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實驗報告(精選16篇)
隨著個人的文明素養不斷提升,報告與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連,通常情況下,報告的內容含量大、篇幅較長。一起來參考報告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
實驗目的:
觀察水沸騰時的現象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火柴、石棉網、燒杯、中心有孔紙板、溫度計、水、秒表
實驗裝置圖:
實驗步驟:
1.按裝置圖安裝實驗儀器,向燒杯中加入溫水,水位高為燒杯的1/2左右。
2.用酒精燈給水加熱并觀察.(觀察水的溫度變化,水發出的聲音變化,水中的'氣泡變化)
描述實驗中水的沸騰前和沸騰時的情景:
(1)水中氣泡在沸騰前,沸騰時
(2)水的聲音在沸騰前,沸騰時
3. 當水溫達到90℃時開始計時,每半分鐘記錄一次溫度。填入下表中,至沸騰后兩分鐘停止。
實驗記錄表:
時間(分) 0 0.5 1 1.5 2 2.5 3 …
溫度(℃)
4、觀察撤火后水是否還繼續保持沸騰?
5、實驗結果分析:
①以時間為橫坐標,溫度為縱坐標,根據記錄用描點法作出水的沸騰圖像。
②請學生敘述實驗現象。
沸騰前水中有升到水面上來,水聲;繼續加熱時,水中發生劇烈的現象,大量上升并且變(填“大”或“小”),升到水面上破裂,放出水蒸氣,散到空氣中,水聲變(填“大”或“小”)。
沸騰的概念:
③實驗中是否一加熱,水就沸騰?
④水沸騰時溫度如何變化?
⑤停止加熱,水是否還繼續沸騰?說明什么?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2
物理探究實驗: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探究準備
技能準備:
彈簧測力計,長木板,棉布,毛巾,帶鉤長方體木塊,砝碼,刻度尺,秒表。
知識準備:
1. 二力平衡的條件: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的兩個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線上,這兩個力就平衡。
2. 在平衡力的作用下,靜止的物體保持靜止狀態,運動的物體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
3.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做相對運動時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就叫摩擦力。
4. 彈簧測力計拉著木塊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時,拉力的大小就等于摩擦力的大小,拉力的數值可從彈簧測力計上讀出,這樣就測出了木塊與水平面之間的摩擦力。
探究導引
探究指導:
關閉發動機的列車會停下來,自由擺動的秋千會停下來,踢出去的足球會停下來,運動的物體之所以會停下來,是因為受到了摩擦力。
運動物體產生摩擦力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1.物體間要相互接觸,且擠壓;2.接觸面要粗糙;3.兩物體間要發生相對運動或有相對運動的趨勢。三個條件缺一不可。
摩擦力的'作用點在接觸面上,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由力的三要素可知:摩擦力除了有作用點、方向外,還有大小。
提出問題:摩擦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1: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所受的壓力有關。
猜想2: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猜想3: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產生摩擦力的兩種物體間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探究方案: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使它沿長木板滑動,從而測出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改變放在木塊上的砝碼,從而改變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壓力;把棉布鋪在長木板上,從而改變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改變木塊與長木板的接觸面,從而改變接觸面積。
探究過程:
1. 用彈簧測力計勻速拉動木塊,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2. 在木塊上加5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8N
3. 在木塊上加200g的砝碼,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2N
4. 在木板上鋪上棉布,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1.1N
5. 加快勻速拉動木塊的速度,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6. 將木塊翻轉,使另一個面積更小的面與長木板接觸,測出此時木塊與長木板之間的摩擦力:0.7N
探究結論:
1. 摩擦力的大小跟作用在物體表面的壓力有關,表面受到的壓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2. 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觸面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越粗糙,摩擦力就越大。
3. 摩擦力的大小跟物體間接觸面的面積大小無關。
4. 摩擦力的大小跟相對運動的速度無關。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3
一、提出問題:平面鏡成的是實像還是虛像?是放大的還是縮小的像?所成的像的位置是在什么地方?
