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人文環境》說課稿范文
教學要求
1、通過閱讀統計圖表,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通過計算了解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凈增加數之間的關系,理解由于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2、通過圖片、資料等了解亞洲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初步學會分析不同地域文化產生的自然環境背景。初步掌握搜集各國家資料的方法,通過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尊重各國家風俗習慣的良好情感。
3、通過閱讀地理圖表,分析數據,了解亞洲各國家間經濟發展的差異。
4、通過對亞洲人文地理環境的學習,進一步理解自然地理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初步理解由于不同國家的自然、社會、歷史條件差別很大,所以文化、經濟也有很大不同,對各區域間的差異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為下面的學習奠定基礎。
結構分析
就一個區域而言,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環境是人文環境發生發展的基礎。任何一個區域人們生產和生活的特點,大都有這個區域自然環境的烙印。所以在教學中不能割裂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相反這二者之間的聯系才是本章的教學重點。
就本節而言,教科書劃分為“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樣的地域文化”、“經濟發展的差異”三個部分,主要體現的是區域之間的差異。第一部分著重講述亞洲與其他大洲的差異,后兩部分重點體現了亞洲內部的差異。緊緊抓住“差異”這條主線才能將本節的教學任務順利完成。此外,教材還提供了大量的地理圖表和數據,這也是人文環境研究的重要手段,應著重培養學生閱讀資料、總結規律的能力。
內容點析
1、人口眾多是亞洲的一個顯著的人文特點,所以將人口問題作為人文環境的開始。圖6.13是為了給學生一個形象直觀的認識,可以和上一節的圖6.3進行對比。這兩幅圖都是統計圖,圖6.3是堆積圖,不但清楚地表示出了各數據項的排序,還形象地表示出了各數據項的數值;圖6.13是一幅扇型百分比統計圖,雖然沒有數據項的數值,但可以形象地表示出各數據項在總體中所占的比例。這兩種統計圖在地理學中都是常用的。
2、研究人口的另一重點是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在上冊書中對于這一專題已經有所論述,在本冊教材中是進一步加深,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教材中沒有過多地出現形象化的資料,而是用聯系框圖的形式加深學生的認識。其關鍵是讓學生理解“兩只手”和“一張口”的關系,人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又是資源的消費者,只有處理好這兩者的辯證關系,人類社會才能順利的發展和進步。
3、文化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概念,不同的學者對文化也有著不同的理解。文字、語言、史記、風俗、習慣、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教材中所討論的大都是學生容易理解的文化,如建筑、服飾、音樂、舞蹈等。文化的形成有著其復雜的歷史背景,同時各民族的文化又處在不斷的交匯和融合之中。
4、閱讀材料“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更重要的是將自然環境同人文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位于溫帶的南部、亞熱帶和熱帶的北部,也就是既沒有過于寒冷的地區,也沒有過于炎熱的地區;從降水來看沒有極度干旱的沙漠地區,也沒有極度濕潤的雨林地區;從地形來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沖積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這一切都是巧合嗎?不,這說明人類的文明同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5、圖6.17主要是為了配合活動1填寫表格,仍然強調的是自然條件和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
6、關于不同地域的文化,內容相當豐富。應鼓勵學生獨立搜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對資料加以總結并與同學進行交流。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過程。很多教師對于這樣的活動并不重視,更多是流于形式,然而這正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時機。地理事物浩如煙海,光靠記憶能夠背下來多少?我們必須教會學生到哪里去尋找地理資料,如何看懂地理資料,如何從資料中提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進行分析總結,并把成果展現出來。對于經濟比較發達的地區,應鼓勵學生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信息媒體(如網絡查詢),并將成果制作成網頁或計算機演示文稿。對于條件有限的地區,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室)的作用,讓學生學會基本的圖書檢索技能。
7、不同的國家由于自然、歷史、社會條件的不同,經濟發展的水平也大不相同。圖6.18就是幫助學生了解這些差異。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道路也是不同的。新加坡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從轉口貿易發展起步,到大量的出口加工型企業,再到金融業和旅游業。近年來隨著科教事業的發展,新加坡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高科技產業中心。韓國也是從20世紀60年代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轉向70年代初的重化學工業化,再發展到80年代的“技術立國”戰略。沙特阿拉伯雖然國民生產總值不低,但其主要經濟來源于石油出口,國內的其他工業部門并不發達。
8、第一產業即是廣義的農業,包括種植業、畜牧業、林業和漁業等部門。它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產業部門。各洲、各國的農業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一般來說,發達國家農業人口比重低,發展中國家農業人口比重高。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和建筑業。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第二產業的地位普遍上升,一般占就業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的30%左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尤其是6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以來,世界第三產業有了迅猛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貿易、金融業、旅游業等在經濟發達國家的比重已經很大,在發展中國家也開始迅速增加。
教學建議
本節是學習區域人文環境的第一節,與上一節一樣應重視學生學法的指導,一方面認識亞洲的人文環境,另一方面學會對某一區域人文環境進行分析的基本方法。
【課時安排】
建議本節安排2課時。
【新課引入】
1、復習引入。提問復習上一節所學習的亞洲的自然環境特征,轉折過渡“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之下,亞洲人民是怎樣生活的呢?”由此導入新課。
2、搜集亞洲不同民族的服飾(事物或照片),根據第一節所學習的亞洲自然環境的特征,請同學們猜一猜穿著這些服飾的民族分別分布在亞洲的哪個區域。以單衣、薄裙為主要服飾的人們,應居住在亞洲的南部和東南部熱帶地區;以白色織物裹蓋全身的人們,應分布于太陽輻射極為強烈的西亞地區;以各式長袍為主要服飾的人們,應分布在氣溫年較差較大的內陸地區(上身袖管穿脫方便);以皮衣皮靴為主要服飾的人們,應分布在寒冷的亞洲北部。用這樣一個“猜猜看”引入,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切入了本節課的主題──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人口最多的大洲】
