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08日 16:30 , 光明日報)
十年。彈指一揮。對于許許多多經歷過高考的人而言,當時的作文題也許至今仍然能夠記起,或者是苦澀,或者更多的是歡樂。就讓我們和顧老師一起,回味高考作文命題與時代變遷之間的某種意味深長的契合――
10年來高考作文,是一份很有價值的研究材料。其中有明顯的發展變化,也有一以貫之、相對穩定的東西。
10年來,除了1994年、1999年和今年,其余7年的作文都是考兩個題(詳見“10年高考作文題一覽”文)。通常所謂“一小一大”:“斜是考某項具體表達能力的“小作文”,“大”是考綜合水平的“大作文”。為節省篇幅,下面只談10年來的“大作文”題目。“大作文”是考查重點,從“大作文”入手即不難看出發展變化的主要趨勢。
1.對“大作文”、對綜合能力的日益重視。“大作文”篇幅較長,適于考生比較全面地展現綜合能力。10年中,除1992年外,其余9年都體現了對“大作文”的重視。特別是去年和今年,取消“一小一大”模式,只考“一大”,這就意味著它的分值比重提高了十個百分點。這個由考兩題到只考一題的變化,減輕了考生負擔,使學生思考的問題相對集中,構思和表達的時間比較充分,創造性的發揮得到一定的保證。
2.降低審題難度,減少對考生的限制。1998年以來連續3年,都不再是給“材料”作文,而是給“指導語”的作文,這是十分有益的探索。給“材料”的作文方式,使用了十多年。相對于簡單的命題作文(10年來僅1994年的《嘗試》屬于這種方式),它減少了猜題押題的可能性,有利于防止“宿構”。但連續多年的給材料作文也反映出不少弊端。因為這類作文以對材料的準確理解為前提,審題難度往往較大。比如1995年寓言詩的理解,1996年兩幅漫畫含義和標題中那個“更”字的理解,都造成不少考生的困難。而“指導語”則是對一個相當寬泛的寫作范圍的直白說明,沒有什么難度。從1998年采用這種方式以來,審題失誤的考生大為減少。此外,文體的限制也逐漸松動。1997年以前對文體要求較嚴,1998年則“文體不限”,只要不是詩歌戲劇小說即可,1999年更進了一步,只要不是詩歌即可。到今年,連不寫詩歌的限制也取消了。文體限制的減少,有利于考生發揮自己的優勢,有利于個性差異的發展,這對恪守文體知識的作文教學套路是一個有力沖擊。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十年來,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高考作文命題也在進步,給予考生的自由空間越來越大。
還有一個僅從題目中不容易看到的變化,那就是評分方法的變化。今年作文不同于往年的另一特點,是開始按“基礎等級”和“發展等級”雙重標準閱卷評分。在保證基礎要求的前提下,兼用“發展等級”評分,這對于學生充分展示才華、發揮創造性,是巨大的鼓勵。
10年來的高考作文,變化中也有不變。
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這是不變的。從前面所列的作文題目中不難看出,命題者總是力圖聯系實際,對考生的思想修養提出某種要求。也就是說,考生要能夠把作文寫好,平時必須加強思想修養,樹立健全人格,培養高尚情操,關心社會發展,善于分辨復雜事物,對各種新鮮事物保持濃厚興趣。比如1999年的考題,倡導有科學依據的聯想和想象,倡導對最新科技發展和對未來的關注;又如今年的考題,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生活,辯證地認識現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作文的考查,在全部語文試卷中的比重將相對穩定,這大約也將是不變的。去年和今年,“大作文”的賦分值增加到占40%,這對高中語文教學的導向是積極的。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這種局面大約不會改變。如果比重降低,會對學生綜合性表達能力的培養產生消極影響。但如果比重過大,也不恰當。我們不能不看到,封建科舉時代一篇文章定終身的余毒,在我國影響相當深遠。忽視信息時代準確獲取新鮮信息的需要,把語文教學僅僅理解為教會學生寫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這種對語文教學任務的片面理解,是不利于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而且,在較短時期內,恐怕還很難找到控制作文評分誤差的有效辦法。鑒于這些因素的存在,所以我認為“大作文”的賦分值穩定在40%左右,是會穩定一段時間的。
10年來高考作文中值得研究的東西還很多。但以上這些,我以為對高中作文教學的改革特別有意義。因為堅持正確的思想導向,減輕學生過重的負擔,減少過多的限制,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為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提供廣闊天地,這些也正是高中作文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愿高考作文和高中作文教學改革更密切地呼應,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進行更多的探索!
[10年高考作文:什么在變 什么沒變]相關文章:
3.什么甚至什么造句
8.用什么就什么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