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說課稿匯總四篇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說課稿 篇1
總體設想:
我上這課的設想是想通過對中外兩篇《最后一課》的比較學習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互助探究的習慣與能力,并嘗試把課本教學與讀本教學結合起來、把課文教學與寫作教學結合起來,既給同學自主思維的空間,也給他們實際動手寫作的空間。所以我的這課應該重點在探究學習與寫作上。是通過課堂上自主的探究與寫作訓練,讓學生把在課文學習中學到的知識即使的轉化為真正屬于他們自己的能力。
具體實施:
首先,我平時就要求同學養成自己查資料的好習慣。
所謂自主學習就要求老師不能包辦代替,我針對同學第一學期查資料時不懂分類歸納的情況,本學期要求學生自己對查詢的資料進行分類歸納整理,我想這樣的能力學習應該是自主學習的一種體現,也應該能讓他們終身受益。這一課時雖然沒有在課堂上檢查,可是學生的筆記本都已經完成了。
其次,《最后一課》是篇老課文,知識重點主要在主題把握以及選材和人物描寫技巧上。
主題的把握非常容易,不必在課堂上花很多時間,所以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選材和人物描寫技巧的分析與訓練上。我選擇鄭振鐸的《最后一課》進行比較學習,是因為這也是一篇寫人記事的文章,可以讓學生結合都德的《最后一課》體會寫人記事文章的一些基本的要求。而且我想讀本的文章大多文學性很強,有的家長反映以前讀本似乎沒有什么用,其實是大有用途的。我從本學期開學起就要求同學按我的要求每天堅持讀讀本,一周寫一篇讀書筆記,可以寫單篇的,也可以和讀本上的其他文章或者課文比較起來寫,我也堅持收上來批閱,所以學生們對比較學習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再進行比較閱讀式的探究分析也應該不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再次,初一同學剛從小學上來不久,還不是很會寫記事寫人的文章,我想借助這兩篇文章學到的東西,讓學生初步學習寫人記事的一些最基本的技巧。
之所以采用當堂口頭片段作文的形式,是因為其短小精悍,針對性強,可以讓學生當即看到訓練的效果,增強他們的成就感,而成就感在語文學習中是比較難體會到的。最后的作文作業是當堂訓練的加強,是努力使每個同學都可以得到充分而有成效的訓練。
最后,談一下我給學生記的是加分。
我們學期結束都會給同學們一個總評分數,其中相當的分值是平時成績。除了規定的練習作業等情況記載以外,我還留了些分值,作為平時同學自主學習的獎勵。在查資料、質疑、以及課堂最后的一些拓展訓練時給他們加分,以資獎勵。這很能調動同學的積極性和學習的興趣,而這些東西應該是同學身上最寶貴的,我們老師也是最應該保護的。
自我評價:
我覺得這堂課基本實現了我的教學目的。既調動同學學習的興趣,鍛煉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也讓同學的寫作能力在課文探究的同時得以提高。基本做到了讓同學自主學習并真正有所收獲。請各位專家同行給予批評指正。
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本課選自人音社小學音樂第八冊第六課《風景如畫》中欣賞課《森林的歌聲》。森林的歌聲通過音樂向學生展現了一幅美麗的叢林畫卷,通過參與音樂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美,音樂的美。
二、 說學生
四年八冊的學生已經快要進入五年級,他們的思維更加活躍,同事具有一等的邏輯性,孩子們喜歡創造,喜歡探索,喜歡通過活動獲得感知。
三、 說教法
在整個欣賞過程里面均應用奧爾夫教學理念,并引入國家教育部推廣的兒童音樂劇進課堂理念。用參與法、游戲法、小組合作法、律動法、多媒體情景創設等。
四、 說學法
小組合作法、游戲法、參與法等
五、 說教學準備
交互式電子白板、PPT、音樂編輯軟件,鋼琴等
六、 說教學目標
1、能從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節奏的變化,并能參與音樂表演、具有一定編創能力。
2、在欣賞過程中,用圖譜的方法區分音樂主題,理解曲式結構。
3、通過樂曲欣賞感受音樂美、自然美。
七、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參與音樂表演、區分曲式結構
教學難點:區分曲式結構
措施:借助交互式電子白板、PPT、音樂編輯軟件等現代教學設備,通過音樂游戲讓學生參與到音樂中,從而解決難點問題,將重點問題輕松解決。
八、說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師生問好
(二)導入
創設置身森林的情景,在這個神秘的森林中住著王子和公主兄妹。讓學生在穿越森林尋找公主王子的游戲中參與音樂、感受音樂。
教師語言描述一片神秘的森林,學生閉上眼睛想象是什么樣子。2、教師用蛙鳴筒敲擊節奏,學生隨節奏走進所創設的森林情景中。
此時,交互式電子白板中PPT播放森林圖片,使用PPT激光演示筆播放音樂,記形象,又方便快捷,擺脫鍵盤鼠標的束縛。 這樣設計
