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国产午夜三级-国产性大片黄在线观看在线放-国产性老妇女做爰在线-一区一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

時間:2024-09-13 11:33:37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我要投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匯編15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匯編15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學習能理解古詩內容,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詩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詩人的孤獨、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2、學會本詩中的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詩句。

  4、能學懂一組思念親友類古詩,提高閱讀、理解古詩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詩句意思的基礎上感受詩句中所表達的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前準備:

  1、學生預習并了解相關知識,收集相關資料。

  2、教師準備好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解題。

  1、同學們,今天我們將學習一組詩,首先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課件出示古詩及背景)

  2、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你知道這天有什么習俗?憶是什么意思?教師簡述山東的意思。誰能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題目的意思?從題目中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3、是誰在思念?你對王維有什么了解?師補充簡介詩人。

  過渡:王維為什么要思念家鄉親人?他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的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古詩。

  (從題目入手,讓學生的課外知識與所學內容有機結合,激發了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使學生對全詩有個整體感知,以問題過渡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習詩句。

  1、范讀,齊讀古詩。

  2、學生自學,理解詩意:先自由讀理解詩句并劃出不理解的詞句,再小組交流討論。

  3、檢查自學情況:首先指名說說已懂得的詩句意思,并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決疑難;再指名說;最后齊讀古詩。

  4、師述:讀詩不是弄懂詩的意思就行了,還要弄懂、體會出詩中的情感。通過剛才的學習,你從這首詩中感受到了什么?主要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追問)詩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感?又是怎樣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的呢?

  5、學生分組自由討論。

  6、交流發言。(重點抓住獨、異、倍、遍、少一人等詞語進行體會,相機讓學生想象詩中所描繪的情景并感情朗讀)

  7、感情朗讀。

  (課堂教學中要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就要給學生自由學習的'空間,信任學生,學生是可以讀懂詩句意思的。這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知道讀詩不僅是懂得意思,還要讀出蘊含在詩中的情感、意境,并教給學生從詩句中去體會感悟。)

  三、復習《宿建德江》。

  1、(出示詩句)這首詩我們已經學過了,誰來讀一讀?

  2、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

  3、詩中寫了詩人所見景物對表達自己的感情有什么作用?

  4、感情朗讀。

  (復習這首詩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應怎樣去理解體會詩中所蘊含的人物情感,只有抓住了詩中的詞句,去想象,去體會,才能真正的讀懂古詩。)

  四、學習《泊船瓜洲》。

  1、(出示詩句)說說題目的意思,對王安石的了解,簡介寫作背景。

  2、學生自學,小組討論,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所蘊含的情感。

  3、班級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自學所得。

  (這一步驟是讓學生試著用所學到的方法去學習,以實現遷移、運用,使知識和方法逐漸內化為一種能力,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為學生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小組學習討論,讓學生在互相討論交流中增強合作的意識,實現學生能力的互補。)

  五、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兩首詩,復習了一首詩,這三首詩有什么共同之處?詩人在表達自己的情感時有什么不同?

  2、這三首詩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你能說一段話用上這句詩嗎?

  3、感情朗讀三首詩。

  (我們今天學習古人的詩句,不僅是讓學生欣賞漢語文的藝術美、語言美,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積累優美的詞句,在適當時還應鼓勵學生去應用。這樣,才能真正起到閱讀古詩的作用。)

  六、作業。

  1、同學們,你們現在離開了自己的父母親人,來到我們實驗學校,肯定也會想家,想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嗎?試一試,寫一兩句詩來抒發一下自己的情感。

  2、背誦三首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2

  教學內容: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9課第二首古詩

  課時目標:

  1、會認6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學習借助注釋理解詩意。

  4、想象畫面,體會詩歌感情,激發和培養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反復吟誦,想象畫面,感受詩情。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后兩句是從“兄弟”的角度來抒發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收集有關重陽節與王維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緊扣詩眼,從“心”出發

  1、師:讀一讀詩題,你能得知什么?

  2、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重陽節和王維的資料。(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到了東漢,民間又有了重陽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登高所到之處,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

  3、師:怎樣記住“憶”?豎心旁表示什么?

  回憶源于內心,回憶往事,免不了融入個人的情感。詩人在重陽節回憶起親人,會有著怎樣的情感呢?我們到詩中去發現。

  【讀詩題,了解創作的來由。交流資料,為理解詩意、體會詩情打下基礎。抓住詩眼“憶”,從偏旁入手,引導學生思考詩人寫這首詩時會有著怎樣的情感,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二、理解詩意,以“意”鋪陳

  1、師:圈出生字,多讀幾遍。放聲讀古詩,做到讀正確,讀流利。

  2、同桌互讀,給出評價,尤其注意生字的讀音。

  3、同桌互相交流識字方法。

  4、師:小聲讀,將自己未讀懂的字詞做上記號。

  5、組內交流,講講自己已經讀懂的,以及還沒讀懂的。

  6、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解決“不懂”。

  重點引導:

  (1)“異”——“異鄉”“異客”

  推薦識字方法:與形近字“導”區別

  學生口頭組詞:異國、異地……

  師:什么叫“異國”?(其他的國家)那“異鄉”“異客”是什么意思?

  (2)“逢”

  推薦識字方法:換偏旁(峰、蜂、鋒)

  學生口頭組詞:逢年過節、相逢……

  師:聯系生活實際,想想“逢年過節”是指什么時候?

  師(范寫):應先寫里面,再寫外面,把走之兒寫得長一些才美觀。

  (3)“遙”——“遙知”

  師:詩人身處長安,而家鄉在華山以東,近兩百公里。這么遠,他怎會知道兄弟登高處,還遍插茱萸呢?

  (4)“插”——“遍插”

  師范寫,引導學生注意右半邊的筆順。

  師:“遍插”到底插哪兒呢?(提供資料: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

  形成注釋:異:別的,其他的;逢:遇到;遙知:遠遠地推想;遍插:身上到處插滿。

  7、師:再讀古詩,借助書上的注釋和大家討論后形成的注釋,自己試著理解詩歌的意思。

  【以“多讀”為基礎,每一次讀都有明確的目的,從讀通,至讀準,到讀出“懂”與“不懂”。教學側重“不懂”, 結合生字教學,由字及詞,理解詞意。生字教學,側重難點字,回顧多種識字方法,注意字的筆順,指導把字寫美觀。理解詞意采取多種方法,或由熟詞入手,或聯系生活實際,或根據相關資料,或聯系上下文。基于本課注釋較少,將難點形成注釋,為學生自主理解降低坡度。學生剛剛接觸注釋,給予充分時間,鼓勵學生自己讀懂詩意。】

  三、想象畫面,由“意”入心

  (一)領:想象“獨”,體會“思親”

  1、師:讀一讀,想一想:17歲,王維身處“異鄉”作為“異客”是什么滋味呢?(“獨”)

  2、師:“獨”的背后隱藏著一幅幅畫面。讓我們插上想象的翅膀,走近王維當年的生活,尋找一幕幕中他那孤獨的身影。

  來到大街,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他

  路過大院,親朋相聚,舉杯痛飲,而他

  出門遠游,游人結伴,互幫互助,而他

  3、師:詩人的心中在想什么?(“思親”)

  4、指導朗讀:再怎么想念親人,你仍在“異鄉”;再怎么孤獨,你仍為“異客”。

  5、揭示學法:古詩的語言精煉,學習時可以結合詩句,想象文字后的一幅幅畫面。身臨其境,自然能走進詩人的內心深處。

  (二)扶:想象“佳節”,體會“倍思親”

  1、師:反復地讀一讀,第二句詩讓你看到怎樣的畫面?

  2、全班交流,統一意見:佳節,往往是家家戶戶團圓的日子。目睹周圍人家的其樂融融,詩人勢必會想起與家人團聚的情景。

  3、師:你知道有那些佳節?(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

  4、師:把你們想到的畫面與大家分享,一同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提供句式:每逢 節,我便想起 )

  5、指導朗讀:平時也就罷了,而佳節來臨時別人家舉杯暢飲,慶祝團圓,而詩人卻只能孤獨地回憶這一幅幅畫面,你能說說他此時的心情嗎?(“倍思親”)

  (三)放:想象“少一人”,體會“兄弟情深”

  1、師:讀一讀后兩句,你看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組內交流。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略作點撥:兄弟們會說些什么?(“少一人”)會祝愿些什么?(聯系茱萸的資料:茱萸可以避難消災。)

  3、靜靜地默讀,這幅畫面最令人遺憾的是什么?(“少一人”)

  4、余音式朗讀:“少一人”是詩人此時最大的痛,“少一人”在詩人的心中不斷地撞擊著,我們共同來表達詩人心中無奈的吶喊。一組讀后兩句詩,其他三組接連重復“少一人”。

  5、師:表面上寫兄弟們想念詩人,但這一切都是作者的推想,你能看出什么?(詩人想念兄弟,兄弟想念詩人,可見“兄弟情深”啊!)

