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數學的時候,我們同學們一定接觸過有關長度的單位,以下是有關長度的數學日記,歡迎閱讀!
有關長度的數學日記1
尺子媽媽生了四個孩子,老大叫米、老二叫分米、老三叫厘米、老四,你去哪了?你在哪兒?誰跑了,我不就在這兒嗎?他們低頭一看,原來它才有一角錢硬幣那么高。聽好了!我叫毫米,是全家最最最小的。
米說:“我們比個賽怎么樣?”全部贊成!“比什么呢?”毫米問。“我想想”。“米正在想,別打擾他。”毫米說悄悄話。想到了!就比誰和什么東西差不多,看誰說的最多怎么樣?行!
“我先,”米說,看我的分身術,“砰”的一聲,米變成了兩個。兩個我可是姚明的身高差不多,他可是籃球巨星。
“我來,”分米說,兩個我是數學課本的長度,那可是相當標準。
“瞧瞧你們的樣子!”厘米和毫米說。
“該我了!”厘米說,五個我是一根火柴的長度。
“該我了,該我了!”毫米急著說,一個我是一角硬幣的厚度。
該我了,該我了……說了半天,他們還是平手。
有關長度的數學日記2
昨天,倪老師教了我們一個新的知識,叫長度單位,我很感興趣。令我最感興趣的是,為什么紅筆量講臺有9枝這么長,而用米尺量黑板只有4把米尺那么短。后來倪老師說因為測量標準不一樣,我才明白了為什么不一樣。倪老師要我們把數學書翻到第2頁,一題一題地講下去,講到最后一題的時候,我感到很奇怪:這個方塊怎么會移動呢?原來倪老師用到了一種巧妙的辦法,就是用食指代替方塊。我試了試果然行通了。
有關長度的數學日記3
昨天倪老師給我們上長度單位,我們又學到了一個知識。倪老師拿了一枝筆來量講臺,講臺大約是9枝紅筆長,倪老師又拿了一把很長的尺子量黑板,黑板大約是4把尺子那么長。倪老師說:“講臺比黑板長對不對?”我們說:“不對。”倪老師又問:“為什么不對?”我們回答:“筆比尺子短。”倪老師笑著說:“你們真聰明,他們的測量標準是不一樣的,結果也就不公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