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點評
當今在教育界開展得如火如荼的研究性學習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式。但如何使研究性學習適用于小學語文學科,還是很值得大家探討研究的。本案例試圖從操作層面來解讀小學語文課堂中的研究性學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關于《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點評,歡迎閱讀!
肖紹國老師在《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課堂上,努力營造強烈的文化氛圍,追求震撼人心的效果,始終從三個維度去把握教材,設計和實施教學,整堂課給我們一種心靈的震撼,具有深沉的內涵,肖老師對教材有著深入獨到的解讀,以“淚”這條明線貫穿全課,輔以“愛”這條暗線統領全文,引導學生感受和體會魯迅先生博大的“愛”的胸懷,走近“愛”的大使一一魯迅先生。在整體觀照的前提下,在重點處精雕細刻,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縱觀整堂課,覺得課上得很精致具體體現在:用“淚”把文本內和文本外的內容聯系起來,把文本和拓展內容,完全整合在一起,課結束時把三次“淚”融合在一起,課的版式極好。
結構的精致,帶給我們的是主題的升華,內涵開掘的深刻,把文本的主旨提升到魯迅的“愛”,博大的“愛”。
“愛”和“淚”相互呼應,課顯得出奇精致。在課的展開過程中,肖紹國老師對課堂“節奏”的把握比較嫻熟,“救助車夫”濃墨重彩,在“半跪”“清清楚楚”兩個點重錘敲擊,鋪陳舒展,一氣呵成,試看肖老師對“半跪”的咀嚼:讓學生說魯迅先生的哪個動作深深的印在了你腦海中,學生集中到“半跪”,老師先讓學士半跪一下,讓孩子說說有什么感覺?
然后教師用畫外音描述,請學生閉上眼睛,馳騁想象讓畫面動起未再到課文中去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魯迅就這樣跪了許久?三個孩子從三個不同的角度找到了理由,給學生一種震撼,因為就這樣在凄風冷雨中半跪著的可是大文豪、當時的名流魯迅呀!
最后提升到:這一跪,跪出了什么?(學生創造性地說:跪出了心疼、跪出了憐愛、跪出了同情、跪出了親切……)一個字,這一跪,跪出了”愛”這一細節的敲打,酣暢淋漓,躍然課堂,如汩汩甘泉直沁學士的心田再說肖老師對女傭的惜墨如金,一筆帶過,這樣…—張一弛,舒展自如。
此外,肖老師在課堂上充滿激情,以教師的激情之火點燃學生的情感的火炬,使之熊熊燃燒。使得魯迅先生救護拉車工人的情景鮮明地留在學生心中,魯迅偉大的人格精神也將成為學士終身發展的動力。
一、教學目標達成情況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在字詞教學方面,教師通常能夠引導學生準確認讀和理解文中的生字詞,如“殯儀館”“追悼”等,為理解課文內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齊讀等,幫助學生熟悉文本,提高了學生的認讀能力和語感。
在理解課文內容上,教師可以較好地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結構和主要情節,使學生清晰地把握作者回憶伯父魯迅先生的幾件事,包括談《水滸傳》、笑談“碰壁”、救助車夫和關心女傭等,從而達成了對文本內容理解這一基本目標。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例如,在分析魯迅先生笑談“碰壁”這一情節時,教師會讓學生小組討論魯迅先生話語中的含義,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這種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從不同角度解讀魯迅先生的形象和品質。
教師也注重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比如在理解“你想,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時,教師會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讓學生明白這是魯迅先生用幽默的方式表達對黑暗社會的不滿,使學生掌握了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感受魯迅先生愛憎分明、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的高尚品質。通過深情并茂地朗讀課文,分析文中的細節描寫,如魯迅先生救助車夫時的動作、神態描寫等,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關愛,從而激發了學生對魯迅先生的崇敬之情,有效地達成了情感教育的目標。
二、教學內容處理
1. 重點突出
教師們都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即通過幾件典型事例表現魯迅先生的偉大人格。在教學中,會對每個事例進行詳細分析,引導學生關注細節,如在談《水滸傳》這一情節中,魯迅先生的表情、動作和語言都成為分析的重點,以此突出魯迅先生對青少年的關心和愛護,使學生能深刻理解魯迅先生的形象特點。
2. 難點突破
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教學的難點,如“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教師通常會通過補充資料、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等方法來突破這一難點。通過介紹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背景、他的生平事跡以及他為民族解放事業所做的貢獻,讓學生更全面地理解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從而理解這句話所包含的深刻意義。
三、教學方法運用
1.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綜合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法、問題驅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在講解救助車夫這一情節時,有的教師會創設情境,讓學生想象自己是當時的旁觀者,描述所看到的情景,使學生仿佛置身于那個場景之中,更能體會到魯迅先生的善良和對車夫的關心。問題驅動教學法貫穿整個課堂,教師通過提出一系列有啟發性的問題,如“魯迅先生為什么要半跪著給車夫擦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角色扮演法在一些課堂中也有運用,例如讓學生扮演文中的人物進行對話,這種方法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同時也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2. 教學方法與教學內容的契合度