  【教學呈現一“領”二“扶”三“放”的思路。學法的設計,根據三年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心理特點,設計為從形象可感的畫面來體會詩人的情感。古詩詞猶如浩瀚的海洋,是巨大的寶庫,教學的重點應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生持續發展。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才能自如地在詩詞的海洋中汲取營養。體會詩人的情感,同樣有“路”可循,由“思親”到“倍思親”,再到“兄弟情深”。】

  四、回扣詩眼,感悟詩“心”

  1、師:學完整首詩,再來看看“憶”,單單只是回憶嗎? “憶”怎樣解釋才更為貼切?(思念)

  2、師:王維既然如此思念親人,為什么不回去呢?(了解創作背景:詩人當時只有17歲,正在長安想取得功名,實現個人的理想。)

  3、師:好男兒志在四方,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這是一種深深的`無奈。思念如美酒越釀越深,才會寫出思鄉的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才會誕生思鄉的名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4、練讀全詩,力圖表達詩人思鄉的情感。

  【教學回到詩題中的“憶”,與課堂初始的質疑遙相呼應,使教學完整。通過對“憶”的再認識,引領學生整體把握詩人的情感。了解創作背景,對詩人有一個更為全面的認識,體會詩人的無奈,才能體會那濃得化不開的思念。在此基礎上,學生練讀全詩才有深厚的感情基礎。】

  五、指導背誦,學法遷移

  1、再現三組畫面,依托畫面,練習背誦。

  2、師:通過反復吟誦來想象詩中蘊藏的畫面,體會詩人情感,這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希望你們在學習其他古詩的時候,也能學到用到。

  3、推薦學習:王維另一首抒發思鄉之情的詩

  雜詩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借助形象可感的畫面,實際上是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背誦,提高學生背誦的效率。教學結尾,回顧學法,引導學以致用。推薦學習《雜詩》,給學生提供現炒現賣的機會,再次走近王維的心靈深處,以此來檢驗學生對學法的掌握情況。學生能學到用到,才是我們教學最終的目的。】

  六、布置作業

  1、找一找王維寫的其他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2、嘗試用想象畫面的方法自學一首古詩。

  【引導學生走出文本,拓寬學習的廣度,激發學習古詩的興趣。鼓勵學生運用學法自主學習古詩,在實踐中檢驗學法的實效性。】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3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生齊讀課題兩遍。師范讀。(老師讀得時候請同學們思考這首詩說了些什么?)

  生齊讀全詩。

  小組討論這首古詩說了些什么?并把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二、解題。

  解題: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古詩,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課題的意思?(放幻燈片1、2)(學生思考討論)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師:重陽節又是什么節?(生:老人節)

  2.憶:想念,思念。

  3.山東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時候指華山以東的地區,并非專指今天的山東省。在這里專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幻燈片3)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并稱“王孟”。

  三、初讀課文,了解詩的大意。(自由讀)

  四、讀懂全詩。(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古詩)

  1、獨在異鄉為客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詩意: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每當。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佳節指的是什么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為什么這一天王維倍思親?(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

  詩意: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為什么要登高?(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災。)

  茱萸(zhū

  yú):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詩意: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4、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加深理解全詩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可分為幾層?每層寫了什么?

  第一層(前兩句):寫身處他鄉異地的詩人,每逢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第二層(后兩句):寫作者想象兄弟們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五、朗讀、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齊讀、個人背、男女生背、師生背、全班背。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思考:1、誰能來說說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為什么他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1、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2、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孤單。)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以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師: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

  課后題解:P118

  注意帶點的詞,說說詩句的意思。(互相說說詩句的意思)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倍:格外;加倍、更加。

  (我單獨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練習:

  1.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段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

  2.如果你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會對身處外地的王維哥哥說些什么話,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

  六、總結。

  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4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生字。

  2. 誦讀古詩,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 背誦古詩。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或課件)、錄音磁帶。

  教材簡析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唐代詩人王維17歲時寫的。農歷九月九日是重陽節。山東,指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的兄弟。

  全詩抓住重陽節登高這一習俗,抒發了思念親人的感情,發自肺腑,情真意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特別是“每逢佳節倍思親”一句,常常被人們引用,以表達思親之情。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學會生字,了解詩意,背誦古詩。

  建議本課用1課時完成。

  * “獨在異鄉為異客。”“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這里指長安(今陜西省西安市);“異客”,指陌生的客人。這句詩的意思是:我孤獨一人在外地。

  * “每逢佳節倍思親。”“逢”,遇到;“倍”,加倍、更加;“佳節”,美好的節日,這里指重陽節。這句詩的意思是: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 “遙知兄弟登高處。”“遙”,遠;“兄弟”,哥哥弟弟,詩中指在家鄉的哥哥弟弟;“登高”,民間風俗,重陽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外出登高。這句的意思是: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

  * “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古人重陽登高,將茱萸插在頭上,據說可以防災避疫;“遍”,全都。這句的意思是:兄弟們都插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 古詩教學以學生誦讀為主。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多讀。

  可以參考以下節奏朗讀: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 課后第1、2題可在教學過程中完成。

  * 課后第3題:要弄清字、詞的意思,再正確選擇。

  * 課后的選做題教師應先了解學過的有關詩句,以作提示。

  教學設計參考

  一、揭示課題

  1.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千古流傳的詩歌。

  2. 師板書課題,生齊讀課題。

  3. 解題。

  二、學生自讀詩歌,初步感知

  1. 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詩句通順連貫。

  2. 檢查學生自讀詩歌情況。

  3. 學生借助注釋、插圖,了解詩的大意。

  三、自讀自悟,體會意境

  1. 再讀詩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閱讀體會。

  2. 全班交流。

  3.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背誦詩歌

  五、拓展延伸

  你讀過哪些思念家鄉和親人的詩歌?(如:李白的《靜夜思》)

  (楊蔚、李金瑤)

  參考資料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人(今山西永濟縣)人,唐代著名詩人。少年聰慧,9歲時就以文才出名。他多才多藝,不僅能做詩,而且懂音樂、繪畫。他的詩,題材、風格多樣化,特別是田園山水詩,具有較高的藝術造詣,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 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 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 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4 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二、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三、教學準備:小黑板錄音機

  (一)交流課前查找資料、板題解題

  1、學生交流。(學生有的介紹上網查找的資料;有的介紹從課外書知道的內容。)

  2、誰會背王維的.詩。

  師:同學們懂得真多,今天我們再王維的一首詩。板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解題:從詩歌的題目中你了解到什么?(九月九日是農歷重陽節,古人在這一天有登高的風俗習慣。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的家鄉蒲州。題目的意思是,在重陽佳節里懷念家鄉的兄弟。)

  師小結:王維少年時期就很有文才,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他善于描寫自然景色。有人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二)初讀全詩整體感知

  1.放錄音配樂朗讀。

  2.學生自讀。

  通過讀準字音。看看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3.指讀全詩。思考。詩中寫了什么時間,在什么地方,什么人的什么事?誰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出來。

  (詩中寫在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獨自在異地他鄉思念家鄉兄弟的事。)

  (三)品讀詩句、了解詩意

  1 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哪些句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生1:我認為獨字用得好,獨字表現詩人一個人離開家鄉、親人的孤獨心情。

  生2:我認為異字用得好,說出詩人在外地想念家鄉、親人的感情。

  2、你認為這首詩寫得最好是哪一句?你體會到什么?

  生: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為什么每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親?(自己孤身在外,每逢過節時,看到別人全家歡聚一堂皇,就感到孤單寂寞,因此,比平時更加思念親人。)

  3、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獨自一人身在他鄉,成為他鄉之客。每遇到美好的節日,我就加倍地思念故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四)再讀悟情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說一說,詩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詩中表達了作者身居外地,逢重陽節,思念親人的思想感情。讀時速度稍慢,聲音稍低緩。)

  2、配樂朗讀。

  (五)想象訓練口語

  1、這是一首思鄉的詩,假如你是詩人你會怎樣說?用什么方法向親人述說思鄉的感情?(學生說了很多方法。)

  2、既然同學們想到用電話,就請你們當詩人,老師當詩人的親人,述說思念之情。(口語訓練,產生情感共鳴)

  附:板書設計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倍思親

  獨 兄弟

  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6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3.體會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

  教學重難點:

  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句意思。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出示古詩。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出示古詩。

  2.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王維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的家住在華山以東的地方,所以詩中稱之為山東。并不是指今天的山東省。這一點請大家注意。寫這首詩的時候,王維只有十七歲,當時他一個人離開家鄉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詩。首先請同學們想一想這首詩的題目《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什么意思?

