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孔融讓梨的故事 推薦度:
- 孔融讓梨的故事 推薦度:
- 孔融讓梨的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孔融讓梨的故事精選(15篇)
孔融讓梨的故事1
孔融,東漢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但你可知,他還有一個非常出名的老祖宗!對!沒錯,他就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厲害吧!
我們最早了解孔融,想必是根據(jù)孔融讓梨這個典故了解的他吧,孔融讓梨說的是他四歲時候,與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親奇怪地詢問他,他回答說:“我是小孩子,按理應該拿小的.。”
在《三字經(jīng)》中就有“融四歲,能讓梨”之語。
在這么小的時候,孔融都那么的禮讓,在現(xiàn)在來看就是一個非常懂禮貌聰明的小朋友。
但是,我們只了解了孔融讓梨這一個典故,這一個片段,但是你們知道孔融讓梨這個典故中,得到大梨的這些個人怎么樣了呢?
孔融16歲的時候,中常侍侯覽密令州郡捉拿名士張儉,張儉與孔融兄長孔褒是好友,于是逃到孔褒家中,孔褒卻不在,孔融自作主張把張儉藏在家中,后來東窗事發(fā),孔褒、孔融則被逮捕入獄。
最后官員要找一個人擔責任處死,孔融,孔融母親,孔融兄長孔褒都爭相赴死。但是百因必有果,小時候孔融給孔褒讓了梨,這次就該孔褒了,所以最后官員判處孔褒處死。
孔褒無辜的死了,沒有人記住他,但是活著的孔融又在一次聞名于世。因為這件事,孔融再一次名聲大噪。所以說好事永遠是給勝利者的啊!(壞事也能成好事)
等孔融長大后,他就更了不起了,雖然做過許多的大官,寫了許多的著作,被評價為建安七子。說明他也是一個才華的,但是……這個才華也是分地方滴。
建安元年,孔融任北海相國時,被袁譚攻打,被打的只有老孺病殘幾百人,都在進行巷戰(zhàn)了,孔融卻還在對酒當歌,憑幾讀書,談笑自若。然后,就沒有然后了,他拋下了妻子兒女,讓他們成了俘虜,自己獨自逃跑了。(可能是怕逃跑路上辛苦,他就一個人跑)
其中還有一件趣事,就是孔融擔任北海相國時,有一天在路上看見一個人在墳墓邊哭自己去世的父親,孔融覺得他哭的不憔悴,然后就把那個人殺了。(可能他覺得那個人不孝順吧,但是,你管他人的,這算不算殺人如麻)
說起孝順,跟孔融還是很息息相關(guān)的,在孔融13歲時,他的父親過世,他哭的都不能走路了,被當時的人好一陣的宣傳。(當時當官還是舉孝廉)
但是最后你們猜孔融是怎么死的?當時曹操以“不孝”把他賜死了,旁人也沒人為他求情。(這算不算百因必有果,不知他殺害那個路邊男人時,有沒有想過這個結(jié)果!)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孔融也是漢末一代大儒,繼蔡邕為文章宗師。
孔融讓梨的故事2
從前,有個叫孔融的小朋友
他有五個哥哥
因為孔融年齡最小,哥哥們都特別疼愛他
一天,爸爸帶回來一籃新鮮的梨
看上去又大又好吃
哥哥們都舍不得先吃,就讓孔融先去挑
孔融把籃子里的梨挨個看了看
然后,他高興的拿起了那個最小的梨,說“我要吃這個”
爸爸看到了
笑著問孔融:“這么多梨,又讓你先挑,你為什么先挑了最小的梨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最小,應該拿最小的',剩下的留給爸爸媽媽和哥哥們吃”
只有4歲的小孔融,就懂得孝敬父母,謙讓自己的哥哥
大家都夸他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小朋友們,如果讓你來挑選,你會選哪個梨呢?