教學方法的選擇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能夠有效地服務于教學內容的傳授。在講解不同的事例時,教師會根據內容特點選擇合適的方法。如在談《水滸傳》這一相對輕松的情節中,更多地采用對話式教學,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經歷;而在救助車夫這種情感深沉的情節里,則側重于情境創設和情感渲染,使學生能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涵。
四、教學過程設計
1. 導入環節
導入方式多樣且富有吸引力。有的教師通過展示魯迅先生的照片、介紹他的文學成就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有的則從學生熟悉的魯迅作品入手,如《少年閏土》,拉近學生與魯迅先生的距離,為學習課文營造了良好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教學環節的銜接
各個教學環節之間過渡自然流暢。在講解完一個事例后,教師能夠巧妙地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事例的學習。例如,在分析完談《水滸傳》后,教師會說:“魯迅先生對青少年的關心令人感動,他對社會現象又有著怎樣獨特的見解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笑談‘碰壁’這一情節。”這樣的過渡使整個教學過程連貫有序,學生能夠順著教師的引導逐步深入理解課文。
3. 課堂總結環節
課堂總結全面且重點突出。教師會引導學生回顧課文內容,總結魯迅先生的形象和品質,強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還會拓展延伸,如讓學生談談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向魯迅先生學習,將課堂所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升華了教學主題。
五、教師素養表現
1. 專業素養
教師對課文的理解深入準確,能夠準確地解讀文本中的重點詞句和思想內涵,為教學活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講解過程中,對魯迅先生的生平、作品以及時代背景等相關知識都有豐富的儲備,并能適時地向學生介紹,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體系。
2. 教學素養
教師教態親切自然,語言表達清晰流暢,富有感染力。在講解過程中,語速適中,聲音洪亮,能夠用生動的語言將學生帶入課文的情境之中。同時,教師具備較強的課堂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能夠及時處理課堂上出現的突發情況,如學生回答問題偏離主題時,教師能巧妙地引導學生回到正確的思路上。
六、學生參與度與學習效果
1. 學生參與度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較高。大部分學生能夠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參與小組討論和各種課堂活動。教師也注重鼓勵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參與課堂,通過引導和啟發,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想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
2. 學習效果
從課堂反饋來看,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較好的理解,能夠準確地說出魯迅先生的幾件典型事例,并能分析出其中體現的魯迅先生的品質。在情感上,學生對魯迅先生產生了深深的敬意,并且能夠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表達出要向魯迅先生學習的愿望,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七、改進建議
1. 拓展閱讀深度
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增加一些魯迅先生其他作品的拓展閱讀,讓學生更全面地了解魯迅先生的思想和文風。可以選擇一些與課文主題相關或風格相似的短篇作品,如《一件小事》等,在課堂上進行簡單的對比閱讀和分析,加深學生對魯迅先生作品的理解。
2. 培養批判性思維
在引導學生理解魯迅先生形象和品質的基礎上,可以鼓勵學生提出一些不同的看法。例如,在分析魯迅先生救助車夫這一行為時,可以讓學生討論這種幫助是否能從根本上改變車夫的命運,引導學生從更宏觀的社會層面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3. 加強書寫指導
在語文教學中,書寫能力的培養也不容忽視。可以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指導學生書寫文中的生字詞,尤其是一些容易寫錯的字,如“慈祥”的“祥”等,并對學生的書寫姿勢和書寫習慣進行規范,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點評】相關文章: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06-25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流程10-23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解讀09-30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實錄06-02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反思10-12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預習10-27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文06-13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文08-30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課堂教學實錄06-06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教學片斷賞析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