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全文出處作者及賞析
《贈汪倫》是唐代大詩人李白于涇縣(今安徽皖南地區)游歷桃花潭時寫給當地好友汪倫的一首留別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全文出處作者及賞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贈汪倫
作者:李白
年月:唐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賞析:
李白“斗酒詩百篇”,生平興趣游覽名山大川。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實:有一位素不體會的汪倫,寫信給李白,約請他去涇縣旅游,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老師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老師好飲乎?此地有萬家旅館。”李白欣然而往。汪倫是涇縣的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于是李白問桃園酒家在什么處所,汪倫答復說:“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東家人姓萬也,并無萬家旅館。”引得李白大笑。留數日拜別,臨行時,寫下上面這首詩贈別。
這首詩寫的是汪倫(唱歌)來為李白送行的景象。墨客很打動,以是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行詩來積極歌詠汪倫對墨客的欽佩和喜歡,也表達了李白對汪倫的深摯情義。
前兩句敘事。“李白乘舟將欲行”,是說墨客就要搭船分開桃花潭了。那種說話不假思考,順口流出,示意出乘興而來、興盡而返的灑脫模樣外形。“忽聞岸上踏歌聲”,“忽聞”二字表白,汪倫的到來,確實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聲先聞,從那熱情開朗的歌聲,李白就推測必然是汪倫趕來送行了。這樣的送別,側面示意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伴侶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在山村僻野,原來就沒有上層社會送往迎來那套繁瑣禮儀,從詩中說明,李白走時,汪倫不在家中。當汪倫返來得知李白走了,當即攜著酒趕到渡頭餞別。不辭而此外李白瀟灑不羈,不講虛心;踏歌歡送的汪倫,也是豪爽熱情,不作子女沾巾之態。短短十四字就寫出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不拘形跡的情意。
因為桃花潭就在四面,于是墨客信手拈來,用桃花潭的水深與汪倫對他的情深作比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兩句,清代沈德潛評價說:“若說汪倫之情比于潭水千尺,即是凡語。妙境只在一轉換間。”(《唐詩別裁》)這兩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將兩件不干系的事物接洽在一路,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參照物,就把無形的情義化為有形,既形象活躍,又耐人尋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倫的情義之深,讀者也可想而知了。墨客團結此時此地,此情此景,這兩句詩也如脫口而出,感情真率天然。用水流之深比喻人的感情之深,是詩家常用的寫法,假如墨客說,汪倫的交情真像潭水那樣深,也是可以的,但顯得一樣平常化,尚有一點決心雕琢的味道。而詩中的寫法,仿佛兩個友人船邊餞別,一個“勸君更進一杯酒”,一個“一杯一杯復一杯”。口頭語,面遠景,有一種靈活天然之趣,隱約使讀者看到大墨客豪爽不羈的本性。
我國詩的傳統主張蘊藉含蓄。如宋代詩論家嚴羽提出作詩四忌:“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補華也說詩“忌直貴曲”。然而,李白這首詩的示意特點是:坦白,直露,絕少蘊藉。其“語直”,其“脈露”,而“意”不淺,味更濃,它“直”中含情,至真之情由性靈肺腑中流出,因而很有藝術傳染力。
其它,昔人寫詩,一樣平常隱諱在詩中直呼姓名,覺得無味。而這首詩從墨客直呼本身的姓名開始,又以稱號對方的名字作結,反而顯得真率,密切而瀟灑,很有情味。
“凈水出芙蓉,自然去雕飾。”后人愛用李白的話評價李白的詩,是很有見地的。李白即興賦詩,出口成章,顯得絕不艱辛。他感情曠達,直抒胸臆,靈活天然,全無虛偽,而有一種不期而然之妙。“看似通俗最奇崛”,正所謂輝煌之極,歸于平庸,這種工夫是極不易學到的。這首《贈汪倫》就齊集浮現了李白這種天然高明的詩風。明代唐汝詢在《唐詩解》中說:“倫,一村人耳,何親于白?既釀酒以候之,復臨行以祖(餞別)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處,信手拈出,以是調絕千古。”這一評述是適當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全文出處作者及賞析】相關文章:
李白《贈汪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賞析05-25
水調歌頭·游泳全文、出處、作者及賞析07-15
琵琶行全文出處作者翻譯賞析09-23
贈汪倫賞析06-14
《贈汪倫》的作者詩人李白07-30
贈汪倫作者簡介07-24
李白《贈汪倫》全文及鑒賞07-16
《贈汪倫》全文注釋及詩意07-22
古詩《贈汪倫》賞析11-01
《贈汪倫》的詩意賞析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