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品味文中的人情美,領悟人情中和諧的風俗美
2、品味文中的細節描寫,感悟思想感情和語言韻味。
3、感受家園的溫馨美好,理解文章的思鄉主題
教學重點:對文章的語言品味,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審美素養,滲透語文味和文化味。
教學難點:語言品味品出情,品出美;
作者的思鄉主題如何與學生產生共鳴。
一、導入:
一年之計在于春,新年是極喜慶的字眼。請同學們說說有關春節的趣事、習俗。的確,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準備些象征來年幸福、美滿的東西,如春糕、春饃、春酒等。甜甜的一杯春酒,是節日的珍品,是母親的驕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憶。今天就讓我們與作者一起,在這杯甘醇的“春酒”中盡情地陶醉吧!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1、了解有關春酒
2、師生配樂合作朗讀課文,沉浸在作者娓娓的述說中。
教師強調需要積累的字詞。
(過渡語)琦君很多次在筆墨之間,在心靈深處苦苦尋覓的那一方家園是什么樣的呢?在本文中她是用什么為回憶的內容抒發她的家園之思呢?(春酒)
3、思考:一杯春酒一種情,作者一共寫了三杯酒寄托著作者深深的情感?請問是哪三杯?(母親酒、童心酒、鄉情酒)
三、感受春酒,感受家園
(一)第一杯酒:母親酒
分析文中母親形象(家園--母親)
(過渡語):在作者的記憶里最值得懷念的是她的母親,那么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呢?請大家細讀課文,找出描寫母親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
(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點撥,注意歸納)
(注讀法:清人胭脂齋評點《石頭記》,宋代朱熹集注《詩注》,毛澤東批注《二十四史》,金圣嘆評《水滸》,評點一個字或一段話)
①對母親描寫的語句主要有“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這句神態描寫寫出母親的熱情和以自己釀的酒香為榮的興奮。
②有“她總是笑瞇瞇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沒有一定分量的。但她還是一樣一樣的仔細地告訴別人。”這句話寫出母親的善良淳樸,熱情愛幫助別人的性格。
③有“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添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這句語言描寫體現了母親對女兒的關愛。
(學生分析之后,老師做適當總結:通過語言神態描寫,塑造了一個對生活中質樸勤勞,對女兒慈祥關愛,對鄉鄰大方熱情的母親形象。)
(二)第二杯酒:童心酒
(過渡語):一位具有如此好心腸的母親,她會培養出一個怎樣的女兒呢?讓我們一起品嘗第二杯童心酒去認識這位小姑娘。琦君的文字很有特色,很儒雅,平淡中透著一股靈氣。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描寫童年琦君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
示例:“我呢,就在每個人的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靠”“點”“舔”,這些都是小姑娘特有的動作,寥寥幾筆,一個快樂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形象躍然紙上)
主要有:“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還捧一大包回家。”這是文中對我的描寫,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生動地寫出了小姑娘的天真幼稚,活潑可愛。
“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手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這句話中“偷偷”寫出了我的調皮和天真。
“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它寫出了我對酒的珍惜,舍不得喝。
(學生分析之后,老師做適當總結:通過動作神態描寫,塑造了一個快樂、自由,天真、幼稚,調皮、可愛的小姑娘形象。 語言雖然質樸簡練,但儒雅,有一股靈氣,并且字里行間充滿了濃郁的人情味。讓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在故鄉大家是如此喜歡這位小姑娘)
(三)第三杯:鄉鄰酒
過渡語:文中溫馨的家園除了溫柔賢淑的母親給我的,還有誰呢?(鄉鄰)
鄉親們和琦君家里是一種什么關系呢?[相親相愛,和睦和諧]
從文章中怎么看出的?(指導學生找實際的事例來分析)
文中主要是喝會酒這一情節,喝會酒本來就是因為12個人一起湊錢幫助有困難的人,體現了鄉親的善良淳樸,具體的是細節是阿標叔擦煤氣燈,以及吃酒時的場景,劃拳吆喝,興高采烈。
由此可以看出鄉親們是親如一家的,親密隨和的,溫馨融洽的。
四、教師春酒分析
1、看的出來,這是一個十分溫馨和睦的家園,有勤勞母親,有善良鄉親,有快樂的童年,這個家的味道卻是(甜甜的)。
2、這甜甜的味道,其實在琦君的心里,她早已把它濃縮凝聚在了一件事物上,那就是(春酒)。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寫春酒是僅僅在寫酒嗎?