  01.、學生讀題,思考問題,然后指明回答問題。

  02、教師指導:

  九月九日指的就是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

  憶:思念,想念。

  山東:華山以東,指詩人的家鄉。

  兄弟:哥哥和弟弟,在詩中指家鄉的親人。

  03、那么這首詩的題目是什么意思呢?

  指名回答問題。

  04、教師強調:

  詩人寫這首詩的時候獨自一人在長安讀書,求取功名,恰逢重陽節,詩人無比思念家鄉的親人,就寫下了這首詩。

  2、請大家自讀這首詩,注意詩中的生字,在查字表中找到生字的讀音,并寫到課文里來。

  3、教師出示生字卡,指導學生認讀生字。

  4、教師范讀古詩,學生齊讀古詩。

  三、理解詩句意思,體會情感。

  1、齊讀詩的第一行。

  01.解釋詞語:

  獨: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故鄉以外的地方。在詩中指的就是長安。

  為異客:做他鄉的客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我獨自一人在外地,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齊讀詩的第二行。

  01、解釋詞語意思:

  每:每逢。

  每逢:每次遇到。

  佳節:

  節日。詩中指重陽節。

  倍:加倍,更加。

  思:思念,想念。

  親:家鄉的親人。

  02、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03、教師指導:

  每當遇到節日我就加倍的思念家鄉的親人。

  04、詩人為什么每逢遇到節日就加倍的思念親人?請用詩中的一句詩來回答。然后再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05、教師小結詩的前兩行:

  06、齊讀詩的前兩行。

  3、齊讀詩的第三、四行。

  01、解釋詞語;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處。古時候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一種有香味的草。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避邪,肖災。

  02、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并指名回答。

  03、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詞語的解釋,想想這兩行詩的意思。同坐間討論。

  04、指名回答。

  05、教師指導:

  我在遙遠的地方猜想,家里的親人們一定都頭插茱萸登上了高處,可是單單少了我一個人。

  06、教師小結詩的后兩行:

  07、齊讀詩的后兩行。

  4、教師總結全詩意思:

  這首詩可以分兩層意思來理解,詩的前兩行寫詩人身在外地,每逢遇到節日就更加思念親人。詩的后兩行寫詩人在遙遠的外地想像家鄉的親人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5、齊讀全詩。

  6、請大家結合詩句意思想一想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或者說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

  7、教師小結:

  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四、朗讀、背誦古詩,加強理解。

  1.男生齊讀古詩。

  2.女生齊讀古詩。

  3.全班齊讀古詩。

  4.思考問題

  01.說說這首詩中的哪兩行最能表達是人的思念之情?

  02.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

  5.背誦這首詩。指名背誦。

  6、學生自讀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7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有感情地朗讀全詩,背誦全詩。

  2、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的美。

  教學重點:

  深入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古詩這一藝術形式的美。

  一、感受課題,歌曲鋪墊

  在遙遠的古代,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許多詩人就用手中的筆來表達內心的無盡思念。今天讓我們細細地來品味一首王維的思親佳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提前板書)齊讀課題。

  二、揭示課題。初讀古詩

  1、從題目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憶,兄弟,感覺到一種思念親人的感情;九月九日是重陽節,更想念親人;山東是華山以東,王維的家鄉)。

  2、帶著這種感受再讀一遍。

  3、同學們讀得太有感情了,那作者王維究竟何許人也?他為什么要寫下這樣一首千古絕唱呢?誰在課前預習了這部分?給大家展示一下:作者,背景。

  4、你們預習的真好,其他同學也要向他們學習這種課前預習的好方法。重陽佳節本色家人團聚的日子,可年少的王維卻早早的品嘗到漂泊他鄉,孤獨一人的滋味,心中怎能不思念親人呢!下面我們就懷著思念之情來初步感受一下這首詩,師范讀,生聽準字音,感受節奏,韻味。

  5、聽:聽錄音讀準字音。知詩人、解詩題、明詩意、悟詩情

  1)誦讀斷句;

  2)查找資料;

  3)理解詩解;

  4)體味詩情。

  我們繼續運用這些方法穿越時光的隧道重返唐朝,看看少年王維當時是懷著怎樣的心事來寫這首詩的。請你再讀古詩:逐字逐句的體會詩句,不明白的.地方看書下注釋,查閱工具書或向別人請教。

  三、抓詩眼感悟詩意。體會意境

  (一)感悟:獨在異鄉為異客。

  1、誰來匯報你讀后的感受?(詩人很孤獨)從哪里看出詩人的孤獨?出示第一句詩:獨在異鄉為異客。

  2、抽讀。

  3、重點體會:異鄉異客。

  ①同學們,哪個字給你感受最深?(異)你能從這兩個“異”讀懂些什么,體會到一些什么?(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到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遠離家鄉、無依無靠、舉目無親)②不過老師有個疑問:當時的長安是熱鬧的、繁華的,可為什么在這樣繁華熱鬧的地方,詩人卻感到孤獨寂寞呢?還從哪個字看出來?

  4、重點體會“獨”。

  ①你對這個“獨”有什么體會?在你平時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過這樣的感受?(生暢所欲言)請你結合自己的體會想象:先自己說一說

  ②當詩人身邊的人成群結隊出去看熱鬧的時候,而他卻____,____;

  當詩人看到有人約了親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時候,而他卻____,____。

  ③同學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那么怎么能讀出作者那種獨自在外、人地生疏的寂寞心情呢?指導朗讀。(生讀后總結)有孤獨的感覺,很孤獨,特別孤獨……

  (二)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過渡語:詩人是如此的孤獨無助,怎能不叫他——(思念),這種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寫出了這樣的一句千古名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1、出示詩句自由朗讀:你覺得這句詩哪個字寫得好?(倍)從“倍”字你能讀懂些什么?

  是啊,平日里的思念尚可忍受,然而面對重陽佳節,往事歷歷在目,此時此刻王維的內心該是多么的痛苦啊!看誰能真正了解王維,想象合理。

  2、

  詩人居無定所,漂泊他鄉,平日里常常____,如今面對良辰佳節,____

  詩人舉目無親,無依無靠,平日里常常____,面對今天的良辰佳節,____

  3、引誦:的確,這詩句道出了多少漂泊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深深思念,勾起了多少天涯游子對家鄉往事的點點回憶!同學們,“每逢佳節倍思親”流傳至今僅僅是指重陽節思念親人嗎?

  當國慶佳節,普天同慶時,遠在他鄉的莘莘學子,用詩句對家里的親人說:“_每逢佳節倍思親___”

  當(中秋來臨),(遠在外地求職謀生)的人們,(對著空中高掛的明月),只能用這樣的詩句遙寄對家鄉親人的思念:“____”

  當(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國的海外游子,抱著對家人的無盡思念,用詩句來道出他心底的肺腑之言:“____”

  小結語:千百年來,這詩句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4、想象畫面:請同學們輕輕地讀這兩句詩,邊讀邊想象,你的眼前將浮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在這眾人團聚歡笑的重陽佳節,遠在異鄉的王維可能在哪里?他看到的什么情景?他耳邊傳來的是什么?他的心里是一種怎樣的感受?學生聯系自己的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對此展開了充分的想像。有的說,王維可能在旅店里,聽見街上人們呼朋引伴相約去登高,而自己卻孤獨寂寞,十分惆悵,想起了遙遠的故鄉與親人;有的說,王維也隨著人流來到當地的高山上,看見大家都插上了茱萸,不由地想起往年與兄弟們一起說說笑笑,一起登上家鄉的最高峰的快樂情景,嘴角不由浮現出笑意。而這時一陣喧鬧聲讓他意識到自己是旅居他鄉的客人,不由心中浮現出淡淡的鄉愁,他極目向遠處望去,可浮云遮望眼,他多么想插上翅膀,飛到家鄉,飛到親人中間呀

  5、指導誦讀:指名讀,小組讀,男女讀,聽出了寂寞,聽出了孤獨,聽出了思念。當深深的思念,濃濃的鄉愁涌上心頭,王維用詩這一最美的語言,讓生活在一千三百多年后的我們,同他一起感懷,一起哀傷,也讓我們一起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詩人王維在重陽佳節深深思念著家人,那家里的親人是否也在思念著他呢?從哪里看出來?

  2、朗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理解詩句“遙”字你體會到什么?為什么說“少一人”?

  4、想象畫面:讀讀這兩句詩,你的腦中出現了什么畫面。(說詩意)

  4、出示重陽節的風俗,觸景生情的王維心中該是多么難過啊!

