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精選5篇)
作為一名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么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 1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態系統的結構》。接下來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作業布置五個方面對該科進行剖析。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生態系統的結構》是人教版必修三《穩態與環境》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的第一節。本章內容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位于第4、6章內容之間,處于承上啟下的作用,繼于第四章生態系統中生物群體的研究,繼續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并且也要研究生物與環境的研究。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學習了個體、種群、群落這幾個生命系統層次的基礎上對生命系統結構層次中更高層次的剖析。這節課生態系統的組分和營養結構的分析,是銜接生態系統類型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的很好素材,是本章的`重點。食物鏈的寫法和條數更是歷年高考的熱點。
2、學情分析。由于本節內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高二的學生對生態系統的基本內涵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但對于生態系統的判別依據與結構組成的還缺乏深思。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學生應該比較輕松,但也容易產生輕視的念頭,因此,創設情境和引發學生深層次思考便顯得尤為重要。
3、課標考綱要求及教材內容安排。課標和11年考綱都是一類要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兩方面:生態系統的成分、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其中生態系統的成分是重點,食物鏈條數的確定、營養級的確定是難點。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1、場景導入法、小組討論教學法、課件展示直觀教學法、聯系實際的談話法。
2、教學用具:多媒體設備及相關圖片。
學法:自學探究法、歸納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設計思路
聯系生活實際設置情境,并以提問的方式導出新課題→學生觀察濕地生態系統圖解,具體分析討論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學生根據所學設計生態缸,經過小組討論得出各成分的功能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得出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結論→通過視頻分析討論食物鏈與食物網的功能、特點→再次證明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四、說教學過程
㈠聯系實際,導入新課:本節課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本著注重與現實生
活相聯系的指導思想,用學生最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并歸納出各類不同生態系統的共同點。接著提問:生態系統具體又有哪些組成成分等相關問題導出新課。
㈡合作互助—自學探究
1、生態系統的成份。指導學生設計生態缸并小組討論得出生態系統各組分的地位及作用,教師總結,最后指導學生完成生態系統各組分的框架圖和關系圖。師生共同解決問題過程中,共同歸納并輔以多媒體來顯示整個生態系統完整的組成成分知識系統框架圖。注意邏輯推理與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及時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
2、營養結構
觀看視頻讓學生領悟到生物之間吃與被吃的捕食關系引出食物鏈的概念。
指導學生關鍵是弄清兩個問題,一是食物鏈上的各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什么成分,二是食物鏈上的生物處在哪個營養環節。
同時指導學生交流和掌握食物鏈的計算方法。并及時指出注意事項等。
然后請同學們學以致用,改錯鞏固。
接著教師通過講述引出食物網的概念。
以多媒體展示“溫帶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簡圖”,指導學生完成所設置的學案,然后教師加以擴展: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這個渠道,生態系統可以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食物網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種群變化。并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思想意識教育。
最后學有所用,利用本節課所學相關知識,設計生態村的結構成分。
布置反饋習題。
五、說教學反思
1、設置問題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逐層揭示問題的本質,使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有效掌握知識。
2、整個教學過程都讓學生 “動起來”,老師通過設問導入,學生動腦筋構建生態系統的概念圖框架系統,通過討論、修改和補充,讓學生自己更正錯誤,最后歸納總結,全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思考,尋找答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刻,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果。
3、整節課的教學緊扣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聯系,體現生態系統的統一性,為以后的教學打下基礎。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 2
一、教材分析
《生態系統的結構》這部分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3第5章的第一節內容,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結構和食物鏈食物網等主要內容,教材中以池塘生態系統為例,介紹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并總結出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讓學生對生態系統這一概念有個整體的把握。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闡述生態系統中生產者、消費者通過復雜的營養關系形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因此,本節內容是后續學習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江蘇省的高考說明,《生態系統的結構》這一部分內容在高考說明中是A等級,即為了解,所列知識點要能在相對簡單的情境中識別和使用它們。結合學生知識水平,擬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1)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2)理解生態系統四種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關系
(3)掌握營養級的概念以及營養級與食物鏈的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指導學生歸納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分析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培養學生分析綜合和推理的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生態系統各組分的相互關系及食物網,滲透普遍聯系的辯證觀點的教育;通過了解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滲透“人是生態系統中一員”的觀點,從而對學生進行生態觀點的教育。
