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国产午夜三级-国产性大片黄在线观看在线放-国产性老妇女做爰在线-一区一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

時間:2025-04-10 09:55:14 藹媚 采薇 我要投稿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首戍邊之歌,六年級語文老師要怎么讓學生們讀懂這首小詩呢?小編在此整理了人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詩經采薇教學設計,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精選10篇)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 1

  【教學目標】

  1、熟讀成誦,歸納詩歌的章法特點、表現手法等方面的藝術特色

  2、本詩深刻的思想內容

  【教學重點】疏通課文,鑒賞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

  【教學難點】疏通詩句,體會抒情主人公復雜的情感

  【教學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翻開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會發現,歷史的年輪,并不總是從溫馨寧靜的田園中穿過,而常常碾壓著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對它懷有什么樣的情感,戰爭這個巨大的幽靈,一直伴隨人類成長的.歷史。于是,戰爭一直是人類文學的一個永恒話題現在,我們來學習《小雅·采薇》去感受幾千年前的古人對戰爭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積淀在其中的真切復雜的人生百味。

  二、整體感知

  一吟品其物

  1、下列的字你知其音知其意嗎?

  莫止 不遑 啟居

  靡盬 烈烈 歸聘

  孔疚 彼路 骙骙

  象弭 所腓 雨雪

  2、請復述這首詩寫了怎樣一個故事?

  要求:1、按時間前后順序;

  2、100字以內。

  二吟品其情

  1、這首詩中士兵對戍守邊防的態度是怎樣的?

  2、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

  提示:盡可能用文中詞語概括。

  三吟品其法

  1、前三章采用了什么手法?結合詩句,說說這種手法有什么特點。

  2、詩的最后一章在內容和寫法上都與前面各章大不相同,談談它在整首詩里所起的作用。

  補充:古人對最后一章的評價:

  “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知有耶?”

  ——方玉潤《詩經原始》

  “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文情,千古常新。”

  ——方玉潤《詩經原始》

  “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清 王夫之

  四、由此及彼

  逢入京使

  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問題:兩首詩各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什么情感?

  五、課堂小結

  《采薇》不像一般的戰爭詩那樣簡單地表現人物情感,而是力求表現出人的深層的內心矛盾和痛苦,細微真實地寫出了人性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殘酷的戰爭畢竟與人類文明正常價值趨向相悖,自古以來,人們都對它懷有復雜矛盾的感情《采薇》正是為保家衛國而出征玁狁的士兵所唱出的心聲作者疾呼“靡室靡家,玁狁之故”,充分說明其所怨恨的是玁狁而非周天子,詩人對侵略者充滿了仇恨,詩篇中洋溢著戰勝侵略者的激越情感;但同時,“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又對久戰不休充滿厭倦總之,戰士們的情感深處,交織著重重矛盾:對敵人的痛恨與對家鄉的思念,保家衛國的豪邁與歷盡艱辛的苦澀……

  其實,人類有一種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劍遠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壯志,又有低頭思鄉胸懷親人的回歸意識這里的戍邊戰士心中的矛盾,也或多或少地表現出人類共有的,也是無法回避的真實矛盾心理所以,詩中表現的這種情感矛盾,具有超越時空的普遍意義。

  六、課外作業

  1.必做題:

  閱讀《語文讀本》第十課《國殤》,體會詩中所歌頌的英雄氣概和愛國情懷。

  2.選做題:

  (1)將你的困惑寫出來,然后查找資料,試著去解決。

  (2)把你的收獲也寫出來,利用課外的資料驗證、鞏固。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 2

  【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了解《詩經》的創作成就,積累文中出現的名句,品味中國古代經典的思鄉主題所反映出的內涵。

  ⑵ 學習《詩經》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⑶ 掌握詩經的語言特點,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2、過程與方法:

  ⑴ 在反復誦讀中品味本詩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培養學生審美鑒賞能力。

  ⑵ 小組討論,生生、師生互動交流,重點品評本詩的抒情語段,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情境對話,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學習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學習賦、比、興的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1、品讀法。

  2、點撥討論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

  初中時,我們學習了《詩經》中的《關雎》、《蒹葭》,今天我們學習《詩經》中的名篇──《采薇》。

  二、作者、背景資料

  1、回顧初中時,我們學過的關于《詩經》的文學常識──資料助讀,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

  《史記·孔子世家》說:“古者《詩》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取其重,取可施于禮義。……305篇,孔子皆歌弦之。”一般認為,現存的《詩經》基本上經孔子刪汰選編而成的。所以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

  它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160篇,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雅”乃宮廷之樂,多為京都一帶朝廷官吏的作品,有“大雅”“小雅”之分,共105篇;“頌”乃廟堂之音,是王侯舉行祭祀或者其它重大典禮時專用的樂歌,共40篇,分為“周頌”“魯頌”“商頌”,合稱三頌。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的最高文學成就。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歲亦莫(mù)止 獫狁(xiǎnyǔn)之故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來(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魚服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啟發:

  ⑴ 這是一首什么樣的詩?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學生討論明確:《采薇》是一位飽嘗服役思歸之苦的戍邊戰士,在歸途中所作的邊塞詩,詩中敘述了他轉戰邊陲的艱苦生活,表達了他愛國戀家、憂時傷事的感情。

  ⑵ 這首邊塞詩,它的抒情基調是什么樣的?我們改用什么樣的語調、語速朗讀它?

