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充分保護,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那么,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如何定義的呢?yjbys小編整理的日記,希望大家喜歡。
書記助理民情日記范文
xxx年4月20日星期一晴
近日,我們對所任職的關陽司社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調查和挖掘,通過走訪交談,大體了解掌握了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的問題,調查結果令我們欣喜的同時也讓我們有一絲擔憂。欣喜的是本地仍保留著許多有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人仍在不遺余力地將其發揚光大;擔的是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依托于人存在的,而大多數傳承人年事已高,而又后繼乏人,“人死藝亡”的現象似乎越來越不可避免。同時,相關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及其搶救和申報工作也缺乏足夠的重視,這些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陷入了保護和搶救的困境。因此,采取措施留住根脈,積極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在必行!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并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由此可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過程中,有效解決傳承人的問題便成了關鍵。而現代人不論思想還是行動似乎更鐘情于停留在“流行”層面上的現代文化,二者之間的矛盾便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繼續發揚光大的絆腳石。
走訪過程中,我們與李憲柏老人進行了詳細的交談,交談過程中他也談到了這個問題。李憲柏老人現年79歲,雖年事已高,但仍癡迷于民間文藝演出,在這方面,他可是全能人才,吹拉談唱樣樣都行,作為關陽司社區文化劇團的帶頭人,他從1951年就開始學習戲劇演出,因當時的生活條件太差,跟老師學習便成了一種奢望,之所以走到今天,完全是憑著自己對戲劇演出的癡迷和熱愛以及其堅韌不拔的毅力。現在他的一個心愿便是希望把這些民俗文化、技藝傳承下去,并不斷發揚光大。然而在教授過程中,少之又少的學習者及其冷淡的學習態度讓他陷入了深深的無奈和擔憂中。的確,現代社會的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對傳統民俗文化及技藝的關注度是越來越低了。同時他也談到,現在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已失傳,很是讓人心痛,談到此,老人沉默了,我們也沉默了,此時此刻,或許唯有沉默才能詮釋出些什么……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和保護形勢并不樂觀,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又是一項全新的工作,沒有可借鑒的經驗和模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但我們堅信一切困難都是可以戰勝的,這就需要我們要根據各地的具體實際,在實際工作屮大膽探索,敢于創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活態保護,積極從法律保護、活動保護、傳習保護、傳人保護、制度保護等方面去探索,不斷摸索出一條有中國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新路子,i上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曙光永遠照亮全世界!
xxxx年4月21日星期二多云
在鎮關陽司社區活躍著一支老年人隊伍,他們以社區“文化大院”
為家,文化生活豐富多彩,其中老年門球更是開展得有聲有色。過去城里人打的門球,如今在農村也紅紅火火地開展起來了。
每天早上,社區文化大院的門球場便成了老年門球愛好者的樂園。他們自發組織成立了老年門球隊,雖然其中年齡最大的已有79歲,但他們仍然擁有非常高的熱情和積極性,打起球來都非常認真,揮桿不輟,上了球場一點都不含糊,這支看似平凡的老年門球隊卻在市縣級組織的老年門球比賽中多次獲獎。不少老年人說,他們已經離不開門球了,一天不打手就癢癢。
為了更直接地了解門球這種運動,在老人們的指導下,我也小試了幾把,打過之后才發現并不像自己想像的那么容易,往往一桿失誤,就接連失誤,看來其屮的學問還是蠻大的。此時,李憲柏老人告訴我,打門球一定要掌握好力度,調整好心態,在接送球的處理上要求穩、不冒險,然后他給我示范了幾個動作,并囑咐我說要想打好球,一定要多打、多練。之后,我加入了老年門球隊的分組對抗賽,老人們臉上的笑容和渾身的輕松勁說明此時的輸贏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從中收獲了健康和快樂。
作為最適合老年人的體育運動之一,門球運動有著別的運動所沒有的很多優勢,既不劇烈,又很優雅,參加這樣的活動既鍛煉了身體,也陶冶了情操;既豐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也加強了他們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充分體現了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時代精神,對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樹立農村道德新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xxxx年4月22日星期三多云轉晴
關陽司老年藝術團作為關陽司社區文化大院的又一亮點,積極開展傳統的戲劇、秧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演出,演農民身邊熟悉的人和事,濃郁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自然讓農民觀眾感到親切,自娛自樂唱大戲已漸漸成為本地主要的文化表現形式。
