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公開課教案
導語:琵琶行公開課的教案內容有哪些呢?琵琶行公開課的教案有哪些教學換環節呢?琵琶行公開課的教案有什么教學目標呢?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琵琶行公開課的教案,歡迎閱讀!
琵琶行公開課教案篇一:
教學目標
1、欣賞詩中運用比喻,形象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培養聯想和想象能力,重點鑒賞課文第二節。
2、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3、理解作者是如何將樂曲的情調和演奏者及聽眾的感情融為一體的。
教學重點
賞析作者描寫音樂的高超技巧。
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1、討論探究法
2、對比閱讀《聽穎師彈琴》中的音樂描寫。
教學設想
《琵琶行》是描寫音樂的千古名篇。因此,教學中不必過份拘泥于字詞教學,字詞知識可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中掌握。課堂教學應圍繞下列三個環節進行:通過誦讀感受詩人的情感,通過語言品味音樂美。 最后對比閱讀及課后作業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并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入,激發興趣雨
讓學生聆聽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揚頓挫,轉折起伏。
二、 重點鑒賞課文第二段“音樂描寫”
1.學生朗讀,體味琵琶女演奏音樂的過程和情感的變化。
2.討論:分析鑒賞詩文的技巧:
咀嚼語言,分析手法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點撥:作者用雨聲和兒女私語聲來摹擬琵琶的急驟和細柔,表現了一種變化;又用珍珠落玉盤的的聲音摹擬琵琶時而清脆圓潤、輕快舒徐的特點。
討論:以聲來喻聲,這樣的音樂演奏出了琵琶女曾經怎樣的生活經歷和情感?
點撥:這時的音樂是清晰而明快的。這時歡快明朗、清脆悅耳的琵琶聲,忽高忽低,交織起起伏生動的樂章,唱出了琵琶女春風得意的青年時代。那時的她,可謂色藝超群,名噪京華,“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成功的榮譽與醉酒歡歌構成她生活的全部。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轉為清脆圓潤、輕快舒徐,形象生動。“大珠小珠落玉盤”更使人覺得在這里落下的哪里是珠子,分明是她往日的盈盈笑語,和歡快時滾燙的淚水,讓人過耳不忘。
間關鶯語花底滑
點撥:寫弦音像黃鶯在花下唱著輕快婉轉的歌曲,優美動聽
幽咽泉流冰下難.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點撥:漸漸地,弦聲緩慢,仿佛眼前的小溪被寒冰阻塞著,發出冷澀的低泣,訴說著琵琶女心中難以言表的苦楚。旋律變得“冷澀”“凝絕”,音樂之聲“暫歇”,在間歇中琵琶女心中深深的愁和怨在壓抑著,命運的變化使此時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當中。此時此刻真是無聲勝有聲呀。
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點撥:“悲憤曲”,是樂曲的高潮和曲終.這段音樂情緒高漲起來,絕非柳暗花明,重見天日,而是以剛勁急促、震撼人心的節奏,表達琵琶女對命運的不平之感與憤懣之情。這時她的幽愁怨恨一下子如破瓶而出的水漿滾滾而出,宣泄了她的幽愁暗恨。
總結:急切愉悅——滯澀悲哀——雄壯激越——戛然而止
三、詩琴達意
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
急雨聲、私語聲、
珠落玉盤聲、黃鸝聲、———→ 貌美才高,春風得意
泉流冰下聲 ——————→ 年老色衰,幽愁暗恨
水漿迸聲、刀槍鳴聲、 ———→ 空船獨守,憤懣不平
裂帛聲 ————————→ 曲終心裂,痛不欲生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婦 —— 音樂 —— 謫官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四、對比欣賞:
韓愈《聽穎師彈琴》
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
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
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
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
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
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
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
穎師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
[注]①穎師:西域僧人,“穎”是其名,“師”對僧人的尊稱。②昵昵:親昵的樣子。③蠐攀:登攀。④絲篁:絲竹等弦樂器,這里借指音樂。⑤滂滂:流淌的樣子。⑥誠能:確實擅長(彈琴)。⑦冰炭:比喻心中忽冷忽熱,忽憂忽喜。
[閱讀提示]
《聽穎師彈琴》一詩在音樂的描寫上也十分地成功,試與《琵琶行》作一比較分析。
[參考解說]
相同:1.兩詩均運用了“以形喻聲法”。在描摹琴聲的'時候都能以形喻聲,賦形于聲,特別是比喻句的反復運用,形象地描繪出音樂的節奏和旋律,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琴聲巧妙地轉換成有形的立體的視覺形象,使人產生如臨其境之感。
2. 都運用了“以情傳聲法”,將自己的傾聽的感受寫進去,并傳達給讀者,從而產生感情的共鳴。
3. 都運用了“正側面相結合的描寫法”,均以正面描寫為主,側面襯托為輔。
不同:1.《琵》詩不僅描寫了琵琶女彈唱的起始—發展—高潮—結束的全過程,而且對彈唱的每一個階段均作了聲聲入耳、句句銘心的細致描寫;《聽》詩雖也寫出琴聲時而高揚、時而低沉的節奏感,但沒有對穎師整個彈琴的全過程作具體的描寫。
2. 《琵》詩的設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聽》詩主要是從視覺設喻。
3. 《琵》詩不但寫有聲,也寫無聲,聲中有情,聲情并茂;而《聽》詩主要是摹聲。
總之,兩詩對音樂的描寫雖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盡其妙,有著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五、總結文學家寫音樂的技巧變化:
比喻、善用擬聲詞和疊詞、側面烘托
六、小結:
音樂成了溝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兩人的命運相似,都被遺棄,相似的命運和相似的音樂理解讓他們的達到了情感的和諧,成為知音。
“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毛澤東《讀注釋唐詩三百首》批語)
琵琶行公開課教案篇二:
1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基本內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兩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詩歌的表達技巧,把握詩人的情感變化;