  學生討論明確:基調凄涼、憂傷,語調低沉,語速緩慢。

  ⑶ 《詩經》基本上是四言詩,節奏為“二二”式,用鉛筆劃分本詩的節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家/靡室,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

  ⑷ 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本詩創設氛圍。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吟誦、品味,要運用聯想、想象,再現此情此景。)

  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可同位合作探究,借助注解,疏通語句,用較優美的語言翻譯全詩)

  譯文參考:

  ⑴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剛剛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

  離了親人沒有家,為跟獫狁相廝殺。不得安寧無閑暇,為跟獫狁來廝殺。

  ⑵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柔嫩初發芽。說回家呀道回家,心里憂悶多牽掛。

  滿腔愁緒火辣辣,又饑又渴真苦煞。防地調動難定下,沒人把信捎回家!

  ⑶ 采薇采薇一把把,薇菜長得很挺拔。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

  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無閑暇。滿懷憂愁真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

  ⑷ 什么花兒開得盛?棠棣花開密層層。什么車兒高又大?高大戰車將軍乘。

  駕起兵車要出征,四匹壯馬齊奔騰。邊地怎敢圖安居?一月要爭幾回勝!

  ⑸ 駕起四匹大公馬,馬兒雄駿高又大。將軍威武倚車立,掩護兵士也靠它。

  四匹馬兒齊步跨,魚皮箭袋雕弓掛。沒有一天不警惕,軍情緊急不卸甲!

  ⑹ 回想當初上征途,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我心傷感滿腔悲,其中哀痛誰體會!

  5、再讀全詩,把握本詩的創作思路:

  明確: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四、對話和文本研討(學生對下列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師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下列問題,應給出基本要點)

  1、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基本要點:

  鄉愁即家園之思,是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求學、做官、戰爭等原因使游子漂泊在外,導致了游子的思鄉之愁。

  2、找出本詩中表現人物強烈思鄉之愁的句子。(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可先分小組交流,

  后展示本組的共同成果(每組準備兩到三處)。

  交流顯示:

  “曰歸曰歸,歲亦莫止。靡家靡室,獫狁之故。”“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我戍未定,靡使歸聘”“曰歸曰歸,歲亦陽止”“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3、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基本要點:

  這是《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較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它往往用于一首詩或一章詩的開頭。

  本詩前三章的首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都是“興”的表達方法。

  “薇”巢菜,是鄉間常見的事物,是家鄉常有的野菜,這自然能喚起思鄉之情。

  4、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

  基本要點:

  第2段,從空間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方面渲染鄉愁。

  第3段,從時間上表現鄉愁之濃,從“我”這方面渲染鄉愁。

  5、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6、第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基本要點:

  第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7、“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歷來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談談你的看法。(個性化閱讀,見仁見智)

  基本要點:

  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四句運用對比的方式,將時序之“今──昔”,物候之“柳──雪”,人生之“往──來”剪接融匯,創造出超越現實的'典型畫面。短短四句詩,看似平淡,娓娓道來,卻充滿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以樂景寫哀情”,“一倍增其哀樂”。

  同一個“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條路,卻已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之別,而這一切都在這一“往”一“來”的人生變化中生成……

  8、帶著情感再讀《采薇》,同時在頭腦構想主人公的形象。(品讀抒情語段,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形象表述:

  這首詩,像一幅畫,把一個出門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出門時是春天,楊樹柳樹依依飄揚,而回來時已經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當兒,他經歷了什么已經盡在不言中了。

  我們可以想象,也許他的妻子正在家等著他。我們可以想象,也許他的戀人正在故鄉等著他。即便是一年中受盡苦難,也要等到相見的一天。紛紛揚揚的大雪之中他終于上路了,雖然是一個人在落寞的獨行,但是遠處有一盞燈在為他亮著。那是他全部的希望所在,是他活著的動力。為了楊柳依依,他可以忍受雨雪霏霏……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教師小結:

  讀到這里,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邊戰士,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情感是深沉的。

  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天子之命,將帥之責、戍役之苦,更寫了“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等戍邊將士的忠誠之心,他們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的,他們的思鄉之情是通過自然景物的變化來烘托的──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將士思歸的情感。

  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并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它表現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五、品讀本詩的藝術魅力

  1、了解了這首詩的思想情感,那么我們再來討論一下這首詩是用什么方法來表達情感的?

  基本要點:

  詩的前三章以倒敘的方式,回憶了征戰的苦況。為了抵御?狁的侵擾,他長期遠離家室,戎馬倥傯,多么渴望邊境早日安定而返故鄉!

  四、五兩章陡轉筆鋒,描寫邊防軍士出征威儀,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兵士們的愛國精神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末章寫解甲歸里,用了對比手法。雖能生還,然昔日的征戍勞苦卻只換來今日的“載渴載饑”,怎不令人黯然傷神??

  全詩有記敘,有議論;有寫景,有抒情;有動作描寫,又有心理描寫:搭配錯落有致,妥帖自然。

  2、集體誦讀本詩,體味語言上的特點──重章疊詠,一唱三嘆。

  體味要點:

  《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疊句中,文字略有變化,以薇的生長過程,襯托離家日久企盼早歸之情,異常生動妥貼。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六、拓展遷移,開闊視野

  1、回憶《詩經》中其他不同思鄉的作品,寫出你讀過的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2、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七、課堂小結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文學天地的源頭清水,它開闊、豐盈、簡潔、生動。從詩經中走出的女子裊裊娜娜、款款盈盈,從詩經中走來的男子歷經滄桑,豁達堅毅,從詩經中流傳出的故事飄渺悠長,哀婉凄美。

  讓我們用真摯的情、善感的心,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板書設計】

  誦讀──品讀──美讀

  整體感知探究賞析藝術提升

  內容、結構篇章、語言情感、意境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 3

  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

  2、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

  3、挖掘人物獨特的內心體驗,總結人物的性格特征

  4、理解詩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敘述的手法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詩經》中重章疊句的寫作手法,體會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

  教學內容及步驟:

