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強》的說課稿范文(通用3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壓強》的說課稿范文(通用3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壓強》的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壓強》是華師大版科學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剛學習過的力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是學習了重力、摩擦力后對另一類力的學習遷移,是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系后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這一課著重學習的壓強是整個單元的基礎,也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
2.教材結構分析: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力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力,壓強知識的求知欲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比較了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
3.教學目標:
a、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知道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
②知道壓強的單位,知道1Pa的含義
③理解壓強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b、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觀察生活中各種跟壓力,壓強有關的現象,了解對比是提高科學思維的基本方法。
②通過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經歷探究的主要環節,通過探究實驗、觀察實驗現象,采集實驗數據,獲得對壓強比較深入的了解,初步學習使用控制變量法,有一定的實驗能力。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經歷觀察、實驗及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②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對壓力壓強基本知識理解的感性認識,為深入理解和應用這些知識打基礎。
③通過探究性科學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培養學生對參與科學學習活動的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4.教學的重、難點:教學重點:設計探究實驗分析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壓強的概念、單位、公式.教學難點:壓力大小及方向的分析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5.教學用具:壓力小桌、小木板、海綿、鉤碼、鐵塊,鉛筆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具備的前置認知基礎:學生在前一章書中學習了力學的初步知識,有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
2.學生已具備的前置技能基礎:學生通過一年多的科學學習過程,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對探究的七個要素:提出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操作驗證,分析結論,總結評價都不陌生。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
3.學生的思維障礙學生前置知識的干擾,學生以為壓力一定就是重力產生的,會對壓力的正確理解造成困擾。
三、教法、學法:
1.教法:依據新課標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探究式學習的教育理念。本課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學法,讓學生教師引導下,通過自主探究來發現自然規律。
2.學法:根據以上教法及學生實際,本節課主要采用的學法為:
(1)學會實驗探究的方法,能用控制變量法來設計實驗方案。
(2)學會自主選擇器材,體驗探究。
(3)學會從實驗結果的分析,歸納中得出結論。
(4)學會把探索到的知識加以應用,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
四、教學過程:
1.通過小資料,創設情景,引入新課。大家根據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是什么原因使玻璃管壓成了粉末呢?(本問題,在新課結束前讓學生討論,以達到學以致用,前后呼應。)
2.壓力的教學教材沒有給壓力一個明確的定義,但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壓力的作用效果——壓強。我認為還是很有必要讓學生明確什么是壓力。為了借由學生固有知識引出壓力的概念,由多媒體課件出示三種物體對支持面的有沒有作用力,分析下圖中的幾個力,它們是怎樣產生的?分別作用在物體的哪個位置?方向如何?并進一步擴展,加深理解。通過多媒體把上面的例子展示,并總結出共性:一、壓力作用在兩物體接觸面;二、壓力的方向與受力面垂直,從而給出壓力概念。
3.壓強的教學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活動,比較了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①建立問題:提出猜想,探究活動的關鍵在于讓學生的質疑并提出猜想,而學生猜想應建立在已有經驗上,是有所依據的。為了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設計了二個小實驗。實驗一:雙手指頂圓珠筆筆尖和筆帽實驗二:用手指尖和手掌頂氣球。問:壓力作用的效果一樣嗎?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通過二個實驗,讓學生有所依據地提出合理猜想,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②設計實驗先讓學生明確在多個因素影響物理量變化時,應采用的研究方法——控制變量法。提示學生如何控制物理量設計實驗(把學生們的設計思路用多媒體展示)。因本節的探究性學習活動,實驗操作方便,規律性強,結論容易獲得。所以,為了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我給每小組準備如下的器材:海棉、壓力小桌、鉤碼、鐵塊。讓學生自主選擇實驗器材進行探究,學生實驗填寫的表格。
(1)、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猜想1: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有關猜想2:壓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___________有關探究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的關系,實驗次數,壓力大小,小桌陷入海綿中的情況。
(2)、實驗結果
(1)、當受力面積相同時,_______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2)、當壓力相同時,___________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
(3)、結論: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實驗展示,由學生們的探究結論,經由老師總結: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壓力時,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相同受力面積時,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
4.壓強的計算公式: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么如何來比較壓力作用效果呢?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從而得出壓強的定義。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難點。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采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說明其物理意義。接著列舉實例對帕這一單位的大小形成具體概念。
5.壓強知識的應用了解壓強知識的應用,將它聯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學生對壓強意義的理解。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受力越大,壓強越大,老師介紹每一物體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限度,超過這一限度,物體就會損壞,如:磚能承受的壓強6×106pa,松木是5×106pa,花崗巖(120-260)×106pa。根據一些已知條件比較芭蕾舞演員與大象對地面的壓力分別為多少?比較芭蕾舞演員足尖對舞臺的壓強和大象對地面的壓強,哪個大?
