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童年原野散文
在人與環境的交互過程中,人類的智慧,往往會因所面臨的困境而被激發,斜坡梯田的建構,就是一個顯著的實例。而旱田稻作的種植,也是在這種突破制限思維下的另一種耕作方式,讓原本缺水的土壤,繼續綿延著人們無限的希望與憧憬……
水稻,顧名思義是一種需水性很強的農作物。臺灣的河流由于干枯分明、流量不大,不若大陸的泱泱大河,可供航運和灌溉,因此水稻栽培所需的水源,絕大部分系來自于山區水庫。而家鄉的嘉南大圳,就承擔了此一重責大任。
臺灣由于地狹人稠、山坡陡峭,復以雨量集中、河川短促,大部分的雨水,很快就會流入海洋,因此成為世界第十八位缺水區域。如果不幸遇上干旱,水庫所儲蓄的水源,無法全面提供農田耕種之需求時,在民生用水優先考慮下,農田水利會便會對原有之灌溉區域,采取分區輪流灌溉、或者是鼓勵休耕等方式以為因應。
所謂分區輪流灌溉,乃是依據水庫蓄水量,將所屬灌溉區域分成灌溉區和非灌溉區兩類。灌溉區內的農田,由于可經由大圳獲得灌溉水源,因此可以栽培稻作。但是,非灌溉區的農田,因為無固定水源而只能看天臉色,因此會以休耕、種植綠肥、或改種雜糧等方式處理。只是,有些農民由于長期的種植習慣或是糧食來源的考慮,往往仍會設法栽種水稻而不作他想,旱作水稻的種植,乃因之而應運而生。
基本上,這種旱作水稻的栽種方法,與傳統以育苗、插秧方式的水耕稻作不同。它是將泥土翻松打平后,牦成深度約五公分的一行一行小溝,每行間隔與插秧者相似,大約有十五公分之譜。把稻谷整齊地灑進小溝中,再以工具將溝填平之后,用石輪或重物碾壓,使稻谷周圍扎實,以求能夠經由泥土的毛細現象,提供稻子生根發芽所需的`水分。因此,旱作水稻系采用直接播種的方式,與水耕稻作的間接移植插秧模式有別。
旱作水稻,其整個的成長歷程和周遭環境,幾乎與旱作雜糧類似。除了偶而會抽取地下水或池塘之水,以濕潤土地之外,并無法像水耕稻作一般,有其充沛的水源,以隨時提供其發展之所需。因此,栽植旱作水稻所最期盼者,那就是天空能夠烏云密布,來一場及時大雷雨,藉以紓解稻田旱象。此種看天臉色的耕種模式,農民心中的無奈與壓力,絕非外行人士所能深切體會的。
由于旱作水稻,基本上系長期處于缺水狀態,為了能夠有效掌握水分起見,其須根的發展,顯然就會比水耕稻作更為深入、繁密與廣布;而其吸水能力,也會因之而更為堅實。深入土中,乃根源于周遭水分太少,必須藉此取得必要水分;繁密與廣布,則企求能快速、大面積地截取短暫而至的雨水。此一情況與沙漠中的仙人掌情況一樣,其根部往往可伸展達到其高度數倍長之范圍,以備能有效、及時地汲取沙漠中難得的雨水,以應其整年生存之所需。
至于水耕稻作,由于其系處于豐富水源之區,在水分不虞匱乏的情況下,將會逐漸怠惰其根部原本的吸水能力。此種由于長期養尊處優,所衍生的功能退化現象,在平素多水時期,是不會有任何問題的。但是,一旦突遇缺水旱象,則會因根部的吸水能力不足,而使水稻立即受到嚴重的沖擊,有時甚至會產生枯萎的現象。
在長期缺水灌溉的情況下,旱作水稻所播種的每粒種子,其所能分株側生的稻秧數目,其實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如就整體而觀,旱作水稻的發展規模,就遠不如水耕稻作。而此一現象,似乎也隱約透露著另一個深層的意涵。那就是,旱作水稻為了有效維持其發展生機起見,常會因應外在環境之實際情況,緩慢地擴展其既有根基,藉以避免由于不當的擴張,而導致整叢稻子因為缺水而枯萎甚至死亡。這種植物順應環境的生存智慧,自認聰明的人類,其實應該要謙卑學習。
正因為旱作稻子系長期處于惡劣環境之下,所以其生存韌性就顯然比水耕稻作為強。此外,由于旱作稻子的株體較為低矮、瘦小,各稻叢又系成行排列,其行與行間之距離較大。此種發展上的限制,雖然導致彼此之間的緊密度較差,但是通風度卻相對較好,再加以沒有像水耕稻作般,長期受水氣的蒸熏,因此其病蟲害的發生率,顯然就比水耕稻作為少。由此可見,保持適度的干燥和良好的通風,也是防止病蟲害發生的有效方法之一。
稻根廣布,艱困環境勤覓生機;分株繁衍,前瞻務實巧布新局。困厄逆境,足可激發潛在斗志;養尊處優,卻令人心逐步萎靡。以同一方法用之于所有事物,事實上不可能也不可行,旱田稻作的耕耘,就是一個明顯實例。終究,環境不同,對象殊異,用心固須相同,做法理應有所調適。
衡之旱田稻作的特殊耕作模式,身為教育工作者,著實應該有著一番另類省思的空間……
【走過童年原野散文】相關文章:
散文走過童年原野06-12
原野優美散文07-02
走過散文04-16
走過繁華,走過淡漠散文06-12
走過的歲月散文06-12
走過無錫散文04-12
走過的思緒散文04-12
幸福的走過散文06-25
走過的日子散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