  一、導入新課

  愛情、戰爭是人類生存與生活中兩個重要的話題。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以愛情為主題的《氓》,這節課我們要學習的《采薇》是一首以戰爭為主題的詩。

  二、信息篩選

  1、自行誦讀全文,分出詩的層次

  明確:分三個層次:1~3章為第一層,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4~5章為第二層,直接寫戰爭。6章為第三層,寫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2、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明確:《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三、合作探究

  1、仔細品讀前三章,你認為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點?使用這種手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前三章,章與章往往句型重復,字面也大體相同,只在關鍵處更換個別字,很明顯,這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疊句的手法。使用這種手法的好處是:在內容上,以植物的生長暗示時間的流逝、時序的更替,而人物內心的焦慮、痛苦也隨之加重,從而突出了主題;在音節上,反復吟唱,一唱三嘆,音節和諧,旋律協調,在鮮明的節奏中表現出詩歌特有的音樂美。

  2、仔細品讀4~5章,這兩章運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明確:這兩章是對戰爭場面的描寫。寫的是戰車、戰馬、象彌、魚服以及士兵的勞累奔波、饑渴難當,通過這些具體生動的細節描寫來展現戰爭生活的圖景。而沒有寫戰場上的刀光劍影、廝打拼殺,但戰爭的殘酷已可想見。

  四、分析鑒賞

  再讀全文,你認為這首詩抒發了戰士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1、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2、對父母妻兒的.擔憂。3、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古人對戰爭的厭惡和反感。

  五、拓展探究

  假使你就是當年歸途戰士中的一員,請描寫你當時的心理。

  六、課堂小結

  戰爭是殘酷的,戰爭帶給人們的回憶是痛苦的。從古到今,人們對戰爭的態度都是厭惡和反感的,相信大家都是熱愛和平,并且會盡力去維護和平的。

  七、作業

  閱讀《秦風無衣》,和《采薇》在內容和手法上進行比較。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 4

  一、設計意圖

  《詩經》是中國詩歌浪漫主義的源頭,年代久遠,不易理解。《詩經·采薇》閱讀起來難度有點大,如果沒有充分預習,就沒法在一節課內完成深入探究的任務。但如果布置好預習,學生預習工作抓得好,這節課就可以把主題很好地挖掘出亮點來。

  對憂傷和痛苦的敏感,不僅表明個體對自己生存處境的真切關注,也表明了個體的自我意識和意志。對憂傷和痛苦的表也不僅僅是一種無助的感嘆和哀傷,而且也是表達不甘于忍受悲傷和痛苦、不甘于向命運屈服的一種特有方式。它所要告訴我們的是我憂傷,我痛苦,我無助,但我不愿,我不服,我也有自己的向往和追求,有自己的價值和尊嚴。

  能夠這樣去想、去做的個體,實際上并不“小”。從他無能為力、無法掌握自己命運的角度說,他是弱小的;從他不愿屈服于命運的擺布、有自己的追求的角度說,他卻是了不起的。正因為這樣,吟唱自己的內心憂傷和痛苦,就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比即使歌吟者本身像是不經意地這樣做,然而其內心深處的動機卻昭然若揭。

  整個人生就如一場戰爭。活著就會被迫卷入這場戰爭之中,就會有憂傷、痛苦、煩惱,恐懼、絕望、向往、追求、無助等等生存體驗。表達這些體驗的詩,本身就是動人的生存哲學。

  所以本課可以以探究的方式來深入解讀其中的奧秘。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研讀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2、培養學生由表及里,抓住本質,深入探究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能自行翻譯,了解作品主旨,熟讀成誦。

  2、從詩歌的時代背景,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3、適當延伸拓展,啟發思考。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由表及里,抓住本質,深入探究文本,由了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進一步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并以此滋養自己的精神世界。

  難點:結合時代背景,了解作品主旨,理解士卒為國赴難中的.家園之思。

  四、教學過程

  步驟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課前準備

  1、提出預習要求。

  2、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課外資料。

  3、確定主題。

  1.充分預習,提出問題,由組長收集問題,并組織解決問題,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提交老師。

  2.借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句,初步感知原詩。

  通過學生自己提問的方式,促使學生深入預習,獨立思考,通過課前組織解決一般問題,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協作,同時可以把簡單的問題提前處理而不占用課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情境導入

  《論語》解讀

  八佾篇第三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1、學生背誦《八佾篇第三》前面三則內容。

  2、認真聽老師講解。

  3、積極回憶《論語》中寫到《詩經》的相關條目。

  《論語》是高一年級必讀的經典,分散在各節課堂之前講解,能培養學生每日讀論語的習慣,同時,通過老師的解讀,更明白經典的精髓。孔子與《詩經》有著非同小可的關系,所以,這節課前解讀《論語》可以作為導入,自然引入課堂。

  課文探討

  溫故知新

  (1)《詩經》和“《詩經》六義”。

  (2)《采薇》的背景

  復習學過的知識,了解本篇課文的背景。

  通過復習這些知識,能讓學生更牢固地掌握好這些知識點。

  重點探究:戍邊思鄉主題

  列出六個題目作為探究臺階:

  (1)該詩的思路結構有什么特點?

  (2)詩從“采薇”寫起,這跟“曰歸曰歸”的思鄉情有何關系?

  (3)前三章所寫的“薇”有無變化?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4)四、五兩章表現了什么內容?與濃濃的鄉愁矛盾嗎?

  (5)這首詩最經典的景物描寫在哪里?你是如何理解的?

  (6)你怎么理解這首詩交織著士兵思家戀土與保家衛國的復雜心理?