二、猜想與假設:平面鏡成的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分別是在平面鏡的兩側。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方案:實驗原理是光的反射規律。
所需器材:蠟燭(兩只),平面鏡(能透光的),刻度尺,白紙,火柴,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平鋪一張16開的白紙,在白紙的中線上用鉛筆畫上一條直線,把平面鏡垂直立在這條直線上。
2.在平面鏡的'一側點燃蠟燭,從這一側可以看到平面鏡中所成的點燃蠟燭的像,用不透光的紙遮擋平面鏡的背面,發現像仍然存在,說明光線并沒有透過平面鏡,因而證明平面鏡背后所成的像并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是虛像。
3.拿下遮光紙,在平面鏡的背后放上一只未點燃的蠟燭,當所放蠟燭大小高度與點燃蠟燭的高度相等時,可以看到背后未點燃蠟燭也好像被點燃了。說明背后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4.用鉛筆分別記下點燃蠟燭與未點燃蠟燭的位置,移開平面鏡和蠟燭,用刻度尺分別量出白紙上所作的記號,量出點燃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和未點燃蠟燭(即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比較兩個距離的大小。發現是相等的。
四、自我評估:該實驗過程是合理的,所得結論也是正確無誤。做該實驗時最好是在暗室進行,現象更加明顯。誤差方面應該是沒有什么誤差,關鍵在于實驗者要認真仔細的操作,使用刻度尺時要認真測量。
五、交流與應用:通過該實驗我們已經得到的結論是,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虛像,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體的連線被平面鏡垂直且平分。例如,我們站在穿衣鏡前時,我們看穿衣鏡中自己的像是虛像,像到鏡面的距離與人到鏡面的距離是相等的,當我們人向平面鏡走近時,會看到鏡中的像也在向我們走近。我們還可以解釋為什么看到水中的物像是倒影。平靜的水面其實也是平面鏡,等等。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4
【實驗目的】
通過演示昆特管,反應來回兩個聲波在煤油介質中交錯從而形成的波峰和波谷的放大現象。
【實驗儀器】
電源,昆特管
【實驗原理】
兩束波的疊加原理,波峰與波峰相遇,波谷與谷相遇,平衡點與平衡點相遇,使震動的現象放大。
【實驗內容】
一根玻璃長,管里面放一些沒有,在一段時致的封閉端,另一端連接一個接通電源的聲波發生器,打開電源,聲波產生,通過調節聲波的頻率大小,來找到合適的頻率,使波峰和波谷的現象放大,從而發現有幾個地方、出現了劇烈的震動,有些地方看似十分平靜。
【實驗體會】
看到這個實驗,了解到波的疊加特性,也感受到物理的神奇。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電磁波、聲波、光波的.世界當中,了解一些基本的關于博得只是對于我們的健康生活是很有幫助的。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5
實驗目的:
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
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
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沿著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并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據記錄在表中。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6
【實驗目的】:
1、通過觀察與思考雙錐體沿斜面軌道上滾的現象,使學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場中物體總是以降低重心,趨于穩定的運動規律。
2、說明物體具有從勢能高的位置向勢能低的位置運動的`趨勢,同時說明物體勢能和動能的相互轉換。
【實驗儀器】:
錐體上滾演示儀
【注意事項】
1、不要將椎體搬離軌道
2、椎體啟動時位置要正,防止滾動式摔下來造成損壞