四、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分析引入新課時設置的問題,首尾呼應,渾然一體,使人感到本節設計有一種圖融的美。最后根據板書對本課時主要內容進行小結,并評價課堂中學生所進行的探究。
《壓強》的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本節內容的地位與作用壓強是生活和生產中應用廣泛的一個概念,但學生比較陌生。本節教材主要建立在前面剛學習過的力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是學習了重力、摩擦力后對另一類力的學習遷移,是學習了物體運動狀態的改變和力的關系后對力的另一類作用效果的具體分析。壓強是整個單元的基礎,也是學好液體壓強、大氣壓強和浮力的重要保證。教材從展示自然界有關壓強的現象開始,通過觀察現象,提出問題,激發了學生對壓強知識的`求知欲和進行探究活動的興趣,通過學生的探究活動,比較了解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對壓強形成概念。在理解壓強概念的基礎上,通過了解生活實例,歸納出改變壓強的方法,進行有關計算。
2、教學目標課標要求通過實驗探究,學習壓強的概念。能用壓強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本節課主要是以實驗為基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知欲,并通過實驗探究來加深對壓力、壓強的理解。有關計算和增大減小壓強,安排到下一課時進行。
因此我確定教學目標為:
a、知識與技能目標①知道壓力的概念,理解壓強的概念,理解壓強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
②了解壓強公式中各個物理量的名稱、單位及符號。
b、過程與方法目標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關?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體驗、觀察實驗現象以獲得對壓強的了解。在此過程中學習應用控制變量法。
c、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①通過參加探究性實驗的活動,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的自信心。
3、教學的重、難點:
由于壓強的概念貫穿全章,起統領全章的作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壓強概念的理解,而且培養了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所以探究壓力作用效果影響因素的實驗為本課的重點。
教學難點:因初中學生的抽象思維不夠,因此,如何通過概括實驗結論而引導出壓強的概念為本課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已經歷了簡單探究實驗的過程,對如何用控制變量法探究自然規律有一定的認識。具備了基本的觀察、分析、歸納能力。但通過實驗現象尋找規律的能力還比較薄弱。因此,教學中應注重學習思維的培養。學生以為壓力一定就是重力產生的,會對壓力的正確理解造成困擾。所以我細化了壓力部分的學習。
三、說教法、學法
教法:根據我縣提倡的問題導學模式的教育形式。我采用先學后教、小組合作、問題導學的教學方法。設計思路立足在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上,讓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教師點拔,達到學習目的。
教具準備:海棉、壓力小桌、一盒鉤碼、氣球、削尖鉛筆
四、說教學過程
1、設計實驗
讓學生自選器材設計實驗,讓學生把他們的設計思路展示出來。這樣的教學設計對于一些基礎較一般,他們會打開課本,學會用海棉、壓力小桌做探究實驗。而對于那些程度好的同學,他們的思維較活躍,探究方法也多。這樣分層次的教學,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在這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通過操作、設計、自覺主動地去挖掘知識,既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
2、壓強知識的應用
將壓強聯系在生活中能加深學生對壓強意義的理解。老師介紹每一物體能承受的壓強都有一定限度,超過這一限度,物體就會損壞,并舉了一些實例。請學生分析哪些事例是需要破壞物體表面(增大壓強)的?而哪些事例中又是要防止物體表面被破壞(減小壓強)的?