  學生結合問題以及自己預習的情況展開討論,師生互動,逐步推進討論的進程。

  學生可以暢談自己的獨特理解,并深入感知本文主人公復雜的心理。

  重點研讀文本,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

  通過教師設計小問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如何由表及里,抓住本質,深入探究問題。

  了解戍邊戰士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延伸探究:邊關思鄉(征戰不歸,身不由己的天涯羈旅)

  柳中庸《征人怨》

  李益《從軍北征》

  范仲淹《漁家傲》

  李白的《關山月》

  高適《塞上聽吹笛》

  學生重在朗讀體會,學習一些鑒賞技巧,同時,學會知識遷移,運用所學的知識探究類似主題的詩歌。

  適當延伸拓展,啟發思考。

  通過同一主題相關詩歌的拓展,擴大學生的知識積累,同時喚起學生的比較閱讀的意識,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同時,通過縱向比較,可以增強學生的歷史思辯意識,更深入地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本文其他可行性探究引導:

  文本探究:翻譯改寫概括每章內容第六章解讀藝術特點本詩主題

  拓展性探究:

  1、《詩經》戰爭詩探究

  2、文化背景探究(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戰爭的影響)

  3、意象的探究(植物或以采摘植物的行為作為思念意象)

  學生重在初步了解探究內容,可以在課后進行小組協作探究。

  旨在示范,引導。

  示范一篇文章可以從多個角度去解讀,可以從深度考慮,亦可從廣度考慮。《詩經》作為詩歌的一大源頭,可研究的內容很多,此內容的設計,可以是學生研究性學習的簡單指導,以引起部分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

  課堂小結

  教師總結歸納:

  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樂觀豪邁、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壯渾厚,筆勢豪放。

  與教師一起回顧,總結。

  旨在給學生一個明確的知識點。

  布置作業:“半個百姓半個兵,半碗黃沙半碗風,多少將士思鄉夢,盡在萬古荒原中。”——烏魯木齊“西北邊境第一連”

  問題:當今戍邊戰士的家園之思有何深遠的根源?

  課后作業。學生獨立完成。可以調查,可以查找資料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 5

  【學習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習詩中的比興手法及重章疊唱的章法。

  3、了解《詩經》的現實主義傳統,認識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特點。

  4、了解古代勞動人民的生活。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習步驟】

  一、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它收集了從西周初期至春秋中葉大約500年間的詩歌305篇。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并沿用至今。《詩經》所錄,均為曾經入樂的歌詞。《詩經》的體例是按照音樂性質的不同來劃分的,分為風、雅、頌三類。

  1、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魏、唐、秦、陳、檜、曹、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2、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

  3、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功業的。

  所謂《詩經》“六義”,其中風、雅、頌,是指體例分類來說的;賦、比、興,是就表現手法而言。關于賦、比、興,宋代朱熹做了比較確切的解釋:“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賦、比、興手法的成功運用,是構成《詩經》民歌濃厚風土氣息的重要原因。《詩經》是中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由于其內容豐富、思想和藝術上的高度成就,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它開創了中國詩歌的優秀傳統,對后世文學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

  二、學習《采薇》

  1、學生朗讀,整體把握。思考討論: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2、再讀詩歌,疏通詞句。

  3、理清思路,把握內容。

  第一章,寫士兵為抗擊外族的侵犯,背井離鄉,久久不得歸家,而產生的悲傷、厭戰和對外族的仇恨。

  第二、三章,寫軍旅生活之勞苦及由此而引發的強烈的思歸之情。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這兩章是在前面基礎上的對戰爭場面的具體描寫,通過對馬、車、象弭、魚服、將帥和士兵生動而形象的刻劃,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憂心烈烈”“憂心孔疚”的原因,也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實處。從而進一步強調了正是因為戰爭頻繁,居無定所,作為兵營中最底層的士兵才歸家無望,思鄉心切。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有了前面的一系列鋪墊,經過出生入死的戰斗之后,戰爭的幸存者終于踏上了歸家的路途。但作品并沒有寫士卒勝利后的喜悅,而是營造了昔日楊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場景,寫的是歷經磨難之后內心深處的凄涼和悲苦,而且“行道遲遲,載饑載渴”,歸鄉的路依然那么艱難。

  4、賞析:詩末章首四句,歷代傳誦不已,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王夫之在《薑齋詩話》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

  讀罷全詩,我們仿佛看見一個身心憔悴的戍卒,冒著大雪,沿著泥濘的小路慢騰騰地走向畫面深處,走向大雪濃重的遠方。只給我們留下一個孤獨的背影,一聲幽怨的嘆息。

  三、布置作業

  背誦最后一段。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 6

  教材分析:

  《采薇》出自《詩經小雅》,八年級語文下冊節選了其中一段。《采薇》是一首描寫戍邊士卒生活的詩,詩中主要抒寫了兵士們戍邊作戰的艱苦生活及其思鄉之情,課本所選一段則主要寫士卒歸鄉途中撫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傷。

  設計理念:

  本著新課程提倡的“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的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我們應創設民主、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參與知識與能力獲得的過程。

  學生分析:

  對八年級的學生,此前接觸了一此古代詩歌,但對古體詩歌了解不多,因而課堂上老師將引導他們,并努力為他們創設寬松、和諧氣氛,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給他們以最充分的表現機會和最廣闊的施展空間。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常識:風、雅、頌、賦、比、興。

  2、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3、體驗家園之思對一個人的成長的影響,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教學重點:

  1、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激發學生熱愛家鄉故土的感情。

  2、培養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表達自己的體驗感受,展開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的對話交流。

  3、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教學難點:

  比較鑒賞這兩首詩歌在表現手法上的異同,提高詩歌鑒賞水平。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從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里,大陸在那頭。

  這是臺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于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回腸。為什么?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2、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師:請同學們將搜集到的關于《詩經》和“〈詩經〉六義”的知識和大家分享

  生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余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生2:根據音樂的不同,《詩經》可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生3:“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師:同學們說的非常好,《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于今山西,陜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說,《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于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師:請同學們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么樣的主題?