【實驗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體或系統的能 量總是自然趨向最低狀態。本實驗中在低端的兩根導 軌間距小,錐體停在此處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 端兩根導軌較為分開,錐體在此處下陷,重心實際上 降低了。實驗現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實驗步驟】:
1、將雙錐體置于導軌的高端,雙錐體并不下滾;
2、將雙錐體置于導軌的低端,松手后雙錐體向高端滾去;
3、重復第2步操作,仔細觀察雙錐體上滾的情況。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7
實驗裝置:
實驗2 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目的:
觀察沸騰現象,找出水沸騰時溫度的變化規律。
實驗器材:
鐵架臺、酒精燈、石棉網、溫度計、燒杯(50ml),火柴,中心有孔的紙板、水、秒表。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器材。在燒杯中加入30ml的水。
2、點燃酒精燈給水加熱。當水沸騰,即水溫接近90℃時,每隔0.5min在表格中記錄溫度計的示數T,記錄10次數據。
3、熄滅酒精燈,停止加熱。
4、冷卻后再整理器材。
5、以溫度T為橫坐標,時間t為縱坐標,在下圖中的方格紙上描點,再把這些點連接起來,從而繪制成水沸騰時溫度與時間關系的圖像;
6、整理、分析實驗數據及其圖像,歸納出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
實驗3
探究光反射時的規律
實驗目的:
觀察光的反射現象,找出光反射時所遵循的規律。
實驗器材:平面鏡、一張白硬紙板、激光筆、量角器、幾支彩筆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把一個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張紙板ENF豎直地立在平面鏡上,紙板上的直線ON垂直于鏡面,如上圖所示;
2、使一束光貼著紙板沿某一個角度射到O點,經平面鏡反射,沿另一個方向射出,在紙板上用筆描出入射光EO和反射光OF的徑跡;
3、改變光束入射的角度,多做幾次,換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每次光的徑跡;
4、取下紙板,用量角器測量ON兩側的?i和?r,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5、把紙板NOF向前或向后折,在紙板上還能看到反射光嗎?
實驗4
探究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的關系
實驗目的:觀察平面鏡成像的情況,找出成像的特點。
實驗原理: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三線共面、法線居中、兩角相等。
實驗器材:同樣大小的蠟燭一對、平板玻璃一塊、白紙一張、刻度尺一把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在桌面上鋪一張大紙,紙上豎立一塊玻璃板作為平面鏡,沿著玻璃板在紙上畫一條直線,代表平面鏡的位置;
2、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點燃的蠟燭,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個位置就是前面那支蠟燭像的位置,在紙上記下這兩個位置;
4、移動點燃的蠟燭,重做實驗;
5、用直線把每次實驗中蠟燭和它的像在紙上的位置連起來,并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它們到玻璃板的距離,將數據記錄在下表中。
實驗5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目的: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實驗原理:光的折射
實驗器材:凸透鏡、蠟燭、光屏、火柴、光具座
實驗裝置:
實驗步驟:
1、按上圖組裝實驗裝置,將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和光屏中心調整到同一高度;
