽明這篇《教約》是他為弟子所規定之教育學習規程。
這篇文章寫于1518年,也是體現他在南贛地區管治和講學立德立功立言的五篇文章之一。這篇文章文筆古樸,比較直白易懂,讀后深深感覺《教約》中蘊涵了豐富的寓教、寓心、寓德的哲學思想,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教約》最精彩是第一段(16。1),它的大意是:“每天早上,學生向老師行過禮后,教師應向每一位學生提問:你們在家的時候自己那顆尊敬父母和長輩的心,有沒有懈怠疏忽的時候?能不能做到真情實意?每天早晚侍奉父母的禮節,有沒有虧欠和缺失?能不能按照禮儀的要求都一一做到?在路上行走的時候,步履姿態有沒有失禮之處?能不能做到謹慎小心?言語行動和內心活動,有沒有欺騙狂妄之處,能不能做到忠實守信篤行和令人尊敬?所有學生一定要對照回答這些問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老師講課的時候,要隨時根據具體情況,循循誘導啟發教育。” 從此段話中可以看出,王陽明先生的治學理念是治學先治德,很注重教育的儀式化和常規化,是持之以恒的德育教育思想觀。陽明先生令學生行禮之后的“遍詢諸生”的詢問更是令人感動。“遍詢諸生”即要詢問每一個學生,這里體現的是教育要面向每位學生,從他們對父母的孝道到語言再到做人的品行等都一一過問,先內而外,注重品行道德的內化與反思,這是教育的“知行合一”的一種體現。他要學生如實回答,而之前就已經營造了這樣的學習氛圍,即沒有對或錯,而是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這樣學生就沒有回答的'壓力,當然愿意講出內心真實的話了。作為教師,要“教讀復隨時就事,曲加誨諭開發”,意思是教師講課的時候應隨時根據具體情況,循循誘導啟發教育。曲加表示不是強加于學生,而是根據不同的學生通過不同的方法去施加教育的影響;誨諭則指教育、開發、啟發,類似于我們當今的啟發式教育思想,注重孩子內心的反思與接受。
第二段開始則非常具體地指點學生在誦讀、習禮及教師在授課時的具體要點及注意事項。他教導學生要:“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調,毋躁而急,毋蕩毋餒,毋餒而懾。”“見習禮,需要澄心肅慮,審其禮節,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常使精神力量有余,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這些非常質樸句子,讓人讀起來有種穿越時空,恍如身臨其境和心臨其境,當面聆聽陽明先生教誨的感覺。這篇《教約》充滿智慧,蘊含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育策略。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今天仍有很大啟發作用。最后一段說到的“先考德”的方法,就是對思想品德的考試,生動具體,說明不在分數的多少,而在學生實際的收獲——即他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人性覺悟。這樣的“考德”,比當今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具體,能使學生有真切的心得,值得借鑒。其中的“習禮”,就是讓學生擁有“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在中國改革開發三十多年經濟高速發展,但道德觀念比較淡薄情況下是很好的精神營養大餐。對于當今應試教育現象仍然比比皆是的社會,也非常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對照反思和學習借鑒。同時,對于企業管理者,如何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引導和發揮員工積極性,也有很大啟迪。
教約心得體會 5
“凡歌《詩》,須要整容定氣,清朗其聲音,均審其節,毋躁而急,毋蕩而囂,毋餒而懾,久則精神宣暢、心氣和平矣。”好的文章百讀不厭,且其意自見。在唱歌吟詩時,聲音洪亮,抑揚頓挫,能夠感受到歌曲和文章的浩然正氣,被文章中的精神義氣所滋養。我現在誦讀原文也喜歡調息靜氣,然后大聲誦讀,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完之后,整個人心情舒暢,精神飽滿,這就像博仁老師說的,內心恭敬,外在必然莊嚴!據我了解,蘇霍姆林斯基也特別的重視孩子的大聲誦讀,他提倡兒童時期必須達到一定的誦讀時間,才能更好的積累語感,更好的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
“凡習禮,須要澄心肅慮,審其儀節,度其容止。毋忽而惰,毋沮而怍,毋徑而野。”學習禮儀需要從外在的身形容止進行訓練,以達到“從容而不失之迂緩,修謹而不失之拘局。久則禮貌習熟,德性堅定矣”的目的。通過外在禮儀的練習,長養人的氣質和心性,天長日久的訓練,能夠促進一個人的德行修養,堅定良知之心。
我認為不論是歌詩,還是習禮,終極目標是“從內心恭敬萬事萬物,感受天地萬物為一體!”
