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為政以德
<課文理解>
“德”與“禮”是孔子治國為政的主要主張。“德”是對個人要求,以“仁”為核心。對統治者而言,應該執行“仁政”,對百姓不過分壓迫剝削,這客觀上對百姓有利。“禮”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倫理”為基礎的嚴格的“等級”制,作為治理國家的規范;二是個人之“禮”,即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個人準則,服從于制度之“禮”。在這一指導思想下,在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中,孔子提出了如何處理“德”與“刑”(法)之間關系,提出了“富民”(物質文明)、“教民”(精神文明)的關系,強調“仁”為基礎的個人道德要求等。
孔子這一思想對今天來說,仍有啟發和借鑒。古代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基礎上
的一種政治理想體系,與今天的“以德治國”有本質的區別。它雖在一定程度上對統治者有約束作用,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它與民主、法治是不兼容的。但它作為“法治”的輔佐,建立一定的道德標準來規范人(包括統治者與百姓)的行為,以實現社會的穩定,這種做法還是有其積極的意義,對今天也有借鑒作用,值得研究總結。
今天提出“以徳治國”的意義: “ 以德治國”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總框架下的以民主、法制為前提的治國方略、措施,人民是“以德治國”的主體,根本目的是為“依法治國”奠定良好的倫理道德體系,以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
(一)“德治”與“法治”猶如鳥之雙翼,其關系:
1、從兩者實質看,并不互相排斥,而是互相兼容、聯系的。“法治”屬于政治建設,是規
范人們行為準則的強制性的“外律”、“他律”,其主要功能是“懲惡”,對道德建設有引導作用,也是道德建設的保證,對人們的道德觀念養成有培養和引導作用。“德治”屬于思想建設,是規范人們行為準則、自覺遵守社會秩序的“內律”、“自律”,其主要功能是“揚善”,它是立法的基礎,是保證和調節各行各業人們生活、工作的重要因素,它可以解決許多法律無法解決的問題,它可以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
2、從具體內容看,法律中有道德,有的法律本身以道德判斷為基礎;而道德中也有守法、執法的內容。
3、從歷史和實際看,我國經過了人治--加強法制--法治--法治、德治的結合
的過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期,新的道德體系正在建設和形成,提倡德治尤為必要。
<課文解讀>
一、孔子一方面主張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寧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沒有矛盾?怎樣理解“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句話?
兩者沒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國思想的兩層意思。他主張為政以“德”,就要保證百姓基本生活,滿足物質需求,這是基礎,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張治國以“禮”,就要重視“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禮”,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種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視人的基本準則,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還重要。因為人是萬物之靈,如果光滿足物質要求,與動物無異?
二、孔子說“均無貧”,這個“均”和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口號“等貴賤,均貧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朱熹的《論語集注》把它解釋為“各得其分”(不同等級地位的人各自得到應該得到的部分),你認為有沒有道理?這和《說文解字》“均”、“平”的解釋矛盾嗎?
孔子之意與農民起義口號之意不相同。孔子之意就是朱熹理解之意,因為孔子是極力提倡以“等級制”為核心的“禮”。和《說文解字》解釋也不矛盾。因為《說文解字》是字面的基本意義,一個字還有它的引申義、比喻義、象征義等。“平”、“均”相當于今天所說的“公平”,它也有“相對公平”與“絕對公平”,事實上只有“相對公平”,孔子所說的也類似“相對公平”,就是要統治者不要過分搜刮百姓,保證他們的基本物質需求。
三、你認為“政”和“德”、“刑”和“禮”的主要區別在哪里?
“政”,這里是指治理國家之事。“德”與“刑”,是指治理國家的手段、方法、途徑,即“德治”與“法治”。“禮”,是指人與人相處的一種規范,它是“德治”的基礎。孔子所言 “禮”的核心是“等級制”,要求人們在自己所定位的等級中安分守紀。“禮”從縱(上下級、長幼輩等)、橫(夫婦、兄弟、朋友等)兩方面規范、約束人們行為。
二、 克己復禮
<課文理解>
本章選擇孔子關于“禮”的一些論述,具體對“禮”的內涵及如何達到“禮”作了闡述。前面談過,孔子所說的“禮”,包含兩方面的內容,在他認為,“禮”(制度)的完善是根本,所以他推崇理想中的“周禮”。西周面對當時社會紛爭(主要是國君、諸侯的權利爭奪),建立以“宗族嫡長繼承制”、“等級制”為核心的“周禮”,來鞏固社會秩序。而到孔子生活的春秋后期,這種制度受到沖擊,所謂“禮崩樂壞”,所以孔子竭力提倡“克己復禮”。這就要求個人以“禮”為規范,不違規逾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孔子的這一理論有助于社會的穩定。但后世統治者借此強化自己絕對統治,作為壓迫百姓的手段。
<課文解讀>
一、在孔子看來,禮和仁是什么關系?試結合課文有關章節,談談你的理解。
在孔子看來,“禮”,是一種制度、規范,而“仁”則是“禮”的基礎和體現。對統治者來說,要實行“仁政”;對個人來說,要以“仁”作為處理人際關系的出發點和準則。離開了“仁”,也無所謂“禮”了。本節語錄,圍繞這兩方面展開。
二、宋儒說克己復禮就是“明天理,滅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和孔子原意有什么不同?