2、將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中間某刻度處,把蠟燭放在較遠處,使物距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3、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f<u<2f,調整光屏到凸透鏡的距離,使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實像。觀察實像的大小和正倒。記錄物距u和像距v;
4、把蠟燭向凸透鏡移近,改變物距u,使u<f,在光屏上不能得到蠟燭的像,此時成虛像,應從光屏這側向透鏡里觀察蠟燭的像,觀察虛像的大小和正倒。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8
一、比較不同物質吸熱的情況
時間:
探究預備:
1、不一樣,質量大的水時間長。
2、不相同,物質種類不同。
探究目的:探究不同物質吸熱能力的不同。培養實驗能力。
提出問題: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溫度吸收的熱量相同嗎。
猜想與假設:不同
探究方案與實驗設計:
1、相同質量的水和食用油,使它們升高相同的溫度,比較它們吸收熱量的多少。
2、設計表格,多次實驗,記錄數據。
3、 整理器材,進行數據分析。
實驗器材:相同規格的電加熱器、燒杯、溫度計、水、食用油。
資料或數據的`收集
分析和論證: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不同。評估與交流:
1、水的比熱容較大,降低相同的溫度,放出較多的熱量,白天把水放出去,土地吸收相同熱量,比熱容小升高溫度較快。
2、新疆地區沙石比較多,比熱容小,吸收(放出)相同熱量,升高(降低)的溫度較多,溫差比較大。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9
用驗電器演示導體和絕緣體
一、器材
驗電器(或自制驗電器),有機玻璃或橡膠棒,絲綢或毛皮,被檢驗的物體:鐵絲、銅絲等金屬絲,陶瓷、松香、玻璃、橡膠等。
二、操作
(1)將絲綢摩擦過的有機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與驗電器接觸,使驗電器帶電,金箔張開一定的角度,然后用手接觸一下驗電器上的小球,金箔馬上合攏。這表明手碰了小球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手和人體傳給大地了,這證明人體是導體。
(2)用上述方法使驗電器重新帶電。手拿鐵絲和銅絲等金屬絲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可以看到金箔也會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通過金屬絲和人體傳到地球上去了,金屬絲是導體。當手拿陶瓷、玻璃、松香等用它們去跟帶電的驗電器小球接觸,金箔仍張開并不合攏,表明驗電器上的電荷沒有通過陶瓷、玻璃、松香等傳到地球上,說明陶瓷、玻璃松香等是絕緣體。
三、注意事項
被檢驗的絕緣體的表面要清潔干燥,以免表面漏電。
四、實驗目的:觀察水的沸騰。
五、實驗步驟
①在燒杯里放入適量水,將燒杯放在石棉網上,然后把溫度計插入水里。
②把酒精燈點著,給燒杯加熱。
③邊觀察邊記錄。
④做好實驗后,把器材整理好。
六、觀察記錄
①水溫在60℃以下時,隨著水溫不斷升高,杯底上氣泡越來越多,有少量氣泡上升。
②水溫在60℃~90℃之間時,杯底氣泡逐漸減少,氣泡上升逐漸加快。
③在90℃~100℃之間時,小氣泡上升越來越快。
④水在沸騰時,大量氣泡迅速上升,溫度在98℃不變。
⑤移走酒精燈,沸騰停止。
七、實驗結論
①沸騰是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進行的汽化現象。
②水在沸騰時,溫度不變。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0
一、實驗任務
精確測定銀川地區的重力加速度
二、實驗要求
測量結果的相對不確定度不超過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較
初步確定有以下六種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點計時器測量
所用儀器為:打點計時器、直尺、帶錢夾的鐵架臺、紙帶、夾子、重物、學生電源等。
利用自由落體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體運動。選擇理想紙帶,找出起始點0,數出時間為t的p點,用米尺測出op的距離為h,其中t=0.02秒×兩點間隔數。由公式h=gt2/2得g=2h/t2,將所測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
