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居易琵琶行古詩教案
1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欣賞并學習詩中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過程與方法:誦讀、理解。以學生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為主,教師輔以必要的指導點撥。鼓勵學生交流想法,發表自己的見解。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2學情分析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主張“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的詩篇,而且語言通俗明了,相傳老嫗都能聽懂 。
《琵琶行并序》是一首敘事詩,在當時就流傳極廣,后來又流傳到日本。詩中敘述一位琵琶女晚年淪落的遭遇,也表達了詩人“謫居臥病”中的凄涼心境。結構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貫穿全篇,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聽者的情緒融為一體;又以琵琶女自敘身世和詩人傾訴郁悶相映襯,曲盡長篇歌行之妙。
由于本詩較長,本詩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體會音樂描寫的高妙,分析詩歌雙線交織的結構特點,歸納詩歌的主旨。
本詩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抓住主旨句,探討這兩句話怎樣概括詩歌的內容,體現詩的立意。要讓學生感受詩人的情感,進入到詩歌意境,體會作者的心情,進一步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學生基礎比較薄弱,要將字詞的解釋與課文的賞析結合起來,來欣賞白居易描寫音樂的高超能力。
3重點難點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2、了解運用環境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4教學過程
4.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琵琶行并序
放錄音——《十面埋伏》
這是中國名曲《十面埋伏》,剛才同學們都沉醉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假如說,老師讓你們用文字來表達曲中音樂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樣?這對大家來說,恐非易事。因為音樂并不像高聳入云的山峰、奔騰不息的河流、蓊郁蒼翠的林木那樣形象可感,它有聲無形,縹緲難以捉摸。歷代用詩歌來表現音樂的作品很少,堪稱精品的就更罕見了。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謂描寫音樂的極品,自唐以來歷詠不衰。白居易是怎樣描寫的呢?下面,我們就來欣賞這首詩。(板書文題)
活動2【講授】琵琶行并序
二、解題
1、作者簡介: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代表作有《新樂府》《秦中吟》《長恨歌》等,著有《白氏長慶集》,今存詩近三千首。在文學上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雪、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
2、“行”:又叫歌行,是樂府歌辭的一種體裁。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靈活,富于變化,可多次換韻。
三、播放課文錄音。結合注釋,注意字的讀音及意義。
四、內容賞析
1、默讀課文,然后用一句話概括各段內容
第1段:寫詩人江頭夜送客,忽聞琵琶聲
第2段:寫琵琶女的演奏才能
第3段:寫琵琶女自訴不幸的身世
第4段:詩人自嘆貶謫之苦
第5段:詩人重聞琵琶聲時激動悲切的強烈情感
2、再讀課文,用自己的話概括琵琶女這個形象,并談談其遭遇反映了怎樣的社會現實。
琵琶女本是歌女,年輕時色藝雙全,名噪教坊,富貴子弟爭著向她獻寵,生活中充滿快樂。待到年長色衰,又值社會發生動亂,“門前冷落鞍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婦”,“轉徙于江湖間”,過著凄清的生活,具有高度的典型性。她的不幸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欺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
3、詩人聽了美妙的琵琶聲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后,從心底發出的最大感慨是什么?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4、詩人為何說他與琵琶女“同是天涯淪落人”?(結合內容和白居易的生平)
因為琵琶女與白居易有類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從琵琶曲中聽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淚濕青衫,發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無限感慨。兩人具體的相同點可見下列板書:
①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女)∥我從去年辭帝京(白居易)
②才華出眾:名揚京都女藝人(琵琶女)∥才氣橫溢大詩人(白居易)
③落魄失意:年長色衰嫁商人(琵琶女)∥犯顏直諫貶江州(白居易)
5、詩歌的線索及主題:
全詩有兩條線:一是以琵琶女的三次彈奏為線索,這是貫穿全文的主線;二是以詩人的感受為線索。前者是明線,后者是暗線。兩條線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兩個形象(琵琶女和詩人)心靈溝通,怨恨交織,謫情離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題。“江州司馬青衫濕”更是對主題的形象闡釋,是詩人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詩人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6、詩人幾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詩人是如何去描寫的?