  5、角色體驗:

  ①如果你就是王維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時會怎樣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會對兄弟說些什么?

  ②哪一位愿做詩人王維,你想對你思念的、同時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說些什么呢?王維想,以前在家鄉時,

  每逢重陽節,總要和兄弟們頭插茱萸,

  手挽著手去城外登高遠眺。大家歡聚在一起,是多么讓人高興啊!如今我們卻天各一方,不能相會……此時此刻,兄弟們一定也在登高聚會,西望長安,思念著我呢。而如今,這一切都只能出現在回憶之中,重陽是別人的,團聚是別人的,屬于自己的那支茱萸,又在哪里呢?同學們,愿意和王維一起追憶一下那久違的畫面嗎?讓我們閉上眼邊讀邊想。讀這兩句。

  5、角色吟誦:千言萬語道不盡雙方心中深深地思念,還是讓我們用詩句來表達吧!(王維一組讀一二三句,兄弟一組讀第四句)

  四、感情誦讀。積累背誦

  1、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站在異鄉的窗前,面向家的方向,深情地吟誦著——

  2、又一個離家的重陽節,我獨自登上異鄉的高山,回想遍插茱萸的團圓場面,大聲地吟誦著——

  配樂讀:就讓我們都來做一回王維。再次深深地想念山東的兄弟吧!

  3、背誦:讓我們把這份思念之情長留心中,跟著悠揚的古箏琴聲一起來背一背。

  五、總結全文,感情升華

  結束語:同學們,短短的28個字,將道不盡的離愁,訴不完的思鄉,曲折有致的鋪展在我們的面前,歷經1200多年,當我們今天再次讀起它的時候,涌向心頭的又豈止是感動?在不知不覺間我們也走進了這濃濃的鄉愁中,今后無論走到哪里,同學們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故鄉。月是故鄉明,回家的感覺真好!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8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各種活動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體會詩中的情感;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3、利用資源庫展開課內與課外的多方延伸,讓學生深刻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從而熏陶學生的情懷,陶冶情操,提高語文素養。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文內容;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且能背誦。

  2、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詩人“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教學難點:利用各種信息資源體會詩人身居外地在重陽佳節思念家鄉,思念親朋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室,學校資源庫,有關古詩網站,課件等。

  課前活動:

  1、在老師的帶領下,讓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通過網絡了解李白的《靜夜思》。

  2、從學校的資源庫中初步認識了解王維及探尋他的家鄉。

  3、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了一些節日習俗。

  4、老師引導查找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并了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

  教學過程:

  一、激情揭題。

  1、(出示望月圖,音樂)

  故鄉是每個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個人心是最親的人。每見月圓,遠在異鄉的人們總會對故鄉對親人思念不已。同學們還記得李白的《靜夜思》嗎?齊背。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愁。“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誰的鄉愁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簡介王維。(結合課前的資源了解)

  王維九歲即才學出眾。

  李白被稱詩仙,杜甫被稱詩圣,王維被稱詩佛。

  3、釋題,畫簡圖助理解。

  a.回顧課前在資源庫中搜尋的對王維故鄉的了解。

  b.畫簡筆畫:區別課題中的“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

  (“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

  二、初讀悟意。

  (一)認音

  1、生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檢查認字情況(生字卡)

  3、再讀詩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讀詩句,借注釋理解詩意。

  2、讀讀自己讀懂了些什么,還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釋詩意。(借機板書:思)

  (三)悟情

  (1)自由讀“獨在異鄉為異客”

  a.簡介詩作背景。

  詩人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說是“異鄉”。

  b.同學們去別人家做過客,在別人家做客就是別人家的客人。王維在長安就是長安的客人,所以說是“異客”。

  c.王維獨在異鄉做異客是一天嗎?十天?一個月?還是多長時間?(整整兩年700多個日日夜夜啊)

  (2)在這種情況下詩人有什么感覺呢?感悟“每逢佳節倍思親”

  a.師:詩人十幾歲還是個孩子呀,他會在哪些時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著了,想家;在外吃的飯菜不可口,想家……

  b.口頭練習:

  詩人離開了親人,平日里常常想家,在節日里他會更想家;

  詩人離開家鄉兩年了,平日里常常想家,要過節了他就會更想家。

  所以說:(生齊讀)——每逢佳節倍思親

  c.同學們,課前讓你們了很多節日,你們知道哪些節日?有哪些習俗?(生:……)一年有那么多節日你們喜歡嗎,為什么?(生……)是啊,節日里能跟家人團聚,能吃到好東西,很熱鬧,這樣的節日就是(佳節)。

  d.王維過節了能跟家人團聚嗎?(生:——)能吃到可口的飯菜嗎?(生:——)能跟朋友一起快樂地玩嗎?(生:——)那么他過節了會像你們一樣也高興嗎?他又是什么感覺?(難過、悲傷、傷心……怕過節)

  e.雖然王維害怕過節但是每個節日還是會如期而至的。

  口頭練習:

  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

  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

  中秋來臨,對著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

  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

  f.今天是重陽節了,有誰知道重陽節的習俗?(師生共同介紹習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并且認識茱萸)

  長安的人們是怎么過節的呢?你們想知道嗎?讓我們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么過節的。

  (師配樂啟發,生閉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熱鬧非凡,家家戶戶老的少的,都興高采烈地忙著過節了。有的約了一行人一邊比賽著登山,一邊采著菊花;有的約了幾個要好的朋友一邊喝著菊花酒,一邊高聲談笑著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在吃著豐盛的晚餐……在家鄉,你將會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畫面和場景。

  g.展開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鄉,看到的畫面說出來。

  是啊,在家鄉,親人團圓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樂,可此時的王維呢?

  h.展開對比圖:當別人相約著出游,可他卻只能一個人獨自遙望著家鄉;當別人朋友相聚高興暢快地痛飲時,他只能一個人拿著酒杯獨自喝悶酒;別人節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邊下棋一邊喝茶談心事,王維卻只能獨自一個人默默地對著紙筆說話。

  i.想想王維此時此刻的心情。生反復讀詩句體會王維的情感。

  王維雖然人在哪里(長安),但他的心卻在哪里(家鄉),讓我們跟著王維的心看到家鄉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從哪里看出來?

  (3)導學“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a.指名朗讀詩句。

  b.邊讀邊想象一下:王維的兄弟分茱萸的情景。是多了一枝茱萸嗎?(不是。是少一個人啊)

  c.師:我的親人朋友們,思念可以穿越很遠的距離。把你們的思念說出來吧,我一定會感受得到的。

  d.(音樂《遠方的書信》)師生體驗親人朋友跟王維說話。

  e.師:王維思念著家人,家人也在思念著王維。這就是親人,這就叫做互相牽掛互相關心。

  f.分組、分男女讀詩句。

  三、誦讀積累。

  我的親人們朋友們,我王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你們,但我的功名還沒成就,現在只能寄回我的一首詩,你們從詩中就能讀懂我的心啊。

  (同學們,我們都是王維的親人朋友,來讀讀他的心聲吧。)

  1、感情誦讀

  a.師指導朗誦:(重,拖,輕,揚)

  b.自由練習讀。

  c.指名讀,共同評議。

  d.老師也被王維濃濃的思念感染了,我也想讀一讀,好嗎?范讀指導。(配樂誦讀)

  2、積累背誦

  a.配樂讀:同學們,你們有過思念的感覺嗎?在什么時候思念誰?

  (生談體驗,說后讀全詩。)

  b.背誦:讓我們把這份思念之情長留心中,跟著悠揚的琴聲一起來背一背。

  四.延伸拓展。

  “美不美,家鄉水;親不親,故鄉人。”遠在異地,遇到故鄉來的人時,那種激動欣喜之情可想而知。見面時一定有許多情況要打聽:家人是否平安?故鄉的父老鄉親生活怎樣?王維好不容易見到故人了,他想問的是什么呢?

  1、出示:《雜詩》君從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時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2、生借注釋自學

  雜詩(唐 王維)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注釋:

  ①雜詩:寫隨時產生的零星感想和瑣事,不定題目的詩。

  ②來日:來的那一天。

  ③綺窗:雕刻花紋的窗子。綺,有花紋的絲織品。

  ④寒梅:冬天開的梅花。

  ⑤著花:著,開放;著花,開花。

  3、交流自學情況。

  4、詩人熱愛家鄉,關心家鄉的每一人每一事,連家鄉的每一草每一木都在他的牽掛之中。從中可見詩人對家鄉時時懷念的赤子之心。

  5、再齊讀《雜詩》。

  6、同學們,我們知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是李白的鄉思,“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是王維的鄉思。今后我們無論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記親人,不要忘記自己的'故鄉。因為月是故鄉明,人是故人親啊!

