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教案(通用5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琵琶行》教案(通用5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琵琶行》教案1
教學目的:
1、欣賞并學習詩中運用形象比喻描寫音樂的語言藝術、了解運用環境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現方法。
2、認識封建社會造成琵琶女悲涼身世和詩人失意謫居的黑暗現實。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第二詩段、以比較賞析為主。
2、難點:對詩人思想感情的認識。
教學時數:兩課時
手段:使用多媒體課件
教學內容和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知道、音樂與文學有著密切的關系。他們就象藝術孕育的聯體嬰兒、在《詩經》及以后的很長時期、詩歌既是文學(詩)又是音樂(歌)。雖然在后來、音樂與文學逐漸分離、但二者仍然互相影響、比如大家熟悉的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就是根據唐人的詩歌創作的、而許文學大家在自己的詩文中也給我們描畫出了經典的音樂場景。我們知道的有《老殘游記》中的句段。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另一篇寫音樂的.名篇。
二、作者簡介及背景提示
白居易、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字樂天、晚年號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鄭、青年時家境貧困、對社會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較多的接觸和了解。二十九歲中進士、官至左拾遺(諫官)。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屢次上書針砭時弊。寫下了《新樂府》、《秦中吟》為代表的諷喻詩、反映了勞動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統治階級的腐朽和罪惡。由于得罪了憲宗和官僚集團、被貶官。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今存書近三千首。在文學上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和繼承我國古典詩歌的現實主義優良傳統、反對嘲風月、弄花草而別無寄托的作品、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麗著稱。《琵琶行》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長篇敘事詩、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初中學過他的作品《賣炭翁》。
三、本詩的相關文體常識。
1、關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別。其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2、關于小序:
詩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本詩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濃的長篇敘事詩。
四、欣賞相關的書法、圖片(大屏幕展示)
五、把握梳理課文內容結構。
1、學生對照了解小序、解決字詞。
2、朗讀、體會詩歌的感情基調。
3。全詩按時間順序分為五段:
(一)江頭送客聞琵琶
(二)江上聆聽琵琶曲
邀見歌女
演奏名曲
聽者陶醉
(三)歌女傾訴身世苦
少年歡樂
晚年凄涼
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憐傷遷謫
(五)重聞琵琶青衫濕
六、品味課文第二段“音樂描寫”
1、形象的使用。
2、比喻。以聲寫聲。
七、隨堂練習。
大屏幕展示(從略)
八、課后思考作業:任選一題。
1、比較閱讀李賀《李憑箜篌引》、《明湖居聽書》、朱自清《歌聲》等描寫音樂的篇章、寫300字左右的賞評文字。
2、聽一聽古典名曲、寫300字左右欣賞文字。
《琵琶行》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培養學生透過人物的行動、語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能力目標:學習用比喻描寫聲音變化的寫法、培養學生聯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重點: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寫聲音的高超技法。
教學難點:
通過對人物身世命運的分析、解讀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作者、簡介作者與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繼杜甫之后的又一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積極提倡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反對“嘲風月、弄花草”、作品有著深刻的現實意義。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長篇敘事詩、繼承了漢樂府敘事詩的傳統、是初唐以來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帶有很強的抒情性。由于敘事與感情的結合、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優美動人、可以說是我國古典敘事詩又一新的高峰、在詩人生前、就被廣為傳誦、所謂“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歌唱《琵琶行》。”時至今日、千百年過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師引導學生對詩的內容作整體把握。
三、串講小序、講前布置兩個思考題要求學生邊聽邊思考、串講后提問。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確: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概況、概述歌女的悲涼身世、說明了寫作的背景動因、并為全詩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調。
2、小序已經簡明清楚地敘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為什么還要寫成一首詩呢?
