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市義亭鎮中 賈小青
新世紀的人才,不僅要有較全面的素質結構,更需要具備創新的活力,以承擔知識創新的重任,適應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這就對培養人才的學校教學--尤其是基礎教學提出了挑戰。而語文學科的課堂教學,由于學科特點和功能,決定了它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具有得天獨厚的作用。
一、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
(一)師生互動氣氛
1、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實現教學目的的關鍵。
2、引導學生能容忍別人的不同意見,接納他人的觀點,形成既充滿競爭又合作愉快的氛圍。
3、課堂上要保持“動中有節,亂中有序”的狀態,既不太放任,也不過于嚴肅,形成積極、活潑、健康、向上的課堂氛圍。
(二)教學主體凸現
1、要始終把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為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的核心。
2、要特別注重適應學生的個別差異與興趣。
3、重視學生提出的意見,樂于聽取學生的不同見解,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認識作出不同的決定。
4、培養學生敢于嘗試的勇氣。
5、教師要允許和接納學生的學習錯誤,讓學生正確認識錯誤,坦然面對錯誤;善于從錯誤中學習,從失敗中獲得經驗,培養學生悅納自我的意識和能力。
(三)教法學法創新
1、教法要因人、因課、因時、因地而多變,尤其是必須反對“滿堂灌”、“傳送帶”式的教法,盡量多給學生自由的時間空間去激發與運用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2、課堂提問形式要多樣化,內容呈開放性。
3、課堂教學中,構建探索性合作的學習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創造力。
4、允許和鼓勵學生利用繪畫、音樂、手工、肢體運動等多種渠道,以喜聞樂見的或聞所未聞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思維。
5、改進作業設計、評價方法,反對單一、機械的抄寫式、推演式作業。
二、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的基本策略
(一)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創設語文課堂教學的創新氛圍
1、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擺正教師和學生的位置,挖掘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很大程度來源于生活積累,來源于社會實踐活動,來源于開放的課堂教學建構。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更新教學觀念,擺正教師、學生在課堂中的位置。長期以來形成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都是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滿堂灌”,進行繁瑣的課文分析,主要表現為教師“講”,學生被動地聽、記。可素質教育要求學生在打好基礎的同時,還要培養較強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教學要突出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活動,教師要變口若懸河的講授者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和研究者,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
2、改革備課方法,把傳統教學的單一知識結構改變為認識和培養主體性人格雙層面的教學結構。
以往撰寫教案時往往把教學步驟、教師的提問及問題的答案作為主要內容,教學設計更多關注的是教學效果,說白了即考試時如何讓學生少丟分,得高分,知識領域關注多,學生能力發展關注少;教師抄寫教案用時多,鉆研教材用時少;鉆研教法用時多,研究學生用時少;教學中教師以“灌輸講授”為主,課堂上很難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創新性語文教學要求把備課教案改為從學生自學開始,注重學法的指導和綜合能力的培養,把課文交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解決自己找出的疑點。這樣,備課的重點就應放在學生學法的指導上,既發展學生個性,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3、引導學生自主探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找回自我,發展個性,就要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發現和肯定學生的哪怕是一丁點的優點和成績。在教學環節上,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讓學生自己去讀書,去感悟,逐步消除學生的服從感、低下感、自卑感。對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適時引導學生變換角度進行探索。
4、重視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心理調適,營造寬松和諧的創新教學環境。
希望獲得成功是現代人的一種心理需求和內在本質,任何人做任何事主觀上總是希望獲得成功,成功了才更能激起進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這種情況在課堂教學中也非常明顯。所以,要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為學生創設一種敢想敢說,敢有與別人不同看法的課堂環境。因為在同齡人中敢于堅持與眾不同,也需要力量,老師要使學生心理上得到一種支持,即使有時他們想的不全,或錯了,也要支持,這樣他們才能勇于探求,才能發揮出聰明才智。
(二)構建多向互動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結構,凸現課堂教學主體
1 、啟發激趣
興趣是影響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我們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創新性課堂教學的前提。教材中學生感興趣的語言因素,電教媒體等手段,都能提供特定的情景,激起學生的創新思維。
2 、質疑交流
美國的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苯虝䦟W生自己質疑提問,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激發創新思維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通過讓學生自己提問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為他們創設動腦、動口、動手、釋疑解難的機會,并讓他們通過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之間的多種形式的交流,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
3、自我反饋,二次創新
在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教師都要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教會學生自我評價反饋,主動鞏固舊的知識,發現新的質疑點,尋找二次創新機會。在自我反饋過程中,學生會根據老師的要求,自覺地用理性眼光去發現自己或他人課堂學習中的失誤或缺陷,用自己新的“眼光”去尋求某一點,或某一方面的再聯想或逆向思維,完成第二次思維創新。
(三)優化語文課堂教學過程,全方位、多途徑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是課堂教學,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優化教學過程。在優化教學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創新思維。
1、在知識傳授中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知識為能力奠定基礎。要想激起創新思維,培養能力,必須具備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否則創新就失去了基礎,學生的創造欲望即使被激發出來也難以上升為真正的創新能力,只能停留在很低的水準上。
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教師應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把已經獲得的知識、技能、方法、觀點或態度進行定向遷移,誘發創新思維。
2、在改進教法中引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能讓學生順利解決新的問題,能深刻地、高水平地掌握知識,并把這些知識廣泛遷移到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順利完成。根據創新人才培養的要求,語文學科已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工具學科,同時也是一門訓練、培養創新思維的基礎學科。要培養創新思維,就要變就范式教學為創新式教學,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維,探索創造性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思維活動雙向互動,在讓學生看到教師的思維過程的同時,教師也看到了學生思維的真實過程,相互交互,從而有效地促進創新思維的訓練。
3、在參與語文實踐性活動中激發學生創新火花。
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能使學生思想活躍,自由地、有選擇地吸收知識,能促進他們對新知識的追求、探索,以及對多種思維方式的借鑒。
心理學表明,初中學生的思維一般是“ 經驗型”的,而不是“理論型”的,即在進行抽象思維時,需要具體、直觀的感性經驗作支持。而主要的感性 認識和經驗是學生在主動參與、親自經歷的各種實踐活動,如觀察、制作、表演、參觀、調查、訪問等豐富多 彩的感性活動中得來的。因此,在開展學科教學時,就不能抽象地傳授學科有關的知識、法規、原則,而必須 加強教學的直觀性、活動性,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中去感受,去體會,去發現。初中語文活動課將語 文教學與語文在現實生活中的實際運用結合起來,創設具體生動的學習情境和學習活動,使教學成為學生語文 知識、能力具體運用的一種實際嘗試或“模擬”,學生通過參加活動,得到感性認識,經過反復,上升到理性 認識,這樣獲取的知識不僅是準確可靠的,也是比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實有用的。 所以,語文教學一定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讓學生在語文活動實踐中激發創新思維。
教學實踐證明,語文教師只有努力探索創新性課堂教學的有效途徑,有意識地把創新思維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在課堂上進行落實,才能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本領,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造就一代創新人才。
二000年五月
[創新性語文課堂教學策略談]相關文章:
2.淺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論文精選
4.淺談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論文
7.淺談科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論文
8.淺談科研人員的信息素質與信息創新論文
10.八下語文教學策略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