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偉華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積累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能力目標: 熟讀文本,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目標: 領悟面對復雜現實,采取巧妙應對的智慧
學習重點:
學習積累文言知識,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分析與賞評
學習難點:
對甘羅的評價
教材分析:
《甘羅》是一篇傳記文,傳記文作為高考文言文閱讀的常規選材而具有特定的訓練意義和閱讀價值,從積累上來看本文出現了很多典型的語言現象如“通假字、古今異義、文言句式、詞類活用、固定結構‘請+動詞’、‘孰與’結構、虛詞‘其’、之的用法”等;從傳記文閱讀范式的角度來看,通過對傳主的事跡的把握,聽其言觀其行,來探究傳主的形象特別是把握傳主的突出特點是這一類文章閱讀的常規思路。
學習方法:自主預習(生成基礎)--合作探究(解決難點)--鞏固檢測(目標達成)
教師在關鍵時刻施以援手,起組織課堂和引導深入的作用。
學習時間: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導入:
二、學生自主快速預習課文,完成以下任務:
1、 正確地讀出下列加點的字
秦使張唐相燕 未有以強也 何遽叱乎 破城墮邑 武安君難之 借臣車五乘 甘羅說而行之 赍送 項橐
2、把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找出并寫出所通的字
女焉能行之 ( )通( )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 ( )通( )
3、分別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古今異義詞的古義和今義
令秦有十一古義: 今義: 以為上卿 古義: 今義:
去咸陽七里而立死于杜郵 古義: 今義:
4、解釋下列句中的一詞多義詞
事秦相文信侯呂不韋 欲與燕共伐趙
秦使張唐往相燕 得唐者與百里之地
燕、秦不相欺者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
與強趙攻弱燕
今之燕必經趙 臣嘗為秦昭王伐趙
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大項橐生七歲為孔子師
卿之功孰與武安君 以廣河間之地
臣請行之 復以始甘茂田宅賜之
秦始皇帝使剛成君蔡澤于燕 未有以強也
去咸陽七里而立死于杜郵 武安君南挫強楚
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質于秦 自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
5、解釋下列常見實詞的含義
事秦相文信侯呂不韋 秦始皇帝使剛成君蔡澤于燕
何遽叱乎 孰與文信侯專
去咸陽七里而立死于杜郵 今者張唐欲稱疾不肯行
燕、秦不相欺無異故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廣河間
6、指出下列句中的加點字的活用情況并解釋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質于秦 臣請行之
武安君南挫強楚 趙襄王郊迎甘羅
欲攻趙而廣河間 請歸燕太子
7. 判斷下列句子的句式
甘羅者,甘茂孫也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質于秦
8、固定結構
分析下列句中的“請……+動詞”結構,歸納這類結構的特點
吾自請張卿相燕而不肯行 臣請行之
請因孺子行 請為張唐先報趙
請歸燕太子
結論: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孰與”結構,并指出它的用法。
卿之功孰與武安君? 應侯之用于秦也,孰與文信侯專?
君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 我孰與城北徐公美?
結論:
9、歸納虛詞其的用法
君其試臣
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結論:
三、深入感悟,分析人物特點
深入研讀第2、4兩段,把握人物形象
感受甘羅的語言,探討其中體現出的甘羅的特點。
1、 這兩段分別記敘了兩件關于甘羅的事跡,請概括出來。
2、 你覺得甘羅的哪些語言比較能體現他的特點?
3、 你認為我們要從甘羅的身上選擇什么來增添我們面對復雜現實時的智慧?你欣賞甘羅嗎?
四、鞏固檢測
1. 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廣河間 賞賜
B. 孰與文信侯專 權重
C. 去咸陽七里而立死于杜郵 離開
D. 武安君南挫強楚 挫敗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 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 ②君其試臣,何遽叱乎
B ①復以始甘茂田宅賜之 ②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
C ①臣請行之 ②我身自請之而不肯
D ①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專與 ②與強趙攻弱燕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項是( )
A 甘羅者,甘茂孫也 B 張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
C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 D 藺相如者,趙人也。
4. 下列句子中詞類活用現象與其它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 臣請行之 B. 請歸燕太子
C. 欲攻趙而廣河間 D. 趙襄王郊迎甘羅
5、. 下面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部說明“封甘羅以為上卿”原因的一組是( )
①借臣車五乘,請為張唐先報趙 ②復以始甘茂田宅賜之
③令裝治行 ④趙王立自割五城以廣河間 ⑤秦歸燕太子
⑥(趙)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
A. ①②③ B. 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③④⑥
6、 下列對文意的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秦始皇派蔡澤到燕國,三年后燕國國君派太子丹到秦國作人質。秦國準備派張唐去幫助燕國,來擴張河間一帶的領地。張唐因為懼怕經過趙國,不肯前往。
B. 呂不韋因張唐之事不太愉快,當甘羅請求去做說服工作時,呂不韋表現出了不信任。甘羅反駁說服了丞相呂不韋,表現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氣盛,敢想敢說敢做的鮮明性格。
C. 甘羅面對張唐,先進行了兩組對比,向張唐陳以利害,讓張唐意識到不出使就有可能死無葬身之地的危險。于是張唐答應了此事,收拾行裝準備出行。
D. 張唐行期已經確定,甘羅又請求出使趙國,他先向趙襄王講明秦燕聯合的目的在于得到趙國的河間地。趙王考慮到獻出五城能打破秦燕聯盟,就聽從了甘羅的計策。
7、翻譯下列句子:
① 秦使張唐往相燕,欲與燕共伐趙,以廣河間之地。
②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質于秦。
③ 去咸陽七里而立死于杜郵。
④ 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廣河間,請歸燕太子,與強趙攻弱燕。
五、拓展延伸:
1、甘羅被稱為“古代最年輕的大臣”,人們用“人小鬼大”|“有志不在年高”等熟語來贊美他這樣年齡小卻成就了大人都未必能實現的功績的人,你還能想出多少這樣的熟語?
2、有人說,勇者開拓了世界,而智者卻把握了自己最終也就把握了世界,甘羅就是這樣一個閃耀著智慧光芒、具有旺盛生命力和出眾才華的人物,請以“智者甘羅”為題目通過描寫為甘羅畫一張小像。
六、板書設計:由學生整理歸納知識體系而形成。
[《史記選讀:甘羅教學案》(魯人版高二選修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6.魯迅祝福教案設計
9.粵教版選修唐詩宋詞散曲選讀教案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