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課后習題
記承天寺夜游課后習題有哪些呢?記承天寺夜游課后習題有助于鞏固和學習記承天寺夜游的重要知識點。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記承天寺夜游課后習題,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1.先學習,后做題。(9分)
“解”是個多音字,通常有三種讀音。作“分割”“剖開”“解除”“解釋”“了解”“演算”等講時讀jiě;作“古代下級向上級行文報告”“押送”“古代鄉試考取第一名的人”“典當、抵押”講時讀jiè,如:解送(jiè sòng )、解元(ji è 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時讀xiè,或作“懂得”“明白”“雜技表演的各種技巧(特指馬術)”“武術的架勢”講時讀xiè。
(1)解衣欲睡( ) (2)解鈴系鈴( )
(3)識文解字( ) ( 4)解不開這個道理( )
(5)蘇三起解( ) (6)跑馬賣解( )
(7)使出渾身解數( )
(8)兩頭蛇解珍(《水滸》中的人名)( )
(9)把犯人解到縣里( )
2.給加粗字注音并解釋。(6分)
(1)懷民亦未寢( )___ _____
(2)水中藻荇交橫( )________
3.解釋加粗的詞。(12分)
(1)念無與樂者( ) (2)相與步于中庭( )
(3)相與步于中庭( ) (4)蓋竹柏影也( )
(5)尋張懷民( ) (6)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4.默寫課文中描寫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譯之。(6分)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號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本文選自《________》。(2分)
6. 本文最后一段:“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說說句中的“閑”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這個“閑”字的含義有哪幾點?(10分)
7.讀故事,完成題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蘇軾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請他到書房歇息。恰巧,案頭放著一篇王安石未寫完的詩稿。題目叫《詠菊》,開頭兩句是:“昨夜西風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蘇軾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樣,它能和寒霜鏖戰,寧枯在枝上,也不凋謝零落。說西風“吹落”“滿地金”,太不符合實際生活了。于是提筆又寫了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續詩,心中好笑,便借機把他從京城調往黃州作官。蘇軾不服氣,對王安石的報復行為十分不滿。一次大風過后,惆悵之中,他閑步花園,卻真的見到了菊花紛紛下落,滿地鋪金的情景,才知道黃州的菊花與別處的不同,同時感到自己的續詩也是不妥當的。
(1)故事說蘇軾被貶黃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這是事實嗎?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會脫落?你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嗎?
(3)這個故事給你的寫作有何啟示?
綜合題
蘇軾對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詩文中都描寫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調歌頭》寫月光“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洞仙歌》:“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卜算子》:“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請結合本文談談蘇軾描寫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這樣的手法有什么好處。
參考答案
基礎題
1.(1)jiě(2)jiě(3)xiè(4)xiè(5 )jiè(6)xiè(7)xiè(8)xiě(9)jiè 2.(1)qǐn睡(2)zǎo xìng泛指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 3.(1)想(2)徒步徐行,散步(3)共同(4)原來是(5)尋找(6)只是4.庭下如積水空明,水 中藻荇交橫,蓋竹 柏影也。 月色灑滿庭院,如同積水自上 而下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錯雜,原來那是竹子、柏樹的影子。 5.蘇軾 子瞻 東坡居士 宋 東坡志林 6.“閑”字是本文的文眼,“閑人”是本文的點睛之筆。“閑”人含義是:①反映作者身為閑官的現實;②表達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③慨嘆世人忙于名利而無閑顧及良辰 美景。 7. (1)故事中說,蘇軾是因為亂改當時做宰相的王安石的詩受到報復而被貶黃州,這是虛構的。事實告訴我們, 蘇軾是因為“烏臺詩案”而被貶的。蘇軾在政治上比較保守,與王安石的政見確有不同。(這道題是活用文學史常識)(2)菊花有兩種,一種花瓣結密的不落,一種花瓣不十分密的會落。所見菊花以前者為主。黃州的菊花卻以后者為主。(解這道題需要一定的知識,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生活體驗,可查找資料,或向老師請教)(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是寫作源泉。要寫好作文一定要深入生活,體驗生活 。
綜合題
蘇軾寫月光一般采用擬人化的手法,賦月光予生命,把月光寫得富有人情味。課文中寫“月色入戶”,“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寫得自然而生動。月光似乎懂得詩人的寂寞心情,特主動前來與他作伴,有意慰藉這位失意的詩人。題中所引的三首詞句,同樣運用了擬人化的 手法,把月光寫得有情有義。“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寫臨別分手的親人,欲去叮嚀,頻頻回首,顯出何等繾綣情深。“繡簾開,一點明月窺人”,寫這偷看人間私情的月光,仿佛含著幾分神秘而羞澀的微笑,使人感到如此調皮而可愛。“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掛在梧桐樹上的秋月,縹緲的孤鴻,獨來獨往的“幽人”,三者與詩人融為一體,顯得凄苦和蒼涼。(說明:對這三句引詩的分析不作要求)(如果答完整, 可得 “優”;答出“擬人手法”并聯系課文作具體分析可得“良”;答出“擬人手法”,并稍作分析,可得“中”;只答“擬人手法”,不作任何分析,得“下”。)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
蘇軾是有宋一代文學大家,宋文、宋詩、宋詞都在他的手中達到了高峰,其中蘇軾的敘事記游之文更是在文學史上為后人樹立了典范。他的游記中,敘事、抒情、議論三種功能常常是結合得水乳相交。這方面的例子很多,這里,我要向大家介紹是蘇軾的著名小品文《記承天寺夜游》。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于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象: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蕩,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于,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致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關鍵點有二。其一,初步領略蘇軾的人生觀。俗話說:“知人論世”,讀文章又何嘗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蘇軾的人生觀,正如前所言。 其二,寫文章貴在精煉。這不是說要盲目地刪減字數,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內涵。福樓拜說過,寫文章時,能恰當表現一種意思的只有一個詞,作家的任務就是要把那個詞找出來。我們看蘇軾的文章,都是以“辭達”為準則,行于所當行,止于所當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些都是同學們應當加以學習的。
【記承天寺夜游課后習題】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相關習題06-27
《記承天寺夜游》課后練習題及答案05-22
《記承天寺夜游》課后練習07-12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習題及答案09-08
記承天寺夜游11-01
《記承天寺夜游》10-25
記承天寺夜游02-20
記承天寺夜游-記承天夜游文言現象09-15
記承天寺夜游詩歌鑒賞習題及答案06-14
《記承天寺夜游》練習題及答案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