  7、最后再讓我們飽含深情地讀今天的這兩首詩吧。

  五.課后作業:

  1、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

  2、自覺在網絡中搜尋了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

  教學反思

  羅田縣實驗小學

  周浪芹

  語文是一個多源性的學科,其知識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層次的。其學科的廣源性和多源性,也決定了語文學習應該注重調動多方資源。因此,作為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而古詩教學,因作者寫作年代與現代相隔久遠,當時的狀況也跟現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讓現在的孩子理解古詩更是較難。所以通過了解多方信息技術,就可以彌補時空的差距,也可以縮短認知的距離。我這一節古詩課又是如何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的呢?

  一、多方資源貫穿始終。

  在這堂課的始終我一直注重將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融合。課前,老師帶領孩子們在學校多媒體教室,通過學校資源庫了解李白寫作《靜夜思》的背景與情感;并從資源庫中初步了解認識了王維并探尋了他的家鄉;以及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并了解了一些節日習俗。這些都為學習古詩,為理解王維為什么“每逢佳節倍思親”作了很好的鋪墊。

  通過這些查詢了解,有助于孩子們對古詩的理解。如知道了“山東兄弟”中“山東”不是今天的“山東省”。因為王維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濟縣蒲州,華山以東,因此為“山東兄弟”。通過資源庫知識,孩子們知道了王維在十五歲那年就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到二十歲考中進士,在這期間,他一直漂泊在外。這首詩是他在十七歲時創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鄉,所以說是“獨在異鄉為異客”。通過查找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才明白為什么“兄弟登高”“遍插茱萸”。

  在課后我又安排孩子們繼續上網學習對這節課中自己還不夠清楚的地方,如可以再借網絡自學《雜詩》等,讓孩子們達到對古詩的深層次理解;同時讓孩子們自覺在網絡中搜尋了解另外一些思鄉的詩文,感受身居異鄉人的濃濃思鄉思親之情。真正走進異鄉人心里去加深感受“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

  二、緊扣資源突破重點。

  古詩教學中對詩句的理解并不很難,關鍵是要走進作者的內心,感受作者的內心情感。這首詩中王維為什么“每逢佳節倍思親”是重點。孩子們知道了什么是“佳節”,

  通過平時的生活積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節。因為從資源庫中搜集了一些有關中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日習俗。所以在教學這一重點時我將“佳節”具體化了,將常人的節日與異鄉王維的節日情景作了個對比。“春節之時,外面鞭炮聲聲,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春節)倍思親;端午節了,到處粽子飄香,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端午)倍思親;中秋來臨,對著空中的圓月,遠在異鄉的詩人,只能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中秋)倍思親;除夕之夜,家家戶戶歡聚一堂,遠在異鄉的詩人,用詩句對家人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除夕)倍思親。這樣孩子們理解起來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節思親”的痛苦。

  王維佳節里倍思親,怎樣倍思親呢?他“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這是他與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獨到描寫之處,這也是本節課的難點。老師引導孩子們查找了有關重陽節的知識,和人們過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還了解了這些風俗的來歷。讓孩子們明白古時人們在重陽節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長壽;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這樣就對詩人遙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過“配樂啟發,閉目想象,穿過時空隧道一起走進王維的世界,去看看當時的長安人是怎么過節的。”然后借助三組別人歡度節日與王維害怕過節的對比圖展示,將“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推向了高潮。這樣詩歌的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拋磚引玉教給學法。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的教的目的最終是為了不教。本次課孩子們在老師的引導下查詢各種資料,了解多個知識,理解詩的意思,突破重難點,感受作者的情感。這些都可以讓孩子們今后自已去嘗試。所以這節課也是起一個拋磚引玉的作用。

  這次課讓每個孩子都參與搜集、查詢、了解,孩子們興趣盎然,積極思考,團結合作,而且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關鍵是孩子們從這節課中學習到了學習古詩的方法,今后自己隨時可以借助網絡資源,自覺去學習了解各種古詩。也真正讓“要他學”而變為“他要學”了。到那時,才真正達到了教育的目的,教師的“教”也才真正達到了效果。

  因為師生的共同努力,這節課的教學目標完成得很好,重難點的突破上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孩子們能用心去感受王維為什么“每逢佳節倍思親”,怎樣“每逢佳節倍思親”。當然在整次課的教與學而言,也還有一些不盡人意之處。特別是在將自己的生活體驗與詩歌結合體驗朗讀的時候,也許是所在年級的孩子還較小,生活體驗不夠;也許與老師的引導不到位有關,在體驗讀的方面總感覺不太令人滿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繼續努力,更加積極去探索,讓孩子們的學習更能得心應手,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學得更加輕松自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9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認識生字,會寫生字。

  2、理解字詞意思及詩句的意思。

  3、體會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師:唐代詩人王維17歲時離開家鄉,告別經親人,誰能說說當時是怎樣的動人情景?

  生:兄弟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描述當時的情景)

  師:那分別后的王維會怎么樣呢?

  生:想家鄉,想親人。

  師:對,王維在九月九日生陽節這天在繁華的京城長安,望著那熱鬧的場面和興高采烈的人們,便想起了自己的親人,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板書課題

  二、出示詩句,解題、師:誰來給我們讀讀題目?

  生1: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師:大家快速思考討論一下題目的意思?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我們來一起看看題目的意思。

  師:九月九日是什么日子?(九月九日——指的是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喝菊花酒等。如今,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因為兩個九意味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出示課件圖片:登高、插茱萸、菊花酒。

  生:是重陽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

  憶——思念、想念

  師:“山東”是山東省嗎?(不是,他的家住在華山以東的地方,所以詩題稱之為“山東”。)

  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經過我們共同思考學習可以知道題目的意思是:重陽節思念自己家鄉的兄弟親人。

  通過課題的引導,引出詩人的生平介紹。

  三、介紹詩人的背景和詩的創作背景: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被后世譽為“詩佛”。他的家住在華山以東的地方,所以詩題稱之為“山東”。他多才多藝,擅長繪畫、書法,精通音樂,被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他與另一位唐代詩人孟浩然并稱“王孟”。

  王維很小就離開家鄉,到長安去謀取功名。這段時間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會想到家,尤其是過節的.時候,這種感情更加強烈。這首詩就是詩人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時寫的。

  四、讀懂全詩。(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古詩)

  1、獨在異鄉為客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①思考這一行詩的意思,并指名回答。

  ②教師指導:(詩意)“我”獨自一人在外地,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過渡語:作者在異鄉求功名,那么到了節日的時候,詩人的內心是怎樣的呢?現在我們來看第二句。

  2、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每當。

  逢:遇到。

  倍:格外;加倍、更加。

  親:家鄉的親人

  ①“佳節”指的是什么節日?(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

  ②為什么這一天王維“倍思親”?(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

  用詩中的一句詩來回答是哪一句?(獨在異鄉為異客)

  詩意: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③師:“是啊,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看見的所有的面孔也是陌生的,怎能不感到孤獨、寂寞呢?

  ⑤這是一種很真切的感情啊。“每逢佳節倍思親”,它已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名句――讓我們再次朗讀一二行。,讀出詩人寂寞的,極度思念親人的感受。

  過渡句:看到長安菊花開,他會想到的菊花盛開的樣子;看到長安的親人團聚,

  他會想到(誰干什么);看到長安的人們重陽登高,他又會想到(誰干什么)?現在讓我們來學習第三和第四句。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登高:登上高處。古時候有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他們認為登高可以避災。

  ①詩人極度思念親人,想到兄弟們干什么?(登高)

  遍插:都插上了

  茱萸(zhūyú)一種有濃烈香味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在重陽節這天大家在頭上插上茱萸,登上高處,據說可以避邪,消災。

  詩中說“遍插茱萸少一人”,請大家想一想,到底少了哪一個人呢?并指名回答。(少了詩人)

  作者變換視角,以家人的身份進行想像:在人人頭插茱萸登山之時,突然發現獨獨少了一個人!這一個缺少深深地刺痛了家人的心。

  作者不說自己如何思念親人,反說親人如何思念自己,這一想像具有相當的沖擊力和原創性。

  ②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結合詞語的解釋,想想這兩行詩的意思。

  詩意: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4、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加深理解全詩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可分為幾層?每層寫了什么?

