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桃花源記》教師說課稿
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語文第上冊第五單元《桃花源記》。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課文,在教學中,我們應鞏固學生的文言常識和學法,并引導學生利用以往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來學習這篇文言課文。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同時這篇文章自身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同時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位。基于以上條件,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美文美教”,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知識目標:熟讀成誦并背誦課文。
技能目標: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情感目標: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麗、神奇和幸福。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說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根據注釋及工具書自行通譯課文,找出疑難問題,查找出作者及寫作本文的有關資料。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課作為文言文課程學習的重點科目,因此我準備采用三個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課將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并形成習慣。通過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三、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情境,激發興趣(約5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導入。ppt頁面中呈現出桃花背景(圖1),并播放歌曲《夢入桃花源》,要求學生思考歌曲中描繪的是一種怎樣的畫面。歌曲停止后請同學們交換心得,同學們回答的可能有不同,但最終會引導學生說出這是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等等,如此便可引出本課,同時教師書寫下板書(桃花源記),同時ppt背景(圖2)變化為本課標題。
(二)作者介紹,對詩人初步了解
在這里我會對本課作者進行初步介紹(圖3),但并不會過多的去探討時代背景。因為一味的向學生說明時代背景就會讓學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在本課中的探討的部分不斷的去往時代背景上聯想,我希望的是借助文章的徹底學習讓學生們因為文章而去探索作者所處的時代,從而更加感受在動蕩時期中力求的生活,更珍惜現在的日子。
(三)配樂朗讀,促進理解
這一環節的出發點是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鑒賞,以鑒賞促陶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不過由于本課的學生是八年級的學生,在字詞理解上也會存在部分偏差,所以我首先會和學生一起梳理字詞(圖四),讓同學們借助工具書來進行查詢,培養解決事情的能力。接下來我會播放名師名家的朗誦,讓同學們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
(四)作品理解,文本翻譯(圖五)
在文言文學習中,作品的翻譯是很重要的,由于八年級的學生的心理和智力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獨立思考精神,這里我準備采用學生小組討論的方法,將同學們分組,共同完成翻譯內容,若其中有組內不能完成的翻譯,之后有班級共同完成,老師點撥,在整個實現的過程中,老師只是起幫助作用,而非主導作用。在每一段的翻譯內容完成后,我會問學生這段內容中你發現了什么?并和學生一起探討,最后給予結論(圖六)。
(五)賞讀課文、品說桃源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里我設計了三個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樂,樂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導學生從“美”“樂”“奇”三個方面走入文本,品讀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造性描繪。
由于學生是個靈活的個體,他們的思維無拘無束,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預習課文,寫一段描繪桃源之美的文字。經過預習,課堂上學生們描繪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畫面。在互相傾聽中,他們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展現了自己的風采。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賞讀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敘事簡明,情節曲折,語言雋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和語言表達能力。
(六)總體感知
在對文章的認真學習后,我會再讓同學們回過頭來想想作者究竟是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下才能寫出如此的作品,我們最后再來和學生探究一下所處的時代背景(圖七)。最后對整篇文章進行總結(圖八)。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描繪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同時最后也為學生準備了一個桃花源記的視頻,設下問題這樣美麗的桃花源,你希不希望能夠居住在哪里呢?一辯論賽形式展開。
【《桃花源記》教師說課稿】相關文章:
教師競聘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05-22
桃花源記說課稿08-18
《桃花源記》的說課稿09-03
《桃花源記》說課稿07-07
《桃花源記》說課稿05-26
桃花源記說課稿設計09-25
陶淵明桃花源記說課稿08-03
人教版桃花源記說課稿10-18
《桃花源記》說課稿與教案08-13
桃花源記說課稿范文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