  生1:我覺得這首詩歌抒發了戍邊士兵的思鄉之情。

  生2:這首詩表現了士兵們的悲傷心情。

  師:詩中的地點是?

  生:歸鄉途中。

  師:誰能再說說?

  生3:這首詩主要寫士卒歸鄉途中撫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傷。

  4、自主學習

  師:下面請同學們疏通詞句,掌握主要內容。

  (教師請三名同學疏通詞句,從而使學生了解文意)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嘆伶仃。

  5、合作探究

  (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后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匯總。)

  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1:“楊柳依依”句回首往事,“依依”寫出了柳枝隨風搖曳之狀。

  生2:這一句也表現出戍卒對家鄉依依難舍的眷戀之情。

  師:說的很好。

  生3:“雨雪霏霏”句抒發了歸人濃烈的思鄉之情。

  師:天氣怎么樣?

  生4:不好,下雨,下雪。

  師:陰霾的天氣,紛紛揚揚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郁的心境。

  師:古人對這兩句詩做出了高度的評價,你們知道他們是怎樣評價的嗎?

  生5: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生6: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說:“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說:“末乃言歸途景物,并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生7: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饑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回往復,氣氛悲愴。

  師:其他幾句呢?

  生8:“行道遲遲”一句書寫了戍卒歸程之艱難及其心力交瘁的境況。

  生9:最后一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抒發了悲痛的心情。

  師:前三句既是寫景寫境,又是抒情,融情于景,寓情于境,情與景與境交融,相映成輝。

  6、探究藝術特色

  巧用疊字疊句,或抒憂憤感情,或描摹事物狀態,或繪自然景物的特征,都非常準確優美,富有形象性和表現力,聲調和諧,增添了語言的藝術魅力。

  7、交流延伸

  ⑴寫一首詩或一段文字,表達你對“鄉愁”的新的體驗。

  ⑵將你的詩先在小組交流,修訂后,再在全班交流。

  ⑶課后搜集更多的表現鄉情的詩歌散文作品,將你最感動的一篇拿到班上與同學分享感受。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 7

  教學目標

  1、在反復閱讀體會情感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對話、文本研習,結合自己成長經歷、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學生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并根據自己的獨特感受與文本、編者、老師、同學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3、學生能調動自己審美經驗的積累對文本進行鑒賞,能從詩歌的意境、表達手法等方面對文本進行鑒賞。

  教學重點:

  能獨立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獨立研習文本并就藝術手法進行鑒賞。

  教學設想:

  1、本板塊的學習重點是文本研習。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研習是教學活動的中心環節,一切教學活動都要圍繞這一中心設計。

  2、本板塊的對話研習的話題是家園之思,所以,圍繞家園之思設計活動情境,是引導展開對話、進行文本研習的關鍵。

  3、本篇為古典詩歌,反復閱讀以以至背誦是研習文本、展開對話的前提。

  教學內容或情境設計

  1、背景知識(該項內容可讓學生自己完成,教者根據情況作必要的補充。)

  《詩經》和“〈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余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2、閱讀和背誦

  (1)提示字的讀音和語氣助詞的使用,以便在閱讀體會文義時就排除虛詞的干擾。

  (2)提示比較各段的異同,以體會反復詠唱的效果,并為文本研習,展開對話做準備。

  3、對話和文本研習

  (1)話題和情境設計

  A) 你是如何理解鄉愁的 ?

  B) 鄉愁的具體內涵有那些?

  C) 鄉愁是如何產生的?

  學生對上述問題的討論可能會有多種多樣的理解,教者不能隨便下結論。但對上述問題,教者應把握一個基本要點:

  A) 鄉愁即家園之思

  B) 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

  C) 漂泊、遠游、戰爭。

  (2) 文本研習的主要方向

  A) 仔細閱讀2、3兩章,比較憂心的內容有什么不同,如何表現出鄉愁的?

  B) 詩歌從“采薇”寫起,這跟鄉愁有怎樣的聯系?

  C) 前三章第二句的變化與表現詩歌的思想感情有怎樣的聯系?

  D) 4、5兩章是如何表現詩歌的'主題的?

  E) 你以為結尾一章前四句寫得好嗎?說說理由。

  以上問題設計不可一律,但在引導文本研習、展開對話時,要注意引導學生圍繞話題展開對話,抓住文本的關鍵詞句、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以及文本的表現手法的運用進行文本研習。

  以上問題的要點包括:(參考)

  A) 從時空上表現鄉愁之濃,從“親人”與“我”兩個方面渲染鄉愁。

  B) 《詩經》里常用的起興手法,而薇菜又是鄉間常見的事物,自然能喚起鄉愁。

  C) 這種變化不僅是避免重復,更是用“薇菜”的生長暗示鄉愁的漸濃、漸深。

  D) 4、5兩章轉寫戰事之頻、戰事之烈,這是鄉愁的根本原因。

  E) (見仁見智)以哀情寫樂景,情景交融。

  想象之筆,虛實結合,表達物是人非之嘆。

  4、拓展延伸:

  你讀過那些寫鄉愁的詩句,介紹給同學們聽聽,并說說你的理解。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 8

  教學目標:

  1、 了解與這首詩相關的古詩詞常識。

  2、 能大體把握詩意。

  3、 能熟練誦讀這首詩,并且能流利背誦下來。

  4、 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學重難點:

  1、能熟讀成誦,大體把握詩意。

  2、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應的拓展遷移。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了解《詩經》,引入課題。

  1、師:同學們,我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國的文化瑰寶中熠熠閃光。那么,你們知道,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什么嗎?

