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春分的節氣故事
“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 這是我國古代關于春分時節農事活動的一句俗語,形象地道出了春分這一節氣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性。下面給大家分享春分的節氣故事,歡迎閱讀!
春分的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深愛子民,關心民間生活的帝王,叫炎帝。當他知道人們需要更多的糧食來充饑時,他就向上天祈求降予民間五谷的種子。因此,上天派來一只渾身紅色的丹雀把五谷種子送到炎帝手上。
熱愛子民的炎帝馬上就把五谷種子分給了所有人。人們高高興興的把五谷種子種到地里,一天一天地期盼著有好的收成。可是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那些五谷苗卻并沒有開花,更沒有豐收的糧食。于是炎帝去問上天。上天說,那是因為太陽躲起來睡著了,五谷的種子沒有接受到足夠的太陽光,因此長不出花長不出果來。
他問上天怎么才能把太陽喚出來?上天說,需要有一個人在春分這天,騎上五色鳥,到蓬萊島把太陽找回來重新掛在天上。蓬萊島是仙島,從來沒有人去過那里,據說要歷經很多困難才能到達島上。為了子民,炎帝決定親自去島上把太陽找回來。
于是在春分這天,炎帝騎上五色鳥飛越萬里大海,到蓬萊島去。說也奇怪,原本波濤洶涌的大海,那天卻變得非常平靜。當炎帝來到蓬萊島,一把抱起太陽,騎在鳥背上飛回了家鄉。他把太陽掛在家鄉的城頭,讓太陽光普照在大地上。
從此大地五谷豐登,萬民安樂。而炎帝則被人們尊奉為太陽神。人們十分感恩太陽神炎帝,于是每年到春分這一天,總會向著太陽祭拜,人們還會學炎帝站在鳥背上的樣子站立,甚至后來人們發現連雞蛋也可以在這一天站立起來。
而在春分那天過后,燕子就會從南方飛回來,春雷也會開始,閃電也會到來。
春分習俗
春分日農民將余下水稻、黃豆等種磨粉蒸糕,糕面置紅棗俗稱春分糕,用以食用及饋贈親友,寓祈祝新年五谷豐登之意。此俗現鄉間猶存。古代各縣城有趕“春分會”習俗凡所需竹、木、鐵、棕制品等春耕物資均可購置齊備,實為物資易會。
春社是春分節氣中最大祭祀活動。周朝時候春社便是最重要的天祭典活動。當時選春分后“甲”日祭春社,漢以后五行觀念盛行,由于五行中“戊”屬土,是改訂春分后戊日為祭春社日,并一直延用至今。古代天天用五種顏色泥土和五谷向土地神獻,祭民間只以一杯土來祭土地,原始土地崇拜并沒有土地神偶像,甚至一杯土也是露天而放;清代將土地崇拜設城隍廟內共立有兩牌位左邊為稷右邊為社;古代天將不同顏色泥土分給諸候讓們自己分別立社,這一天便成為全國一種向土地神獻祭日。
舊時巨姓望族也要春分、秋分舉行詞堂祭祖儀式俗稱春祭、秋祭宗祠內主要收藏先世遺像、族譜等每年春分、秋分二節都要行春秋兩祭屆期都要事先掃除庭院、清理祭具、采辦三牲、香燭、供品,由族中長者率族眾一起焚香點燭、行三跪九叩之禮。祭畢全宗族還要設宴歡聚以聯絡感情。舊社會女私塾畢業、中舉等都要祠堂張榜以榮宗耀祖;有族外經商致富回鄉來也要到祠堂祭祀祖先;如族內敗壞族規嚴重還要開祠堂當眾懲罰。
農歷二月十五日為俗傳花王生日也是百花生日叫花朝節也叫花朝“花朝”一詞唐詩中就已出現如司空圖《早春》詩云:“傷懷同客處病眼即花朝”至民間花朝節具體日古籍里有不同說法如《誠齋詩話》稱:“東京(按即河南開封)二月十二日日花朝為撲蝶會”;《翰墨記》謂:“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土庶游玩又為挑菜節”;西湖游覽志》則說:“二月十五日為花朝”。
花朝節有“張花神燈”活動該燈通常以當地所產可作傘面半透明油紙“淡箋”糊成多呈傘形、六角故也稱“涼傘燈”上鏤物、花卉、珍禽異獸據清王韜《瀛土需雜志》載:“出燈多者至二三百盞間以五彩吳綾折枝花燈……或扎彩為亭高可三四丈間飾龍鳳以云母石為鱗甲上下通明光照數丈”除此之外天習俗尚有采戴薺菜花(相傳可保一年不頭痛)文宴飲賦詩男童蓄頂發、女孩穿耳洞等。