為了捕捉那種濃厚的鄉村文化氣息,今天我特地到文化大院跟劇團成員進行了訪談和交流。在談到村里唱戲的情況時,作為劇團團長的李憲柏老人頓時來了興致。他說村里共排演過傳統戲劇50多出,先后參加過廟會演出、鄉鎮文化匯演、春節期間到鄉村演出等,所到之處都非常受父老鄉親的歡迎和好評。,特別是一些傳統梆子戲,如《秦英征西》、《五鳳嶺》、《兩狼山》等,大家更是百看不厭。劉美玲、鞠凡生老人的山東快書也是讓人大呼過癮。說到這里,李憲柏老人一往情深地回味著那些令人神往的日子:“雖然大伙年齡都不小了,但演出都是自覺奉獻,六月天還常常組織起來演上幾場,每次看到大家伙那么喜愛我們的戲曲,就覺得高興,再苦再累也值得!”樸實的語言沒有太多修飾,折射出的卻是高尚的情操和無私的奉獻,本次訪談在敬佩和感恩中漸入尾聲。
的確,新農村建設不僅應當滿足農民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的要求,還要滿足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可以說,文化是新農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而來自民間、有著深厚群眾基礎、特別受到廣大農民歡迎的戲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
結語
通過這幾天一系列的訪談交流,心中感慨頗深。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離不開農村老年文化建設,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大力加強農村老年文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取得進展的重要標志。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急劇增長,但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農村的文化建設總體來說還?比較薄弱,如文化表現形式單一、傳統文化載體持續縮減等,滯后于經濟社?會的發展,難以滿足廣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要。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不斷豐富農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題中之意,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因此,改善、豐富農村群眾的業余文化生活,尤其是農村的老年文化生活,既是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業余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具有促進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現實意義。
一直以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生活在農村,尤其是偏遠鄉村的老人,他們的文化生活過得單調乏味。他們大多分散居住,年輕時靠務農為生,老了靠子女贍養,經濟不充裕,而且大多文化程度都不高,有不少還是文盲,加上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留守在鄉村的大多是老人和兒童,老人的年紀大了,行動遲緩了,生理、心理功能的衰退,精力體力的不支,使老人們產生了一種無以名狀的失落感和孤獨感。如今,經濟條件好了,辛苦了大半輩子的老人,不僅需要物質上的溫飽,更期望精神上的滿足,老人們需要適合自己“口味”的文化食糧,不僅需要享受文化,更需要參與文化,他們也希望像城里的老人那樣有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
然而經調查得知,當前農村老年群體自身存在著以下幾方面的弱點:一是人數眾多,但因家庭、個人性格、經濟條件等不同,因而對文化活動項目的選擇、參與興趣有較大的差異性。二是集體觀念、組織觀念淡薄,患得患失、斤斤計較的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活動缺乏凝聚力。三是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參與文化活動的情緒不穩定。一旦受到外界的影響,容易忽冷忽熱,搖擺不定。這些都為組織和開展農民老年群體文化活動帶來了一定的難度。
要解決好上述問題,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著手:
首先,從實際出發,根據老年人的身體條件、生理特點、文化程度的高低,選擇適合老年人口味的文化娛樂項目。同時要提高認識,加大宣傳,積極挖掘和保護頗具“鄉村氣息”的傳統文化資源。
其次,以生活環境和地域選擇適合老年人的活動項目。如老年門球、戲曲演出、秧歌等。俗話說,十里不同天,百里不同俗。由于地域文化的原因、近郊和偏遠山區老年人的興趣愛好不盡相同,農民文化需求層次呈多樣化發展趨勢。
再次,加強陣地建設,加大對農民文化的培訓力度,壯大文化藝術骨干隊伍,鼓勵民間藝人自編、自演、自娛、自樂,多創作貼近農民生活的文藝節目。如組織培訓班,對農村中的文藝愛好者進行組織、弓丨導和培養,使他們成為農村文化燎原的火種;開展豐富多彩的農民文化活動,在農閑時節大張旗鼓地開展適合農民的文化活動等。
最后,多措并舉促“鄉風文明”。加強集體文化事業建設,要創建并大力完善農村文化大院,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組建業余團隊,發揮骨干作用,使農民的文化生活由零散無序向集中有序轉變;結合各地農村文化亮點,打造豐富多彩的農村特色文化生活,并不定期地組織村與村之間、鄉鎮之間、城鄉之間的老年文化交流活動,激發老人的參與熱情和展示、爭光的積極性。
農村老年人文化的開展,活躍了鄉村的文化氛圍,改變了農村文化生活單調的現象,同時培養了農村老年人新的興趣愛好,解決了老年人的失落感、孤獨感,使他們精神上有新的依托,思想上有新的追求,生活上有新的樂趣,這對促進老年群體的穩定、農村社會的安定團結,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開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