1、培養學生想象力。2、讓學生感受音樂的穩定拍、并訓練學生自我空間感。
(三)感受音樂
1、初聽引子部分
要求學生隨音樂節拍和情緒律動,感知音樂,讓學生初步感知音樂 。此時交互式電子白板中PPT播放森林圖片,使用PPT激光演示筆播放音樂,記形象,又方便快捷,擺脫鍵盤鼠標的束縛。感受A主題
2、初聽A主題(森林中游戲)
隨教師用小跳步進行游戲,讓學生感知音樂穩定節拍。課件播放音樂
3、復聽A主題
由學生自己創編游戲,發揮學生編創能力。課件播放音樂。
4、感受B主題(森林中的舞蹈)
創設森林中有王子和公主,他們喜歡跳舞,在見到他之前,排練出一個舞蹈與他們共舞的情景,通過舞蹈熟悉樂句。、在律動中輕松感受樂句這一音樂元素。同事融入舞蹈元素,讓學生更加關注音樂,更形象感受樂句變化。
5、感受C主題(森林采花)
a、初聽C主題
創設森林中菜花獻給公主王子的情景,讓學生感受高音6這一音樂元素,并能應用到律動中。學生在圍城圈行走在高音A時做采花動作,教師用三角鐵進行引導
b、復聽C主題
學生離開教師三角鐵引導在高音A出做采花的動作。讓學生能準確感受高音A的出現,提高學生音樂聽力。
(四)、完整聆聽、參與音樂
1、完整初聽
a、學生隨教師用圖形記錄樂段變化
初聽時出示圖形譜,設問共用了幾種符號記錄音樂,教師為主題音樂取名ABC,聆聽時用手律動區分不同主題音樂。這樣可以讓學生形象直觀地準確區分主題音樂,通過聆聽樂曲中有誰的叫聲更加激發學生的聆聽欲望。在這個環節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與PPT動畫功能結合,讓圖形譜的符號隨音樂節拍而出現,更加直觀,更加生動,極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b、揭示課題
教師通過設問,讓學生說說在初次完整聆聽音樂時聽到的叫聲。讓學生學生猜樂曲名稱,讓后教師揭示課題,簡要介紹樂曲創作的背景。讓學生更加想了解樂曲并積極參與到音樂欣賞活動中,提高課堂效益。
2、 處理主題音樂
教師出示主題音樂色塊樂譜,讓學生辨別具體那條個主題音樂。
2、再次聆聽不同色塊的題音樂,設問用的是什么樂器演奏。
3、用唱名演唱色塊中的主題音樂。
4、引導學生了解主題音樂中的音樂元素(穩定拍、樂句、高低八度、高音 la),
3、完整聆聽,區分曲式結構
用之前的律動引導,交互式電子形象出示圖形譜予以輔助,要求學生根據不同音樂主題不同活動進行律動,并記清音樂主題出現的順序。設問什么地方沒有用符號標記。講解回旋曲:式引子ABABCA尾奏。這樣可以更加形象幫助學生區分曲式結構,輕松解決重點、難點。通過圖式直觀展示讓學生輕松掌握回旋曲式這一音樂知識。
4、參與表演音樂
學生用教師創設的故事情節進行音樂表演,檢驗對音樂主題的掌握情況,通過音樂表演,讓學生的學習注意曲線保持在高位,同時輕松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音樂主題及曲式結構。
(五)拓展創編
1、學生分組對三個主題進行全新排列出自己的回旋曲,并取名,教師用音樂制作軟件為她組合
2、學生對自己重新組合的音樂進行創編表演
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全體參與到音樂創作中。同時鞏固回旋曲式這一知識點。
謝謝大家,以上就是我設計的欣賞課《森林的'歌聲》。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一只梅花鹿》是西師版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單元的選文是一些引人思考的故事。有教會我們“應該有自己的主見”的《父子騎驢》;有教會我們要“正確認識自己”的《一只梅花鹿》;有讓我們知道“不同作法有不同結果”的《三袋麥子》;還有教會我們堅韌、清白做人的古詩《竹石》;以及教會我們要控制自己情緒,不亂發脾氣的《釘子》。這些故事充滿思維,飽含哲理。不僅僅是人生的智慧,而且也是人生的修養。學生們在學習這些故事中受到啟發,受到教育。學習用辨證的觀點認識事物,學會思考與選擇,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與思想覺悟。《一只梅花鹿》選自《伊索寓言》,主要講述了年輕漂亮的一只梅花鹿,開始只喜歡漂亮的皮毛和美麗的角,而抱怨干巴的腿,等到獅子追來的時候,美麗的鹿角差點要的它的命,而難看的腿卻讓它死里逃生。它處于由知識的學習向知識的運用轉化的過渡位置,因此,它是本單元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中的一步棋子,是從掌握知識逐步向能力轉換的一架橋梁。
2、教學目標: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能認識課后的生字并正確書寫。
(2)、懂得認識事物不能只注重外表,更要講求實用的道理。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3、教學重點、難點
讀懂課文內容,了解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為突破教學難點,讓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可采用以下方式來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1)圖文結合,理解詞意。(2)聽錄音朗讀課文。
