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奉獻 學習議論中的記敘
學習目標 1、學習議論文中的記敘和記敘文里的記敘的不同。
2、進行比較,總結寫作規(guī)律。
學習重點 議論文中的記敘和記敘文里的記敘的不同。
學習難點 進行比較,總結寫作規(guī)律。
學習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課時安排 一課時
知識鏈接
一、記敘文里的記敘
在記敘文中,敘述是基礎。一講敘述,首先涉及的就是敘述的對象--事情。一般說來,當我們拿到一個記敘文的題目,頭腦中總會浮現(xiàn)出好幾件符合題目要求的事情,究竟寫哪一件,必須本著敘事典型的標準,作出判斷和選擇。怎樣符合敘事典型的標準呢?首先,選寫的事情在本質上要有代表性;其次,選寫的事情還要有時代的特色。
記敘文的寫作目的是提供人、事、物的形態(tài)、狀貌、性格、功能、事態(tài)的變化的畫面,表現(xiàn)事物的完整性、具體性和形象的可感性,切忌概念化的語言,要求提供生動的直觀感受,讓人親臨其境,親睹其事,通過感情的渠道,以事感人,以情動人。
二、議論文中的記敘
議論文是通過直接說理、論述來闡明問題、表達思想的。它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它的語言是概括性的語言。所謂概括,就是將具體事物加以抽象,反映事物的本質特點。比如毛澤東同志在《紀念白求恩》一文中說:“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表現(xiàn)在他對工作的極端的負責任,對同志對人民的極端的熱忱。”這就是高度地概括化了的語言。
議論文語言的概括性,還表現(xiàn)在事實論據(jù)的敘述上。議論文敘述事實論據(jù),不是為敘述而敘述,而是為議論而敘述,目的是為了證明論點,因此,敘述事實論據(jù)必須簡單、清楚和精要。要做到清楚而概括地敘述事實論據(jù),首先要善于截取材料中能充分證明論點的部分,而舍去與論點無關的內容;其次要學會用概括性的語言來表達。
要寫好議論文,必須運用好敘述,敘述的重點是定向轉述。定向轉述,不是把人物原來的經歷和事件經過照抄照搬,而是服從議論需要的再創(chuàng)作。為了議論的需要,定向轉述要選擇恰當?shù)慕嵌然蚩趶剑D述有關的事件,為議論提供依據(jù),使敘述的材料與觀點一致起來。定向轉述關鍵在定向上,同一個材料,服從于不同的議論觀點就有不同的方向、角度的轉述,就有不同的論證效果。
預習檢測
閱讀課本82-83頁,下面結合“愛”這個話題,分析議論文中記敘的特點。
學習內容
合作探究
精神的伊甸園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能使我們感動--一個是我們頭頂燦爛的星空,另一個則是我們內心的道德準則。”一百多年以前的康德如是說。
也許,我們并不能像莊子那樣,有一種看透世俗的坦然,以及一副“泥濘中亦可”的大無畏;也許,我們并不能像魯迅那樣,有一種尖銳的目光,深刻地揭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所積存著的民族劣根性;也許,我們并不能像美國作家海倫凱勒那樣,雖然盲聾,卻依然保持一種崇高的品德……但是,我們可以把握自己。
當我們在車站看到我們所等的公交車已來,我們大可不必爭先恐后,我們可以讓別人先上,那種“秩序井然”不正是我們一直期待的嗎?當我們在馬路上看到一位盲人爺爺欲過馬路卻顫顫巍巍,我們也可以主動上前一步,扶爺爺過馬路,這種“關愛之情”不正是我們異口同聲地贊揚的嗎?……
我知道,現(xiàn)在的你也許會對這些都嗤之以鼻,可是當你對這一切都不屑一顧的時候,你是否感到一種文明的“異質”?!
的確,當今世界日新月異,物質也高速發(fā)展,但當我們舒適地享受物質文明所帶來的一切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想到我們的精神文明如何呢?試想,如果精神不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不培養(yǎng),那么社會還會再進步嗎?……是的,我們必須向全世界乃至全人類呼吁--“構筑精神的伊甸園,促進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反映了一個人的基本素養(yǎng)和品質,體現(xiàn)了他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價值觀;缺乏人文素養(yǎng),失落人文精神,必然會制約社會乃至整個民族的發(fā)展。
余秋雨先生在他的《文化苦旅》中寫盡了文化深刻的內蘊,同時也將其豐富的人文精神寄寓其中,以警示當今的一代要牢牢地抓住“人文”這根繩索,沿著它來找尋我們前進的方向和發(fā)展的動力。
缺乏人文精神、人文素養(yǎng)的人是可怕的,用毛澤東的一首詩來概括之,即“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有句話現(xiàn)在想來很有道理:“一個民族的發(fā)展前途總是由其人文精神決定著的。”
“構筑精神的伊甸園”,這是我們發(fā)自內心的呼喊,保持良好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不僅會讓你變得深刻,更會使你出類拔萃。
思考:作者在這篇議論文中是怎樣運用敘述的?
在寫作議論文的過程中,我們運用記敘這一表達方式時應注意什么?
達標檢測
閱讀文章,作者在這篇議論文中是怎樣運用敘述的?