孔子所說的“克己復禮”,是在承認個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礎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約束自己,達到“禮”所規范的要求。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還是正名分,定等級,而漢代統治者則發展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而宋以后,又將維護統治者的意志強化為“天理”,特別是明代后,更絕對否定了個人的一切愿望需求,實行封建專制統治。
對于宋代“天理人欲”之說,現在不少專家研究認為,宋儒還是肯定人的正常欲望需求的,如朱熹認為“飲食者,天理也;求美味,人欲也”,“飲食男女,固出于性(天性)”,因此,人們正當的欲望不是“人欲”,而是“天理”,只有違背仁義禮智信的“窮口腹之欲”,才是需“去”的“人欲”,故他又說:“修德之實,在乎去人欲,存天理”。同時,朱熹之說不僅僅針對一般百姓,更針對統治者,提出“正君心是大本”,認為大臣的責任是“格(規范)君心之非(不對之處)”。朱熹被宋孝宗罷官,其著作被禁,其學被稱“偽學”,朱熹等59人被定為“偽學逆黨”,也正說明朱熹理論也是針對統治者的。到了明代,朱元璋等曲解其說,更成為專制統治的理論。
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見周公”都是主謂倒裝句。這種倒裝句方式表達了孔子怎樣的心情?《論語》里類似的倒裝句還有不少,比較一下現實生活中書面語言和口語中倒裝句使用頻度的區別,說說這種現象反映了《論語》怎樣的語體特點。
陳述句中的主謂倒裝,主要是突出感情,強調謂語表達的內容。這兩個例句,表達出孔子對周禮理想境界的向往及自己為理想努力難以實現的感慨。這種倒裝句的使用,說明《論語》作為古代散文起始階段的語錄體帶有口語化、生活化的特點。
四、 知其不可而為之
<課文理解>
本章選擇的幾段語錄,表現出孔子堅持理想、堅持原則、認定目標的執者精神。人是需要一種信仰、一種理想、一種精神的,孔子一生堅持朝著自己的理想前進,不管多少艱難險阻,甚至明知理想難以實現,但還是盡自己力量堅持到底。在講究實惠、講究個人利益的人看來,這樣的人似乎是“傻子”,但孔子不為人言所動,堅持自己的行為。這種精神,是儒家積極進取思想的集中體現,古往今來,曾激勵過中華民族無數的仁人志士,如杜甫、蘇軾、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都是這樣做的。在今天,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提倡的。
<課文解讀>
一、對陳成子弒君一事,孔子在報告時為什么要“沐浴而朝”?報告無效后為什么反復申說自己“不敢不報”?這反映了孔子怎樣的心情?
陳成子弒君,在孔子看來,這是違背“禮”、以下犯上的嚴重事件,也是對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政治的沉重打擊,所以孔子把它當作大事嚴肅對待。同時,孔子作為大臣,明確自己的職責和職守,所以他不管有效無效,盡自己職責向各方報告,反映出他忠于職守、嚴謹不茍的精神。但魯哀公及“三子”的態度,說明春秋末期已經“禮崩樂壞”了。
二、你對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舉例說明這種精神在歷史上的影響。(略)
五、 仁者愛人
<課文理解>
本章選擇孔子關于“仁”的語錄選段,闡述孔子“仁”的思想體系及其內涵。“仁”作為孔子哲學思想的核心,與孔子政治思想核心的“禮”,是孔子《論語》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是對每一個人最基本要求,也是搞好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基本保證,孟子進一步發展為“性本善”,從人性出發肯定“仁”。孔子對“仁”的論述貫穿在《論語》中,概括一下“仁”的內涵,其基本要點是“愛人”,而其具體體現則包含方方面面,諸如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忠恕、博施濟眾、體諒人而不強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視人、關心弱者、珍愛生命等等。但是孔子對“仁”理解也不片面,他也肯定管仲統一、匡正天下的“大仁”。學習和全面、正確理解和繼承孔子“仁”的思想,在今天,尤有重要和必要的現實意義。如果每個人都能“我愛人人”、“我為人人”,那么也必將“人人愛我”、“人人為我”。
<課文解讀>
一、孔子一方面否定管仲“知禮”,一方面又肯定管仲在維護天下一統方面的貢獻,肯定其為“仁者”,由此可以窺見孔子怎樣的仁愛觀?