(3)借助情境,動畫演示梅花鹿的情緒變化的過程。
二、說教法
根據寓言故事的特點及本課的語言特色,教學中,以梅花鹿的情緒變化為線索,以讀代講,以讀促學,讓學生在讀中悟情明理。引導自由閱讀,自由表達,打好自主學習語文的基礎。再有,中年級學生喜歡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為貼近學生實際,可采用多煤體、錄音、動片演示等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依據新課標的精神,我運用了談話法、對比法、表演法、實踐法等教學方法,激勵學生全面參與,主動學習,培養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說學法
這個世界象一個萬花筒,豐富多彩,變幻無窮。孩子們用他們那雙明亮的眼睛好奇地注視著這一切,他們覺得新鮮、新奇,也充滿了許多疑問。童心看世界,有童心的理解。這個世界充滿了智慧。我們不但要讓孩子們保持水晶一般純潔的心,還要教給他們許多人生的智慧,做人的道理,讓他們變得更聰明、更可愛。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為
“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做到事半功倍。學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課時,指導學生自由選用“讀、說、背、演”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做實驗等學習方法,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的最高境界,在閱讀習慣方面,著重培養學生解疑閱讀,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四、說過程
圍繞教學目標,緊扣新課標和教材,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思想,體現以讀為本,以讀促學教學方法,注重看、聽、說、讀、練的教學思想,可安排兩個課時完成。下面具體說第二課時中的閱讀指導:
(一)復習引如,鞏固生字詞語。
(二)激趣導新。課件展示(配上音樂的課文朗讀)。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朗讀的方法。
(三)指導朗讀,品析重點,感悟明理。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 是閱讀教學永恒的主題。“以讀為本,以讀促悟”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理念。“讀”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大聲地誦讀,有感情地表演讀,輕聲地讀,默默地讀,邊讀邊想,這都是讀。在語文課堂上,我們不光要提倡“書聲瑯瑯”,也要提倡“靜思默想”。《新課標》中也明確提出了“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讓學生逐步學會閱讀、略讀、和瀏覽。”這段話清楚地指出了閱讀教學的指導思路。
在《一只梅花鹿》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語言特色,緊扣文本內容,對讀進行了系統的指導。
一只年輕漂亮的梅花鹿在小溪邊發現了自己的美麗倒影,深深地陶醉了。“嗬,這身栗紅色皮衣油亮油亮的,上面的斑點雪白雪白的,這一定是世界上最好看的外套了!我的身段那么勻稱,簡直可以做模特兒啦!”“ 嘿,我的角精美別致,好像美麗的珊瑚!如果像猴子那樣頂著一個禿瓢兒,真該羞死了。”“梅花鹿不由自主地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皺起了眉頭:?唉,這四條腿真是美中不足,太干巴了,那雪花一樣的斑點也少得可憐.要是我的腿更美麗些,我不就可以當個出色的芭蕾舞演員了嗎??”這幾段話真是文中的精華,文字優美,精妙絕倫,令人驚嘆!這段栩栩如生的描寫,猶如親眼看到這么一只得意洋洋、正在炫美的梅花鹿。這段文字特別適合于有感情地表演朗讀。因此,我充分利用了文本的特點,以朗讀為主線,讓孩子們自己讀,自己悟。首先是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次,精讀,讀懂內容,體會梅花鹿的心情,感受梅花鹿的心情。最后,進行表演讀。將梅花鹿夸耀自己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通過朗讀體現出來,把梅花鹿陶醉的樣兒和看到干巴難看的腿時沒精打采的樣兒表演出來,達到故事角色與自己融為一體的目的。