明確:寫成了詩、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達意、給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鳴。
四、分析第一段“潯陽江邊聞琵琶”。
1、“楓葉荻花秋瑟瑟”。
敘述秋夜江邊送客時的環境、秋夜江邊、楓葉、荻花、色調暗淡、“瑟瑟”二字點情、景物成了溢滿悲涼情感的意象、疊加在一起、令人頓覺秋涼襲來、渲染了送別時人物凄涼愁慘的心情。
2、“別時茫茫江浸月”。
敘述別時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無不彌散著作者的離愁別緒、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與自然景物有了感應。情景交融、自然地點染出哀傷之別、同時為水上琵琶聲的出現準備好氛圍。
五、第二段是“江心聆聽琵琶曲”。我們知道、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我們平常只是聽、要描寫它十分困難、然而白居易對琵琶音樂的描寫卻非常成功、歷來為人們所稱道。
1、要求學生齊讀第二段、體會作者高超的音樂描寫方法。
3、朗讀這些句子、師生總結運用比喻寫音樂的藝術效果。
4、要學生找出通過寫演奏者動作神態描寫音樂的詞句、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明確:“轉軸撥弦”是彈奏前試弦調音的動作。“低眉信手續續彈”是彈奏的神態。“攏”、“捻”、“抹”、“挑”和“收撥”、“畫”是彈奏時的指法、如此細膩地描寫動作神態、交代了音樂的層次、從而更好地引導讀者領會音樂、也表現了歌女技藝的熟練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樂修養。
六、小結本課內容。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三段“江中聽訴身世苦”、學生齊讀、找一個學生用第三人稱的口吻敘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確:“自言”以后二十二句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寫早年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風等閑度”一句過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寫年長色衰后的'寂寞處境、“弟走”兩句寫琵琶女生活道路發生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后邊寫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轉折以及嫁作商人婦后的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輕貌美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獨守空房;用昔日歡笑襯后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
江中聽訴身世苦
前半部:色藝超群、紅極一時、歡樂奢華
后半部:年長色衰、委身賈人、孤苦寂寞對比、反襯
二、師生共同學習第四、五段。
板書:同病相憐感慨多
重聞琵琶青衫濕
三、結合全文、讓學生找出寫音樂效果的句子、說明其作用。
1、“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以主人與客人的表現襯托音樂美妙驚人。
2、第一次演奏后“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人們被音樂打動、心往神馳沉浸在音樂當中、襯托音樂高超迷人。
3、再次彈奏時:“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坐中泣下誰最多?江洲司馬青衫濕”寫盡音樂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一句內涵。
明確:“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對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發了自己謫居江洲后的郁悶的心情、隱含當時社會變亂、政治衰落給人們造成的痛苦、意義深刻。“天涯淪落”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的情感體驗、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鳴。由于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琵琶行》教案3
相關課程標準: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誦讀古代詩歌、閱讀前線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品味。
課前預習:
朗讀該詩、查閱資料、了解作者及背景。
課時:
琵琶行(2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有關白居易的文學常識、及本文的寫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并能熟讀成誦。
3、翻譯該詩。
評價任務:
1、初讀課文、度準字音和節奏。
2、再讀課文、掌握詞義理解內容。
3、能基本背誦下來。
教學過程:
一、讀一讀
1、學生自讀課文、圈畫字詞、注意讀音
錚(zhēng)憫然(mǐng)轉徙(xǐ)潯陽(xún)楓葉(fēng)瑟(sè)聲聲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紅綃(xiāo)鈿頭銀蓖(diànbì)謫居(zhé)整頓衣裳——(cháng)還獨傾——(huán)間關——(jiān)
2、聽配樂朗讀
3、自由散讀
三、背一背
要求優秀學生在10—15分鐘背誦全詩。
《琵琶行》教案4
教學要點:
1、有感情地誦讀全文、并能背誦第二自然段。
2、鑒賞這首詩歌。
3、理清全文脈絡、[三次彈奏是貫穿全文的主線]
4、品味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感情。
教程要求:
一導入課文
問:大家是否喜歡中國的古音樂?
音樂是中國的國粹、請同學們欣賞一段琵琶演奏曲《霓裳》。
我們從這優美的音樂聲中感受到了中國古典的音樂美。
今天我們不僅欣賞音樂、還要跟大家一起來欣賞一篇與音樂有關的古典詩歌。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聽錄音
三、自由讀課文
文題全解本詩作于元和十年[8xx]。白居易因上書言事、觸犯權貴、被貶為江洲司馬、此年秋天于潯陽江上聞人彈琵琶、傷感不已、因此作詩。
作者通過塑造一位備受侮辱、玩弄的琵琶女的典形象抒自己的感受、表達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主旨。《琵琶行》》和《長恨歌》》是白居易名著、早在作者生前、已經是“童子能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曲”篇。此后一直傳誦國內外、顯示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
四、賞析序言序言交代了寫作動機、請問:
1、寫作動機是什么?
2、序言一共七句、與正文彼此相對應的段落是哪幾段?
五、全體同學速讀第一段
問:本段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景色、渲染了氣氛、為全詩奠定了基調。
析:時間、——夜、地點、潯陽江頭、“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暗示淪落]一個“慘”字點出了凄涼環境。“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從側面烘托琴技、對忽然傳來的琵琶聲悠然神往、從感情上由憂轉喜、引起下文。
六、全體同學精讀第二段
第二次演奏[明寫]江心聆聽琵琶曲。彼此相見、琵琶女奏《霓裳》、《六幺》。琵琶女自敘身世、詩人述“遷謫意”。
1、請找出表現詩人心情的動詞心情矛盾的句子。
2、全詩描寫最精彩的部分是什么地方是?