3、欣賞詩中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
4、背誦全文。
2重點難點
1、理解全詩大意,掌握重點字詞;
2、把握詩人的情感和詩歌的表達技巧;
3、掌握詩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評論(0) 教學目標
作者及創作背景、知人論世
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評論(0) 學時重點
整體感知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師講授為主
一、導入: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唐宣宗
二、新授
、作者簡介、詩歌體裁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于變化,可多次換韻。
(二)、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于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于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誦讀詩歌(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學生標注字音)
(四)、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3、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郁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三、小結:
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3.2 第二學時
教學目標
字詞積累、句段賞析、梳理故事情節
學時重點
字詞積累、句段賞析、梳理故事情節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內容分析
復習:
詩前小序已經較清楚地講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寫詩可以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
新授:
1、字詞積累
《新教材 新學案》P36自主學習篇
句段賞析
《新教材 新學案》P37合作探究篇
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指導
梳理故事情節
序言部分:交待寫作動機
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第二段——江心聆聽琵琶曲;
第三段——江中各訴身世苦;
第四段——同病相憐感慨多;
第五段——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課堂練習
復述琵琶女的經歷
課堂小結
一千多年前,一個文人騷客,一個天涯歌女,因為音樂,讓他們演繹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絕唱,在這個不朽的夜晚,潯陽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風,清冷的`月光,飄飛的荻花,永遠記住了這個美麗而憂傷的故事——詩人白居易也在這個不朽的夜晚,踏著濕漉漉的詩行,平平仄仄地走著,一路灑下兩行滾燙的淚水,沾濕了歷史的臉龐,永遠都無法抹去。
那琵琶曲究竟是怎樣的人間仙樂呢?我們下節課繼續。
課后作業
熟讀課文,特別是要求背誦的段落。
理清全文結構圖,分析其詩人感情的變化
3.3 第三學時 評論(0) 教學目標 評論(0) 學時重點 評論(0) 學時難點 教學活動
6 琵琶行并序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6 琵琶行并序
1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作者及創作背景、知人論世
誦讀詩歌、整體感知
學時重點
整體感知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師講授為主
一、導入:
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唐宣宗
二、新授
、作者簡介、詩歌體裁
白居易,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中唐時期現實主義的偉大詩人。白居易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揭露現實黑暗,反映勞動人民痛苦的詩篇,即被稱為的“諷喻詩”。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漢魏樂府,是樂府名曲之一。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于變化,可多次換韻。
(二)、寫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遺官職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歲被改職任太子左贊善大夫,次年由于上書皇帝,言辭急切,被加上越職奏事的罪名,先被貶為江州刺史,又被貶為江州司馬,《琵琶行》就寫于第二年秋天。詩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鳴自身天涯淪落的不幸。
誦讀詩歌(聽錄音或教師范讀 、學生標注字音)
(四)、講析小序
1、請學生朗讀小序
2、請學生概述小序的內容及作用。
明確:詩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說明了寫這首長詩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3、小序中說“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你有何看法?
明確:“恬然自安”者,是話中有話,實際是說遭受貶謫的苦悶始終縈繞心頭,一直無法自安,而“遷謫意”當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這兩句反話,既是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抑郁憤慨之情,也是強調這次與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給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淪落人”來說的。
三、小結:
這首敘事詩,主要記敘白居易貶謫江州時,在一個蕭瑟的秋夜,送客潯陽江頭,偶逢琵琶女,從其苦難的身世聯想到自己政治上的坎坷失意,頓時觸發了天涯淪落的痛苦心境,悲愴之意油然而生,他飽蘸滿腹辛酸之淚,盡情傾述悲憤之情,寫下了千古絕唱《琵琶行》。詩一問世,即廣為傳送,遠揚塞外,直至今天,雖歷時千載,仍傳不衰。
【琵琶行公開課教案】相關文章:
琵琶行公開課優秀教案07-12
白居易《琵琶行》最佳公開課教案09-17
高二語文《琵琶行》公開課教案07-12
《琵琶行》公開課優秀教案(精選7篇)08-02
琵琶行優質公開課教案(精選15篇)09-11
蘇教版高一必修《琵琶行》公開課教案07-16
琵琶行的 教案08-05
琵琶行的教案08-31
《琵琶行》教案07-21
琵琶行教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