在梅花鹿心情沮喪的時刻,他遇到了一頭兇猛的大獅子。在緊張的時刻,如何才能逃脫獅子的魔掌呢?此時此刻,我們的心繃得緊緊的,似乎也在為梅花鹿的命運擔心。這時,就不適宜朗讀了。我選擇了讓學生默讀的方法。讓學生邊讀邊想象,調動起個人的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從不同的角度對文本進行不同的詮釋,不同的解讀,產生自己獨特的體驗,這樣才能深入地走進語言文字描繪的境界中,入境悟情,積蓄豐富的談資。唯有這樣,才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在閱讀教學中,既要感情地朗讀,體會真情,感悟美文,獲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動聽悅耳的聽覺效果;又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想象的天地,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讓我們的語文課堂既擁有高昂的情緒,熱鬧的氣氛,又擁有寧靜的氛圍,用孩子們思維碰撞的火花點燃閱讀教學的燎原天空。
五、說練習
積累和運用是新課標強調的又一重要內容,在這個環節中,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精心設計練習,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
(1)學生聽老師范讀,聽學生朗讀,在聽中感悟語言;
(2)動畫演示小梅花鹿情感的變化,抓重點詞讓學生練說。
(3)個別讀、齊讀、小組讀、分角色讀、比賽讀、引讀等形式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4)改寫課文結尾,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
創設情景:梅花鹿離開了長滿灌木叢的樹林,來到了原野上。在空曠的原野中,梅花鹿再次遇見了獅子…...
引導:梅花鹿這時要靠什么才能脫險?那么,這時,梅花鹿還會不會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你們好。
我是哈爾濱市繼紅小學的科學教師,孫傳剛。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的第二課《水和食用油的比較》。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準備”、“教學設計”這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教材分析】
1、單元分析
《空氣和水》一共有7課,《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較》《誰流得更快一些》《比較水的多少》《我們周圍的空氣》《空氣占據空間嗎》《空氣有重量嗎》。這一單元是以水為主要線索,用感觀和實驗的方法觀察水和空氣,觀察方法引領觀察內容,以比較為手段,以維恩圖為促進概念轉化的方法,形成關于液體、氣體的概念。
2、課程分析
本課讓學生對水和食用油進行有意義的對比研究。學生將從多個側面(如顏色、氣味、粘稠度、密度、表面張力等)認識到水和其他液體的不同之處,同時對它們的相同點進行概括提升,比如液體具有流動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狀。本課在單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使學生們學會用比較的方法去觀察,去實驗。為下面研究水和空氣的對比做了很好鋪墊。
3、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對周圍一些常見的物體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但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實踐能力、表達能力不強。雖然學生通過學習對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知道了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點,但對它們本質的區別認識是模糊的。這些都是要在本節課及今后的教學中予以培養、鍛煉、提高及澄清的。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粘稠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2.過程與方法
運用不同感官和實驗的方法仔細觀察比較水和油;用維恩圖記錄比較的結果,并進行分析和交流。
3.情感、態度、價值觀
愿意與他人合作,樂于交流尊重事實、重視證據。
【教學準備】
2只試管,1只裝水,1只裝油。玻璃片,1只空試管,2只滴管(標記上1號,2號),面巾紙,試管架等。
【教學設計】
活動分析:
本課主要進行五個活動。
一是利用感官直接觀察比較水和食用油;
二是比較它們的浸潤和液滴形狀;
三是比較水和油的輕重。
四是比較水和油的沉浮情況。
五是觀察液體具有的共同點沒有固定的形狀。
其實五個活動既是穿插的開展又是在有序的滲透。因為在比較的過程中,既是在不同中找相同,又是在相同中找不同。
一、導入
師:同學們,看看桌子上老師給同學們準備了什么材料?