  第一層(前兩句):寫身處他鄉異地的詩人,每逢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第二層(后兩句):寫作者想象兄弟們重陽節登高的情景。站

  5、請大家結合詩句意思想一想詩人在寫這首詩的時候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或者說詩人寫這首詩要表達什么樣的情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

  思考:

  1)誰能來說說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6、現在同學們快速讀一遍全詩,我們來說說全詩的意思:(指名)

  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每到過節的時候我就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他們都插上了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7、我們都了解本詩的意思,現在試著有感情誦讀全詩(注意間隔),品味作者情感。

  8、思維拓展

  每到中秋,天上月圓。遠在海外的游子思念家鄉,思念祖國,他們會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詩句“____,____。”

  課堂小結

  家是永遠溫暖的港灣,同學們,無論未來的你會展翅高飛到何處,別忘了家鄉,因為有一個被稱為家的地方才是你的歸宿。(引導學生抒發對家鄉對親人的愛,體會親情的重要,懂得感受親情,珍惜親情。)

  課后作業

  用自己的話把這首詩用故事的形式講給同學們聽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0

  【教學目標】

  1、查找有關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

  2、展開豐富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句意思。

  3、品重點字詞,美讀詩句,體嶙髡吡髀兜母星欏?br>

  4、培養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教學重點】

  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準備】

  小黑板錄音機

  【教學過程】

  一、復習學法,導入新課

  1、小黑板出示:了解詩人解詩題目明白詩意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2、用自己話說說每一步具體做法及要求。

  3、今天,我們就按同樣的方法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4、板: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二、了解詩人,解詩題目

  1、這首詩是誰在什么情況下寫的?你了解他嗎?

  (學生讀課外搜集資料中的有關內容)

  2、題目中的“憶”是什么意思?“山東”指山東省嗎?

  能連起來說說題目的意思嗎?(在重陽節這天,王維思念家鄉的兄弟。)

  三、理解字詞,明白詩意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直到正確流利。

  (“為”這里應讀“wéi”)

  2、再讀,你有哪些地方讀不懂?并在書上作記號。

  3、小黑板出示學生不理解的字詞:

  異客 逢 倍 遍

  4、動動腦子,你如何理解這些字詞?

  5、你能從字面上說說詩句意思嗎?

  6、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語言說說詩意。

  四、體悟詩情,吟誦詩文

  1、這首詩中你認為哪些字用得好?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

  2、學生小小組討論。

  3、交流。

  我認為字用得好,從中我體會到了。你能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嗎?有沒有同學比他讀得更好?(注意節奏與感情) .

  4、配樂吟誦。

  五、課外延伸

  1、這首詩中你最喜歡哪一句詩?能談談看法嗎?能有感情地吟出這句詩嗎?

  2、“每逢佳節倍思親”這句詩你在哪兒看到過或聽到過?你知道它這時的具體含義嗎?

  3、播放歌曲《七子之歌》

  六、作業

  1、搜集“思念”主題的詩,歌曲等。

  2、小練筆:改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板書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代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1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yú):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簡析]

  詩寫游子思鄉懷親。詩人一開頭便緊急切題,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凄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著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復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節倍思親”千百年來,成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動多少游子離人之心。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2

  一、活動設計背景

  古詩的學習,對于幼兒來說可能顯得有點枯燥,但通過故事間接地了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會讓他們興致盎然,并在積極地參與中,得到很多的收獲。結合傳統節日“重陽節”的到來,先讓幼兒知道節日的意義以及這一天的所具有的一些傳統活動,明白詩人要寫古詩表達自己的心情。

  二、活動目標

  1、欣賞并理解古詩,能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

  2、理解古詩中“異鄉”、“異客、“憶”、“遍插”、“遙知”、“茱萸”等字詞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詩的完整詩意。

  3、感受古詩中詩人表達的思念家鄉親人之情。

  三、教學重點、難點

  幼兒熟讀、吟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四、活動準備

  1、讓幼兒預先知道“九月九日”是重陽節,了解一些節日民俗。

  2、相關詩句字卡。

  3、自制課件。

  五、活動過程

  (一)聽老師故事、引出古詩,幫助幼兒初步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內容。

  提問:九月九日這一天,詩人在干什么呢?他想到了些什么?

  (二)完整欣賞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初步發現古詩的語言結構特點,理解古詩詩意。

  1、師有感情地朗誦古詩,并出示相應的文字卡片。提問:古詩里說了些什么?

  2、小結:同樣是講一件事,剛才故事講了好多,古詩只用了四句就講完了。(明白古詩是用簡練的語言表達豐富的內容和深刻的寓意的。)

  3、欣賞古詩,理解故事中的`字、詞及古詩所表達的含義。

  提問:

  (1)在這首古詩里你有哪些地方還不明白?(引導幼兒結合對故事的記憶,來理解古詩的字、詞,感受古詩整體的意境。)

  (2)這首古詩告訴我們一件什么事?(引導幼兒根據個人理解簡單概括詩意。)

  4、師生完整欣賞并有感情地朗誦古詩。

  六、遷移情感,體驗詩人的思鄉之情。

  1、提問:詩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特別的思念家鄉的親人,寫下了這首有名的古詩,如果你一個人離開了家,到了陌生的地方,你會想些什么呢?

  2、引導幼兒用喜歡的方式表達對老人的喜愛之情。

  七、幼兒園教師教學反思

  在活動中,我用講故事的形式間接地了解古詩的內容和意境,并利用多媒體課件來進行教學。我知道圖片是最為直接能吸引幼兒的視線的,故事也是幼兒最為喜歡、最容易理解的,把兩者有機結合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學得特別的快,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內容,更加的直觀形象。孩子對于重陽節都十分的陌生,雖然能夠出示茱萸、重陽糕等相關圖片,但是這兩種物品對于幼兒來說是很少見到的,教師只是一筆帶過,老師應該適時的加以引導或者通過知識經驗準備來引導幼兒認識。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3

  教學目標:

  1.讀準“茱萸”的讀音,理解“異鄉”、“異客”、“倍”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吟誦古詩,在理解大意地基礎上背誦。

  3.能展開想象描述古詩畫面,感受詩人獨在異鄉、思念親人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話題導入,了解鄉思(2分鐘)

  1.看圖片,說節日

  師:我們中華民族有許多重要的節日,同學們觀察圖片,說說它們是哪些節日。(依次出示春節、清明節、端午節的圖片,生猜。)

  2.聊重陽,談習俗

  師:(出示重陽節的圖片。)這一張圖片是哪一個節日?對,這就是重陽節。重陽節的時候,我們都會做什么呢?

  3.揭詩題,解題意

  師:那么,重陽節是哪一天呢?(板書:九月九日)農歷的九月節日是重陽節。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有一位詩人就寫了一首關于重陽節的詩,叫做——《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板書:憶山東兄弟)一起讀詩題。

  師:九月九日重陽節,詩人沒有和親人在一起,很想念他的親人,“憶”在這里是“想念”的意思。“山東”和現在的山東省不一樣,它是指華山以東的地區。再讀詩題,注意停頓。(板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設計意圖:本課導入采用“圖片導入法”,讓學生依次猜一猜有關節日的圖片,進而聊一聊重陽節,指導重陽節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再揭示詩題,在理解“憶”和“山東”的含義的基礎上讀好詩題的停頓。“圖片導入法”能將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習的興趣。】

  二、吟誦古詩,初感鄉思(8分鐘)

  1.讀古詩

  師:這首詩寫了詩人在重陽節的所思所想,誰愿意朗讀給大家聽?要注意“茱萸”讀作“zhū yú”。

  2.吟古詩

  師:我們剛才讀詩的方法是現代人的讀法,那么我們古人運用平長仄短來吟古詩。(出示平仄)標上平仄,就是這樣一首詩。認真聽,老師是怎樣吟詩的。

  師:誰愿意先來吟給大家聽一聽?

  師:在這樣的吟詩聲里,你有怎樣的感受?

  【設計意圖:初讀古詩時要讀得正確、流利,注意生字生詞的讀音。在此基礎上,按照以平長仄短來吟詩,使學生初步從誦讀中感受該詩的孤獨感和思鄉情。】

  三、解讀古詩,理解鄉思(15分鐘)

  1.前兩句

  (1)獨在異鄉為異客

  師:重陽節本是一家人團聚的日子,可詩人卻說(出示:獨在異鄉為異客)——獨在異鄉為異客。詩人說了兩個相同的字——“異”。“異鄉”的意思是——他鄉;“為異客”的意思是——做他鄉的客人。如果我們此時在杭州,那么我們就可以說杭州是——異鄉,我們是——異客。

  師:身處他鄉的詩人是和很多在一起的嗎?不是,而是——獨自一人。我們從“獨”能夠看出來。“獨”除了表示詩人只是一個人,我們還能夠感受到——詩人內心是孤獨的。(板書:孤獨)想象一下,詩人會在怎樣的情況下感受到孤獨?

