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全詩賞析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詩了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還苦于找不到好的古詩?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白居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全詩賞析古詩,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
花時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籌。
忽憶故人天際去,計程今日到梁州。
【注釋】
李十一:即李健,字杓直。元九:即元稹。
破:破除,解除。
酒籌:飲酒時用以記數或行令的籌子。
天際:肉眼能看到的天地交接的地方。
計程:計算路程。梁州:地名,在今陜西漢中一帶。
【白話譯文】
花開時我們一同醉酒以銷春之愁緒,醉酒后盼著了花枝當做喝酒之籌碼。
突然間,想到老友遠去他鄉不可見,屈指算來,你今天行程該到梁州了。
【創作背景】
唐人喜歡以行第相稱。這首詩中的“元九”就是在中唐詩壇上與白居易齊名的元稹。元和四年(809年),元稹奉使去東川。白居易在長安,與他的弟弟白行簡和李杓直(即詩題中的李十一)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又到杓直家飲酒,席上憶念元稹,就寫了這首詩。
【賞析】
此詩的首句,據當時參加游宴的白行簡在他寫的《三夢記》中記作“春來無計破春愁”,照說應當是可靠的;但《白氏長慶集》中卻作“花時同醉破春愁”。一首詩在傳鈔或刻印過程中會出現異文,而作者對自己的作品也會反復推敲,多次易稿。就此詩來說,白行簡所記可能是初稿的字句,《白氏長慶集》所錄則是最后的定稿。詩人之所以要作這樣的修改,是因為在章法上,詩的首句是“起”,次句是“承”,第三句當是“轉”。從首句與次句的關系看,把“春來無計”改為“花時同醉”,就與“醉折花枝”句承接得更緊密,而在上下兩句中,“花”字與“醉”字重復顛倒運用,更有相映成趣之妙。再就首句與第三句的關系看,“春愁”原是“憶故人”的伏筆,但如果一開頭就說“無計破春愁”,到第三句將無法顯示轉折。這樣一改動,先說春愁已因花時同醉而破,再在第三句中用“忽憶”兩字陡然一轉,才見波瀾起伏之美,從而跌宕出全篇的風神。
這首詩的特點是,即席拈來,不事雕琢,以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表達了極其深厚、極其真摯的情意。而情意的表達,主要在篇末“計程今日到梁州”一句。“計程”由上句“忽憶”來,是“憶”的深化。故人相別,居者憶念行者時,隨著憶念的深入,常會計算對方此時已否到達目的地或正在中途某地。這里,詩人意念所到,深情所注,信手寫出這一生活中的實意常情,給人以特別真實、特別親切之感。
白居易對元稹行程的計算是很準確的。當他寫這首《醉憶元九》詩時,元稹正在梁州,而且寫了一首《梁州夢》:“夢君同繞曲江頭,也向慈恩院院游。亭吏呼人排去馬,忽驚身在古梁州。”元稹對這首詩的說明是:“是夜宿漢川驛,夢與杓直、樂天同游曲江,兼入慈恩寺諸院,倏然而寤,則遞乘及階,郵吏已傳呼報曉矣。”巧的是,白居易詩中寫的真事竟與元稹寫的夢境兩相吻合。這件事,表面上有一層神秘色彩,其實是生活中完全可能出現的巧合,而這一巧合正是以元稹、白居易平日的友情為基礎的。唐代長安城東南的慈恩寺和曲江是當時的游賞勝地。而且,進士登科后,皇帝就在曲江賜宴;慈恩寺塔即雁塔,又是新進士題名之處。他們兩人應當常到這兩處共同游宴。對元稹說來,當他在孤寂的旅途中懷念故人、追思昔游時,這兩處長安名勝,不僅在日間會時時浮上他的心頭,當然也會在夜間進入他的夢境。由于這樣一個夢原本來自對故人、對長安、對舊游的朝夕憶念,他也只是如實寫來,未事渲染,而無限相思、一片真情已全在其中。其情深意真,是可以與白居易的詩比美的。
讀者更可見兩人的交誼之篤,也更可見白居易的這首詩雖像是偶然動念,隨筆成篇,卻有其深厚真摯的感情基礎。如果把兩人的詩合起來看:一寫于長安,一寫于梁州;一寫居者之憶,一寫行人之思;一寫真事,一寫夢境;詩中情事卻如《本事詩》所說,“合若符契”。而且,兩詩寫于同一天,又用的是同一韻。這是兩情的異地交流和相互感應。讀者不僅可以領略詩篇的藝術魅力,而且可以從它的感情內容得到真和美的享受。
白居易簡介
白居易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詩人,號稱“詩王”,寫下了不少感嘆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后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漢族,公元772年2月28日生,河南新鄭人,進士學歷,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后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再后又升遷杭州、蘇州刺史,晚年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等職。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分為諷喻、閑適、感傷和雜律四大類,主要作品有敘事詩《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詩歌《賦得古原草送別》《錢塘湖春行》《暮江吟》《憶江南》等近三千首詩。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
一、社會關系
白居易的祖父白湟曾任河南鞏縣縣長,白居易的父親白季庚曾任江蘇徐州別駕。據《新唐書·白居易傳》記載,白居易剛出生七個月就能翻書,他用姆指劃拉的“之”、“無”兩字,重試數百遍都象形不差。白居易五歲能吟詩,九歲識聲律,讀書十分刻苦。
白居易十六歲時,拿著自己的詩作去京城長安應考。考前,白居易將自己寫好的《賦得古原草送別》詩,呈遞給當時的詩壇領袖人物顧況看。顧況沒看詩作,先看署名后,譏諷笑道:“長安百物貴,白居大不易!”然而當他讀到詩中“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詩句,轉而又驚又喜地說:“有句如此,居天下何難!老夫前言戲之耳!”在顧況的大力推薦下,白居易考中進士,從此名揚天下,此樁軼事亦傳為美談。白居易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詩歌文學的“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白居易在洛陽時,還以詩、酒、禪、琴及山水自娛,常與劉禹錫唱和,時稱“劉白”。