三、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四種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關系
2.教學難點 食物鏈和食物網中各種生物的關系及其數量變化關系
3、重難點的突破 利用知識填空、判斷舉例、學生板演四中成分的關系,四種成分的判斷,練習來突出重點,利用知識填空,學生歸納總結,教師講解,習題訓練來解決難點。
四、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與教學內容,在課前制定有針對性的復習目標,并要求學生以作業的形式提前復習,教師認真批改。授課中以板書和多媒體課件為輔助手段,采用啟發式、討論式、講練結合等各種教學方法。通過對近幾年與本部分內容相關的高考題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題中如何確立關鍵詞、關鍵點及解題思路,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個系統的認識并加以掌握。
五、學習方法
通過思考、分析、討論、練習等多種學習方法,使學生本身對本部分知識有較好的.掌握,對高考題有個正確的認識,理解高考的重難點及試題的難易程度。
六、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較多,如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等,對于自然生態系統,學生或多或少有些了解,所以,本節內容的學習,可以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來展開。
七、教學過程
1、課前熱身
請據圖回答:
(1)該圖所示成分構成一個 ,陽光是它的
(2)圖中含能量最多的生物類群是 ,處于最高營養級的生物是 。
(3)蛇占有 條食物鏈,占有的營養級有 。
(4)螳螂和黃雀之間存在 關系
(5)若螳螂全部遷走,則黃雀的數量將會 。
(6)動植物尸體是由圖中的 通過 和 這兩種作用分解的。因此該生物在生態系統的 中起著重要作用。
通過一個題目來檢測學生對這部分內容掌握的情況,使學生知道哪里有問題,上課時要認真聽講;也能使老師清楚存在的問題,對于問題能更好的重點講解。
2、知識網絡
3、要點講解和練習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及類型
[P201回扣基礎要點一]學生整理基礎知識,完成[練一練]
二、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P201回扣基礎要點二]學生整理基礎知識,
[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請說明]
1、細菌都是分解者
2、動物都是消費者
3、生產者都是綠色植物
4、植物都是生產者
5、溫度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P202考點突破考點一]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1)生態系統中四種成分的聯系 學生看書記關系圖,后板演,教師分析四中成分的關系
(2)四種成分的判斷 上面一點內容理解透徹的話,這一個知識點就不需要多講解,學生回答就可以了。
[P202對位訓練1、2、3]
三、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P201回扣基礎要點三] 學生整理基礎知識
通過一條食物鏈:草 → 兔 → 狐 →狼 來分析各種生物分別屬于哪種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營養級別,所屬生物類型,營養狀況,內容較簡單,采用學生回答的方式。
最后,學生前后相互說寫食物鏈中需要注意的要點,討論好后,請學生來回答。
[P203對位訓練4、5]
[P203考點突破考點三]食物鏈(網)中各營養級生物數量的變動
舉例分析食物鏈和食物網中生物數量的各種變動情況
[P203對位訓練6、7、8]
最后,回到知識網絡,回顧小結本節課的內容和重難點。
八、作業布置
定時檢測 P325 第36課時 生態系統的結構
九、課后反思
這節課復習的知識比較簡單,所以在備課時就決定采取教師少講,學生多背,多說,多練的方法,但是學生的說背練多了以后,課堂上的時間相對就較難把握,因為像這樣的基礎復習要照顧到全體學生,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課堂中來,使每一個學生通過一堂課都有所收獲。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在備課時,在課前,對學生對每一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要做更好的了解,這樣能更好備好課,把握課堂上的每一分鐘。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本章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五章,前面一章是《種群和群落》,是這一章的學習基礎。平時學生也接觸一些人工生態系統如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等,所以本章的學習過程既是對已有經驗進行解釋的過程,又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概念的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既要在原有經驗基礎上復習鞏固,又要建構新概念,且提高學生建構概念模型的.能力。所以確定目標是:
1. 明確什么是生態系統。
2. 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3. 城市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建構模型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教高,但又是提高學生概括能力,培養整體觀點的好方法、途徑。所以本節重點和難點是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建立、分析、理解。
四、說教學方法。
問題--à學習--à嘗試--à討論--à修正--à完成構建
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建立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因此采用上述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1.引入:復習種群、群落,引出生態系統概念、建立三者關系的模型。
2.生態系統的結構:
①列表分析圖5-1的各成分的聯系、區別
②建立生態系統成分的四者相互聯系的模型。
3.食物鏈、食物網。
學生分析,并交流數食物鏈的方法。
重點是方法的建立,最后教師指出注意事項,如
① 三級消費者與第三 營養級的區別。
② 食物鏈中起點是生產者,重點是不被捕食的消費者。
③ 生物的種間關系會重疊,如既是捕食又是競爭。
④ 一種生物可能占多個營養級等等。
作業:創新p132 研討二 表、圖的總結
p135 7、8 p136 3
既復習知識,又鞏固模型建立的能力培養。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 4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識記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營養結構;
(2)理解生態系統的整體性;
(3)理解營養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指導學生歸納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分析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培養學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理解生態系統各組分的相互關系,明確“人是生態系統中一員”,應自覺保護生態。
2學情分析
“生態系統的結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課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五章第一節內容。
本小節內容包括兩部分:“生態系統的成分”和“食物鏈和食物網”,是該專題最重要的內容.