  師:這種在他鄉的孤獨的`感受被詩人寫了下來,叫做——獨在異鄉為異客。

  (2)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因為孤獨,所以容易思念,尤其是在——重陽佳節的時候。所以,詩人又說(出示: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佳節倍思親。這種思念(板書:思念)是普普通通的想念嗎?而是——更加思念、非常思念,我們是從——“倍”字感受到的。

  師:每一個漂泊的人都有著對家鄉的回憶,都有著對親人的思念。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思念親人什么呢?

  師:對親人的思念不僅僅會在重陽節才有,詩人還會在什么時候或者什么情況下“倍思親”呢?

  師:當春節來臨,一家團圓的時候,遠在他鄉工作的人們會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當中秋月圓,闔家同慶的時候,遠在他鄉求學的人們會說——每逢佳節倍思親。詩人在重陽節的這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就這樣道出了人們對親人的無比思念,成了千古名句。一起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后兩句

  師:詩人就是這樣深深地思念著自己的親人,而他的親人此時在干什么呢?(出示: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朗讀。你發現了什么?

  師:對呀,他們在登高山、在插茱萸。登高是古時候重陽節的風俗,這種風俗一直流傳至今,你有沒有過重陽節登高的經歷?

  師:茱萸是一種香草,古時人們以為重陽節插戴茱萸可以避災克邪。這兩句是在說——遙想兄弟們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時少我一個親人。

  師: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師:如果你是詩人的兄弟,在登高時,你會想些什么?

  師:如果你是詩人,此時寫一封家書給家人,你會在家書中寫些什么?

  師:千言萬語都化成了一句詩,那就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3.描述

  師:這首詩前兩句寫自己,后兩句寫兄弟,由自己想到兄弟,字里行間都是濃濃的思念。學習至此,我想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感受到詩人重陽思鄉的感情,你能結合板書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這首詩的畫面嗎?

  4.吟詩

  師:同學們,這就是簡單的古詩帶給我們豐富的想象啊!當我們學習了這些的時候再來吟詩,我們就要注意把自己對于“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感受用聲音表現出來。就讓我們再一次用吟詩的聲音傳達我們心中對家鄉、對親人的思念吧。

  5.作者

  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為我們打開了思鄉的,這首詩的作者——王維。(出示: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這是王維十七時的作品。王維當時獨自一人漂泊在洛陽與長安之間,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濟)人,蒲州在華山東面,所以稱故鄉的兄弟為山東兄弟。)結合資料,你發現了什么?你想對王維說些什么?十七歲的王維就是用這種樸素的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思念。

  【設計意圖:解詩通過前兩句和后兩句來進行。前兩句寫詩人自己,從“異”字入手,讓學生感受身在他鄉的孤獨感,由此產生對親人的思念。后兩句寫詩人兄弟,從“登高”和“少一人”入手,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通過想象說話進行思維激發,進而理解詩意。然后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描述,并再一次吟詩,以到達有感情的目標。最后,結合作者生平資料,理解王維的思鄉之情。】

  四、拓展藝術,升華鄉思(7分鐘)

  1.思鄉詩

  師:王維的筆下,有著這樣濃濃的鄉思詩句,你還知道哪些有關鄉思的詩呢?

  師:鄉思是中國古詩的永恒的主題。我們看,(出示詩句)王維的《雜詩》中還有——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李商隱《夜雨寄北》詩云——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宋代的王安石《泊船瓜洲》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到了近代,余光中先生也有一首《鄉愁》,將對親人的思念上升到對祖國母親的思念。

  2.思鄉歌

  師:除了詩歌,人們也把鄉思之情譜進了歌曲中,就像這首《明月千里寄相思》中唱的那樣——(出示歌詞,播放音樂)請明月代問候,思念的人兒淚常流。

  3.思鄉情

  師:說鄉思,道鄉思,為什么人們會有這樣濃濃的鄉思之情呢?

  師:是啊,因為遠離家鄉,因為遠離親人,因為漂泊,因為孤獨,所以才會深深地思念啊!而這種思念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設計意圖:以“鄉思”為主題,從思鄉詩和思鄉歌入手,將本詩進行升華,拓展學生的認知領域,讓學生了解思鄉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主題。】

  五、回歸生活,回味鄉思(3分鐘)

  師:隨著我們漸漸長大,總有一天,我們也可能遠離家鄉,那時候我們就是——獨在異鄉為異客。當重陽來臨,我們也會用這樣一句詩來表達我們的思鄉之情——每逢佳節倍思親。我們會想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一位詩人——王維。會想到他的那首關于重陽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我們會這樣輕輕地吟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師:就讓我們懷揣著這樣的思念,去消遣獨在異鄉的孤獨吧!

  【設計意圖:把古詩帶進學生的生活,引發學生在生活中培養詩情的意識,完成了古詩從生活到藝術再到生活的學習思路。】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4

  一、導入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學過的《靜夜思》嗎?我們一起來背誦一首古詩──李白的《靜夜思》。(背誦《靜夜思》)你能用說說《靜夜思》這首詩表達的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嗎?(“思”在這里是“思念故鄉”的意思)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是表達思念家鄉感情的。

  二、 學習新課

  1、介紹詩人的背景和詩的創作背景:

  師:我們看看本詩作者王維,誰來說說你對王維了解多少?找生說,然后師補充(老師這里也有些大詩人王維的資料,同學們來輕聲讀讀,找一人讀)

  王維:唐朝詩人,15歲時離開了故鄉到長安去參加科舉考試,20歲時考上進士。在這段時間里,他一直漂泊在外,自然會想家,尤其是過節的時候,這種情感更加強烈。王維很有才華,他的詩被人譽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首詩是詩人十七歲時離開家鄉,遠在京城長安寫的。

  師:遠在異鄉的王維通過這首詩是怎樣表達自己內心的情感呢?

  2、出示古詩(整體感知)

  師: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首古詩,誰來讀讀這首詩1人,生評價,再找1人讀,師:本詩有兩個特殊的這,出示茱萸,茱是形聲字,萸注意它的寫法,觀察這倆個字,它們都有什么特點?都是草字頭,和植物有關,一會兒我們再進一步了解它們。再齊讀古詩

  師:我們知道學習任何一首古詩要想悟詩情,首先要怎么樣?(生明詩意)

  3解詩題:師:我們來齊讀詩題,哪位同學能說說你對詩題的理解?生解釋。九月九日重陽節王維思念家鄉的親人。師:對重陽節了解多少?生:是重陽節,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還有補充的嗎?

  (生先匯報師再補充)(九月九日——指的是農歷九月初九,這一天,是中國人的傳統節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重陽節是一個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要舉行各種活動,如: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等。如今,這個古老的節日又增加了新的內容,成為一年一度的“老人節”。因為兩個九意味著生命長久、健康長壽。)(出示圖片:菊花、茱萸。先了解一下)師:還有些關鍵字需要我們理解?

  生:憶——思念、想念

  師:“山東”是山東省嗎?(不是,陜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作者的家鄉。)

  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

  師:當過節的時候我們一定會想念外出的親人,同樣外出的親人也會想念你們,就像我也是,我的家在松原我也時時想念在家鄉的親人們,尤其是到過節的時候就會更加思念他們。大詩人王維和我一樣在過節的時候獨在異鄉思念家鄉的親人,他又是怎樣通過詩句表達情感的?

  3、師:下面我們來自學這首詩:(大屏幕出示:自學提示)

  三、自由讀詩文,給合注釋和工具書來理解詩意。

  四、小組合作:畫出你認為哪行詩最能直接表達詩人此刻的思念之情的情感?細細體會并適著通過朗讀來表達詩人的情感。組員認真做出朗讀評價。

  師:哪行最直接表達了詩人思鄉的情感?每逢佳節倍思親。誰來解釋一下這行詩。師:哪個字最能表達作者更加非常的想家。生說倍字的解釋,倍,加倍,更加的意思。說明(特別、格外、非常)想家。

  師:一個“倍”字突出了詩人十分想念家鄉的親人,每到佳節良辰,思鄉之情就更為濃烈,讓我們一起讀讀這行詩來體會詩人內心的真實的情感。齊讀,再讀注意“倍”字加強語氣。

  4 師:作者為什么那么想家,作者想家的原因是什么?哪行詩告訴了我們原因?

