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團結初中 沈艷
【內容提要】
作為教師,總是在這樣一條主旋律的支配下從事工作的。那就是:讓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的驅動下,更積極地去感知、記憶、思考和想象,從而在獲取知識的同時,使各種技能達到充分的培養和鍛煉,為以后創設人類美好未來而茁壯成長。然而,要奏好這一旋律,教師的敬業精神是關鍵。這一精神可稱為“樂教”,而在“樂教”激發下,學生定會“樂學”,二者相輔相成,才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主題詞】樂教 樂學
【正文】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教學活動亦如此,應該做到 “樂教”與“樂學”。 “樂教”是指教師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手段或采用激發學生從學習中得到快慰和滿足的心理反應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樂于學習的一種施教行為,是體現“教為主導”的教學藝術水平的反映。“樂學”是指學生在教師“樂教”手段的主導下,激發學習興趣,自主投入學習,把學習視作享受的樂事,反映了學生從要學、會學到愛學的飛躍,是學習態度升華的標準。“樂教”是“樂學”的前提和條件,“樂學”是“樂教”的目標和結果,兩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在語文教學中開展“樂教”與“樂學”活動,對培養新型師生關系,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一、提高教師素養,“樂教”引導“樂學”
教師向學生提出“樂學”的要求,就是對自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教得好,創新意,能夠游刃有余地駕馭教材及課堂教學,必須擴大知識視野,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要讓學生對課文深感興趣,教師必須把學生引進教材的趣味境地,,教師也必須有高超的教學藝術,這需要語文教師提升自身的文化底蘊。
語文學科相對于其它學科來說是慢功,是硬功。每個人的文化涵養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提高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便是這個道理。因此,語文教師要牢記這條古訓,耐住寂寞,靜下心來潛心讀書,專心讀書,能動地、靈活地讀書。把讀書所得應用于教學,提高教學藝術,這便是語文老師最大的收獲。
韓愈說過:“術業有專攻。”每個語文教師對文本要有所選擇有所側重,應該有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知識特色,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結合教學工作的需要,構建富有個性的知識結構,使自己的觀念、思維方式、表達方式不斷與時俱進,并有機地無形地滲透于自己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打井要打深水井。”語文教師還要關心時事新聞,多讀報刊以便及時把握時代的信息。這些富有個性的知識結構能給學生求知的心靈烙上深深的印記。
教師作為新課程實施者,必須不斷學習,不斷修煉自己,努力培養自身的良好師德,完善新的教學理念,塔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積累深厚的文化底蘊。以精彩的教學,推進新課程成功的實施。
二、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樂學”效率
1、情景教學法。即利用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和文學語言的描述,再現課文的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和運用語言的一種方法。如教學《春》這篇課文則可以通過以朗誦為主旋律的教學使學生始終陶醉在喜悅、歡快、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春天”里……學生處在適宜的情境中,就會輕松愉快地接受知識的傳播,產生積極相應的反應,主動興奮地投入學習。
2、想象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就是使語言文字形象化,用感知的表象,結合課文的文字形象來創造想象新形象的教學方法。如剛學完《畫山繡水》后,教師可誘發學生想象:桂林如詩如畫,那么迷人,你們一定向往這個地方。若你們有機會投入桂林的懷抱,會做些什么呢?學生立馬展開想象,抒發了自己的情懷:有的說要當個小作家,謳歌桂林的奇山秀水;有的說要當個小畫家,去描繪桂林的奇異風光;有的說要當個小小園藝師,把桂林點綴得更加美麗……這奇特的想象不僅表達了同學們的遠大理想,而且更激發了同學們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3、問題教學法。以問題為開端,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以解決問題為歸宿,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精神,把發展獨立思維能力放在首位。比如在教學《斜塔上的實驗》一文時,先讓學生想像一根羽毛和一個鉛球從同一個高度同時拋下,結果哪個先著地。對于學生的答案先不表態,讓學生帶著好奇去學課文。這樣創設的問題情境可使學生形成懸念,課堂上必然會聚精會神地隨教師一起研究新課內容,探求問題的答案。