  生:《詩經》。

  師:嗯,很棒!那么對于《詩經》,你們又了解多少呢?查過資料嗎?

  生答:

  師:好,老師這里有一道練習,一起來做做看。

  課件出示:《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歌305首,漢前稱《詩》或《詩三百》; 漢時被尊儒家經典,乃稱《詩經》,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萇曾注釋,又稱《毛詩》。為《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2、師:《詩經》根據音樂的不同分為“風” “雅”“頌”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選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經典之作,可謂千古絕唱。那么我們今天就來做一回知音,聽一聽這首遙遠的絕響。

  師:先來分析課題,“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較難寫,伸出手寫一下,看這個“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

  師:偏旁?

  生:草字頭

  師:是跟什么有關?

  生:-----

  師:“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隱居生活。

  3、師:那么有學生會問了,題目是《采薇》,為何書中的詩句沒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為啊,我們課文中選錄的只是采薇的節選,其實整篇詩歌前面多次提到過采薇,寫了薇這種植物由發芽到長大再到長成的生長過程,暗示時間的流逝和戍邊的.漫長。

  二、讀準詩歌,把握基調。

  1、同學們自由誦讀。

  2、個別讀,注意“薇、雨、霏”的讀音。(你也讀讀!你學學他讀讀)

  3、同學們再結合注解讀讀?指名個別讀!(問聽眾,你聽出了什么?——說一說詩表面意思。)

  4、師:老師這里還有一段話,相信你讀了會更有收獲。引入課外學習資料。(課件演示)〔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遠征戰士離開邊關,孤獨地行走在回鄉途中。道路崎嶇,又饑又渴。此刻,他遙望家鄉,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斗場面,無數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采薇》,就是三千年前這樣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

  5、指名個別再讀。

  (鼓勵讀的動情者,借勢導:這段話中哪個詞讓你想到要這樣讀?)

  6、同學們,讀了這許多遍,你有沒有發現詩中這兩句有什么特點呀?(師板書兩組反義詞)

  7、檢測問:“昔”指何時?“往”去何方?“我”指誰?“今”又指何時?“來”去何方?

  8、哪一句是這位遠征戰士的回憶?(課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1、誦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師:(配樂《自然之聲》)同學們閉上眼睛,除了楊柳你還看到了什么?還聽到了什么?

  2、真美!此時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樂村居》

  清平樂·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ǎ0)?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4、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小兒溪頭臥剝蓮蓬。而這位士兵呢?——征戰沙場!他愿意嗎?(課件:往否?)

  5、為什么? 故園情難了! 沙場血腥、殘酷!

  6、大丈夫仗劍遠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戰沙場嗎?出示課件。(周宣王執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朝廷動亂和遭遇大旱災,侵擾我國北方邊境。)

  師:什么叫“侵擾”?

  師:此時,往否——?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這樣一位深明大義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親朋好友、門前的那棵柳樹……)

  8、我想,此時此刻也就只有一詞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課件出示詩句)指導讀出味!

  10、其實,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說法,哪位同學能借用詩句來印證一下?

  (課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柳管別離。

  柳條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四、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1、就這樣,這個士兵帶著對家園的思念,帶著對親人的眷戀,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許是一年,或許是三五年,亦或許是“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征夫回來了!(課件出示后句詩,齊讀)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同學們隨便說一說。

  師:要是我吃飽喝足了,穿著暖和的皮大衣,這就是一幅美麗的雪景圖!

  3、課件播放“雨雪霏霏”聲效圖,同學們感受。

  師:聽著這風聲,雪聲,你心里怎樣?(打冷顫——好冷!)

  師:引導學生讀。

  師:(調侃)你現在餓嗎?渴嗎?

  師:你知道嗎?這位歸來的征夫卻——(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生齊讀: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4、你體會到了什么?(征夫冷,餓……)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這是一幅怎樣的圖畫?(凄慘、悲涼……)

  5、不應該呀!一位凱旋的戰士回歸故里怎能如此凄慘?如此悲涼?這樣一位戰士回鄉,照理說應該有些什么?

  6、可是掌聲、鮮花、親人的迎接……有嗎?卻只有——雨雪霏霏。(接讀)(課件出示:昔日_____沒了,只有——雨雪霏霏!)

  ◆師:昔日幸福的家園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恩愛的親人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裊裊的飲煙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楊柳沒了,只有——(生接讀:雨雪霏霏)

  (可以讓一組同學連成一個排比句,讀出傷悲)

  7、師:凱旋而歸的這位征夫呀,沒有了絲毫的喜悅;僥幸活下來的征夫呀,沒有了半點慶幸!為什么?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撫今追昔,仰天長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長嘆,誰又能聽得見呢?還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徹底絕望了,他的心猶如飛舞著的雪花一樣冰冷!猶如低沉著的山風一樣哀吟。

  生接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雨雪霏霏”不正是這位回鄉征人內心凄苦的真實寫照嗎?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說的——“我心傷悲,莫知我哀。”一樣有誰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許也只有這“雨雪霏霏”知道了!(課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訴我哀!)師:這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1、這首詩短短的十六個字,表現了普通士兵在離鄉出征的歲月里的艱苦生活和內心傷痛,字里行間表達了對戰爭的不滿和對故鄉的思念。

  12、師:好,原詩很長,我們今天學的只是節選,有興趣的同學把全篇找出來讀一讀。

  作業設計:讀讀《采薇》整首詩。

  板書設計:

  詩經 采薇(節選)

  昔 往 楊柳依依——不舍

  戰爭之禍

  今 來 雨雪霏霏——悲涼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 9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創作成就,積累文中出現的名句,品味中國古代經典的思鄉主題所反映出的內涵。