3、小結
讓學生板書對本課時的收獲。
4、作業設計
作業1讓各小組學生回去設計“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并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后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作業2下去收集生活中需增大和減小壓強的事例或應用。作業3自學壓強的計算。
《壓強》的說課稿3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壓強》,根據新課標理念,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壓強》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一節的內容,壓強的概念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本章內容的主線,壓力和壓強的知識是對前面學力作用效果的延續,又為后面學習液體壓強做基礎,因此學好本節課內容對全章有重要意義。
(過渡句)一堂成功的課不僅要熟悉教材,還需要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的特點:
二、說學情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并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內容學生之前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過渡句)通過比較知識點間的聯系,以利于后續的應用。因此將教學目標確定為: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壓強以及運用公式進行計算,了解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實驗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學習控制變量法,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及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能力。
(過渡句)本著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壓強的概念、公式以及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難點】
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的實驗過程
五、教學方法
(過渡句)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因此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實驗探究法、談話法、練習題法。
(過渡句)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設計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六、教學過程
首先是導入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圖片:展示兩個體重差不多的人,穿與不穿滑板站在雪上,效果截然不同。再舉出駱駝為什么不會陷進沙里,蚊子口器為什么容易刺破皮膚,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習興趣,引出今天的課題——壓強。(板書)
【設計意圖】正如高爾基說:“好奇是了解的開端和引向認識的途徑。”這樣的問題學生既熟悉又好奇,帶著想知道這是為什么的懸念進入新課,可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
接下來是新課講授環節,也是教學過程的核心。
在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實驗時我將分別演示兩組實驗:(1)在同一塊海綿上放兩個小桌,甲的小桌上什么都不放,在乙的小桌上放一個砝碼;(2)實驗保持與上一次乙實驗相同,丙實驗把小桌反過來放在海綿上,再在小桌上放一個瑪法。
我將引導學生根據兩次實驗的現象總結出壓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關: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和受力面積有關(板書)(壓力相同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受力面積相同時,壓力越大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并說明:上述實驗中用的物理探究方法——控制變量法。
接下來我將說明壓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學中稱之為壓強,定義為:物體所受壓力大小與受力面積之比。并提問由學生根據概念寫出壓強的字母表達式以及單位?根據比值定義法,P=F/S,單位N/m2。我將補充:壓強單位除了N/m2外,還有專有名稱:帕斯卡(Pa),并且1N/m2=1Pa。
【設計意圖】之所以這樣設計是為了讓學生認真觀察實驗,這樣不僅使他們印象深刻,還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同時讓學生知道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物理的基礎,對于不確定的觀點應該通過實驗來驗證。
最后講授如何增大或減小壓強(板書),我通過出示一些生活實例的圖片:推土機的寬鏈條、美工篆刻刀的刀頭、火車上的破窗錘、火車軌道下面鋪設枕木,原因是什么?學生會說出:推土機的鏈條和火車軌下面鋪設的枕木是為了增大受力面積,減小對地面的壓強。篆刻刀和破窗錘是為了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我將總結:當壓力一定時,增大受力面積可以減小壓強;減小受力面積可以增大壓強。
新課講授完接下來是鞏固提高環節:
在這個環節中,我會出示一道練習題,應用壓強公式進行解決:水平桌面上放一本書,書所受的重力為3N,與桌面的接觸面積為5×10-2m2,計算書對桌面的壓強。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的目的在于檢驗學生是否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點,并且通過這個題目也能將本節課知識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相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是小結作業環節:
在小結時,我會結合板書來總結本節課的知識點,在課程結束后給學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識體系。
在作業環節,我會給學生布置這樣一個任務:請同學們回去搜集一些生活中是使用什么方式來增大或減小壓強的事例。
七、板書設計
(過渡句)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我的板書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知識點由易到難的排布,重難點突出,能夠讓學生一目了然抓住本節課的核心。
【《壓強》的說課稿范文(通用3篇)】相關文章:
液體的壓強說課稿11-05
初二物理《壓強》說課稿(通用5篇)12-22
液體的壓強說課稿3篇11-14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說課稿04-26
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說課稿11-05
流體壓強與流速關系說課稿11-04
壓強教學反思04-05
液體壓強公式10-12
朱自清的《春》說課稿范文(通用5篇)04-08
壓強教學設計15篇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