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拜道都江堰散文
“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都江堰市這句廣告語因準確傳神反映了其旅游資源特色和文化內涵,已膾炙人口廣為傳播。相隔20多年再次游歷,讀岷江清流上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水利工程,我深感是拜水、更是在拜“道”了。
去年秋天有機會陪同北京的幾位大學老師去成都,沒有顧上到以“天下幽”聞名的道教名山青城山去“問道”,只走馬觀花瀏覽了都江堰工程,雖時已過半年,但我眼前仍常涌動著那一川的碧水。
都江堰的水應該被膜拜!
因開鑿分流引水的寶瓶口,玉壘山被劈開一條通道,切分下的小山包叫離堆,傳說開鑿都江堰的李冰降服了岷江孽龍鎖于其下的伏龍潭,后人便在離堆上建了座伏龍觀祭祀。登觀望去,玉壘山堆綠疊翠,半山上紀念李冰及其子的二王廟紅檐朱柱,突兀在綠樹叢中,猶如畫龍點睛,讓這青山頓然充滿了人氣和靈氣。山腳下的岷江水浩浩蕩蕩碧綠洶涌,被離堆分流后,大半從寶瓶口高唱著流入成都平原,澆灌了1000多萬畝農田,超出需求控制的那部分入外江,直走酒城宜賓匯進了長江。單看風景,這綠如翡翠充滿激情的水就讓人陶醉!
經溢洪排沙的飛沙堰溯流上行三四公里,就是解決江水自動分流的關鍵工程魚嘴分水堤。倚欄而觀,確如一條大魚迎水伏臥,將寬闊的江水很自然的分為內江和外江。距魚嘴不遠處有座長約500米的跨江安瀾鋼索橋,站在橋上,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進水口這渠首工程三大部分歷歷在目,清風悠悠拂面,不盡江水滾滾,人的思緒也跨越時空的漫游。
都江堰建于先秦,定名于宋,歷兩千多年風雨仍發揮著效能,這一工程堪稱舉世無雙。著名學者余秋雨先生曾說,“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華民族”,這樣的評價的確有理。
都江堰是大智慧的體現。一個地方官上任沒有搞形象工程沒有用心思去結人脈,首先以地方之力修建了這根除水患為民造福的工程,李冰由此成為了萬世敬拜的“神”,這是做人的大境界。都江堰由渠首工程、附屬工程、渠系工程組成了一個科學完整、極富發展潛力的龐大體系,充分體現了思維的系統化。人要做一個決策、辦成一件事也許并不難,但將其放在大的系統中放在時間長河里考察,能經受住考驗并能給人以啟示,這需要能看到大趨勢并能系統化思維的境界。
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都江堰沒有雄偉的大壩,樸實無華得“像一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但卻讓桀驁不馴的江水完全順從了人的意愿,應該說“深淘灘,低作堰”的治水三字經、“遇彎截角,逢正抽心“的八字格言,因勢利導,人水和諧這已達到了哲學的高度。“大道無形”,在這里,我們沒有看到宏偉壯觀的形象,卻能感受到高屋建瓴的力量,感受到“上善若水”的啟迪。
看起來很簡單,但這最后的簡單表象是前端一系列精思妙想設計的結果。現在我們許多人也常說最好的管理是簡單,但到底什么樣才是簡單、是要那些環節那些人簡單、要怎么樣去實現簡單,大家都簡單了要做的事本身就簡單了嗎?這些都應該思考和研究,都江堰啟示著我們。
沒有能問青城山宗教的“道”,但都江堰的水給了我生活“道”的啟示。學管理,學科學,都江堰就是一部活教材。
【拜道都江堰散文】相關文章:
拜月三題散文06-11
道與君子散文04-25
岑溪·味·道散文04-27
春節磕頭拜大年散文05-12
當時只道是尋常的散文05-02
袁宏道散文206-11
躍上青山拜蒼龍潛入深潭會蛟龍散文06-11
問道聚道營盤嶺散文05-08
游五道峽散文05-05
道釋仙境葛仙山的經典散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