孔融讓梨的故事3
今天,我讀完了《中華美德故事》這本書,覺得其中《孔融讓梨》的故事,對我啟發(fā)教育特別深。
這篇故事主要講的是在春秋魯國,一名叫孔融的小孩既聰明又懂事。有一天,母親端上一盤梨子,母親叫孔融及七個兄弟挑梨,弟弟
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梨,但是孔融卻拿了一個最小的梨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好、吃吧。”父親又問:“那弟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他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應該給他大的。”讀到這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故事中,孔融的'一舉一動,再加上那驚人巧妙的回答深深的吸引了我,從這可以看出他格外的懂事,禮貌,實在令人印象深刻語句中,洋溢這可貴的最老愛幼的高尚品質(zhì),蘊藏著一種謙讓的美德。孔融很小就有這種謙讓的精神,這種傳統(tǒng)美德已經(jīng)在世界上流傳了千百年,孔融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想想自己,我感到十分慚愧。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放生過這樣一件事,在我七歲的時候,有一天,妹妹正津津有味在吃著鮮美的桃子,我看了看盤子里的桃子又看了看她。天哪!只剩最后一只桃子了呀!我立即從她手中搶了過來。妹妹突然用眼角瞪了我一眼,然后急忙跑夠來跟我搶。這是驚動了媽媽,她來到我的面前,狠狠的罵了我一句,說:“媛媛,每桃子了,我可以幫你買呀”我驕傲的說:“就不。”媽媽立刻拿出了家法‘雞毛撣子’打了我一頓。
現(xiàn)在想起這件事,我后悔莫及,我真對不起媽媽,自己沒有做到先人后己尊老愛有的責任,心里還埋怨媽媽。
我終于明白:我們首先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我們還要尊敬師長,以禮貌待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事情值得我們?nèi)プ觥1热纾涸诠卉嚿希o老奶奶讓座;在吃東西是,我們可以先讓晚輩……還有玉樹地震中,有很多人失去父母,有很多人受傷……我們都可以伸出溫暖的手,安慰他們,幫助他們,是他們都感受到溫暖……
我決定做個小孔融,讓大家看看我的本領(lǐng)!
孔融讓梨的故事4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三字經(jīng)》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于此。
【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四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酢梨,放在壽臺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于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_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么呢?‘孔融從容答道:_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_父親很是高興。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jié),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余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簡介】
孔融(153~208),東漢文學家。字文舉。魯國(今山東曲阜)人。靈帝時,辟司徒楊賜府。中平初(185),舉高第,為侍御史。后辟司空府為僚屬,拜中軍候,遷虎賁中郎將。后因忤董卓,轉(zhuǎn)為議郎,出至黃巾軍最盛的青州北海郡為相。興平二年(195)領(lǐng)青州刺史。曹操遷獻帝都許昌,征孔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因不滿曹操雄詐,被奏免官。后復拜太中大夫,退居閑職,好士待客,座上客滿,獎掖推薦,聲望甚高。終為曹操所忌,下獄棄市。
孔融讓梨的故事5
這天,我受邀給洛杉磯一所小學的學生們上一堂關(guān)于“禮讓”的主題課。
課上,我引用了“孔融讓梨”這個故事,我引導孩子們說:“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了,我們要向他學習,做一個懂得禮讓的人,大家說好不好?”
讓我意外的是,下面只有寥寥數(shù)聲說“好”。
這時,有個小男孩站起來說:“陳老師,我不打算向孔融學習,我覺得他做錯了!”
我一聽,感到十分詫異。
男孩略帶質(zhì)疑地說:“孔融是先拿了小梨,然后把大梨讓給哥哥和弟弟,可如果他真的打算讓梨,為什么要先拿梨呢?為什么不最后一個去拿呢?”
我困惑地問:“先拿后拿有關(guān)系嗎?”
“當然有關(guān)系!我覺得他的哥哥弟弟也有可能會讓梨,但因為孔融搶先拿了小梨,他們沒有了表現(xiàn)讓梨的機會。孔融不僅搶走了讓梨的機會,還讓人們產(chǎn)生了一種只有他才會讓梨的錯覺。事實上,他的`哥哥弟弟也有可能會讓梨的。”
說到這里,男孩顯得有些激動,他接著說:“我覺得孔融的做法完全不值得提倡,如果讓哥哥弟弟先拿梨,然后他們剩下什么孔融就吃什么,或許這才算是真正的禮讓。”
我完全怔住了。
客觀地說,這個孩子的解讀是對是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講臺上站了15年,卻從未見過有學生提出與老師不一樣的想法來。這是為什么?或許這個問題的答案,遠比孔融究竟是在“讓梨”還是在“搶機會”更值得我們思考!