本節是在種群和群落的基礎上,講述生態系統的結構,又銜接生態系統的功能第四章《種群和群落》探討的主要是生態系統中生物群體的變化,而在第五章則既要繼續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也要研究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所以《生態系統的結構》一節的“問題探討”,研究的是土壤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引出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隱含著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這一節正文內容包括生態系統的范圍、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結構(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食物鏈和食物網)兩部分內容,主要是生態系統的結構。
本節內容在編排上先安排一個思考與討論活動,讓學生挑選一個自己熟悉的生態系統,分析其組成成分,并畫出抽象的概念模型。之后,教材再以池塘生態系統為例,介紹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并總結出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有利于學生進行自主的探究學習,掌握重要概念,在此基礎上,教材介紹生產者、消費者以及食物鏈和食物網。教材內容重視概念模型方法的應用,還注意滲透系統分析的方法、思考與討論的'內容。教師應結合教材特點,組織學生圍繞教材內容進行思考和討論,掌握理解相關概念和知識,培養探究能力。對本節的學習,有助于幫助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是進一步學習“生態系統功能” 的基礎。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分析、討論池塘生態系統的結構;
理解生態系統四種組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系;
說明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
1. 導入
復習+提問導入:復習生態系統的概念,主要類型。接著提問,最大的生態系統是什么? 生物圈:見67頁生物圈的表述,發現兩者描述有共同點。
提問:前面學習生態因素的時候,老師曾經提問,世界萬物可分為哪兩類? 生物和非生物。因此,我們可以把生態因素分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兩類。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把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兩類。哪兩類呢,請同學們先用3分鐘認真閱讀書本86-87頁,生態系統的成分這部分內容,重點看一下86頁這個圖,待會老師要重點講解這個圖。
2. 生態系統的成分
板書:生態系統的成分圖譜。
講解:結合86頁圖8-18,解釋:
(1)生態系統成分各自的含義、作用和地位。
(2)生態系統中各成分的聯系。
(3)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等概念的理解和區分。
討論:為深化學生對生態系統成分的理解,加深學生學習興趣,對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范疇進行討論。
問題:生產者都是植物嗎?植物都是生產者嗎?引導學生發散思考,打破思維慣性。
生產者主要是指植物,也包括光合細菌和化能自養型細菌,如藍藻、紫硫細菌和硝化細菌等等。植物也不一定都是生產者,如寄生植物(菟絲子)和某些食蟲植物(豬籠草)屬于特殊身份的消費者;一些腐生植物(天麻)則屬于分解者。同樣的,生消費者=動物,分解者=菌類的等式也是不成立的,至于具體有那些例外的情況,老師就不講了,有興趣同學可以課后查找相關資料看看都有哪些特殊情況。
3. 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板書+講解:
闡明核心概念:食物鏈、食物網、營養級。根據書本,講解食物鏈的含義。寫出食物鏈的圖解,在補充圖解,引申到食物網的含義。再由圖解說明營養級的含義。
理解營養級的劃分依據:引導學生發現圖解中的特殊情況,某個生物可位于多個營養級,說明營養級以在食物鏈中的具體位置為劃分依據。
食物鏈和食物網的作用和地位: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渠道,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概念區分:提問,初級消費者是第幾級營養級?說明消費者等級的劃分跟營養級劃分都是以食物鏈為根據,但起點不同。
小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很多新概念,列舉,容易混淆,同學們如果有清楚的地方課后一定要找其他同學討論或者向老師請教。最后,老師有2個問題留給同學們課后能思考。第一個是剛剛講課時候我們提到的問題,消費者都是動物嗎?動物都是消費者嗎?還有分解者都是菌類嗎?菌類都是分解者嗎?希望同學們去了解一下。第二個問題是營養級是不是無限的呢?我們下次上課請同學們上來談一下對這兩個問題的思考。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 5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人教社《生物》第二冊,第八章第三節《生態系統》第二課時的內容:生態系統的結構。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學習了個體、種群、群落這幾個生命系統層次的基礎上對生命系統結構層次中更高層次的剖析。當前,對生態系統的研究對于解決人類所面臨的許多全球性資源與環境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兩方面內容:“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食物鏈和食物網”,該內容既是銜接生態系統類型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臺;同時也是培養學生生物科學素養和科學探究能力,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觀念的很好素材,是本章的重點。在教學中可采用“理論聯系實際”和“聯想分析”的方法。
2、學情分析:
由于本節內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高二的學生對生態系統的基本內涵有一個初步的了解,但對于生態系統的判別依據與結構組成的還缺乏深思。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新知識,學生應該比較輕松,但也容易產生輕視的念頭,因此,創設情境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便顯得尤為重要。