很可能由各地地理、氣侯情況不同所以有地區以二月二日為花朝有的以二月十二日或十五日為花朝總之是春暖花開的時候節據說唐代就已經有宋代流傳較廣明、清時期花朝就不如宋代時那么熱鬧雖也有賞花、飲酒之類的活動但多限文墨客民間此時期也仍有踏春、飲酒等活動但多與上已節、寒食節、清明節有關與花朝節漸疏今天洛陽花會、虞城花會等各種大型綜合文化活動已取代古代的花朝節古代的民俗已被賦予新的內容。
小結:其實故事每天都在發生,而在一些特殊的時間節點發生的故事往往會比較有容易讓人記住。
春分應該做什么
立蛋
“春分到,蛋兒俏”,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這一被稱之為“中國習俗”的玩藝兒,何以成為“世界游戲”,目前尚難考證。不過其玩法確簡單易行且富有趣味。
春祭
春分也是春祭的開始。春祭,即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吃春菜
孔子有言:“不時,不食。”食物也有自己的時節。春菜顧名思義,是春天的蔬菜。
在嶺南一帶,春分有吃春菜的風俗。“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尋時,多見是嫩綠的,細細棵,約有巴掌那樣長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有順口溜道:“春湯灌臟,洗滌肝腸。闔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春牛
春分到,送出春牛圖。春牛圖是指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歷節氣,再印上農夫耕田圖樣。送圖者一般都是能言擅唱歌者,主要說些春耕和吉祥不違農時的俗語,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說得主人樂而給錢為止。這些言詞雖隨口而出,卻句句有韻動聽。俗稱“說春”,說春人便叫“春官”。
粘雀子嘴
春分這一天農民家里都要吃湯圓,還要把十多個或二三十個不包心的湯圓煮好,用細竹叉扦好置于室外田邊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來破壞莊稼。
踏青、放風箏
春分后,人們紛紛開始踏青出行,戶外活動中,放風箏是一個重要項目。在古代,春分時還有簪花喝酒習俗,這一天,無論男女老少都會簪花。
風箏,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鷂”和“鳶”都是鷹類猛禽,古時的風箏大多用絹或紙做成鷹的形狀,因此風箏又稱為“紙鷂”、“紙鳶”。后來,風箏的形狀各異,春天放的多半為燕子風箏。
飲春酒
我國浙江、山西一帶有在春分日釀酒的風俗習慣。古書中記載:“春分造酒貯于甕,過三伏糟粕自化,其色赤,味經久不壞,謂之春分酒。”
拜神
春分前后的民俗節日有二月十五日開漳圣王誕辰:開漳圣王又稱"陳圣王",為唐代武進士陳元光,對漳洲有功,死后成為漳洲守護神。二月十九日觀世音菩薩誕辰,每逢誕辰,信徒多茹素齊,前往各觀音寺廟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國王祭日:三山國王是指廣東省潮州府揭陽縣的獨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為守護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為主。
【春分的節氣故事】相關文章:
春分節氣句子08-21
春分節氣詩詞09-01
春分節氣詩句08-09
描寫節氣春分的詩句10-16
春分節氣的詩詞08-27
寫節氣春分的詩句11-06
春分節氣古詩09-19
描寫春分節氣的古詩09-08
關于春分節氣的詩詞09-02
描寫春分節氣的詩句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