析:“尋”“問”“移”“邀”“添”“回”“呼”“喚”等一系列動詞、生動地表現了詩人的欣喜之情和急欲相見的迫切心情。“千呼萬呼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精練而又細膩地表現了琵琶女此時的矛盾復雜的心情、本不愿出場但又不得已。樂聲描寫是這個精彩段中尤為精彩的部分、根據樂聲的起伏、感情的變化、它可以分為三個小層次。
第一層:詩人用了一連串的比喻描寫樂聲。以“急雨”、“私雨”、“大珠小珠落玉盤”三組比喻、描寫樂聲由急驟粗重而急促輕細、而紛繁清脆;感情由悲憤而凄苦、而悲憤凄苦傾瀉而出、達到演奏的第一個高潮。
第二層:以“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三個比喻、描寫樂聲由上層紛繁清脆的高潮轉入婉轉低回艱澀難通、低到無聲;達到演奏的低潮。“別有幽愁暗狠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常被引用的名句、體現著詩人對“聲暫歇”藝術效果的深刻感受和高度贊美、彈者已將聽者帶入樂聲意境中去。
第三層:用“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兩個比喻描寫突然發出的樂聲不但雄壯、而且激越;“四弦一聲如裂帛”寫出猛然煞住的樂聲;感情由激憤而凄厲。這一層樂聲在上層低潮中、奇峰突起、再掀高潮又嘎然而止;感情上由上層凄楚無聲、轉入激昂憤慨、恣肆奔騰、進而凄厲無盡;演奏在高潮中陡然結束。這段樂聲描寫、運用一連串貼切形象的比喻、描寫出琵琶聲聲情并茂、恍如江潮迭涌、奇峰層出、不愧歷來被譽為古典詩歌中描寫樂聲的絕唱。
八、全體同學讀第三、四段
問:請同學們概括三、四段的段落大意、并找出本文的主題句
析:江中聽訴身世苦同病相憐感慨多寫由彈奏結束到自敘身世的動作和神情。敘述了琵琶女兩個階段的不同遭遇。前面寫色藝超群、紅極一時的歌伎生涯。介紹籍貫和住處、接著寫自己才貌雙全、色藝出眾、極力渲染歌伎生活的“歡樂”奢華、為反襯后來的凄涼生活作鋪墊。后面寫年長色衰后的寂寞處境。生活道路發生大轉折的三個原因:弟走從軍、阿姨身死、年長色衰。嫁作商人婦過著孤苦凄涼的寂寞生活。
這一段運用了對比、反襯的手法:用年青美貌襯年長色衰;用門庭若市襯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歡笑”襯后來的辛酸;用夜夢往事襯孤寂傷感的情懷。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這樣一個封建社會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婦女的典型形象、對世人的重色輕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訴。“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產生共鳴、點明主題揭露黑暗現實、揭示了封建社會中被侮辱被損害的樂伎們的悲慘命運。白居易任諫管時、因屢次上書批評朝政、觸怒了皇帝、被貶為江洲司馬、[詩人和琵琶女的命運相同]表達了詩人對琵琶女的同情。
第五段
第三次明寫“感我此言”“卻坐促弦”“江洲司馬青衫濕”[側面烘托]。琵琶女對詩人自述的反映、包含著非常復雜的感情、有對詩人的遭遇的同情、也有對知遇之恩的感激。最后、用問句從側面表現自己感傷程度之深。一問一答、形象地說明了全詩的主題、江洲司馬之淚、既是同情琵琶女淪落之淚、也是傷感自己遭貶之淚。
全詩在哀怨之情達到頂峰時收束、給讀者留下充分回味余地。
《琵琶行》教案5
一、對第一課時的內容進行回顧總結、明確本節課學習任務。
1、對比欣賞《琵琶行》、《明湖居聽書》、朱自清〈〈歌聲〉〉中的音樂描寫。
2、討論:白居易和琵琶女感情交流共鳴的原因。
二、學生聆聽琵琶曲(古典名曲之一〈〈十面埋伏〉〉、感受琵琶演奏的抑揚頓挫、轉折起伏。
序曲——急切愉悅——滯澀悲哀——雄壯激越——戛然而止
三、重點欣賞課文第二段“音樂描寫”
1、學生朗讀、體味琵琶女演奏音樂的過程和情感的變化。
2、討論:本段音樂描寫的藝術特色。
a、完整的音樂情節的'展示;b比喻的使用
3、對比欣賞。
(1)各文段的內容從略。
(2)總結文學家寫音樂的技巧變化:
博喻(多個比喻的使用、以聲寫聲)——通感(以形、色、光、味覺、觸覺寫聲音)——聯想、想象意境畫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發展到完整的音樂場景的描畫)
音樂描寫的發展越來越高超。后人在前人的肩膀上給我們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
四、討論:
略
五、關于“音樂”的引申擴展。
音樂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禮樂”治國的政治理想。
音樂被貶低為亡國之禍:陳后主《玉樹后庭花》。
音樂成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今天的流行音樂走向何方?(學生思考、寫400字文章)
【《琵琶行》教案】相關文章:
琵琶行 教案08-27
《琵琶行》經典教案11-02
琵琶行的教案08-31
琵琶行的 教案08-05
琵琶行教案08-09
《琵琶行》教案07-21
《琵琶行》教案08-31
《琵琶行》教案03-21
《琵琶行》--教案07-02
琵琶行并序教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