調節水龍頭閥門,使水滴按相等時間滴下,用秒表測出n個(n取50—100)水滴所用時間t,則每兩水滴相隔時間為t′=t/n,用米尺測出水滴下落距離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徑為r的玻璃杯,內裝適當的液體,固定在旋轉臺上。旋轉臺繞其對稱軸以角速度ω勻速旋轉,這時液體相對于玻璃杯的形狀為旋轉拋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公式推導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轉軸為x,質量為m,受重力mg、彈力n。由動力學知:
兩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y/x=ω2x/2g。 ∴ g=ω2x2/2y。
將某點對于對稱軸和垂直于對稱軸最低點的直角坐標系的坐標x、y測出,將轉臺轉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電控制計時法
調節水龍頭閥門,使水滴按相等時間滴下,用秒表測出n個(n取50—100)水滴所用時間t,則每兩水滴相隔時間為t′=t/n,用米尺測出水滴下落距離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圓錐擺測量
所用儀器為:米尺、秒表、單擺。
使單擺的.擺錘在水平面內作勻速圓周運動,用直尺測量出h(見圖1),用秒表測出擺錐n轉所用的時間t,則擺錐角速度ω=2πn/t,擺錐作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幾式得:g=4π2n2h/t2。將所測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
方法六、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
在擺角很小時,擺動周期為:則通過對以上六種方法的比較,本想嘗試利用光電控制計時法來測量,但因為實驗室器材不全,故該方法無法進行;對其他幾種方法反復比較,用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較簡單且最熟悉,儀器在實驗室也很齊全,故利用該方法來測最為順利,從而可以得到更為精確的值。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1
一、演示目的
氣體放電存在多種形式,如電暈放電、電弧放電和火花放電等,通過此演示實驗觀察火花放電的發生過程及條件。
二、原理
首先讓尖端電極和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的距離相等。尖端電極放電,而球型電極未放電。這是由于電荷在導體上的分布與導體的曲率半徑有關。導體上曲率半徑越小的.地方電荷積聚越多(尖端電極處),兩極之間的電場越強,空氣層被擊穿。反之越少(球型電極處),兩極之間的電場越弱,空氣層未被擊穿。當尖端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大于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時,其間的電場較弱,不能擊穿空氣層。而此時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最近,放電只能在此處發生。
三、裝置
一個尖端電極和一個球型電極及平板電極。
四、現象演示
讓尖端電極和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的距離相等。尖端電極放電,而球型電極未放電。接著讓尖端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大于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的距離,放電在球型電極與平板電極之間發生
五、討論與思考
雷電暴風雨時,最好不要在空曠平坦的田野上行走。為什么?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2
一、實驗目的:
1、用熱分析法(步冷曲線法)測繪Zn-Sn二組分金屬相圖;
2、掌握熱電偶測量溫度的基本原理。
二、實驗原理:概述、及關鍵點
1、簡單的二組分金屬相圖主要有幾種?
2、什么是熱分析法?步冷曲線的線、點、平臺各代表什么含義?
3、采用熱分析法繪制相圖的關鍵是什么?
4、熱電偶測量溫度的基本原理?
三、實驗裝置
四、實驗關鍵步驟:
不用整段抄寫,列出關鍵操作要點,推薦用流程圖表示。
五、實驗原始數據記錄表格(根據具體實驗內容,合理設計)
組成為w(Zn)=0.7的樣品的溫度-時間記錄表
時間τ/min溫度t/oC