詩人三次寫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是暗寫,琵琶女沒有出場,她演奏的是什么曲子,詩人和他的客人并不知道。第二次是明寫,琵琶女出場,應詩人邀請而演奏了名曲《霓賞羽衣曲》和《六幺》。第三次是明寫,但寫得簡略。
7、賞析琵琶女第一次的演奏情景
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時的感情基調是什么?置身于詩境中,找出理由。
基調應是悲涼的。①琵琶女在這“繞船月明江水寒”之際,顯然是以此來排遣獨守空船的寂寞感。②確實打動了“慘將別”中主、客的心,加重了離愁,以致“主人忘歸客不發”。其余寫秋江月夜的蕭瑟景象,寫到餞別酒宴的悲傷氣氛(如“楓葉荻花秋瑟瑟”、“別時茫茫江浸月”)都是烘托它的。
第一次(暗寫) 詩人送客聞琴
“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
“主人忘歸客不發”(側面烘托琴技)
8、重點賞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①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詩人先寫她的調弦動作和神情,有何作用?
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詩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將演出時的心態,因而從寫琵琶女的調弦動作入手,用“未成曲調先有情”來說明她此時已進入樂曲中的境界。
②詩人是用怎樣的手法來表現樂曲情調的?找出八個描寫音樂的比喻句,指出琵琶女演奏樂曲的發展變化過程及高潮所在。
詩人寫了她演奏樂曲的四個樂段,并運用生動的比喻,以聲喻聲,以形繪聲,積極調動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A.第1樂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語”)和摹聲來分寫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錯進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盤”之聲,表現了急切而愉悅的情調。
如急雨(比喻) 粗重急驟
如私語(比喻) 輕微委婉 →急促—愉悅(變法)
大珠小珠落玉盤(比喻) 清脆圓潤
B.第二樂段以花底“鶯語”的“間關”之聲作比,再著一個“滑”字,使讀者覺察到旋律變得輕快流暢;接著如同“冰泉冷澀”“弦凝絕”,樂曲仿佛緩慢下來,仿佛進入了半終止狀態——這“無聲”的音樂又使讀者去尋味“幽愁暗恨”,并期待著變化的到來。
鶯語花底(比喻) 婉轉流暢
泉流冰下(比喻) 阻塞壓抑 →輕快——停頓
冰泉冷澀(比喻) 清冷凝滯
C.第三樂段一開始就是“銀瓶乍破水漿迸”,這是高潮到來的信號;它發展很快,接著就出現了高潮時“鐵騎突出刀槍鳴”的熱烈而又緊張的場面。第四樂段是樂曲的終止或尾聲。“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了琵琶樂曲終止時的特點,使聽眾繼續沉浸在樂曲的境界里。
銀瓶乍破(比喻) 激越奔涌
鐵騎突出(比喻) 高亢雄壯 →爆發——高昂——戛然而止
如裂帛(比喻) 短促急迫
③本段用“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結尾,有什么作用?
從側面描寫,點染了當時的環境氣氛,說明周圍船上的人們都沉浸在“余音繚繞”的境界中,襯托出了樂曲強烈的藝術魅力。
第二次(明寫) 彼此相見,琵琶女演奏《霓賞》《六幺》(詳)
琵琶女自敘身世
詩人自述“遷謫意”
9、第三次演奏情景
如何理解“江州司馬青衫濕”?
這句話更襯托出樂曲的悲戚。用它作結,補足“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內涵,鮮明地突出了全詩的主題。
第三次(明寫) “感我此言”“卻坐促弦”(略)
“江州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
10、總結
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抽象藝術,然而詩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將樂曲的美妙表現得淋漓盡致。更可貴的是詩人使用雙線結構,一虛一實,虛實相生,將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為我們繪制了一幅幅動人的畫面。
【白居易琵琶行古詩教案】相關文章:
白居易的琵琶行古詩05-29
古詩琵琶行白居易原文09-01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09-02
《琵琶行》白居易古詩原文翻譯及鑒賞10-10
白居易琵琶行教案PPT10-04
白居易琵琶行復習教案11-03
白居易的《琵琶行》07-02
《琵琶行》 --白居易10-02
白居易 《琵琶行》06-27
白居易琵琶行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