4、合作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使學生之間產生互動,形成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補充、相互幫助的良好氣氛。這種情境具體體現在討論式的學習和研究性的學習中。教師要善于設置具有思辯性的問題讓學生展開討論。如在講《“諾曼底”號遇難記》時,我讓學生展開討論:你對哈爾威船長最后的行為如何看待?學生對此議論紛紛,課堂氣氛熱烈了,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思維也更加活躍了。
優化教學方法是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因此,課堂教學要實施素質教育,讓學生“樂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必須從優化教學方法抓起。
三、滲透審美教育,享受“樂學”情趣
1、從作者簡介中滲透
每篇文章的作者,都有其坎坷不平的人生歷程。不同時代的作者,寄寓著不同時代的思想、不同的目標追求。在了解作者的思想、目標追求和創作背景時,學生便會被其精神所感動,從而樹立起心中學習的榜樣,同時,也清晰的看到了在不同的社會環境中,什么是善,什么是惡,什么是美,什么是丑,該學什么,該恨什么。例如,在學習每篇文章之前,我們都要對作者作點介紹,讓學生了解其創作過程以及所反映出來的思想感情,學生聽后就會獲得自己的審美感悟--屈原、文天祥、岳飛、陸游、辛棄疾等英雄的愛國雄心;司馬遷、杜甫、白居易、范仲淹、龔自珍等人物的憂國憂民;徐霞客、李四光、沈括、竺可楨等人士的科學精神;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等革命家奮發圖強的壯舉。這些審美感悟大都是從學習文章之前的作者簡介中獲得的,它將激勵學生刻苦發奮,報效祖國。
2、從品讀課文中滲透
語文審美教學應該以美感人,以情動人,用情感來撞開學生心靈的門扉。朗讀作品時誘導學生產生同步聯想,是激發審美情感,從感性直觀上升到理性領悟,進行審美的一種切實有效的方法。例如品讀《最后一課》的結尾:“韓麥爾先生站起來,臉色慘白”一句,音量應稍輕,語速要放慢,以表現下課鐘聲在韓麥爾的心頭引起的巨大震顫與痛楚。“‘我--我--’但是他哽住了。”兩處破折號要讀出間斷,以顯示韓麥爾哽噎語塞、悲慟萬狀的感情。“他轉身朝著黑板,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寫了兩個大字:‘法蘭西萬歲!’”這一連串動作,讀時速度要加快,力度要增強,“法蘭西萬歲”兩字要一字一頓,鏗鏘呼讀,以表達韓麥爾激越高亢的愛國熱忱。最后一小節,“然后他呆在那兒,頭靠著墻壁,話也不說,只向我們做了一個手勢:‘散學了,--你們走吧。’”須讀得輕緩,末句可按三個音步斷開,每一音步有氣無力地細聲拖讀,以傳達韓麥爾先生力不能支、口不忍言的手勢含義。學生在品讀課文中進入角色,就會從韓麥爾先生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中受到深刻陶冶,從小說結尾這種凄愴美、悲壯美中受到強烈感染。
3、從思想內容教學中滲透
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體現出各自不同的“美”的思想內容,都寄寓著一種審美情感。在教學中應盡量啟發學生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獲得審美的感悟。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裝》以諷刺的筆觸,著意繪制了上至皇帝下至文武百官的宮廷丑圖。這群丑類演了一場再丑不過的人間丑劇,其實,騙子在作品中只不過是作家借以揭露鞭撻的媒介。他們的騙局之所以能夠實現,全因看到那個社會的黑暗,這種揭露和諷刺使學生對這種丑惡和黑暗產生厭恨之情,從而對美好和崇高更加向往。文章正是通過否定丑的形式來肯定美,以間接達到喚起學生心靈的感悟。
總之,“樂教”與“樂學”教學過程中,能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師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實現了教學目標。學生心情愉快,沒有心理壓力與負擔,使注意力、感知、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處于高度的活躍狀態,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樂教”與“樂學”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也是當前素質教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中國教育探索》
[樂教與樂學--語文教學嘗試(網友來稿)]相關文章:
1.樂學勤學名言
3.樂高小狗課件
4.樂字開頭的成語
5.交響樂活動教案
6.幸災樂禍同義詞
8.娛樂晚會主持詞
9.用娛樂怎么造句
10.《瓶兒樂》教學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