(學生應該回答:不是的,還在寫家園,寫家人。)
3、春酒和家里的母親、童年的“我”、以及鄉親有具體的聯系是什么?
(板書)(母親釀春酒,童年琦君樂(舔)春酒,鄉親喝春酒)
吃春酒,喝會酒是作者家鄉的兩種風俗。這兩種風俗美嗎?(美),這種美是因為什么?(因為有了善良的母親、鄉親和快樂的童年)也就是說,這種濃濃的風俗美更是滲透著讓人難以忘懷的人情美。
小結:這些生動的細節讓我們感受到,不僅是春酒好喝,更因為春酒中譜寫了作者心中一份美好的回憶。
五、思鄉主題
1、思考:為什么喝不出家鄉味?
明確:關注最后兩段。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為“我”已是“獨在異鄉為異客”了。點出主題鄉愁。了解作者生平幫助學生理解鄉愁。(琦君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母親早已離開她了,無憂無慮的童年還能找回來嗎?找不回來了,淳樸善良的鄉親們早已是隔山隔水了。而她想釀出一杯酒,寄托心中無盡的思念,還能釀出原來的味道)
小結:那份揮之不去的美麗鄉愁正是縈繞在“我”心中的一份難以割舍的故鄉情結。
鏈接文章:
1、在上海求學時,母親來信說她患了風濕病,手膀抬不起來,連最簡單的縲絲髻兒都盤不成樣,只好把稀稀疏疏的幾根短發剪去了。我捧著信,坐在寄宿舍窗口凄淡的月光里,寂寞地掉著眼淚。深秋的夜風吹來,我有點冷,披上母親為我織的軟軟的毛衣,渾身又暖和起來。可是母親老了,我卻不能侍在她身邊,她剪去了稀疏的短發,又何嘗剪去滿懷的愁緒呢!
--《髻》
2、“來到臺灣,此心如無根的浮萍,沒有了著落,對家鄉的苦念,也就與日俱增了。”日里想,夢里思.“昨夜夢魂又飛歸故里,躺在雙親的墓園中,擁吻著綠茵覆蓋的芬芳泥土,望著悠悠出岫的白云,多年抑郁的情懷得以暫感舒松,可是短夢醒來,淚水又濕透枕邊,美麗的家園啊!它依舊是海天一角,水闊山遙”。 -《鄉思》
3、“夢中應識歸來路,夢也了無據。”
六、拓展延伸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對家鄉的思念總是人們難以揮去的情愫。請你把對家鄉的思念以下列的形式表達出來。(在音樂聲中讀出濃濃的鄉情)
家鄉是一壇陳年的春酒,在我心里,藏得越久,味道越醇。
家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結束語:
這位一直在心靈深處尋找歸鄉之路的女子,是否會踩著滿院的花香,杖履點叩著當年她牽著母親的衣角走過的青石板,尋著童年的夢而來?
隔一條海峽夢回童年舊事,竭畢生心力寫盡故園深情--2006年6月7日,90高齡的琦君永遠擱下了那支生花妙筆。臨終前,她在病榻上一再念叨著:我想回到自己的家鄉呵……
思鄉是千百年來,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情節。讀者琦君的文字,不僅使我們想起古代多少描寫家園之思的文章與名句,與大家一起分享:(見PPT)
板書: 春酒
母親 童年琦君 鄉鄰
(釀) (舔) (喝)
家 ( 溫馨甜蜜 ) 園
風俗美 人情美
(說明:將上面的板書幾個知識點分別用橫線連接起來就是一個房子的形狀,象征一個溫馨的家園。)
程莉莉
[春酒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相關文章:
8.八年級下冊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