孔子否定管仲“知禮”,是指管仲超越了一個臣子的本分,也像國君一樣建“三歸”、“反坫”、“塞門”(國君享有的建筑),在孔子看來,是違背了“禮”的等級。但是孔子不否定管仲是個“仁者”,因為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九合諸侯,匡正天下,使華夏民族免于衰落。由此看來,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則為前提,即保證國家穩定、百姓安生,不能違背此原則。而具體則應從小事做起,落實到個人的一切行為中。
二、同是主張相愛,孔子的仁愛把孝悌視為根本,主張在“親親”的基礎上推己及人;墨子的兼愛則主張“兼相愛,交相利”,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的主張和孔子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
孔子的“仁愛”是建立“禮”(等級制度)的基礎上,也是以“禮”為原則和指導的,所以他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親情為紐帶,推己及人,從家庭親人到整個社會,實現“仁愛”。而墨子“兼愛”則是建立在所有人平等基礎上,人與人之間互相友愛,利益共享。顯然這是一種理想主義的觀點,在階級社會里,是難以實現的。這也是墨子思想在后來衰落的原因。至于孟子說“墨子兼愛,是無父也”,一方面是說儒家的“仁愛”與墨家的“兼愛”有著根本區別(一強調等級、一強調平等),二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各派之間互相爭論,批評對方,攻其一點,不及其余,所以譏刺墨家的“兼愛”因平等而“無父無君”。
三、有人評論15;42章孔子對待盲人樂師的敘述“說得極平實淺易”,“活畫出一個相師儀節來了”(牛運震《論語隨筆》)。說說這一章是運用什么方法使人物生動可感的。如果這一章換成“孔子對盲人充滿同情心,走路時提醒他注意腳下,坐后向他逐一介紹在座的人”之類說法,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這一段主要用客觀敘述、白描手法,寓情感于客觀敘事之中,突出孔子尊重、體諒、關心人、特別是弱者的“仁愛”精神。不加評論而用樸實的行動將孔子身體力行、以身作則的榜樣作用呈現在學生面前。這也是含褒貶于客觀敘述之中的“春秋筆法”。如果改用其他,難以達到如此感人效果。
六、君子之風
<課文理解>
本章選擇的幾段論述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須具備的品質,包括“道”、“德”、“仁”、“義”、“禮”、“信”等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質及掌握“六藝”的知識技能素質。具體又有能正確處理“利”與“義”的關系,能以生命捍衛仁義,不以個人利益為重,不以非正當手段去追求富貴名利,重視個人修養,追求內涵與外表的統一等。這些,對我們今天的個人修養、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鑒意義。
<課文解讀>
一、孔子是怎樣形象地表述自己安貧樂道和樂以忘憂的心境的?你怎樣理解“浮云”的比喻義?
孔子表達自己這一志向時并未用空洞的語言表態,而是用了具體的細節,寫自己平常的飲食起居,特別用“曲肱而枕之”來寫自己貧困簡陋而自由隨便的生活細節,尤給人以深刻印象。所以后世許多文人都特別欣賞,在詩文中引用。而“浮云”的比喻,則又形象表明了孔子的富貴金錢觀,正當的富貴、金錢是人追求創造得來的,用不正當非法手段謀得的富貴、金錢是可恥的,而且終有被暴露、清算的一天,正如陳毅所寫,對于非法錢財富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紅樓夢》中用“好了歌”來形象闡明金錢、富貴對人生來說猶如“過眼煙云”。李白也有詩:“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杜甫的《丹青引》中寫道:“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辛棄疾《水龍吟瓢泉》:“人不堪憂,一瓢自樂,賢哉回也。料當年曾問:‘飯蔬飲水,何為是,棲棲者?’”