3、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各成分的相互關系。
2、理解食物鏈、食物網的概念及營養級的確定,掌握簡單的食物網簡圖。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歸納能力。
2、通過食物鏈、食物網的有關素材展示,培養學生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了解生態系統各成分間相互關系,增強學生環保意識。
2、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的結構,培養學生對立與統一的世界觀。
4、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討論生態系統的結構
難點:說明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
1、場景導入法、討論教學法、課件與圖形展示的直觀教學法、聯系實際的談話法。
2、教學用具:多媒體設備及相關圖片。
學法:自學探究法、知識遷移法、歸納分析方法等。
三、說教學設計思路:
聯系生活實際設置情境,進行知識回顧,并以提問的方式導出新課題→學生觀察課本P86—87池塘生態系統圖解,具體分析討論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得出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結論→通過學案導學分析討論食物鏈與食物網的功能、特點及其中各種生物成分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及相互影響→再次證明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
四、說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導入新課
本節課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本著注重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指導思想,用學生最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首先以一個由各種生物及腐木組成的陰濕山洞學案及各種生態系統圖片作為復習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初步認識到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并歸納出各類不同生態系統的共同點。接著提問:各生物與環境各有什么作用,相互之間有何關系等相關問題導出新課。
二、合作互助—自學探究
指導學生自學閱讀教材,教師參與討論,注意邏輯推理與綜合分析能力的培養。及時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 (一)生態系統的成份
布置學生閱讀課本P86—87,生態系統成份的內容,示池塘生態系統圖片,教師設置一系列邏輯緊密的問題串,積極引導學生具體分析討論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各成分的功能及它們之間的聯系,得出生態系統是一個整體的'結論,并得以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與語言表達能力。師生共同解決問題過程中,共同歸納并輔以多媒體來顯示整個生態系統完整的組成成份知識系統框架圖。
(二)營養結構
聯系課件“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及生活俗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引出食物鏈的概念。
指導學生關鍵是弄清兩個問題,一是食物鏈上的各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什么成分,二是食物鏈上的生物處在哪個營養環節。
同時指導學生交流和掌握食物鏈的計算方法。并及時指出注意事項等
然后請同學們寫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條食物鏈。
接著教師通過講述引出食物網的概念。
以多媒體示“溫帶草原生態系統的食物網簡圖”,指導學生完成所設置的學案及經典分析題。然后教師加以擴展:通過食物鏈和食物網這個渠道,生態系統可以進行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食物網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都會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種群變化。并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思想意識教育。
最后提問;讓學生討論食物鏈上的營養級是否能無限多?
課程結束時請一名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內容進行概括總結,完成板書設計。
布置反饋習題。
五、說教學反思:
1、設置問題串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逐層揭示問題的本質,使學生逐步深入理解概念,有效掌握知識。
2、整個教學過程都讓學生“動起來”,老師通過設問導入,學生動腦筋構建生態系統的概念圖框架系統,通過討論、修改和補充,讓學生自己更正錯誤,最后歸納總結,全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思考,尋找答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對問題的理解更深刻,提高了學生的聽課效果。
3、整節課的教學緊扣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聯系,體現生態系統的統一性,是進行環保意識教育的良好素材,為以后的教學打下基礎。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相關文章: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08-16
《生態系統的結構》說課稿(通用7篇)09-12
《生態系統的結構》的教學反思07-24
地球的結構說課稿09-22
地球的結構說課稿09-23
群落的結構說課稿09-26
《系統的結構》說課稿08-11
種子的結構說課稿10-23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說課稿10-04
關于《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教學反思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