開始測量0 380
第一轉折點
第二平臺點
結束測量
六、數據處理(要求寫出最少一組數據的詳細處理過程)
七、思考題
八、對本實驗的體會、意見或建議(若沒有,可以不寫)(完)
1.學生姓名、學號、實驗組號及組內編號;
2.實驗題目:
3.目的要求:(一句話簡單概括)
4.儀器用具:儀器名稱及主要規格(包括量程、分度值、精度等)、用具名稱。
5.實驗原理:簡單但要抓住要點,要寫出試驗原理所對應的公式表達式、公式中各物理參量的名稱和物理意義、公式成立的.條件等。畫出簡單原理圖等。
6.實驗內容;
7.數據表格:畫出數據表格(寫明物理量和單位);
8.數據處理及結果(結論):按實驗要求處理數據。
9.作業題:認真完成實驗教師要求的思考題。
10.討論:對實驗中存在的問題、數據結果、誤差分析等進行總結,對進一步的想法和建議等進行討論。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3
一、實驗目的:
探討電流的通、斷、強弱對電磁鐵的影響;探討增加線圈匝數對電磁鐵磁性的影響。
二、實驗器材:
電磁鐵、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和一小堆大頭針。
三、實驗步驟:
1、將電源、開關、滑動變阻器、電流表與電磁鐵連成串聯電路。
2、將開關合上或打開,觀察通電、斷電時,電磁鐵對大頭針的吸引情況,判斷電磁鐵磁性的有無。
3、將開關合上,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增大和減小(觀察電流表指針的示數),從電磁鐵吸引大頭針的情況對比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4、將開關合上,使電路中的電流不變(電流表的示數不變)改變電磁鐵的`接線,增加通電線圈的匝數,觀察電磁鐵磁性強弱的變化。
四、實驗記錄:
通電
斷電
電流增大
電流減小
線圈匝數增多
電磁鐵的
磁性強弱
五、實驗結論:
(1)電磁鐵通電時磁性,斷電時磁性。
(2)通入電磁鐵的電流越大,它的磁性越。
(3)在電流一定時,外形相同的螺線管,線圈的匝數越多,它的磁性越。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4
【實驗名稱】靜電跳球
【實驗目的】觀察靜電力
【實驗器材】韋氏起電機,靜電跳球裝置
【實驗原理、操作及現象】
將兩極板分別與靜電起電機相連接,順時針搖動起電機,使兩極板分別帶正、負電荷,這時小金屬球也帶有與下板同號的電荷。同號電荷相斥,異號電荷相吸,小球受下極板的排斥和上極板的吸引,躍向上極板,與之接觸后,小球所帶的電荷被中和反而帶上與上極板相同的電荷,于是又被排向下極板。如此周而復始,于是可觀察到球在容器內上下跳動。當兩極板電荷被中和時,小球隨之停止跳動。
【注意事項】
1.搖動起電機時應由慢到快,并且不宜過快;搖轉停止時亦需慢慢進行,可松開手柄靠摩擦力使其自然減慢。
2.在搖動起電機時,起電機手柄均帶電且高速搖動時電壓高達數萬伏,切不可用手機或身體其他位置接觸,不然會有火花放電,引起觸電。
實驗目的:
1、探究靜電作用力的現象及原理。
2、研究能量間的轉化過程。實驗器材:圓鋁板2個、圓形有機玻璃筒、靜電導體球(由鋁膜做成)若干。
提出問題:在以前的'實驗中,我們對電場以及靜電的作用力已經有所了解。那么,在兩塊極板間,由鋁箔做成的小球真能克服重力上蹦下跳嗎?猜想與假設:在強電場的作用下,由鋁箔做成的小球能夠克服重力而上下跳動。實驗過程:
1、在兩圓鋁板間放一有機玻璃環,里面放了一些靜電導體球,當接通高壓直流電源后觀察靜電導體球的運動情況。
2、增大兩極板間的電壓,觀察現象。
3、實驗完畢要及時關閉電源,必須用接地線分別接觸兩極板進行放電。
探究問題:
1、儀器內的小球為什么會跳起來?
2、靜電導體球實際在做什么工作?
3、為什么增大兩極板間的電壓兩極板間產生火花放電現象?實驗結論與體會:(以下由學生總結并交流,也可由教師引導得出)課外活動:梳子摩擦頭發后,用梳子可以吸起細小的紙屑,有些紙屑過一會又掉下來。實際做一做,能夠解釋嗎?
注意事項:
1、接好電路后,再調整兩根輸出導線之間的距離至少離開10厘米。太近時會擊穿空氣而打火。
2、接通高壓電源后就不能再觸摸高壓端和電極板,否則會觸電而麻木。實驗做完后,先關閉電源開關,再用接地線分別接觸兩個電極進行放電。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5
“浮力消失”了
做下面的小試驗。
器材
找一個底面很平的容器,讓一個蠟燭頭緊貼在容器底部,再往容器里倒水,蠟燭頭并不會浮起來;輕輕地把蠟燭頭撥倒,它立刻就會浮起來。
可見,當物體與容器底部緊密接觸時,兩個接觸面間就沒有液體滲入,物體的下表面不再受液體對它向上的壓強,液體對它就失去了向上托的力,浮力當然隨之消失了。
現在,你能提出為潛艇擺脫困境的措施了嗎?
