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教學目的:
1、了解李賀生平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的特點。
2、鑒賞這首詩音樂描寫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1、賞析該詩的內(nèi)容。
2、鑒賞這首詩音樂描寫的藝術手法。
教學難點:
鑒賞這首詩音樂描寫的藝術手法。
第一節(jié)
一、導入:
在語文必修三中,我們曾享受過一次聽覺盛宴,因為我們聽了白居易筆下的琵琶女彈奏的琵琶。今天我們隨同李賀去參加一場唐朝的箜篌演奏會。
二、海報設計:
1、編劇兼導演:李賀
李賀,字長吉,隴西成紀人。李賀是沒落的宗室后裔。因為他的父親名晉肅,“晉”與“進”同音,為避諱父親的名字而不得參加進士科考試,這樣就堵塞了仕進之路,僅做過幾年奉禮郎(管宗廟祭祀司儀一類事務的從九品小官)。他對這種低微的職務很不滿,心情抑郁,再加上他廢寢忘食,嘔心瀝血地作詩,損害了身體,年僅27歲就去世了。
他的詩歌想象豐富,立意新奇,用詞瑰麗,他被人稱為“詩鬼”。
2、主演:李憑
唐代元和年間著名的宮廷樂師,因善彈箜篌,名噪一時。(關于她當時的身價與聲名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天子一日一回見,王侯將相立馬迎。”
3、樂器:箜篌
“引”樂府詩題的一種,與“歌”“行”相近。
“吳絲蜀桐”寫箜篌構造精良,借以襯托演奏者技藝的高超,寫物亦即寫人,收到一箭雙雕的功效。
4、時間:晚唐的某個“高秋”
“高秋”一語,既點明了演奏的時間,又寫出了美妙的樂曲所表達的一種高遠飽滿,直上云天境界。
5、地點:長安(唐朝的都城)
三、大明星的演奏會一定有很多粉絲參加,參加這場演奏會的除了詩人,還有哪些聽眾?請同學們依次分別介紹一下他們的身份,并描繪一下他們聽李憑演奏時的神態(tài):
1、云:
優(yōu)美悅耳箜篌聲一經(jīng)傳出,空曠山野上的浮云便頹然為之凝滯,仿佛具有人的聽覺功能和思想感情在俯首諦聽。
“頹”字恰恰和“張”字構成了一種對比,“張”顯得飽滿,“頹”顯得無力,“頹”字形象地描繪出流云被音樂擊中那一剎那的情態(tài)。
2、江娥:
就是湘夫人,傳說中的湘水女神。因為丈夫舜的去世,她傷心欲絕,淚水落在竹子上化為斑竹,聽了李憑彈奏的箜篌,她又淚灑斑竹。
3、素女:
古代神話中的女神,善鼓瑟。素女被這樂聲觸動了愁懷,潸然淚下。
4、長安的百姓:
唐代的都城長安呈正方形,四面每面三門,共十二門,所以稱長安為十二門。長安的百姓沉浸在凄冷的音樂中,沉默不語。
5、紫皇:
“紫皇”是雙關語,兼指天帝和當時的皇帝。天帝和皇帝都被音樂打動。
6、女媧:
神話中的創(chuàng)世紀女神,共工怒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女媧于是煉五色石補天。女媧聽李憑的箜篌入了迷,竟然忘記了自己的職守,結果石破天驚,秋雨傾斜。把音樂的震撼力描摹得無以復加。
7、神嫗:
就是成夫人。夫人好音樂,能彈箜篌。在聽眾的幻覺中仿佛成夫人虛心向李憑學習箜篌技藝。
8、老魚、瘦蛟:
老魚和瘦蛟本來羸弱乏力,行動艱難,現(xiàn)在竟然伴隨著音樂的旋律騰躍起舞。詩人用“老”和“瘦”這兩個似乎干枯的字眼修飾魚、龍,卻有著完全相反的藝術效果,使音樂形象更加豐滿。
9、吳質:
吳剛,他因學仙有過,被罰在月宮中砍桂樹,樹創(chuàng)隨砍隨合。聽了李憑的箜篌聲,吳剛忘記了自己的本職工作,倚著桂樹靜聽,徹夜不眠。
10、寒兔:
月宮中嫦娥的寵物。蹲伏在一旁,任憑露水斜飛滴在身上,也不肯離開。
小結:我們的確能體會到李憑的箜篌彈奏具有“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力量。
四、描寫手法的探討:
1、那么大家想想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手法來描摹音樂的呢?
側面烘托--通過箜篌產(chǎn)生的音響效果來襯托音樂本身。
詩人李賀如同一位神奇的魔術師,他驅使著大自然的靜物、動物,調(diào)動了神話傳說中眾多的神人的形象,寫出箜篌聲強烈感人的藝術效果,表現(xiàn)了李憑彈奏箜篌的高超藝術。這樣,抽象的、難以捉摸的箜篌聲以及它奇妙的藝術效果就形象而具體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使讀者沉浸在奇異的藝術境界之中。
2、側面描寫的手法,是樂府詩中一種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我們初中時曾學過一篇成功運用側面描寫手法的樂府詩,大家說說是哪一篇?
漢樂府《陌上桑》里寫羅敷美貌的那一段:“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這里不是直接描繪羅敷的美麗,而是借助他人對羅敷的欣賞,達到側面烘托羅敷的美麗的目的。
3、這首詩除了用側面烘托的手法描寫音樂,還有其它方法嗎?
昆山玉碎:箜篌聲有時像昆侖山的美玉碰擊聲那樣清脆;
鳳凰叫:有時又像鳳凰鳴叫那樣和緩;
這是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直接描寫音樂。
4、這兩句詩除了運用“以聲類聲”的方法來描寫音樂,詩人還運用通感手法,
我們怎樣理解通感手法?
“以聲類聲”不是通感,但“以形類聲”,就構成了通感。“昆山玉碎”
可以喚起玉石撞擊的形象感,形容樂聲乍起具有很強的爆發(fā)力和壓倒一切的氣勢;“鳳凰叫”可以喚起孤獨哀鳴的形象感,形容樂聲的幽怨;“芙蓉泣露”可以喚起露滴殘荷的形象感,形容樂聲凄厲婉轉;“香蘭笑”可以喚起蘭花盛開宛如笑靨的形象感,形容樂聲明快歡樂。
五、作業(yè):
1、比較鑒賞:閱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比較它們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說說它們各自的藝術風格。
(1)在音樂描寫時所用的不同技法:
《李憑箜篌引》主要描寫音樂產(chǎn)生的藝術效果,對于音樂旋律本身的起
伏跌宕著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兩句,為側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過比喻描摹音色的強弱緩急,為直接描寫的手法,“江州司馬青衫濕”為側面烘托。
(2)風格迥異:
《李憑箜篌引》純?yōu)槊枘∫魳罚瑳]有詩人的情感寄托,風格凄寒冷艷、浪漫瑰麗。 《琵琶行》是一首敘事詩,在描摹音樂時也在敘事和抒情,琵琶女彈奏時的情態(tài)動作和作者的身世體驗都穿插其中,其風格平易感傷。
2、詩人是如何安排李憑出場的?這樣表達有何妙處?
前四句,詩人故意突破按順序交待人物、時間、地點的一般寫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寫琴,寫聲,然后寫人,時間和地點一前一后,穿插其中。這樣,突出了樂聲,有著先聲奪人的藝術力量。
3、背誦《李憑箜篌引》
王斌
[李憑箜篌引 教案教學設計(人教版高二選修)]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