  2、在反復誦讀中體會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獨具魅力的語言,培養審美鑒賞能力。

  3、通過涵泳、美讀等方法的活動體驗,結合自己對家鄉的感受對文本進行整體感知,從而把握文章的基本脈絡。

  4、通過小組討論形式,采用生生、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集體品評文中優美的語段,體會文章獨具魅力的語言,比較鑒賞文章的意境美。

  5、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認識故鄉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意義,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能力,與文本、編者、老師、學生展開對話,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教學難點:

  “家”在本文中既是具體的又是抽象的,閱讀時細細品味“家”的涵義。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課題導入:

  拳拳赤子心,悠悠故鄉情。走過千山萬水,走不出魂牽夢縈的故鄉,故鄉的種子埋藏在游子的心房。聽,歷史的.聲音從那頭傳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這緩緩的吟唱超越了時空的隧道,依舊向我們訴說著人類那亙古不變的思鄉愁緒。

  二、 介紹詩經:

  1、 學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資料(培養學生主動獲取信息的能力)

  2、 教師總結,通過多媒體展示《詩經》相關的知識

  資料: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從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500余年間的詩歌305部,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就稱為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雅、頌是依據音樂的不同來劃分的。

  風是樂調,國風就是各國土樂。

  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有“正”的意思,雅詩多為反映貴族階級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大雅多為西周早期的詩,共31篇;小雅多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的詩,共74篇。大雅多為贊美詩,贊頌統治階級的奢華生活;小雅多為怨刺詩,表達下層貴族牢騷不平的情緒。從風格上看,大雅雍容華貴,詩味不濃;小雅生動活潑,藝術價值較高。

  頌是專門用于宗廟祭祀的音樂。

  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有三種:賦、比、興。

  “賦”:鋪陳敘事,這包括一般陳述和鋪排陳述兩種情況。

  “比”:用朱熹的解釋,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興”: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教有實在意義的用法。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三、 誦讀并感知課文:

  1、讓一學生上臺朗讀,讀完后正音。

  歲亦莫(mù)止 獫狁(xiǎn yǔn )之故 載(zài)饑載渴

  王事靡盬(gǔ) 我行不來(lài) 彼路(lù)斯何 四牡騤騤(kuí)

  雨(yù)雪霏霏 小人所腓(féi) 象弭(mǐ)魚服

  學生集體朗讀全詩

  2、學生小組討論,疏通語句,評點全詩。(通過小組之間的協作,有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明確:第一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冒出了 芽尖。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又到了年末。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有家等于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不停地奔走,沒有空閑。

  第二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多么鮮嫩。說回家呀道回家,心中是多么憂悶。憂悶的 心好像烈火在燃燒,饑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 地方總是沒有固定,無法叫人向家里捎信。

  第三章:巢菜采了又采,巢菜已經又老又硬。說回家呀道回家,又到了十月小陽春。王室的 差事沒有盡頭,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有誰來慰問。

  第四章:那開得茂盛的是什么花?是常棣的花密密層層。那駛過的 大車是 什么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 坐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一個月的交戰就有幾輪。

  第五章: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牙裝飾的弓和魚皮箭囊。怎能不天天警戒,獫狁入侵,戰事十分緊張。

  第六章:想起我離開家的 時候,楊柳依依隨風飄飛。如今我在歸鄉的 途中,紛紛揚揚雪花漫天。路途泥濘步履艱難,饑渴交加滿身疲憊。我的心是多么凄涼悲傷,滿心的 傷痛又有誰能體會。

  3、梳理詩歌的思路:

  明確:第一章至第三章: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和軍旅生活的勞苦。

  第四、五章:直接寫戰事。

  第六章:寫戍卒歸途中悲傷痛苦的心情。

  四、 合作探究:

  1、 找出本詩中表現人物強烈思鄉情感的詩句。(學生活動,培養篩選信息的能力)先分小組交流,后展示本組的共同成果(每組準備兩到三處)。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談談你的看法。(學生討論活動,個性化閱讀)

  3、拓展遷移。回憶《詩經》中其他不同思鄉的作品。(學生活動,教師概括總結)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 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再造想像、創新思維的能力;養成古詩學習方式。

  情感目標: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2、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和創新思維能力。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激情導入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有著五千年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詩歌就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已經有兩千多年詩歌的歷史了。

  根據內容不同,《詩經》可以分為“風”“雅”“頌”三部分。(課件出示:“風”“雅”“頌”)

  根據老師的提示(課件出示:宗廟樂歌和舞歌、民間樂歌、宮廷樂歌)一起來猜猜看,“風”“雅”“頌”分別收錄了哪些內容?

  今天我們就一起欣賞《詩經·采薇》(板書課題)的`節選內容。

  知道“薇”是什么嗎?(提示學生從偏旁猜)見過“薇”嗎?(課件出示圖片,釋題。)

  二、初讀古詩,了解詩意

  1、讀

  (1)課件出示古詩,自由試讀古詩。

  (2)指名讀。教師相機指導“雨”的讀音。

  (3)齊讀。提示節奏。

  2、質疑

  (1)學生自由讀古詩,在書上標出不懂的地方。

  請同學們自由讀詩句,把不懂的地方標注出來。

  (2)學生質疑。

  誰有不懂的地方?

