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王開嶺《因整容而毀容的故鄉》閱讀答案
在學習、工作中,我們都要用到閱讀答案,借助閱讀答案我們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題方法和解題技巧。大家知道什么樣的閱讀答案才是規范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開嶺《因整容而毀容的故鄉》閱讀答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如果說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只能指認和珍藏一個故鄉,且故鄉的信息又是各自獨立、不可混淆的,那么,面對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市,我們還有使用“故鄉”一詞的勇氣和依據嗎?我們還有抒情的心靈基礎嗎?
故鄉,不僅僅是個地址和空間,它是有容顏和記憶能量有年輪和光陰故事的;它需要視覺憑證,需要歲月依據,需要細節支撐,哪怕蛛絲馬跡,哪怕一井、一石、一樹……否則,一個游子何以與眼前的景象相認?何以肯定此即魂牽夢縈、藏有童年的地方?如果眼前的事物與記憶完全不符,往事的青苔被抹干凈,沒有一樣東西提醒自己曾經與之朝夕相處……它還能讓你激動嗎?還有人生地點的意義嗎?那不過是個供地圖使用、供言語消費的地址而已。
地址或許和地點重合,比如“前門大街”,但它本身不等同于地點,只象征方位、坐標和地理路線。而地點則是個生活空間,是個有根、有物象、有豐富內涵的信息體,它繁殖記憶與情感,承載著人生活動和歲月的內容。比如你說什剎海,南鑼鼓巷、魯迅故居,即活生生的地點,去了便會收獲你想要的。
地址是死的,地點是活的,地址僅僅被用以指示,地點則用來生活。
其實,故鄉的全部定義,都將落實在地點和它養育的內容上。簡而言之,故鄉的文化任務,即演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之邏輯,即探究一個人的身世和成長,即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來源,若拋開此任務,故鄉將虛脫成一個空間。
當一位長輩說自己是北京人時,他腦海中浮現的一定是由老胡同、四合院、五月槐花、前門吆喝、六必居醬菜、王致和臭豆腐等組合成的整套記憶,或者說是京城喂養出的那套熱氣騰騰的生活體系和價值觀。而今天,當一個青年自稱是北京人時,他指的多半是戶籍,聯想到的也不外乎房屋、產權、住址等信息。
空間的本能是變幻和擴張,它有喜新厭舊的傾向;地點的秉性是沉靜和忠誠,無形中它支持保守與穩定。二者的遭遇折射在城市的變遷中,即城區以大為能,建筑以新為尚。而熟悉的地點和傳統街區,正遭受垃圾一般的命運。其實,任何更新太快和喪失邊界的事物,都是可怕的,都有失去本位的危險,都是對地點的傷害。像今天的北京、上海、廣州,一個人再把它喚作故鄉,恐怕已有啟齒之羞。
一方面,大城市的欲望無邊無際,使得任何人都只能消費其極小的部分,沒人再能從整體上把握和參與它,沒人再能如數家珍地描述和盤點它,沒人再能成為其名副其實的“老人”和“地主”。
另一方面,由于它極不穩定,容顏時時被更新,結構任意被涂改,無相對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體味,一切皆是暫時、偶然的,沉淀不下故事。于是你記不住它,產生不了信賴和深厚的感情?傊,它不再承載光陰的紀念性,不再對你的成長記憶負責,不再有記錄你身世的功能。
吹燈拔蠟式的掃蕩、刪除,無邊無際的大城宏圖,千篇一律的整容模板……
無數地點在失守,被改弦更張。
無數故鄉在淪陷,被連根拔起。
不只是城市,中國的鄉村也在淪陷,且以更驚人的速度,因為它更弱,更沒有重心和屏障,更缺乏自持力和防護力。我甚至懷疑:中國還有真正的鄉村和鄉村精神嗎?央視“魅力小鎮”的評選,不過是一臺走秀,是在給“遺墟”頒獎。那些古村名鎮只是沒來得及脫下旗袍、馬褂,里頭早已是現代內衣或空空蕩蕩。在它們那里,我似乎沒覺出小鎮該有的靈魂、腳步和炊煙——那種與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美學和心靈秩序……
天下小鎮,都在演出,都在偽裝。真正的鄉村精神——那種骨子里的安詳和寧靜,是裝不出來的。
沒有故鄉,沒有身世,人何以確認自己是誰、屬于誰?
沒有地點,沒有路標,人如何再稱是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這個時代,不變的東西太少了,慢的東西太少了,我們頭也不回地急行,而身后的腳印、村莊、影子,早已消散無蹤。
我們唱了一路的歌,卻發現無詞、無曲。
我們走了很遠很遠,卻忘了為何出發。
12.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
A.在作者看來,故鄉所包蘊和傳遞的信息應是各自獨立、不可混淆的,故鄉負載著生活的記憶,為人們提供了抒情的基礎。
B.作者闡釋地址和地點的區別,旨在強調故鄉不是一個簡單的地域空間,而是一個負載著生活體系和價值觀的鮮活生活空間。
C.故鄉是永恒的精神家園,是每一個人始終無法忘卻的所在。盡管時空轉換,人世滄桑,任何時候人們的故鄉情結都不會消失。
D.城鎮化進程的大幅發展,拆舊建新,千篇一律,讓中國的城市和鄉村喪失了相對牢固和永久的元素,“故鄉”漸行漸遠。
E.文章在寫法上融情于議,作者憤怒地斥責了當前形同神似且缺乏穩定性的城市建設和鄉村建設的罪惡,抒發了對傳統文化的摯愛之情。
13.在作者看來,“故鄉”應該具備哪些特質?請簡要說明。(6分)
14.作者為什么認為故鄉“因整容而毀容”?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有哪些?(6分)
15.你認為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態度?請結合文本做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2、CE【解析】本題考查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項,“任何時候人們的故鄉情結都不會消失”錯誤,根據原文內容可知,作者認為當前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中建設和鄉村建設讓人們失去了故鄉,失去了故鄉情結的心靈基礎。E項,作者表達的主要是傷感、遺憾的情感,而沒有“憤怒地斥責……”,而“抒發了對傳統文化的摯愛之情”則屬于無中生有。
13.①故鄉應該有容顏和記憶能量,有年輪和光陰故事,它需要視覺憑證,需要歲月依據,需要細節支撐。②故鄉應該有演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之邏輯、探究一個人的身世和成長、追溯他那些重要的生命特征和精神基因之來源的文化任務。(一點3分)
14.(1)當前的城市建設乃至鄉村建設千篇一律,形同神似,使原本各自獨立、不可混淆的故鄉信息蕩然無存。(2分)
(2)導致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建設以大為能,建筑以新為尚;更新太快,喪失邊界,無相對牢固和永久的元素供人體味,一切皆是暫時、偶然的,沉淀不下故事。(4分)
15.作者對當前千篇一律、形同神似的城市和鄉村建設持否定態度。(2分)作者認為故鄉是每—個人(游子)魂牽夢縈的心靈歸宿地,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應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美學和心靈秩序。(4分)
【王開嶺《因整容而毀容的故鄉》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整容》閱讀答案11-11
整容的閱讀答案07-25
整容閱讀題及答案10-26
王開嶺散文讀書筆記范文05-11
豐收嶺綠島閱讀及答案10-10
豐收嶺綠島 閱讀答案11-10
《故鄉》的閱讀答案08-25
《故鄉》閱讀答案07-19
《故鄉》閱讀答案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