二、“鄙夫可與事君”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一句,一般都解釋為“患不得之”,但也有人認為“患得之”就是害怕得到的意思。如朱熹《論語精義》引呂氏曰:“憚于任事,故未得而患得;好利無厭,故既得患失。”你對這句話有沒有新的理解?請聯系實際作簡要陳述。
朱熹注釋本章引用胡氏之論曰:“士之品,大概有三。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貴不足以累其心;志于富貴者而已者,則亦無所不至矣。”朱熹認為:“志于富貴者,即孔子所謂‘鄙夫’也。”由于古文的簡約,引起不同理解。對于“患得之”,從字面上看,是害怕得到它(功名富貴),這樣理解又與整段話中寫的“鄙夫”相矛盾,因此引出不同的說法。只要能自圓其說,即可成一家之言。
三、孔子說:“君子喻于義”,但只是“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并不反對正當的求利。韓非子則認為君臣父子之間只有利害關系,沒有道義關系,彼此是“用計算之心以相待”的,都是為了追求各自的“大利”(見《韓非子;六反》)。而后來的儒家走向另一個極端,產生了諱言利、排斥利的傾向,如董仲舒就主張“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見《漢書;董仲舒傳》)。試對這三種主張作簡要評論。
孔子之論符合人為了生存追求利益而又要遵守“道德”、正確處理好利與義關系的實際,應該是所有經商言利者的原則。所以中國歷來就有“儒商”,無論是“徽商”還是“晉商”都以“誠信”為本。到現代,如日的本商人、企業家都奉《論語》中的道德為本,大力提倡言“利”而不忘“義”,這對我們今天的市場經濟發展應該是要十分重視的。至于韓非子和董仲舒之論,走向兩個極端,“極左”和“極右”,但今天仍有市場,尤其是韓非子之論,在今天不少商人、企業家中還很“吃香”,有的人昧著良心、不顧手段、甚至不顧消費者生命健康賺錢,我們今天市場經濟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無不與此理論有關。
六、 求諸己
三、孔子為什么面對滾滾流水發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感嘆?它與一般文人“見花流淚,對月傷心”式的傷感有什么區別?同“日月逝矣,歲不我與”的說法相比,“逝者如斯”的說法在表達上有什么特點?
孔子一生宣揚和推廣他的“仁”與“禮”的主張,以實現自己建立有秩序有仁愛的理想世界,但到處碰壁,多次受困受厄,“累累若喪家之犬”。但孔子并不灰心氣餒,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因此迫切感到人生苦短,難以完成自己理想,多次發出這樣的感慨。它與一般文人“悲秋傷月式”的惜時戀時相比,帶有崇高和悲壯感,而非沉溺于個人功名和兒女之情中“小家子情調”。孔子的“逝者如斯”感嘆,用比喻、深沉抒情式方式表達,與“歲不我與”直接抒情議論相比,異曲同工。所以后世經常引用這兩段話。
八、周而不比
<課文理解>
本章重在論述如何對待他人,與上一章如何對待個人,都是談如何正確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在與人交往中應“周而不比”、“群而不黨”、“和而不同”,要善于識人,正確對待別人缺點,正確認識朋友,嚴于律己,寬于待人,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等。
<課文解讀>
一、《論語》由于文辭簡約,有時會給理解造成困難,往往需要聯系有關章節及《論語》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斷。如5;17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對象就有兩說,一說指晏子,一說是指晏子所交之人。請聯系4;26章及12;23章,分析一下哪種說法更為合理。
第一種說法更為有理。聯系4;26及12;23兩段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認為交友過度頻繁,反而會使朋友疏遠,勸導朋友也應忠言相告,而不聽則作罷。而晏子因“善與人交”,在交往中讓朋友了解他而敬重他。據史書記載,晏子是春秋齊國的賢相,很為人敬重。朱熹在這段語錄下引“程子”(北宋二程)之論說:“人交久,則敬衰,久而能敬,所以為善。”
二、結合實際,說說你認為“周而不比”都應該有哪些表現。
根據孔子關于交友的論述,主要表現在“群而不黨”、“和而不同”,即交往應有一定的原則,出于正當的目的,“以文為友,以友輔仁”,而不是朋比為奸。又提出三種“益友”與三種“損友”,為交友的標準,應該與正直、誠信、博學多聞的朋友交往,而不是與諂媚逢迎、虛偽不一、夸夸其談的人相交。交友也應有度。對待朋友不“以言舉人”,也不“以人廢言”。
三、選擇《論語》中格言,從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兩方面對這些格言的特點簡要分析,并圍繞“交友”(或其他話題),每人擬五條思想火花,在壁報上交流。
(略)
十一、誨人不倦
<課文理解>
本章是論述學習的態度、方法及教學的態度和原則。孔子重視學習內容的選擇,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提倡啟發式、因人而異的教育教學方法等,都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課文解讀>
一、孔子一方面說“性相近,習相遠”,一方面又說“唯上智與下愚不移”,這兩種說法之間有什么矛盾?從孔子的整個言行看,他實際更傾向于哪種觀點?