二、政治生涯:為官
白居易的政治生涯以44歲被貶江州司馬為界,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是兼濟天下時期,后期是獨善其身時期。公元800年,29歲的白居易考中進士后任翰林學士,成為很有發展前途的唐朝后備干部。這期間,白居易雖然官職不高,但很有政治熱情。但是在815年6月,白居易44歲時,唐朝官場發生了一件大事:宰相武元衡和督察百官的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殺,武元衡當場身死,裴度受了重傷。事情發生后,當時掌權的宦官集團和舊官僚集團居然保持鎮靜,不急于處理。白居易十分氣憤,便上書力主嚴查兇手,以肅法紀。可是那些掌權者非但不褒獎他熱心國事,反而說他是文職官員,在諫官之前議論朝政是一種越權行為;于是他被外放貶為地方官,來到江西九江任江州司馬。
由中央到地方,官職沒升反降,而且自己沒有犯任何錯誤,白居易的政治生涯受此挫折,他心灰意冷,在詩作中流露出“面上滅除憂喜色,胸中消盡是非心”的避世求佛思想。三年后,白居易在好友崔群的幫助下,升任重慶忠州刺史。820年,唐憲宗暴死在長安,唐穆宗繼位,穆宗愛他的才華,把白居易又召回了首都西安,任中書舍人等官職。但當時朝中很亂,大臣間爭權奪利,明爭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聽勸諫。于是白居易極力請求外放,822年出任杭州刺史。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長堤,蓄水灌田,使當地百姓免除了困擾己久的旱災之苦,這就是西湖勝景之一的“白堤”。之后,白居易還擔任過蘇州刺史,七十歲時在朝中任太子少傅、刑部尚書等職。此時的白居易,雖然官越做越大,但是比起富有政治抱負的青年時期,他消極多了。但同時,白居易畢竟是一個曾經有所作為的、積極為民請命的正直官員,他仍然懷抱憂國憂民之心。勤于政事,作了不少有利于民的好事。
三、個人愛好:嗜酒
白居易和李白、杜甫一樣,也嗜酒成性。但李白、杜甫雖然愛好喝酒,但由于他們經濟條件所限,與他們喝酒的人也大多是落魄文人,市井百姓等。而白居易喝的酒是自己家專門釀制的品味極高的美酒。他每次喝酒時也很排場,必有絲竹伴奏,僮妓侍奉。與他喝酒的也都是社會上的名流,如大將軍裴度、大官僚劉禹錫等。
又據《窮幽記》記載,白居易家里有池塘,大得可以泛舟游弋。他宴請賓客,有時就在游船上。他命仆人在船旁懸吊百余只空囊,里面裝有美酒佳肴,隨船而行,要吃喝時,就拉起,吃喝完一只再拉起一只,直至吃喝完為止。如此看來,與李白、杜甫的苦況相比,白居易才算是真正的“酒中之仙”呢。
四、歷史成就:詩歌
敘事詩《長恨歌》與《琵琶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長恨歌》作于806年,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里,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由于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復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引起強烈的共鳴,其中“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名句流傳千古。
《琵琶行》創作于816年。當時,宰相武元衡被人刺殺。白居易情急之中上書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權奏事,又羅加了其它罪名,被貶為江州司馬。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州司馬實際上是一種閑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一種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貶其實是一樁冤案,他遭此打擊,心境凄涼,滿懷郁憤。次年送客至九江的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其中“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等名句字字珠璣。白居易還有不少贈酬親朋好友的詩歌,情真意切,摯樸動人。但這類詩中較多嘆老嗟病,傷往悼亡的傷感色彩以及度脫塵囂的佛家思想。另外,白居易詩歌中最多的是雜律詩。以一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山水小詩較著名,白描手法,寥寥幾筆,生意盎然。還有一些鋪陳故實、排比聲律的長篇排律和杯光酒影、艷情風月的小詩,也頗為時人效仿。
公元846年9月8日,白居易在洛陽去世,葬于洛陽香山,享年75歲。謚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說:“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全詩賞析】相關文章: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09-09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翻譯賞析08-18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譯文及賞析11-07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譯文及賞析03-29
《同十一醉憶元九》白居易詩詞賞析09-26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詩歌鑒賞09-29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白居易唐詩鑒賞08-30
同李十一醉憶元九原文及賞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