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日制聾校一、二年級的語文教材以看圖詞識字為主。聾生由于聽力障礙,語言發展緩慢,思維更多地停留在具體形象上。他們掌握概念不是通過對其內涵的理解,而是以列舉概念所包括的外延逐步理解的,概念使用范圍不清,往往很難掌握概念的確切含義,從而影響概念的運用。他們只有通過直觀看到實物,才能與學到的語言、字形聯系起來,形成正確概念。
一、正確感知事物,形成清晰表象
聾生感知事物具有片面性,認識周圍客觀事物主要靠視覺,缺聲音表象,感知到的事物沒有語言的概括,形成的表現不全面、不鞏固。在教學過程中,在聾生感知事物時,要特別注意培養聾生的觀察力,使聾生養成細致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提供豐富的形象材料,使聾生獲得準確的感性知識。如:教“黑板”一詞時,除了讓聾生看圖上的黑板外,還要讓他們看教室里的大黑板、小黑板,使聾生知道這些大小不一,形狀不同的東西都叫“黑板”。否則聾生只知道教室里的大黑板才是黑板,小黑板就不知道了。教“魚”時應出示各種樣各的魚的圖片。如:帶魚,鯉魚,鰱魚,黃魚等的圖片,然后再教發音。
教師要用與教材同類的事物豐富學生的感情認識,除了教材中的圖以外,還要充分運用實物,模型,標本等直觀教具,使聾生全面感知事物,形成正確感性認識。
二、正確理解詞義,形成概念
聾生是先感知事物,語言個概念是在學校的,客觀事物與語言脫節。聾生形成概念比正常學生要困難得多,他們常常把概念的外延擴大或內涵縮小。如:聾生每天和爸爸、媽媽生活在一起,但他們不知道應該叫“爸爸、媽媽”。在學習中學到了“爸爸、媽媽”,他們會比會寫,但不一定掌握了其內涵。他們見到所有的中年男女都會叫“爸爸、媽媽”。教學過程中,教師 要充分準備,根據聾生的認知特點,引導聾生發現事物的本質屬性,形成正確概念。如:教“爺爺、爸爸、兒子”時,讓聾生每人準備一張自己親人的照片,一一對應,使他們正確理解其意義。知道自己是爸爸的兒子,爸爸是爺爺的兒子,知道“兒子”是對父母而言的男性個體,知道一個人有多種社會角色。
教“水果”一詞時,出示聾生看到過的水果,讓聾生觀察其外形,用手摸摸表皮,嘗嘗味道,明白水果是可以吃的,水分較多的植物果實。還可以展示各種水果的課件,讓聾生了解生活中不能接觸到的水果。教師要提供多種實物,讓聾生多種感官(視覺、嗅覺、味覺、觸摸覺、殘余聽力等)參與,指導他們去分析、概括,使他們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具體到抽象,形成概念。
三、語言、文字與詞義密切結合
正常兒童在學習口語過程中,音義同時進行,聽到事物名稱就知其義,許多詞不用教就明白。對于沒有口語基礎的聾生來說,見物不知其名,讀音、打手勢大多數不明其義。每一個詞的語言、字形和字義都要通過教學才能獲得。教師在教學中始終把語言、字形、詞義結合起來(有殘余聽力的學生要掌握音、形、義),使聾生會比劃,會寫書面語,并在生活中真正能運用,學有所得。
四、鞏固練習,加強記憶
聾生學習知識是間接的,再加上沒有語言作為記憶材料,他們的理解水平低,接受能力差,學得難,忘得快,必須經常進行鞏固。復習和練習要反復進行,形式要多樣。如:看手語寫詞、出示詞卡讓學生讀、用過的詞的說話……老師要幫助聾生積累詞語(準備一個小本子隨時記錄聽、看到的詞),豐富聾生的語言材料。用聾生學過的詞進行綜合練習,并比較它們的意思。如:老師出現名詞“書”,要求聾生寫出適當的動詞進行搭配(看書、讀書、賣書……)。訓練聾生在一定時間對“人”“樹”之類的一般概念組詞,組的詞越多越好。他們可以說小人、大人、男人、女人、也能說老人、中國人、外國人等。
總之,聾校低年級的字詞教學以直觀教學為主,把客觀事物呈現在聾生面前,再加以詞概括,反復進行,使聾生真正掌握詞義,把語言、字形與語言內容密切聯系起來,以形成正確概念。
[淺談低年級聾生的學詞識字教學]相關文章:
3.識字教學課件
5.識字教學計劃
6.識字寫字教學課件
8.漢字識字教學課件
9.小學識字教學課件
10.蘇教版識字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