  (3)引導學生根據資料自學解決問題。

  有一個好辦法,可以解決其中一些問題——看注釋。

  (4)引導學生小組內合作學習。

  如果還有疑問,也在小組內提出來,請大家幫幫你。

  (5)查遺釋疑。

  師相機指導:“楊柳”之意。介紹典故“百里穿楊”。

  3、試解詩意。

  (1)組內討論詩意。

  同學們,你們通過剛才的自學,了解了哪些與這首詩有關的知識,在小組內和其他同學交流交流詩意。

  (2)班級交流詩意。

  (3)師出示詩意“詩”。

  三、創設情境,加深感悟。

  1、“楊柳依依”

  (1)課件出示“楊柳依依”。怎樣的“楊柳”會讓人感到“依依”?這四個字會讓你想到什么樣的畫面?(學生想象,進行口語表達。)

  (2)課件出示:柳樹圖片。

  (3)讀出你體會到的美來。

  2、“昔我往矣”

  (1)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色中,“我”卻要——(教學預設:昔我往矣)

  (2)猜猜詩中人打算去“往”哪里?(師補充介紹:詩中人是一位即將出征的戰士。)

  (3)為什么出征?(課件出示:獫狁之故。教師介紹詩歌背景。)

  (4)家鄉的一草一木都值得留戀,但出征的“我”眼中卻看到了依依的楊柳。是為什么?

  補充介紹:“柳”與“留”諧音,既表示挽留之意,又表思鄉之情。有詩可證:(課件出示詩句)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

  為報行人休盡折,半留相送半迎歸。—— 李商隱

  因此,在即將出征的“我”眼中,這哪里是依依的楊柳啊,這分明是雙手啊!這是誰依依挽留的雙手啊?

  (5)學生入情入境想象回答。

  (6)課件出示: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千云霄。

  (7)面對著一雙雙依依挽留的雙手,能留下嗎?可能“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能留下嗎?

  (《左傳·昭公元年》“中有這樣一句話:臨患不忘國,忠也。”清·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學生體會愛國之情。)

  (8)把你體會到的情感放在朗讀中,讀——“昔我往矣”

  感受戰爭的殘酷。

  課件出示:圖片,配樂。

  “鼓角爭鳴,刀光劍影”之后,滿地的鮮血總是一次又一次染紅大地,累累的尸體和丟棄的戰車、兵器無聲地嗚咽著。這便是戰爭。有道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道是:“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這便是戰爭。

  經歷了殘酷的廝殺,吃著采來的薇菜,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我不由地想起——

  課件出示:

  長相思 納蘭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我能回家嗎?為什么?(課件出示:“獫狁之故”)

  本是兩年的兵役卻仿佛沒有盡頭……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啊。終于盼到了戰爭結束。引讀——“今我來思”。

  3、“雨雪霏霏”

  (1)“雨雪霏霏”四個字又在你的腦海中浮現了怎樣的畫面?

  (2)課件出示圖片:要回去了,要回去了,大雪紛飛,天寒路滑,又饑又渴,我艱難地緩緩走在歸鄉的路上。透過蒼茫的大地,我仿佛看到了……

  (師引導學生體會:劫后余生、歸家情急、近鄉情怯等復雜情感。學生進行拓展想像,口語表達。)

  (3)課件出示: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中最后四句,最能體現“我”此時的心情。

  這一切都是因為——課件出示:“獫狁之故”

  (4)出示資料:

  周厲王在位時期某年10月,獫狁大規模侵犯西周境內,大片土地被侵占,直接威脅著京師的安全。

  周宣王繼位,玁狁對周的侵擾愈演愈烈。

  周宣王五年三月,玁狁沿洛水攻周,其后,玁狁集結于焦獲huò (今陜西三原一帶),沿涇水直逼周之豐、鎬gǎo兩京(今西安西)。

  十二年,玁狁再次攻周。

  4、這簡單的四句詩中,包含著我的深切的渴望,那就是——

  5、引導讀背

  短短16字就講述了一位遠征戰士歸來,在回鄉途中撫今憶昔,描寫了兩幅畫面“楊柳依依”“雨雪霏霏”。我們從中感悟到了他復雜的心境及滄桑心聲。

  但是請你找找詩中有沒有一個字寫到我們所感悟到的情?作者把情都放在了哪里?

  這就是情景交融,(板書)這就是《詩經》的魅力。

  (1)你能試著背一背嗎?

  (2)指名試背。

  (3)全班試背。

  四、總結學習方法

  我們一起回想一下,這節課我們是如何來學習詩歌的?

  小結:自讀質疑—結合資料自學—合作學習 —組織討論—感悟背誦。

  五、作業

  1、背誦并默寫《詩經·采薇》(節選)

  2、嘗試以詩中“我”的角色想象擴寫故事。

【采薇的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采薇優秀教學設計07-18

《采薇》優秀教學設計08-21

優秀《采薇》教學設計07-17

《采薇》 優秀教學設計09-23

《采薇》優秀教學設計及點評10-19

《采薇》優秀教學設計稿10-01

《采薇》教學設計10-30

采薇的教學設計09-04

《采薇》的教學設計09-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又爽又黄又不遮挡视频99 | 久久成人18 | 婷婷中文字幕 | 日韩欧美福利 | 中文日本在线 | 国产一级特黄高清在线大片 | 天天尻| 午夜激情影视 | 成人免费看片 | 久久综合久久精品 | 亚洲日本aⅴ片在线观看香蕉 | 永久视频免费 | 窝窝午夜看片免费视频 | 波兰性xxxxx极品hd |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 |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 日本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一级黄色在线观看 | 日韩成人精品 | 日本免费不卡 | 视频在线a |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 好男人在线社区www免费看 | 99久久精品国产亚洲 | 国产香港一级毛片在线看 | 很黄很黄叫声床戏免费视频 | 亚洲欧美精品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在线不卡 | 日韩三级在线观看视频 | 黄色免费网址在线观看 | 日日摸夜夜摸狠狠摸日日碰夜夜做 | 欧美视频免费 | 色吧在线观看 | 亚洲高清影院 | 在线永久免费播放视频 | 美女黄网站全是免费网址 | 午夜欧美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影院 | 狠狠狠 | 天天综合网色 | 日韩专区亚洲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