“浮力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對“浮力就是液體對物體向上的壓力和向下的壓力之差”這一結論是可以理解的,但卻難以相信,因此做好浮力消失的實驗是攻克這一難點的關鍵,下面介紹兩種簡便方法。
[方法1]
器材:大小適當的.玻璃漏斗(化學實驗室有)一個、乒乓球一只、紅水一杯。
步驟:
(1)將乒乓球有意撳入水中,松手后乒乓球很快浮起。
(2)用手托住漏斗(喇叭口朝上,漏斗柄夾在中指和無名指之間),將乒乓球放入其中,以大拇指按住乒乓球,將水倒入漏斗中,松開拇指,可見乒乓球不浮起,(這時漏斗柄下口有水向下流,這是因為乒乓球與漏斗間不太密合)。
(3)用手指堵住出水口,可見漏斗柄中水面逐漸上升,當水面升至乒乓球時,乒乓球迅即上浮。(若漏斗柄下口出水過快,可在乒乓球與漏斗接觸處墊一圈棉花,這樣可以從容地觀察水在漏斗柄中上升的情況。)
[方法2]
器材:透明平底塑料桶(深度10cm左右,口徑宜大些,便于操作)一只、底面基本平整的木塊(如象棋子、積木、保溫瓶塞等)一個、筷子一根、水一杯。
制作小孔桶:取一鐵扦在酒精燈上燒紅,在塑料桶底面中央穿一小孔、孔徑1cm左右,用砂紙將孔邊磨平即成一小孔桶。
步驟:
(1)將木塊有意撳入水中,松手后木塊很快浮起。
(2)將木塊平整的一面朝下放入小孔桶中并遮住小孔,用筷子按住木塊,向桶中倒水。移去筷子,可見木塊不浮起。(這時小孔處有水向下滴,這是因為木塊與桶的接觸面之間不很密合)。
(3)用手指堵住小孔,木塊立即上浮。
上述兩例針對實際中物體的表面不可能絕對平滑這一事實,巧妙地利用“小孔滲漏”使水不在物體下面存留,從而使物體失去液體的向上的壓力,也就失去了浮力,結果本應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和木塊卻被牢牢地釘在了水底,不能不令學生嘆服。接著步驟(3)又魔術般地使浮力再現,更令學生情緒高漲,躍躍欲試。
學生自己觀察問題、解決問題。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 16
一、實驗目的:
通過演示來了解弧光放電的原理
二、實驗原理:
給存在一定距離的兩電極之間加上高壓,若兩電極間的電場達到空氣的擊穿電場時,兩電極間的空氣將被擊穿,并產生大規模的放電,形成氣體的弧光放電。
雅格布天梯的兩極構成一梯形,下端間距小,因而場強大(因)。其下端的空氣最先被擊穿而放電。由于電弧加熱(空氣的溫度升高,空氣就越易被電離,擊穿場強就下降),使其上部的空氣也被擊穿,形成不斷放電。結果弧光區逐漸上移,猶如爬梯子一般的壯觀。當升至一定的高度時,由于兩電極間距過大,使極間場強太小不足以擊穿空氣,弧光因而熄滅。
三、簡單操作:
打開電源,觀察弧光產生。并觀察現象。(注意弧光的產生、移動、消失)。
四、實驗現象:
兩根電極之間的'高電壓使極間最狹窄處的電場極度強。巨大的電場力使空氣電離而形成氣體離子導電,同時產生光和熱。熱空氣帶著電弧一起上升,就象圣經中的雅各布(yacob以色列人的祖先)夢中見到的天梯。
五、注意事項:
演示器工作一段時間后,進入保護狀態,自動斷電,稍等一段時間,儀器恢復后可繼續演示
六、實驗拓展:
舉例說明電弧放電的應用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相關文章: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實驗報告08-03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6-06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9-21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6-04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優秀)01-14
(優秀)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1-12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通用)04-18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熱門)06-24
初中物理實驗報告的范文07-20
[薦]初中物理實驗報告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