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學習目標
1.學習本文以感情為線索組織材料的寫法,體味散文隱含意的方法,領悟意境美。
2.學習本文從各種不同的角度進行描寫的特點,掌握景物描寫抓住特征的能力。
3、領悟課文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
二、教學設想
1、細致精彩的景物描寫是課文“出彩”之處,可引導學生細細品味作者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綠枝條進行了繪形繪色的描寫藝術特色。
2、作者在寫景敘事的過程中還或隱或顯地表達感覺、感受,這些感覺、感受是與寫景狀物相融合并貫穿課文始終的,因此要讓學生沿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線索自行領悟,挖掘出課文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
3、可采用讀與寫結合的方法,讓學生逐步掌握要抓住景物特征”寫景狀物的寫作方法。
三、重點、難點:
1.學習本文從各種不同的角度對綠枝條進行繪形繪色的描寫的特點。
2.學會體味散文隱含意的方法,領悟意境美
3、領悟課文隱含的社會意義、政治意義。
四、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陸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臺。1919年進浙江基督教蕙蘭中學,1921年轉入浙江之江大學附中,開始閱讀文學作品并嘗試寫作。1926年考入之江大學,1928年轉學到上海勞動大學機械系。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學。
1932年開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編輯,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學任教。寫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過3本散文集。
《海星》中幾乎全部是散文詩似的篇章,表現了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的回憶、幻想與沉思,文字清新純樸。籠罩著孤獨和空虛的情緒。《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現實主義的色彩,并寫了走向反抗的農民。筆調憂傷憤懣。《囚綠記》寫于抗戰爆發之后,除了上述題材和情調之外,又加入了對祖國山河淪亡的感嘆與對民族氣節的禮贊。
1942年4月,日本憲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關抗日的書籍。他雖然當時并未在場,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憲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二)文章的基本結構和內容要點。
本文講述了作者與常春藤綠枝條的一段“交往”經歷,描繪了綠枝條的生命狀態和“性格特點”,也寫出了作者的生存狀況和真摯心愿,含蓄地揭示了華北地區人民面臨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苦難命運,象征著作者和廣大人民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
“綠”是全文描寫的客觀對象,作者圍繞“綠”展開思路,鋪設線索。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為五個階段,即“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
1.尋綠(1~4段)。
從窗戶寫起,交代綠的由來,其實是在綠枝條出現之前交代一下背景。這背景是很寒傖的。但有了綠枝條.就頓然有了生氣和活力。第4段反復三次提及“綠影”,盡管只是寥寥幾筆,但富有詩意。綠在此時還只是“影”。另外,一些表達情感態度的詞語,如”喜悅而滿足”“歡喜”“喜悅”等,也給綠帶上了情緒色彩,物我之間初相映照。
2.觀綠(5~7段)。
開始對綠枝條直接描寫。“觀”者行為有:“我移徙小臺子到圓窗下,讓我面朝墻壁和小窗”“我望著這小圓洞,綠葉和我對語”“我天天望著窗口常春藤的生長”等。“被觀者情狀有:伸須、攀緣、舒葉、凋謝。“觀者”心態有:“懷念”“快活”“留戀”“歡喜”“急不暇擇”“視同至寶”“面壁成歡”等。這一部分是以寫心理活動為主,所謂“觀”的對象和“觀”的行為倒成為其次,成為抒情的依托。
3.囚綠(8~12段)。這五段是文章的主體,與文章標題呼應,寫出了綠枝條生命變化的五個階段。第8段寫作者引綠入室。敘述描寫不多,以抒情為主。“兩枝漿液豐富的柔條”措詞甚好,很形象,富有質感。第9段寫發現“生的歡喜”。外加一個聯想,從前鄉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寫綠條執意向外。觀景甚細。第11段寫綠條漸瘦漸弱。描寫綠枝條衰敗過程。第12段寫計算綠囚出“牢”的日子。囚綠至此結束,情感回到原來的喜綠狀態。
五個階段寫實景伴隨著寫心理、寫情感。開始囚綠時歡喜,發現綠枝條抗爭后執意囚之,既憐愛又惱怒,但最終打算釋放。
4.放綠(13段)。“盧溝橋事件發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動的背景,也是綠枝生存的背景。對綠枝條的關心和照看突然暫停,變成求生的謀劃。最后“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綠枝條獲得新生。
5.懷綠(14段)。一年后仍舊懷念“圓窗和綠友”,設想再度見面時的情景。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本文在寫法上有什么特點?
------本文寫法上的特點:第一,物我互觀,盡顯性靈。作者只身獨處,選擇了與綠枝條對話、溝通心靈的方式排遣寂寞,所處一室雖小,而精神天地甚寬;景物本無性靈,進入作者有情的視野,便活了起來,成為“我”的朋友。景物被賦予性靈,文章即生華彩。第二,敘事有波瀾。如果只寫作者與綠枝條的“心靈絮語”而無甚變化,則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寫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綠枝條的命變化,作者始而欣喜,繼而魔念生長,囚禁綠枝條,最后放生。由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到懷綠,五個階段較為分明,其間波瀾起伏。第三,含蓄蘊藉,深沉厚重。作者與繹枝條的命運有某些相似之處,同處一室,同被囚禁,體驗到生的歡欣、生的艱辛;時值日寇入侵,華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熱,作者是富有正義感的青年作家,國難當頭,不能不憤怒、憂煩,不能不生出堅貞不屈的浩然正氣,這也應該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這種心緒表現得非常隱蔽,文章之“巧”由此而來。
2、課文既然劃分為尋綠、觀綠、囚綠、放綠和懷綠五個層次,可為什么作者給文章命名“囚綠記”?