情感認知文化
曾經熱血沸騰地仰視你,愛你的一切。中華─-我的文化。
那是《詩經》中的一汪清水,在水一方的伊人;那是華美的楚辭,閃閃發(fā)光;那是孔孟思想,百家爭鳴;那是大唐華章,仙樂飄飄;那是高山流水,那是古長城的細細青苔,那是岳麓書院的依依夕陽……漫步在中華的文化里,多少人醉得不知歸路,多少人沉醉于那泛黃的書頁,將精華與糟粕統(tǒng)統(tǒng)吸收。
因為深愛你,我們忘了去洗凈你,忘了理智清醒地去看你。在不知不覺中,流水靜默不流,華美的書頁一頁頁在腐朽。
我們變得自大,我們變得驕縱。大宋宮廷,白衣秀士,文臣儒士們忙著作詩寫賦,用程朱理學教化子民時,北方的鐵騎席卷了中華;康乾盛世,書生們忙著去作八股,去作經注考證時,大洋的另一端,開始了科技革命,改寫了歷史……我們有四大發(fā)明,我們有地動儀,我們有早他國一千多年的圓周率。可是,我們的土地上蘊育的是以農為本、固步自守的黃色文明,我們有鄭和去炫耀國威,可是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哥倫布;我們有李白杜甫,卻沒有哥白尼牛頓;我們知道天朝上國,卻看不到外面的文明……我們陶醉于自己,我們不斷地用《天工開物》、《農政全書》去總結輝煌,卻忘了重視審視自己的文化……我們落后了。
歷史在悄然逝去,心中的熱情并沒有冷卻,但我們多了一分理智,在仔細地審視……
我看到了一位老人,用刀一樣的筆尖為自己的文化做手術──他是魯迅。我被深深地震動了。我們不是不愛自己的文化,而是太愛,以至于束縛了自己的靈魂。他,讓我們深深的明白,不能因為情感而影響對文化的認知,不能用迷信代替理智。
旭日東升,新的陽光在沖散陳腐的氣息。嶄新的人們放下了對自我的迷信,去追求真理。走來了孫中山,李大釗,迎來了毛澤東、鄧小平,“天朝圣國”的幻覺消失了,代替它的是“與時俱進”。我們激動歡欣……
我們終于沖破了情感的依戀,用一份理智去審視自己的文化。沒有全部接收,也沒有全盤否定,我們的目光更客觀、理性而又智慧……
遠處,傳來“關關睢鳩”的樂聲,依舊那么傳神、清晰、生動……
學習反思
范文賞析
時間的厚度
我們不能增加時間的長度,但能增加時間的厚度。--題記
大漠孤煙,長河落日,虎嘯深山,駝走大漠,這些雄渾開闊的場景讓人陶醉;帝王將相,
功過是非,鐘鳴鼎食,瓊樓玉宇,這些光芒四射的字眼讓人目眩。但山河依舊,昔人已去,他們都已被時間滌蕩得無影無蹤。面對這,我們不要感喟人生易逝,歲月難留,我們要能把握時間,增加時間的厚度,讓自己的人生厚重,有分量。
要增加時間的厚度,就不要哀嘆生命的短暫,要打造精彩的人生。民族英雄岳飛被害風波亭,年僅39歲,正當壯年,上天留給他的時間實在太少。但他在金人入侵、朝廷偏安的多事之秋,刺上“精忠報國”,寫下“還我河山”,高聲吟唱著“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決心要直搗黃龍府,打得金人驚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岳飛如一朵開得正艷的花被狂風吹落,短短的生命卻是濃縮的精華,較之碌碌無為空活百年的人,其時間豈只厚百倍!
要增加時間的厚度,就要敢于憧憬未來,不斷挑戰(zhàn)自我。年少的班超由于家境貧寒,只能替官府抄寫文書,維持生計。面對歲月的流逝,他開始思考: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我該擁有的,人生縱使沒有大志也不該整天只抄抄寫寫。于是他將筆重重一擲,說:“大丈夫應當像張騫那樣到塞外去立功,怎么能老死在書房里呢?”便演繹出了出使西域的傳奇人生。而他所做的,就是時時刻刻把握著時間,憧憬著未來。試想,倘使沒有那千鈞一力的一擲,歷史便少了一段傳奇,而班超縱使長命百歲,也只會一輩子哀嘆人生無味的。
要增加時間的厚度,就要能夠勇敢面對坎坷,向認定的目的地前進。“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是蒲松齡對生命的理解,對人生價值的理解。蒲松齡的一生,確實很苦,他屢試不中,生活貧苦,始終在貧困線上掙扎,面對一次次打擊,蒲松齡從沒放棄書寫《聊齋志異》。好友勸他不要寫小說,全心全意考功名,但他相信自己的選擇,要證實自己的價值。于是,我國文言短篇小說的顛峰之作問世了。于是,一個失意文人終于懂得了怎樣去把握人生,呈現(xiàn)生命的價值。
上天賜給我們的時間是多少?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只要珍惜時間,讓每一天過得有意義,勇于挑戰(zhàn),不畏挫折,以此來增加屬于自己的時間的厚度。那么我們的人生就不會是過眼云煙,我們將會抒寫出人生的傳奇!
簡評:
此文標題新穎,有內涵,行文中多處點題,緊扣中心。作者在第一段就點明中心論點,然后使用“條件分析法”從“怎么辦”的角度提煉出并列的三個分論點,結尾再次點明主旨,結構嚴謹。
汪鳳萍
[高二語文表達交流2:愛的奉獻學習議論中的記敘(人教版?zhèn)湔n資料)]相關文章:
5.英語科組備課總結
6.有關備課總結
7.英語學科備課總結
8.初中的學習計劃
9.集體備課教案
10.生物集體備課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