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教學是全部語文教學過程的軸心,而閱讀能力的培養又是語文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前蘇聯教育家蘇霍林斯基說過:“十年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可見,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關系到教學成敗的問題,也是語文教學中落實德育教育的重要課題。那么,在新課標的形勢下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堂閱讀能力呢?
一、巧設導語,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和諧共創的腦力勞動過程,僅有教師的自覺的思維行動是不夠的,更為重要的是讓學生有興趣動腦筋,讓學生的思維呈現出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激發學生第一次閱讀課文的興趣,就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學生第一次閱讀課文,就是懷著濃厚的興趣去讀的,就是抱著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去讀的,那么,閱讀的效果一定會很好。優美生動導語的設計,與教學內容相關美的情境的創設,可使學生或悄然動容,或神思飛越,或躍躍欲試,或期待盼望,從而很快進入“共振”的境界。如我在教《死海不死》這篇課文時,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一定會記得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節目,其中有這樣一句話“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是啊,宇宙之大,光怪陸離;天地之廣,無奇不有。在歐洲西班牙港以南的海濱高原上,有一個世界罕見的瀝青湖,湖里的瀝青仿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今天采出五十噸,明天這巨大的窟窿就會自動填平,這個自然之謎,科學家們至今還在探索之中。無獨有偶,在亞洲約旦和巴勒斯坦交界處也有一個神奇的湖,它是“旱鴨子”的樂園,不會游泳的人盡可放心地仰臥水面,就像這杯水里的雞蛋一樣,隨波漂流(邊說邊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鹽水杯放入雞蛋),不必擔心會被淹死。請同學們看書上的插圖,要知道其中的奧妙,請同學們閱讀課文《死海不死》,我們一起到死海考察一番。學生霎時愣住了,眼睛直盯著我,都想知道這是怎么回事。沒等我說完,學生已迫不及待地讀了起來。聽到這樣富有啟發性、感染力的開場白,學生精神不由為之一振,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望也就隨之產生了。教學過程中,我根據教學目的、要求,善于選擇恰當的鑰匙,不斷抓緊學生思維的“發條”,使它轉動起來,不斷開啟學生思維的門扉,引導他們發揮聰明才智。
二、以讀為本,實現生本對話
教育家波莉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讀”是閱讀教學的根,課堂教學要“以讀為本”。如果沒有充分的讀作基礎,何談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不加理解他們對問題的做答,也只是膚淺的猜測與推斷。所以,教師必須把充足的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充分地讀書。如教《紫滕蘿瀑布》一文時,我采取多種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感知內容,深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去品味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讓學生以感性的體驗去替代理性的分析,將靜態的文字變成動態的語言,將課本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我采用了掃除閱讀障礙的默讀;進入教學情境的齊聲朗讀;帶有個性品悟的精讀;師生共同探究文本的研讀;還有咀嚼情感的品讀。讓學生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走進文本,充分和文本進行對話,理解、品讀作者的情感。使學生感受課文中準確的用詞,生動的造句,巧妙的謀篇,感人的情境,嚴謹的層次,乃至優美的音律,激發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和情感,收到了良好的學習效果。
三、以讀促寫,讓讀為寫指路
“學了知識不運用,等于種地不播種”。 有的文章在構思上巧妙,立意上新穎,謀篇布局又獨具匠心,我就引導學生分析其巧妙之處,新穎之處,獨具匠心之處,強化語言的學習和積累,積極鼓勵學生將學過的優美詞句及時恰當地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不斷地把他人語言逐步轉化為自己的語言,使自己的語言倉庫不斷地充實豐滿。如《春》這篇文章中有不少凝煉生動的詞語和精彩動人的比喻句、擬人句值得品味。在教學中我先將課文中“春雨圖”的評析、品味寫成文字印發下去,在課堂上引導同學們去對照文字資料逐句品味這“妙不可言的春雨圖”,引導他們抓住關鍵詞語來品析文本,感受“那一片細雨綿綿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溫馨的景色,那一種和平安靜的氣氛”。有了教師的示范,同學們寫出來“勃勃生機的春草圖”,“萬花競艷的春花圖”以及”輕柔的春風圖”,有效的解決了學生無話可說的困惑,也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我在分析課文時,指導學生揣摩課文的謀篇布局、構思立意及語言表達等的妙處,鼓勵學生選擇一個段落,一個情節或者一個側面等進行說和寫的練習。這樣,學生不僅較深入地理解了閱讀文段,還學到了許多寫作技巧,收到一箭雙雕之效。
總之,在閱讀這塊神圣的領地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教師的悉心指導,不僅能促進學生觸發語感、領悟語境,而且能陶冶情操和鍛煉寫作,讓他們充分享受真知的樂趣,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時瑞云
[課堂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8.培養孩子閱讀心得體會
10.教師課堂教學如何評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