這兩種說法,在孔子整個《論語》論述體系中,是不矛盾的。
對于前一段,《論語集注》中認為:“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于是始相遠耳。”又引用“程子”之論:“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對于后一段,《論語集注》說:“此承上章而言。人之氣質相近之中,又有美惡一定,而非習之所能移者。”又引“程子”之論:“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自棄也。人茍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有可漸磨而進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圣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其質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絕于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
這里,把“上知(智)”與“下愚”作為一種“氣質”,即人的個性(不是本性),認為“下愚”是指那些自暴自棄的人,即自己不愿學習的人。這些人并不愚笨,相反“才力”有“過人”,如商朝紂王。因為不肯學善、向善,所以“不移”。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歸納幾種對“上知”、“下愚”的不同觀點:1、“《漢書;古今人表》:‘可與為善,不可與為惡,是謂上智。可與為惡,不可與為善,是謂下愚。’則是以其品質言。”2、“孫星衍《問字堂集》說:‘上知謂生而知之,下愚謂困而不學。’則是兼以其知識品質而言。”3、“孔子說過‘生而知之者上也’(;9),這里的‘上知’可能就是‘生而知之’的人。當然這種人是不會有的。可是當時的人卻以為一定有,甚至孔子都曾否認地說過‘我非生而知之者’(;20)”。
過去有種說法,說“上知”是指統治者,“下愚”指勞動人民,從而說孔子看不起勞動人民。這是不確的。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強調對不同人因材施教,并無排斥下層人學習。
二、說說您對孔子因材施教的體會。
“因材施教”是指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基礎、不同個性采取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方法。《論語》中有許多例子,集中體現在11;22章中孔子對待子路、冉有同一問題的不同回答中。
三、孔子采取述而不作的態度,跟他的政治傾向有什么關系?你如何評價這種主張?
所謂“述而不作”,是指只綜合、闡述和宣傳古代前賢的理論、學說、主張,而不創新立異、自立新說。這是孔子謙虛的說法,也跟他的政治傾向有關。孔子提倡“復禮”,向往周朝的禮儀、制度、文化,而當時現實是“歷崩樂壞”,所以他更認為要大力宣揚古代文化。對于“述而不作”,一方面說明孔子“復古”的政治立場,以古代禮樂作為最高的標準。但另一方面,孔子在綜述古代文化中形成自己的體系,有創新在,并非“傳聲筒”,更非今天一些“學者”東拼西湊、剪剪貼貼可比。
十二、高山仰止
<課文理解>
這一章多方面展示了孔子的為人和性格,從中可以看出他富有人情味、善于識人、善于引導教育人、關心學生、堅持原則和志向的人品和道德操守。
<課文解讀>
一、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孔子師生之間關系和你周邊的情況,以“我心目中理想的師生關系”為題,作2--3分鐘的演講。(略)
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亢直”。從本書的有關材料中,可以看出子路是怎樣一個人?《論語》中子路的形象為什么顯得較為豐滿生動?
子路性格直爽、率直,說話、做事前往往缺乏細致思考,好說大話,如《侍坐章》中的回答。有時甚至分不清好壞,為人利用,如《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參與季氏的攻打顓臾。有時說話也缺乏分寸,如13;3章中說孔子“名分”之說“迂”,使得孔子也發火,說他“野”(粗魯)。但有時也很知禮,如18;7章中遇見丈人問路時“拱而立”等。由于《論語》中通過多角度地展示子路的為人,或通過孔子、或通過其他學生來看子路,而且在刻畫他的言語及行為時,極有個性色彩,白描傳神,如回答孔子提問時“率爾對曰”(《侍坐章》)。所以,子路形象較為豐滿生動。
三、《論語》中多疊句,如“觚哉,觚哉”、“使乎,使乎”、“歸與,歸與”、“天厭之,天厭之”等。說說這些疊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以及這種句子形式與《論語》語體特點的關系。
這些疊句使得人物說話的感情顯露出來,由于《論語》是語錄體,對人物的神情動作描寫極少,所以人物的語言尤顯重要,而疊句將人物或喜或憂、或感慨或贊嘆的情感表現出來,同時也增添了生動性和形象性,言語中看到人物神情畢現。
十三、沂水春風
<課文理解>
這一章和“季氏將伐顓臾章”是《論語》中兩篇粗具規模的文章,在語錄體中比較突出。這一章記述了孔子與學生關于言志的教學過程,表現出孔子循循善誘、善于啟發引導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評價方式,表現了師生之間平等和諧的關系。
<課文解讀>
一、 孔子為什么對曾點的想法表示贊同?