凡事皆可從“恭敬”中修“德”。堅持光盤行動,就是把種植糧食、制作食物的人的勞動放在心上,也尊重食物順應自然生長的這一過程。輕關門,輕放碗筷等家用器物,就能夠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衣物不亂丟、亂放,及時放入衣柜或儲物間內,能夠保持衣物的干凈整潔,當我們需要這些衣物時,它們也能夠使我們神采奕奕……這是我理解的,我們愛惜物品,他們就和我們融為一體。
為什么我們出門見朋友或工作的時候一般不穿拖鞋?還要注意穿得體的衣服和鞋子?這是我們重視朋友之間的友情,重視工作的'源故。當朋友和工作在我們心中占有很高的分量時,我們就不會產生輕忽怠慢之心,會用真誠和友善維持良好的友誼,用敬業和篤定提升工作效率!
陽明先生提倡每日問德、習禮,我們做教師或父母的,應該要簡單聽話照做,否則會出現孩子與父母、老師頂嘴,甚至是有孩子辱罵、毆打、仇殺父母和老師的現象。這些極端負面現象的產生,可能就在于孩子從小沒有每日習禮,每日踐行愛親敬長的德行。有了前車之鑒,有陽明先生的《教約》指引,我們父母和老師不可不重視長養孩子的恭敬之心!
教約心得體會 6
最近,在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不自覺地想到家風家教。王陽明的《教約》是寫給老師的,但更合適家長,更符合家教教訓,對于家庭教育有借鑒意義。4條感悟,分享如下:
1、到底是死記硬背,還是以理解代替背誦?西方教育理念主張以理解代替背誦,鄙視背誦為“填鴨式”教育。按王陽明的看法,死記硬背是必須的,強制孩子遵守嚴肅的課堂紀律,尊重老師,涵養素養和自律。重復訓練,反復背誦,直到倒背如流。因為,詩歌能讓人心性高尚,反復背誦詩歌時能把你的高尚心性和正能量激發出來。大聲地詩歌誦讀,這既是一種學習的高明捷徑,也是一種情懷。人類對知識的記憶,瀏覽次于默讀,默讀次于朗讀。
2、為何中國古代的那些優秀人物,諸如劉伯溫、王陽明、張居正等人為何小時候都是過目不忘的神童,并且死記硬背了很多經典書籍。確切地說,他們把自己的'良知光明得很好。《教約》的最后,是一天的學習考核。我們注意王陽明主張的次:德行,背誦課文,禮儀和課業,解釋課文,詩歌朗誦。在道德至上的古代中國,德行永遠都排在第一位,第二個就是死硬背的童子功。家長可以依此順序,培育自己家的孩子。
3、到底是提前踮起腳摘桃子?還是量力而行,學有余力?前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提出最近發展區的兒童教育發展觀,主張“跳一跳,摘桃子”。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目標高一點,結果好很多。王陽明的主張,要經常讓學生學有余力,“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這樣才不會厭倦學習,享受學習。
4、所謂兼收并蓄,我感覺并非執著于一種教育理念,一種辦法。更多地要中西結合,參透每種教育理念背后的底層邏輯,面對不同孩子,不同學習情境,采取“混搭”模式,針對不同情況,我可以拿出n種方案,混合使用。比如,孩子精力旺盛,求知如渴時,要給挑戰性任務,讓他挑戰高標準。孩子有失落感、挫敗感時,那就降低標準讓其“學有余力、游刃有余”,這樣孩子自我感覺良好,享受學習。
教育心得體會 1
教育是人遇到人最美好的事業,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的過程。“每日工夫,先考德”。從這句話說明先生是告訴我們作為教育者要注重德育。十七大報告指出教育為本,德育為先。德育教育是人心和靈魂的教育,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教育。毋庸置疑,作為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我們修文一中教風是培德育知、篤行善導。其中培德育知正是體現了教育為本、德育為先的教學方針。”本“是指“根本””先“是指“前提”。教師教學,他的本職是要教會學生學習知識,但前提是要先教會學生怎么去做人,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當今社會把德育作為教育評價的核心重要指標,突出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只有做到立德才能樹人。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作為教師首先是傳道,然后才是授業解惑。這句話明確了教師教育教學的責任和方法。篤行善導篤行,就是踏踏實實地做。善導,就是用科學的方法去去引導學生成長成才。