1、學生在上冊教材中已經學習過人口問題的一些基本知識,在社會上通過人口宣傳也有所接觸,所以可以從提問引入。問題可以從學生身邊開始:我國剛剛進行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在這次人口普查中我國的人口總數是多少?也可以從一些基本概念入手: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關系呢?人口密度是怎么回事?或者從人口分布的密集區開始:還記得世界上哪些地區人口分布特別稠密?再由這些問題引入本小節的學習。
2、人口數字每年都會有變動,所以不必要求學生記背,但應通過讀圖理解亞洲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
3、從圖6.14中找出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哪些位于亞洲,進一步說明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還可以組織學生討論這些國家人口為什么多?組織討論時應注意為學生提供必要的資料,這些資料可以是地理圖表也可以是文字,同時應提示學生可以從氣候、地形、歷史、經濟等角度去分析。
4、讀圖6.15完成活動1。前兩項活動比較簡單,按人口數的排序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排序是: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第(3)項活動的計算比較復雜,首先用2000年的世界總人口數60.55億,乘以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1.3%,所得0.79億為2001年世界的凈增人口數。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計算出2001年亞洲凈增人口數為0.52億。再用0.52除以0.79,所得0.66乘以100人,得66人,也就是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66人在亞洲。
5、為了總結以上活動可以提問學生,“我們用了哪些方法說明亞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你還能想出其他的方法來說明這個問題嗎?”提示學生計算亞洲的平均人口密度。
6、“人口眾多”會對資源和環境帶來什么問題呢?這個問題可以在帶領學生進行活動2的過程中得到解決。組織學生閱讀材料“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完成聯系框圖的填充,正確答案如下:
在填充完成的同時,應讓學生結合所給材料說明,結構圖中各個箭頭所代表的含義。同時應提出思考問題,“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呢?”提示學生根本問題是人口的過快增長,解決途徑包括控制人口增長和依靠科學技術等。最后鼓勵學生自己繪制出良性循環的結構圖。以下答案僅供參考:
【多樣的地域文化】
1、文化的概念過于復雜,不必介紹給學生,可列舉一些簡單的文化現象即可。本小節的重點是這些文化現象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
2、讀圖6.17完成活動1。這個活動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完成,將全班學生分為六組,一組完成一個。不僅僅是簡單地填出標號,而應要求學生解釋自然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這些文化現象的。
(1)日本由于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設計。
(2)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也門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于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5)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御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人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總結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文化現象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緊密關系。
3、活動2可以采取如下的形式,在學生課下搜集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扮演亞洲不同民族的代表,介紹本民族生活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獨特的風俗習慣。也可以用游戲的形式,一個組介紹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其他組猜猜這個民族分布在亞洲的什么地方。總之,應充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經濟發展差異】
1、讀圖6.18完成活動1。這個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體驗亞洲各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圖中所示的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有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于500美元的有蒙古、尼泊爾、印度、孟加拉國和越南。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大約是尼泊爾的154倍。由此可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能夠反映出亞洲各國的經濟差距是巨大的。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圖中所給出的14個亞洲國家中排第9位,處于中等偏下的地位。
2、關于各國經濟發展差異的形成原因,教材中只對典型國家作了分析。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材料,選取一些典型案例,說明各國經濟發展的道路是不一樣的;各國要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并結合世界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大環境來確定經濟發展戰略。
3、讀圖6.19完成活動2。圖6.19是一幅具有三軸坐標系的統計圖表,對于七年級的學生來講有一定的難度。教材中的三個問題是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設計的。日本(A)可以說是一個范例,既給了在坐標系中的位置,也給了具體的數據,指導學生通過日本的數據認識這個坐標系。韓國和印度是讀圖填數據:韓國的大致比例為第一產業5%,第二產業44%,第三產業51%;印度比例大致為第一產業28%,第二產業26%,第三產業46%;泰國和緬甸是讀數據填圖,難度最大。最后根據表6.1中數據進行分析,總的來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第三產業比重越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低的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越大。也就是說,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惟一標準,國家的產業結構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
【七年級《人文環境》說課稿】相關文章:
《亞洲的人文環境》說課稿11-10
初二政治《關注我們人文環境》說課稿09-17
人文環境的教案09-09
人文環境作文01-01
人文環境教學設計04-20
人文環境的作文800字11-15
亞洲人文環境教學反思07-07
人文環境公益的廣告語06-01
亞洲的人文環境教學反思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