  生: “獨在異鄉為異客”師:誰來解釋這句詩,也可以解釋一下字詞的意思。(了解本句詩意:獨——獨自一人;異鄉——他鄉;異客——陌生的客人;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師: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時難。

  師:詩人所處的環境是陌生的,所看見的人也是陌生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跟他說說心里話,這句表達了作者(生:孤獨寂寞)的心情。因為孤獨寂寞所以思念家鄉的親人,尤其是在重陽佳節,萬家團圓的節日里,就他一個人不能回家跟家人,看到別人團聚,心里更加思念家鄉的親人。這也就是他思鄉的重要原因。

  師:同學們,大詩人王維只有在重陽佳節,萬家團圓的節日里想家嗎?我們中國還有很多像這樣的傳統佳節,例如:中秋節、端午節、春節。遷移想像說話:1、是啊,春節到了,家家戶戶放鞭炮,吃年夜飯,只有王維孤身一人,他此時只能念著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2、中秋佳節,全家都圍坐在一起賞月、吃月餅的時候,王維只有一個人形影孤單,此時口中念著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3、端午節一家人熱熱鬧鬧地在一起吃著粽子,觀看賽龍舟,掛艾葉,處處洋溢著人們歡歌笑語,歡度著節日的時候,王維身在異鄉,只能念著: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師:是啊,看著別人的家庭團團圓圓,王維內心倍感孤獨,所以就更加思念家鄉,當王維思念家鄉的時候他在思念家鄉里的誰?他們又在做什么呢?后兩行詩告訴我們詩人思念的內容。出示后兩行:生: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誰能說說你對這兩行詩句的理解,包括字詞的意思。或者是(這兩行詩中哪些關鍵的字詞需要我們理解。)

  遙——遙遠;知:想到;登高處:登山;遍——都;少:缺少;一人:指王維。 茱萸:出示圖片(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古人在重陽節登高時,把茱萸插在頭上,或裝在小布袋里帶在身上,認為可以避災。)生:我從“少一人”看出王維很孤單。因為以前每逢重陽節王維也會和家人一起共享天倫之樂。但這里的“少一人”就是今年的重陽節少了王維一個人,他在陌生的地方,見不到親人,所以也享受不到這份天倫之樂,所以他很孤單。

  (翻譯: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師:思念是一條線,線的這頭牽著王維,線的那頭牽著是他的親人,思念是彼此的',他的親人肯定也會非常想念。他們登高時會對異鄉的王維說些什么呢?生:就差王維一個人,他在長安還好嗎?我們很想念他啊!多么深的情意,重陽佳節,家鄉的親人也在惦念著他。異鄉的的王維將無限的思念,凝聚筆端不禁寫到: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找一生讀,再齊讀來感受他的思念之情。

  現在同桌快速地在下面練習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指名2人)

  我獨自一個人居住在他鄉,每到過節的時候我就更加思念自己家鄉的親人。在遙遠的地方,想到兄弟們都登上高處,一個個都插上茱萸,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師:整首詩表達了詩人無限思念之情,下面同學們就通過朗讀來感受王維的內心情感。

  1、齊讀(師:古詩要想讀出韻味,得講究技巧。)

  2、出示分隔號和重點號。(停頓、重讀)

  3、配樂讀試著背一背。

  五、課堂小結

  師:聽著你們讀得那么有感情,我內心有一種深刻的感慨:我們能生活在自己的親人身邊,是多么幸福!我們能認識這么多朋友,大家就像一家人似的愉快相處,是多么幸福!幸福就在我們身邊,我們在感受親情的同時,更應該珍惜親情。時刻記得關心我們身邊的人,也讓他們感受到幸福。

  六、課后作業 (選擇性作業)

  (一) 1、試著讀熟并背誦課后積累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并整理到積累本上,可以搜集其王維其它的古詩。

  2、回家采訪一下你身邊的老人們,了解他們過節時的情景和感受。

  (二)試著將《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編成一個小故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5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3、重點學習生字“插、遍、遙、異”等。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詩意。

  2、體會詩中的思鄉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大家知道今天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嗎?(是重陽節)重陽節是農歷的什么時候?(農歷九月九日)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首唐代詩人王維在重陽節這一天寫的一首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生齊讀課題兩遍。

  二、解題。

  1、下面我們來介紹一下詩人王維:

  王維(701—761),唐代著名詩人,畫家,這首詩是王維十七歲時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王維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濟縣),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寫這首詩時他正在長安謀取功名。

  2、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師:重陽節又是什么節?(生:老人節)

  3、憶:想念,思念。

  4、山東是指的什么地方?(古時候指華山以東的地區,并非專指今天的山東省。在這里專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過渡語:在了解了詩的題目后,我相信大家現在一定很想讀讀這首古詩吧?!現在就請大家自由朗讀古詩。

  三、初讀課文,了解詩的大意。(自由讀)

  1、自由讀。

  2、指名讀。

  3、正音。

  4、討論:讀了這首古詩,你讀懂了什么?(不做匯報)

  過渡語:我們現在一起來品讀古詩,看看你的理解都正確嗎?

  四、讀懂全詩。(下面我們來學習這首古詩)

  1、第一句:獨在異鄉為客

  獨:孤身一人;獨自一人。

  異鄉:他鄉、外鄉。就是家鄉以外的地方。

  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詩意:我獨自一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做外鄉的客人。

  2、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

  每:每當。

  逢:遇到。倍:格外;加倍、更加。

  倍:加倍,更加。

  思:同“憶”,思念,想念。

  “佳節”指的是什么節日?中國傳統的重要的團圓節日。

  詩意: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3、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遙知:在遙遠的地方猜想。

  為什么要登高?(古時候有這樣一種習俗,就是每年農歷九月初九重陽節這天,人們都要登高避疾。)

  茱萸(zhū yú):一種有濃烈香氣的植物(一種香草)古時候每年的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這天,人們都喜歡插戴茱萸,據說這樣可以避邪、消災。

  詩意:我在遙遠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陽節兄弟們一定都登上了高處。他們都插戴著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遺憾的是單單缺少我一個人。

  4、齊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加深理解全詩的意思。理解詩句的意思。(小組討論)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的前面2句和后面2句各寫了什么?

  前兩句:寫身處他鄉異地的`詩人,每逢佳節就更加思念親人。

  后兩句:寫作者想象兄弟們重陽節登高的情景。

  思考:

  1、誰能來說說詩的哪兩句最能表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

  (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說說"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意思。為什么他每逢佳節倍思親?

  (生:1、每當遇到節日就加倍地思念家中的親人。

  2、因為他獨自一個人在外地,人地生疏,舉目無親,感到寂寞、孤單。)

  練習:你如果有親人在外地打工,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你對他的思念嗎?

  五、朗讀指導

  1、劃分節奏

  2、部分重點詞語重讀

  六、朗讀、背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齊讀、個人背、男女生背、師生背、全班背。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七、指導書寫

  幾個容易錯的字:“插、遙、異、遍”等

  八、小組討論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以敘述的口氣,把這首詩編成故事,講給同學聽。

  (詩人王維因為要在長安謀取功名,不得不與自己的故土和親人告別,作客他鄉。遠在外地的他,時常想起家鄉的朋友和親人。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又到了,王維想:家鄉的親人、兄弟們一定在插滿茱萸的高山上祝愿我在外鄉一帆風順吧!遺憾的是,我無法與親人、兄弟們一起度過這美好的時光。)

  師:這首古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表達了身居外地的詩人,適逢重陽佳節,更加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思想感情)

  師:在我們學過的古詩中,你們還學過哪些思念家鄉、懷念親人的古詩?請你來背一背(生:李白的“靜夜思”)

  練習:

  如果你沒有親人在外工作,就把自己當作王維的弟弟妹妹,想想你重陽登高了,會對身處外地的王維哥哥說些什么話,來表達對他的思念之情呢?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相關文章: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04-12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1-28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04-17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12-12

【薦】《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案11-25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古詩10-2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譯文08-29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說課稿03-26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全文10-24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賞析03-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男女一进一出无遮挡黄 | 日本免费黄色录像 | 人人干人人干 | 手机看片a永久免费看大片 手机看片91精品一区 | 深夜国产 | 俄罗斯午夜影院 |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视频 | 最新国产精品自拍 | 亚洲精品第四页中文字幕 | 视频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 免费在线观看a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鸭 | 麻豆精品不卡国产免费看 | 国产caonila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影视全部免费看 | 日韩在线一区二区 | 男女羞羞视频免费看 | 亚洲国产精品二区久久 | 久久免费精品高清麻豆 | 国产白丝在线观看 | 欧美日本日韩aⅴ在线视频 欧美日本免费观看αv片 | 亚洲sss综合天堂久久久 | 香蕉视频一级片 | 男女激情视频网站 | 欧美2区 | 日韩18|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免费人成在线视频视频 | 免费成年人视频在线观看 | 国产综合精品在线 |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 亚洲毛片在线观看 |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在线观看 | 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 免费观看成人 | 韩国伦理片免费观看 | 中文日韩字幕一区在线观看 | 欧美一级视频免费观看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二区三区 | 九草在线播放 |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