孔融讓梨的故事6
一天,我讀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故事之尊老愛幼孔融讓梨的故事,讀完之后一種佩服之情油然而升,僅有四歲的小孩竟這么懂事,他的高尚舉動和優(yōu)秀品德深深教育了我,實在令人印象深刻。簡樸的語句中,洋溢著可貴的尊老愛幼的品質(zhì),蘊藏著其中的美德。
現(xiàn)實的我與孔融比起來真是有點羞愧,一件慚愧的事又在腦海中飄蕩著,那事發(fā)生在我五歲的時候,一天弟弟正在津津有味地看動畫片,我看看動畫片又看看鐘表說:“糟糕”電視劇大結(jié)局忘看了,我立即拿起遙控器換了臺,弟弟一下子變了臉色,跑來給我爭吵。吵鬧聲驚動了媽媽,媽媽了解情況后,就說:麟麟,做哥哥的讓著點弟弟,而且弟弟是先看的,你不能換個房間看嗎?我說:“就不!”聽話媽媽叫!我瞪了媽媽一眼就氣沖沖地回了房間。到了晚上媽媽看電視,我刻意在電視機前左右擺動,媽媽叫我別擋著,我假裝沒聽見,最后媽媽什么也沒說出去了。看了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又想起了這件令人后悔的事,我恨透了自己真對不起媽媽又沒讓著弟弟,現(xiàn)在我明白了,不管做什么事要先人后己,尊老愛幼。
讀完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首先我們做什么要尊重別人,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同時也要謙讓別人,做到先人后己,自己的收獲才會更多更豐富。謙讓,是一種美德,有時尊重,是一種寬容,是一種貢獻,是一種能化解人與人之間矛盾的救濟藥。學會謙讓,做到謙讓,那么,你就會享受到人際關(guān)系和諧的快樂。
孔融讓梨的故事7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jié),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孔融小時候,不僅學習勤奮,而且善于思考。父親外出拜客總是帶著他去。10歲那年,他隨父親來到洛陽。正逢洛陽太守李膺大府內(nèi)走。這時守門人忙把拉,問道:“你是哪家小孩,到一邊玩去!”孔融嚴肅地回答說:“請你們進去通報,山東孔融來訪。”守門人見他一本正經(jīng),也不知是什么來頭?笑著問:“小公子,可有紅貼?”孔融說:“我家和你家主人世代交往,又有師生之誼,無需紅貼,只管通報。”守門人怕慢待貴客,只好進去通報。這時李膺正和許多文人雅士交談,聽了通報,一時想不起這位孔融和自己家庭是什么關(guān)系,只好哈哈:“請進!”小孔融興沖沖走進大廳,一邊向主人問候,一邊拱手招呼各位來賓,態(tài)度不亢不卑。李膺一邊讓座,一邊打量著這位俊才少年,心里好生奇怪:這小孩從未見過面,而他為何自稱通家呢?于是,李膺問道:“小公子,你說我們兩家世代交情,我怎么想不起來啊!”孔融微笑著說:“500年前孔子曾經(jīng)問禮于老子,孔子姓孔,老子姓李,說明孔、李兩家500年就有師生之誼。今你姓李,我姓孔,也是師生關(guān)系,我們兩家不是累世通家嗎!”
孔融語出驚人,在座客人無不暗暗稱奇。太守李膺不禁哈哈大笑起來:“小公子真神童也。”唯有太中大夫陳韙不以為然,冷冷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后未必有作為。”面對挑戰(zhàn),孔融笑著說:“這樣說來,先生小時候一定很聰明。”這一巧妙對答,弄得陳韙面紅耳赤無言回對,暗暗坐在一旁生氣。孔融則目不斜視,裝著大人模樣,一本正經(jīng)地喝著茶,引得眾人哈哈大笑。
孔融讓梨的故事8
孔融讓梨是中國千百年來流傳的一個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國古代東漢末文學家孔融的真實故事,教育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三字經(jīng)》中“融四歲,能讓梨”即出于此。