曾點所向往的是一種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與朋友、學生一起,沐浴春風,詠詩論文,將富貴名利等世俗的東西和救世為民之志向全拋之腦外。這對久在政治、官場、交際生活中浪跡的孔子來說,是一種自然回歸,對政治生厭、理想破滅的孔子覺得是一種放松和解脫,但是孔子又是“明知不可而為之”、堅持理想的人,難以拋棄自己的追求,只能向往而已,所以引起了他的贊賞和感嘆。《論語集注》中評論:“曾點之學,蓋有以見夫人欲盡處,天理流行,隨處充滿,無少欠缺。故其動靜之際,從容如此。而其言志,則又不過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初無舍己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隱然自見于言外。視三子之規規于事為之末者,其氣象不侔矣。故夫子嘆息而深許之。而門人記其本末獨加詳焉。蓋亦有以識此矣。”
二、曾點對暮春出游的描繪,色調明麗,情緒歡快,生趣盎然。試想像具體情景,說說自己感受。
(略)
三、本章既記言談,又傳神情,既寫出不同人物風貌,又點染出師生間平等和諧的氣氛。試對此作簡要分析。
1、能寫出不同個性和人物心理。如用“率爾”寫子路的冒失直率,搶著發言。用曾皙彈琴,老師問到才“鏗爾,舍瑟而作”寫其從容平和的心態和舉止穩重。用“喟然嘆曰”寫孔子聽完曾皙言志后的內心等。
2、孔子的循循善誘、啟發開導。他能結合自身,拉近與學生距離,表現平等,消除學生過慮,引導學生發言言志。
3、對學生回答善于不同評價,即使對他不滿意的回答,也不直接批評,用神情來表達。肯定贊揚也用“喟然嘆曰”表達。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
十四、中庸之道
<課文理解>
本章闡述孔子的人生出世的態度和保持社會安定的基本思想,符合了中國傳統的“和諧”思想,所以得到歷代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宋代時,專門把孔子關于“中庸”的一些論述集中加以評論闡述,作為“四書”之一。孔子“中庸”思想包含做事、考慮問題要“執中”而不偏(考慮全面,不走極端),“和而不同”,對人寬容包含,但又堅持道德原則,做事、考慮問題要穩健、合情合理等內容,不應片面理解。在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中,應借鑒孔子的這一理論。
<課文解讀>
一、“中庸”、“和”的精神實質是什么?有人把這種主張看成“折中主義”,你認為符合實際嗎?
“中庸”、“和”的精神實質是要求人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在對待社會問題時要依據道德原則保持中立態度,考慮問題全面,不走極端,對人寬容大度,這樣可以使人與人之間關系保持穩定,有利于社會安定。把它看成“折中主義”是不妥當的。因為,全面看《論語》中關于“中庸”、“和”的論述,可知孔子還提倡“和而不同”(在保持穩定下允許不同意見),反對“同而不和”(表面上強求統一),反對無“是非”原則的“鄉原”等。
二、試從《論語》中找些例子,說說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樣貫徹中庸之道的。
這樣的例子很多。如“季氏將伐顓臾章”中,孔子旗幟鮮明地反對破壞秩序的以強凌弱的“攻打”,主張以“德”、“禮”來達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的穩定。
又如“陽貨見孔子章”,孔子與陽貨主張不同,討厭其為人,就采取回避、應付,而不與之矛盾激化。
又如“侍坐章”對待不同主張的學生,他也能以恰當評價,等。
三、結合日常生活,說說中庸之道的作用。
(略)
[《論語選讀》課文解讀(人教版高一必修備課資料)]相關文章:
1.論語選讀教案
5.論語精選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