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藝術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文章以優美的文字為后世虛構了一個沒有剝削和壓迫、人們安居樂業的理想世界。
唐代畫家張彥遠在談畫畫技法時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俱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論畫體》)也就是說畫畫時要“以少勝多”,以點帶面,切忌全面而細密。看來《桃花源記》是深諳此道,不愧精品。
一.精美的構圖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桃花源記》全文不過三百來字,卻寫出這樣一個有頭胡尾、情節完整的故事,時空轉換之大,讓人驚嘆。全文通過五幅圖畫,將全文連接起來。第一幅:桃林美景圖。這是漁人偶然發現的。“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第二幅:怡然自樂圖。作者通過漁人眼光看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環境和社會風尚。“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第三幅:民風淳樸圖。這里的人“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第四幅:探訪桃源圖。“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第五幅:高士未果圖。“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這五幅圖構成一個整體,第一幅圖是自然景物的素描。第二幅圖是景與人的和諧,大處潑墨,小處點染。第三幅圖寫人的細節,用了特寫。第四幅圖寫太守和漁人,用了速寫。第五幅圖,寫高尚人士,用了定格。五幅圖中,人是主體。漁人是線索,他貫穿文章始終,串連畫面。桃花源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桃花源外,有太守,有劉子驥。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獨特。這五幅圖,構思精美,缺一不可。
二.精確的人物
1.群體桃花源人。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治集團生活荒淫,內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實社會發生了尖銳的矛盾。義熙元年(405),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陶淵明寫人,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就傳神表現出了人物的形象,簡潔含蓄而有韻味。特別是桃花源中的人。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從“男女”、“黃發”、“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在這里是“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桃花源詩》),“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則是古代理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一原則的具體化。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爭、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怡靜、怡然自樂的理想社會。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桃源人是作者精神的芙蓉,但作者惜墨如金,以占帶面,留白自然,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補充。
2.個體世上人。
①高尚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晉書》中說劉子驥,好游山澤。并且是陶淵明的一個遠房親戚,兩人志趣相同,經常相約游山玩水。劉子驥探訪桃源未果尋病終,這件事是作者虛構的,增加了故事中桃花源的神秘性,使人們只能憑空想像它、羨慕它的存在。目的是說明了作者對當世的失望,想找一個心中的桃花源,但又不能脫離現實的苦惱。
②貪婪是太守。作者寫太守用了一個字“即”,不置褒貶。但透過紙背,似乎能看到太守發現“桃花源人”的驚喜,能補收賦稅的激動,擴大人口的果斷,毫不猶豫,馬上行動。
③俗人是漁夫。武陵漁人是漁夫,但是他又不同于一般的漁夫。我國在古詩詞中,常把漁夫喻為世外高人,超然物外,與清風為伴,與明月為伍。如王維“宛是野人也,時從漁夫魚”中的漁夫,陶醉于山水之間,自在閑適;元結“誰能噯乃,噯乃感人情”中漁夫,遠離塵囂,得道超然。而《桃花源記》中漁夫,沒有超凡脫俗的品性,處處充滿了世俗。他迷路身處美景,而漁人對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繼續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他被某種強烈的欲望所主宰,不顧危險,依然故我。到了桃花源后被桃花源人盛情款待,理應知恩圖報,但他一出來就處處都做了記號。心機縝密。對桃花源人對他說的“不足為外人道也”置若罔聞。便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歷,背信棄義。可見,漁夫固執、虛偽、貪婪。其行為與桃花源與淳樸、善良的桃花源人形成鮮明對比。
三.精巧的結構
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運用迭起的懸念把文章串連起來,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理想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文章的結構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不足為外人道也”及漁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四.精當的語言
本文語言精當,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寫景用“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神秘色彩,暗示將出現“奇境”,為漁夫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景物作了鋪墊。“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寫漁夫說了桃花源人不知而世人皆知的事,聯系上下文就可以推知,漁夫說的大概是秦末以來的戰亂歷史。所以桃花源聽過后,為外邊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一個“世”,含義無窮。桃花源中的人,不知道現在是秦始皇的多少“世”,更不知道后來的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使人感覺到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世界,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世界,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種神秘的色彩。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讀者的興趣。“世外桃源、豁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雞犬相聞、阡陌交通、黃發垂髫、落英繽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與世隔絕、不足為外人道、屋舍儼然、別有洞天、無人問津”等后來都演變成了成語。
記是一種文體,通過敘事,寫人,詠物來論說一個道理。最重要的手法是托物言志,用美好的事物,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與志向和抱負。《桃花源記》的文體就妙在“四像”而又“四不像”——好像是小說,又好像是散文;好像是游記,又好像是寓言;實際上卻又是序跋類文體中的詩序。精品“桃花源”在哪里?它在陶淵明的心里,在他的精神里。而這個心靈和精神是多方面因素混合發酵,最后釀出的這么一杯美酒,它是人們精神荒漠里的一種甘露給人們心靈一種慰藉。而今天也應該是我們心靈和精神當中的一種寄托所在。
【《桃花源記》的藝術】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的藝術特色10-22
桃花源記藝術特色08-26
桃花源記的藝術手法分析07-04
桃花源記藝術表現手法06-30
桃花源記語言藝術特色07-27
桃花源記09-17
桃花源記改寫,改寫桃花源記作文10-06
《桃花源記》譯文07-22
《桃花源記》教案07-25
桃花源記教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