預設:試管,水,食用油,滴管,面巾紙,試管架。
師:這節課我們就比較水和食用油,關于水和油,同學們想想有哪些不同?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1、認識實驗用具。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
2、引出本課的主題。(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3、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
二、主要活動
活動一、利用感官觀察比較水和食用油
1.確定方法:比較水和食用油可以用哪些方法呢?
預設1:看,聽,摸,聞,嘗。
預設2:教師追問:嘗的方法合適嗎?為什么?
策略2:嘗是不衛生的,不安全的。不合適。
2.確定記錄的方式:維恩圖。
3.觀察活動。
教師引導:
方法引領觀察的內容。教師巡視與學生們交流觀察方法具體如何實施和所能觀察到的內容。
4.小組匯報。
預設1:顏色和透明度混淆是一回事。
策略1:教師出示同一種顏色的透明和不透明的物體來糾正學生們的認知。
預設2:水沒有聞到味道,油聞到味道了。
策略2:聞的方法知道的是氣味,味道是通過嘗的方法知道的。
本環節達到目的:使學生們通過感官觀察能夠比較出水和食用油的相同和不同,并且能夠用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注重觀察方法的科學性。并能夠通過比較的方法把維恩圖進行完善。學會了在不同當找相同的方法。
活動二、觀察浸潤現象、比較液滴形狀。
1.引入:同學們,在剛才搖晃試管聽聲音的時候,有人把水和油灑出來了嗎?拿面巾紙擦擦看到了什么現象?
預設:進到紙里面去了。
目的:學生們很難直接說觀察浸潤的現象,通過前面活動的引導,可以使學生們意識到自己看到的就是浸潤現象。而且可以起到過度的作用,過度既不死板又可以激發學生們主動探究的盡頭。
2.液滴的比較觀察。
再次過度:有水和油進不去的材料嗎?引出玻璃片。
教師講解實驗要求:
把玻璃片放在桌面上,拿1號滴管取一滴水,2號滴管取一滴油分別滴在玻璃片上,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水滴和油滴,不要把水和油滴到一起。
教師應考慮引導學生如何使用滴管,如何取水滴和油滴,如何觀察形狀,從哪個角度觀察等方面的問題。
目的:培養學生們規范的實驗的能力和如何仔細觀察的好習慣。
3.匯報并畫出水滴,油滴的形狀。
預設1:水滴比油滴高,水滴圓形,油滴發癟。
活動三:比較水和油的輕重的方法。
1.怎么比較水和油的重量呢?
預設1:學生說不出比較水和油的輕重方面。
策略1:教師可以引出生活中吃飯時喝湯的時候發現油在上面。水在下面的實際例子。
預設2:學生說出用秤去稱量重量。
策略2:現在沒有稱量的工具。有更簡單的方法嗎?引出混在一起。看誰在上面誰在下面。
2.把水和油倒入空試管進行實驗觀察。
3.匯報現象并進行分析。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培養學生動手的實驗操作技能的能力,使學生能夠仔細在觀察中發現問題,并能夠自己嘗試解釋現象。
活動四、觀察同一物體在水和油中的沉浮情況。
教師演示,并請學生們匯報現象并做以分析。
目的:使學生們感知到水和油都是浮力,但不求全班說出浮力的這個詞。能夠感知沉浮情況就可以。
活動五、觀察它們作為液體的共同特點。
1.教師出示不同形狀的容器裝水和食用油。
2.教師把水和油從一個容器倒入另一個容器中,請學生觀察現象找相同之處。
本環節達到的目的:學生可以觀察到油和水都不能保持固定的形狀,它們的形狀會隨容器的形狀改變而改變。水和油都可以流動。總結水和油相同點。
三、小結以及拓展。
學生總結:請學生們觀察維恩圖來總結水和油的相同和不同。
教師拓展:通過今天學習的比較水和油的方法,也可以應用到生活中去比較其他的液體。
【精選說課稿匯總四篇】相關文章:
小學美術說課稿精選01-19
《奇妙的克隆》說課稿精選12-17
《荔枝》說課稿精選2篇12-17
《節日》說課稿(精選5篇)11-30
《草原》說課稿(精選7篇)12-01
《離騷》說課稿(精選3篇)12-14
赤壁賦說課稿匯總6篇06-03
赤壁賦說課稿匯總8篇03-24
生命生命說課稿(精選15篇)12-07
扁鵲治病說課稿(精選2篇)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