原文: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于壽臺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意思是: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夸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并且懂得禮節(jié),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后十分驚喜。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并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融于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孔融讓梨的故事9
活動目標:
1、通過欣賞故事理解故事內(nèi)容,懂得謙讓的道理。
2、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
3、通過語言表達和動作相結(jié)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領(lǐng)會故事蘊含的寓意和哲理。
5、引導幼兒在故事和游戲中學習,感悟生活。
活動準備:
食物兩只梨子、VCD動畫
活動過程:
一、出示孔融畫面,引出內(nèi)容
師:這是個古代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叫孔融,和你們一樣大,也是四歲,孔融給小朋友還帶來梨子呢!你想吃哪一只梨?(出示梨子)
二、聽故事“孔融讓梨”
師:想知道孔融挑了哪一只梨嗎?我們一起來聽個故事吧!(師講故事一遍)
提問:孔融挑了哪只梨?他為什么不拿大的,拿個小的呢?(幼兒自由回答)
三、看VCD動畫一遍 提問:孔融為什么不拿大的`,拿個小的呢?(讓幼兒學說孔融的回答)
爸爸是怎么夸獎他的?(讓幼兒學做爸爸做夸獎的動作)
老師小結(jié):孔融才四歲,就知道把好的留給別人,所以大家都夸他是個好孩子。你們是好孩子嗎?現(xiàn)在請你來挑梨,你挑哪個呢?為什么?再請幼兒自由挑選。
四、遷移經(jīng)驗
提問:在幼兒園、家里你們還遇到哪些事要互相謙讓的呢?(幼兒自由討論回答)結(jié)束。
活動反思:
經(jīng)常說禮貌用語是一種好習慣好的修養(yǎng),同樣學會謙讓也是人類一種特有的美德,故事《孔融讓梨》讓幼兒通過簡單的故事理解,深刻地體驗到謙讓這種美德,在討論中幼兒很清楚地明白了什么叫謙讓,什么時候該謙讓,設(shè)置情景,遷移感情的討論中很多幼兒都談到自己平時都是很以自我為中心的,但是在聽了故事以后自己要向孔融學習,學習謙讓,本次活動幼兒的發(fā)言討論都很積極。
孔融讓梨的故事10
謙讓是我國傳統(tǒng)的禮儀。
前不久,我看了一篇〈孔融讓梨〉的故事,主要講:孔融,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語。孔融4歲時,一日,父親給他和他的哥哥買了一些香梨,父親給他了一個最大的香梨,可是,他卻拿了一。最小的香梨,父親看了非常驚喜、高興。
記得有一次,我和姐姐上街去玩,我們乘上了車,坐到了位子上,第2站,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上車了,老奶奶沒有位子,只能站著,第3站,一些人下車了,老奶奶剛要坐下,一群年輕人跑過來,把老奶奶推開,自己坐下,老奶奶差點兒摔倒,看到著一幕,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拉了拉姐姐的衣角,輕輕地說道:“姐姐把我們的位子,讓給那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奶奶,你看她沒有位子坐,多可憐呀!”“妹妹難道你想站著,不想坐著嗎?”姐姐疑惑的問道“不是的,姐姐你想呀!孔融4歲能讓梨,我現(xiàn)在是10歲,你現(xiàn)在16歲,難道我們這些都不懂嗎?我們把座位讓給老奶奶!這樣也算助人為樂呀!”我認真地說道。“妹妹,妹妹你說的'太有理了,讓我實在太佩服了,那我們現(xiàn)在就開始讓座吧!”“OK。”我回答到,說著我把老奶奶攙扶了過來,又讓老奶奶坐下,老奶奶笑瞇瞇地連聲說:“謝謝,謝謝呀!”。“沒什么這是我應該做的。”我站著,偷偷的看著老奶奶,老奶奶舒服的做在凳子上,我偷偷地笑了。
孔融4歲都會讓梨了,作為我們一定要向孔融學習,做一個學會謙讓的小學生!
