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解說
甲骨文和金文還沒發現“動”字。西周時期以“童”為之(毛公鼎),楚帛書“毋童群民”,“童”讀為“動”,與毛公鼎同。“童”本意為奴仆,以“童”作“動”大概是因為僮仆是要整天奔波勞碌為主人服役,無時不在動中。后分四路發展:一路加意符“辵(chuò)”,以“童”為聲,或以“重”為聲。從辵者表示動作之進行,與動義亦切合,與從力無別。一路加“攵”,以“重”為聲,或以“童”為聲。從攵與從力相通。一路加“力”為意符,以“童”為聲。一路也加“力”為意符,以“重”為聲。最后一系發展成為現代漢字。簡化字作“動”,左邊的“云”只是一個記號,用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