思想政治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作為一名思想政治課教師我深知自己的任重而道遠。常言有道:以仁治國,以德服天下。教師自己要有德,身教重于言傳。所以作為教師首先要以身作則,嚴格要求規范自己行為,給學生數量榜樣,并不斷的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理論水平,營造文化氛圍。教師要做到“以德育德”。所謂“以德育德”就是教師以自己優秀的道德品質去培養影響感化學生,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惟有愛心才能培育愛心,惟有善心才能培育善心;“以德育德”也是以師德規范為標準,時時刻刻處處體現教師良好的行為,淡化個人名利,踏踏實實工作,本本分分做人,靜下心來教書,潛下心來育人,以“身正”的形象去示范學生感化學生,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有種說法:培養出來的學生有德有才是精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危險品,無德無才是廢品,足以說明育德的重要性。我們要培養出的人是既有德又有才的精品,這是高標準,培養出來的不該是危險品、更不該是廢品。
當然德育工作本來就是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位一體的,任何一個環節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以教師對學生德育工作不能忽視掉其他環節的重要性。在德育過程中若遇到問題要跟家長進行合作,及時的溝通交流,取得家長的.支持,幫助家長轉變一些錯誤的思想,掌握每位學生的最新動態,以便能及時的發現錯誤和進行改正。從一點一滴把德育工作滲透到日常的生活。
總之,德育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良好的德育教育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生活乃至是否能夠成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學校要對德育教育引起充分的重視,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良好的品行,為學生以后的發展奠定基礎。使之成為對社會、國家有用的人。
教育心得體會 2
第一、將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雖然目前社會上一直在提倡學生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其實這只是一句喊了幾十年的空洞口號罷了,很少有人將其落到實處。因此,我們完全有必要學習王陽明“每日工夫,先考德”的德育第一精神,并且結合各地的具體實際,將其貫穿到教學過程的始終。
第二、勞逸結合,提高“教”和“學”的效率。目前的教育,尤其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從早到晚,學生的時間幾乎全被繁重的課堂學習所占滿,一再被壓縮的休息時間也常常是不情愿地花在各種輔導班上。在這種狂轟濫炸式的教學模式下,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很容易疲勞,導致效率低下。我們需要改變這種局面,讓老師和學生都可以做到勞逸結合,提高單位時間的效率。
第三、掌握適度的`原則。如今的社會,人們是普遍重視教育的,但因為沒有科學精神的指引,所以導致重量不重質的畸形局面。如今的學生,從幼兒園開始,就有學不完的課程、做不完的作業,這遠遠超過了他們的身心接受能力。我們應當學習王陽明“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的適度教學原則,讓學生們在真正掌握教學內容的同時還可以讓自己的身心健康發展。
第四、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是與眾不同的,他們的個性、知識背景、興趣愛好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所以教學方法就不能千篇一律,而應當千人千面、因材施教。當然,現在學生數量多,老師不太可能給每位學生單獨授課,但在分班時可以將水平相近的學生盡量放在一個班,這樣就可以在不同的班級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盡量做到因材施教了。
第五、努力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眾所周知,趨利避害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自然也不會例外。所以,要想提高學生的成績,我們務必要努力營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樂學、愛學,不再視學習為一件苦差事。惟其如此,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從而提高學習成績。
【教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心約的作文10-22
帶教心得體會12-27
早教心得體會10-21
義教心得體會12-07
教英語心得體會03-22
《約客》原文及譯文08-15
《約客》教學設計03-16
約客原文、翻譯03-01
約客原文翻譯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