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城市演集鎮第一初級中學 八.2班劉康
引 言
在一個科技領導世界的時代,手機已不是有權有勢人的“私有財產”。走進今天的中學校園,我們會發現很多中學生都擁有自己的手機。從某種意義上說,手機,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手機的普及,確實帶來了不少好處。但事物都有兩面性,目前許多教育界的專家就十分關注中學生帶手機的問題。中學生究竟應不應該帶手機,也成為我們青少年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
本文我就學生帶手機的人數、獲取途徑、用手機利弊,解決方案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學生帶手機的人數
經過調查的演集一中八年級2班的詳細情況見下表
項 目 調查人數 配有人數 男生有的人數 女生有的人數
人 數 48 18 8 10
比 例 / 37.5% 16.67% 20.83%
獲取途徑
調查中顯示學生獲得手機主要有兩種:① 親人贈送(舊手機淘汰后經親人同意所得)② 自己零用錢買(有的是壓歲錢)
禁止學生帶手機,老師三令五申,但是中學生帶手機屢禁不止,我經過長期觀察,查閱各種資料并進行深入調查思考,得出以下幾點關于利與弊的結論。
利的方面
①手機作為高科技產物,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及時與家長聯系,也可以向老師匯報學習等。
②與以前同學多交流,可以保持原有的友誼;與現在同學多交流,可以增進友誼,遇到疑難問題時,可以用手機進行討論。
③當學生外出游玩或在其他地方遇到危險時可以及時向家長,老師或警察求助。
此外,手機還有很多功能:鬧鐘裝置,可以隨時使用;.通話記錄功能,方便查閱;小巧玲瓏,可以隨身攜帶;拍攝功能,可以隨時拍下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
弊的方面
①短信聊天,影響休息,貽誤學業。多數家長反映,孩子用手機談論學習的內容少,用于同學之間聯系或發短信的多。
②不良信息,玷污心靈。據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學曾做過一個調查:在學生發送接受的手機短信息中,70%是與正常學習和生活無關的信息,10%以上是黃色短信息,部分學生甚至把相互轉發“黃段子”當作時尚。
③助長學生攀比成風。每到課余時間或放學以后,一些學生就會圍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機的款式和功能。校園里的手機越來越多,檔次也越來越高,對那些沒有手機的學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在攀比之風的影響下,有些學生開始盲目追逐,因為手機更新換代十分迅速,外形、功能都日新月異,學生會炫耀自己的家境,父母地位。這樣會讓學生把父母當成靠山,不思進取。
④手機為考試作弊提供了條件。本班學生中就曾利用手機發短信作弊。特別是考英語時,用手機舞弊是公開的秘密了,而且一條信息可以發給好幾個同學,作弊的范圍很廣。
⑤妨礙學校的教育教學秩序,影響校園治安。上課時有的同學手機未關機,突然來電話,影響全體同學聽課。會給整個教室帶來不愉快的情緒。手機還是貴重物品,,九一班半月前就出現手機被盜事件,結果查出,竟是同班同學所為。
⑥手機對人有輻射。青少年正處在生長發育的黃金階段,如果因為手機而對身體傷害,豈不追悔莫及。
解決方案
方案一:凡是學生自己帶手機的,都請家長簽個名,交給老師,說明確是為了家長與孩子間聯系及溝通。
方案二: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手機,手機并非拿來招搖過市,用來炫耀。告訴學生應以怎樣的方式使用手機。
方案三:借鑒國外的做法:
芬蘭:禁止向青少年推銷手機
芬蘭市場法院曾決定,禁止芬蘭無線通訊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銷手機入網等移動通信服務。如果違反這一禁令,將被處以10萬歐元的罰款。
美國:為校園手機立法……
結束語
我認為:手機是新事物,本身并無利弊。進入校園后出現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暴露了學生自控意識缺乏等學校德育的“老問題”。對中學生有手機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如今,身處信息時代的中學生們已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學生配一部手機對許多家長來說已不是太大負擔,有了手機后,家長能夠更好地監管孩子。
當然,更不能忽視手機進校園帶來的“弊”,要達到“利大”,最根本的是要提升學校德育水平,我們自身要具備自律意識,以健康的心態使用手機。
簡評:現在有很多初中生擁有手機,這一現象是好還是壞,一直是個熱議的話題。這次,我就號召同學們,圍繞初中生帶手機利與弊的話題,深入班級及家庭進行調查,撰寫政治小論文。幾選其稿,劉康的論文被上呈參評。我認為這篇文章寫得很實在、很全面、很深刻!文中數據來源于我們班級,一些手機舞弊事件就發生在我們班級,各位老師都對學生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教育,所以劉康同學能結合七、八年級教材分析中學生帶手機的利與弊,并提出解決方法,寫作過程有理有據,觀點明確,認識深刻,我認為:此文是一篇優秀的政治小論文!
(指導老師:丁先超)
丁先超
[初中生帶手機的利與弊調查 作文素材]相關文章:
2.中學生帶手機檢討書五篇
3.感悟人生帶圖片
6.初中寒假日記素材
10.生物變異的利與弊周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