孔融讓梨的故事11
我和小班的老師組織了一次大帶小活動,小班的幼兒來我們大班參觀我們的區(qū)域活動,我們把大班和小班的幼兒合在一起分了6個組,每個組10個人(小班和大班各5個),讓大班的小朋友帶著小班的小朋友玩,在區(qū)角活動里面我仔細觀察他們的表現(xiàn),他們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合作,主要的是大班的會謙讓小班的幼兒,劉福源對著所有的小朋友說“我們要學會分享,大家一起玩”。
快樂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區(qū)域活動結(jié)束了,生活老師拿來了蘋果,我請大班的值日生來為班上所有的幼兒發(fā)放水果,他們的做法讓我很欣慰,他們首先是給小班的小朋友發(fā)的,才是給自己班的小朋友發(fā)的,水果發(fā)完了,這時又來了一名幼兒,可是水果卻沒有了,我還在想該怎么給小朋友說誰愿意拿自己的水果和這個小班的小朋友分,老師,一名幼兒邊跑過來邊喊我,她走到我身邊把蘋果拿給我說“老師把我的蘋果拿給小弟弟吃吧!我也要學孔融讓梨,我和小班的老師都很吃驚,我說“劉福源你把蘋果給小弟弟吃了,你怎么辦?你就沒有吃的呢”她笑著說“沒關(guān)系,老師拿給小弟弟吃吧!我是姐姐應該讓給他吃,你不是經(jīng)常講小朋友之間要學會分享,你還給我們講過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們要學孔融嗎?所以我現(xiàn)在也要學孔融,雖然我讓的不是梨,是蘋果,但是我希望我就是孔融”,她的話把我和小班的老師逗笑了,我高興的`在她的臉頰上親了一下,說寶貝你很棒!你現(xiàn)在就是孔融,我要給你掌聲,說完話后我和小班的老師都送給她掌聲,她開心的把蘋果拿給小班的小朋友說弟弟來你吃吧!你是弟弟,我是姐姐,我讓給你吃。
孔融讓梨這個故事還是我上半學期講過,沒想到現(xiàn)在她還記得,我沒有想到一個小故事對她的影響這么大,在今后的教學當中我要多講一些對幼兒有啟發(fā)的故事,讓孔融讓梨的故事一直流傳下去。
孔融讓梨的故事12
〔原文〕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譯文〕作為兄長要善待弟弟,作為弟弟要尊敬兄長,兄弟之間和睦相處,這也是對父母的一處孝順。與人相處時把財物看得很輕,哪里還會產(chǎn)生怨恨呢?與人說話時做到互相忍讓,憤恨自然就消失了。
〔故事〕孔融讓梨
漢朝時,有個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來了一個什么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見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就故意問孔融說:“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兒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不是還有個弟弟呢,他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孔融講得多好啊。父親聽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孔融才四歲,就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稱贊他。
孔融讓梨的故事13
東漢魯國,有個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也十分懂事。孔融還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兄弟七人相處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媽媽買來許多梨,一盤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們讓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盤子中的梨,發(fā)現(xiàn)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揀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爸爸看見孔融的行為,心里很高興,心想:別看這孩子剛剛四歲,卻懂得應當把好的東西留給別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問孔融:"盤子里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當拿個最小的,大的應當留給哥哥吃。'
爸爸之后問道:"你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照你這么說,他應當拿最小的一個才對呀?'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當把大的留給小弟弟吃。'
爸爸聽他這么說,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個好孩子,以后必須會很有出息。' 孔融讓梨故事讓我明白了:我們從小就要向孔融學習,養(yǎng)成尊老愛幼的習慣,也告訴人們,要互相忍讓,不要只想自我,不想別人。
孔融讓梨的故事14
漢朝時,有個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聰明。孔融有五個哥哥,一個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孔融先拿。你猜,孔融拿來了一個什么樣的梨?他不挑好的,不見揀大的,只拿了一個最小的。爸爸看見了,心里很高興:別看這孩子才四歲,還真懂事。
就故意問孔融說:“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兒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父親又問他:“你不是還有個弟弟呢,他不是比你還要小嗎?”孔融說:“我比弟弟大,孔融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你看,講得多好啊。父親聽了,好孩哈哈大笑:“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教育意義:
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凡事應該懂得謙讓的禮儀。這些都是年幼時就應該知道的道德常識。古人對道德常識非常重視。道德常識是啟蒙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融于日常生活、學習的方方面面。
孔融讓梨的故事15
孔融小時候,他聰明、求知欲強、思維敏捷、用詞聰明。大家都稱贊他是個奇怪的孩子。當他4歲時,他能背誦許多詩歌和詩句,懂得禮儀。他的`父母非常愛他。
有一天,我父親買了一些梨,專門為孔融摘了最大的一個。孔融搖搖頭,挑了最小的一個說:“我是最小的。我應該吃一個小梨。把你的梨給我哥哥。”“我父親非常驚訝。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曲阜,并一直流傳下來。這已經(jīng)成為許多家長教育孩子的好榜樣。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孔融讓梨故事03-29
孔融讓梨的故事05-30
孔融讓梨的故事03-09
孔融讓梨的故事13篇【精華】03-10
(精華)孔融讓梨的故事13篇03-10
(精品)孔融讓梨的故事21篇03-14
孔融讓梨的故事集錦[15篇]06-02
孔融讓梨的故事優(yōu)選(19篇)06-02
孔融讓梨的故事15篇【推薦】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