-------選定“囚綠”來給文章命名,這與文章想要表現的主題有關。文章的五個層次中,“囚綠”寫綠枝條最艱難的狀況,這暗示著艱難的國運家運;“囚綠”表明作者復雜的心情,這是在盧溝橋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我國領土的時代背景下,作者的內心極度痛苦和精神上堅決反抗的反映。
3、綠枝條日見憔損,“我”卻不愿意開釋它,如何理解這種“魔念”?
-------文章寫出了綠枝條的憔損過程:“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寫得非常細致逼真。同時也寫了“我”的“魔念”:“我漸漸為這病損的枝葉可憐,雖則我惱怒它的固執,無親熱,我仍舊不放走它。”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會對生命(包括植物生命)懷有憐惜之情,而“我”卻缺乏對外界生命的同情憐憫之心。“魔念”反映了“我”的一種自私和偏執、較為陰暗的心理。當然,所謂自私、偏執、陰暗心理,也是有限度的,“我”最后還是開釋了綠枝條。
4、在作者眼里,綠枝條有著怎樣的性格特點?
--------作者描寫綠枝條,一半是寫實景實情,一半是帶著感情與想像。它具有美的特點,“伸開柔軟的卷須”“舒開折疊著的嫩葉”,下雨時帶著“淅瀝的聲音,婆娑的擺舞”;它是青春、愛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說的,“我要借綠色來比喻蔥蘢的愛和幸福,我要借綠色來比喻猗郁的年華”;它是柔弱的,離開陽光就“失去了青蒼的顏色,變成柔綠,變成嫩黃,枝條變成細瘦,變成嬌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強的、堅貞的,“它的尖端總是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這些特點既有現實依據,又有作者的美化、擬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綠枝條當作人來寫的。
(四)、布置作業
完成“研討與練習”一、二、三。
熱愛生活,追求光明(劉一新)
文如其人。陸蠡是一位對生活極為嚴肅認真的老實人。1942年4月,陸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為了追回書刊,他親自去巡捕房交涉,結果被日本特務機關秘密殺害。據說,日敵問他贊不贊成偽府,他回答不贊成。最后問他對于大東亞的看法,他認為“一定失敗”。正是這種民族的骨氣,堅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貯滿著一種積極樂觀的情緒。李健吾在《陸蠡的散文》一文中說:“生命真純,節奏美好。陸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靈。”
陸蠡的散文“得到了讀書界的重視”(巴金語),《囚綠記》更為人們所稱道,原因是它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藝術上也閃爍著自己特有的光彩。
新奇精巧的結構。文章的開篇不是采用破題法,開門見山,點出題旨,而是用冒頭法,從去年夏間的事情,娓娓道來,逐層展開。先寫“我”何以一下子就選定這簡陋、炎熱的房間,接著補敘理由:能見到一片綠影。進而寫“我留戀于這片綠色”,并極寫“我”對綠色之愛,作者于“山窮水盡”之處,用“忽然”一詞,異峰突起,把文章推進中心:囚綠。其間穿插“我”在鄉間草屋床下的嫩綠被友人剪除的惋惜。“我”發現“綠友”追求光明,永遠向著陽光,要是沒有陽光,它就枯萎變色。至此,作者才借寫綠友點出“文眼”:它是個“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于是決定開釋這綠友。最后以懷念這圓窗和綠友作結。末了的一個問號,含蓄雋永,令人深省。其間,疏密相間(如細寫“囚綠”,略寫”念綠”),虛實相生(如把裝飾“實”的房間的綠移就來裝飾“虛”的心情),富有變化。作者這樣匠心地安排,精巧謹嚴,平實自然,同時又平中見奇,出奇制勝。
深沉婉轉的抒情。作者是個富有強烈愛憎的斗士。沉默、內向的性格,使他的行文含而不露,抒情深沉委婉。當時.作者留居在已成“孤島”的上海。日本帝國主義的浸略,把他與廣大文化戰士隔離了開來。這使“我”感到“孤獨”。但作為一個永不屈服于黑暗、強烈追求光明的戰士,他是不會感到“孤獨”的。文章寫的是古城北平,但作者那難言的苦衷和良苦的用心,我們還是能體會得到的。在這民族危亡之際,作者的心情悲切痛苦。他巧妙地借愛戀綠色--這生命的象征,委婉而深沉地抒發了作者對光明自由生活的愛,和對窒息我們民族生機的日本強盜的恨。生長在天空底下的植物,把它移到黑暗的室內,尚且都要變成細瘦、嬌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那么,生活在社會上的人類,尤其是酷愛自由的中華民族,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囚禁在這暗無天日的人間地獄,那他們所遭受的折磨和痛苦,是可想而知的了。植物的本性是永遠向著陽光生長。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堅強民族。作者以深沉委婉的筆觸,極贊了我中華民族忠貞不屈的氣節。綠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終究要回來。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嗎?作者堅信日本強盜終將要被趕出去,總有一天,他會和他的綠友見面。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綠友,怎么會和追求光明的“我”面生呢。平淡的文字,飽蘸著作者熾烈的感情。我們讀后像喝龍井,余香在口,如嚼橄欖,回味無窮。
純樸清麗的語言。作者像聊天似的信筆寫來,文字純厚質樸。“綠的枝條懸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舊伸長,依舊攀緣,依舊舒放,并且比在外邊長得更快”。從“伸長”“攀緣”“舒放”,層層遞進,而整個句子,整中有散,長短交錯,讀起來既簡潔明快,又舒展自如。作者如同畫家調和色彩那樣運用詞語,準確地描繪出絢麗多變的色彩。綠有“嫩綠”“柔綠”,黃有“嫩黃”“瘦黃”,等。新奇貼切的比喻的運用,更為文章增輝添色。
王桂平
[《囚綠記》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1.囚綠記教案設計
6.囚綠記的教案
10.高一必修五數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