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學主要研究內容涉及地質災害,巖石與第四紀沉積物,巖體穩定性,地震等。工程地質實習目的和意義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第一篇:工程地質實習目的和意義
本次實習是一次自然地理認識性實習,是在完成了《自然地理學》和《普通地質學》課程的學習后進行的。旨在通過本次實習各個抽象知識的訓練,使我們鞏固掌握課堂的理論知識,同時豐富了我們的學習生活。認識內地質作用和外地質所形成的各種地貌;了解部分植被的相關知識;認識土壤剖面分層和劃分標志;掌握各種地質構造的觀察描述等基本工作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
第二篇:工程地質實習目的和意義
野外實習是《地質學與地貌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長途野外實習則是在短途野外實習的基礎上進行的,要求對野外現象和課堂教學內容有一個比較系統的認識,并在此認識上進行綜合分析,在培養野外工作能力的基礎上初步學會地學的一些基本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本次野外實習要求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目的:
1. 繼續學會利用地形圖進行野外定點;學會野外讀地質圖、地形圖;進一步掌握野外利用羅盤測量方位、產狀、地形坡度以及野外定點的技能。
2. 學會掌握野外地質和地貌剖面的觀察、記錄和分析方法;能夠識別基本的巖石類型,對地層進行分層劃代;觀測褶皺、斷層等基本地質構造,并學會進行定量半定量的量計工作;能識別基本的地貌類型,并根據地形圖和野外測量對地貌體進行定量量計。在此過程中應將野外實習內容和課堂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既達到加深和鞏固的目的,又達到延伸和擴大的效果。
3. 在野外觀測的基礎上進行綜合分析:根據地層層序、接觸關系、構造特征等分析區域地質演化歷史;根據地貌形態、沉積物特征、侵蝕與切割的關系等分析地貌的成因及其演化歷史。
4. 掌握基本的野外工作方法;掌握根據野外觀測資料和收集的前人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培養嚴謹認真的科學研究精神。
第三篇:工程地質實習目的和意義
(1)觀察點的記錄格式和記錄內容;
(2)實習區及區域地質概況;
(3)湖泊的地質作用及其污染防治;
(4)學習巖溶地貌的特征及相關知識;
(5)學習各類植被種類、組成、分布、類型特征及其作用;
(6)學會正確使用羅盤測量產狀;
(7)了解氣象氣候特征和基本氣象氣候要素的觀測方法;
(8)觀察河流地質作用、產物巖性、特征及其現象;
(9)觀察認識小型及大型褶皺、斷層節理和劈理等構造的特征及識別標志;
(10)觀察地下水的溶蝕作用;
(11)觀察土壤的分層和植物的分帶性。
第四篇:工程地質實習目的和意義
1、通過實習,加深學生對已學專業課程的理解,通過實踐教學,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并為后續課程做準備。
2、通過實習使學生初步了解野外地質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初步掌握1:5萬水文地質填圖的整個工作程序和方法,了解各階段之間的任務和相互關系。分析各種地質和水文地質現象。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各種圖件的編制和水文地質報告的編寫,使學生初步學會野外水文地質資料的收集、整理。綜合分析研究和編寫水文地質調查報告的基本工作方法。
第五篇:工程地質實習目的和意義
1、 學會對巖石的肉眼判別
2、 了解饅頭山沉積巖的每一層的巖石組成及其顏色、厚度等
3、 學會地質羅盤的使用方法
4、 用地質羅盤測量實地測量巖層的產狀(走向、傾向、傾角)
5、 掌握褶皺的基本知識和判斷背斜、向斜的能力
6、 現場認識斷層、滑坡、巖層,背斜、向斜等地質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