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 陳祥書
(215101蘇州市吳中區)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打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融進了先進的教育理念;更加切合語文教學的實際,越發接近語文課程的本質。它必將指導高中語文教育,引領高中語文教學。然而,細細品讀,你就會發現,它還很不成熟,不盡完美;特別是其中的“課程目標”,更是有點不倫不類。
首先是缺乏總說。或者說,缺乏總目標。語文是個大學科,理應有它的課程總目標。可是,《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在闡述“課程目標”時,只是講“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根本就沒有講到課程的總目標。沒有總目標,無論這么說,總是一種缺憾,總是一種遺憾。而說起語文課程的總目標,主要有三點:一是語文素養。千目標萬目標,語文素養是第一目標。所以,高中語文課程必須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二是語文能力。可以說,沒有能力就沒有素養,素養的高低就體現在能力的強弱。因此,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三是語文發展。學生終究要走向社會,不可能永遠呆在學校。因而,高中語文課程必須為學生的語文終身發展和個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是特性不強。仔細閱讀“課程目標”,你會覺得共性的東西太多,而語文特性的東西太少。具體一點,就是語文性不強,語文味不足。比如“積累整合”,語文要積累,這話一點不錯。但是,僅僅是語文要積累嗎?當然不是。語文要積累,其他哪門學科不需要積累?再說,“整合”,只能說它具有文科味,卻不能說它具有語文味。因為政治、歷史和地理,哪一科不需要整合?又如“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不光語文要這樣,別的學科都需要這樣。難道別的學科不需要思考、領悟?不需要應用、拓展?不需要發現、創新?有的恐怕比語文的目標更高,要求更嚴。像應用,數學、物理和化學就更為重視。像創新,政治、歷史和地理就要求更高。說到最后,恐怕只有“感受鑒賞”為語文所獨有,為語文之特性。
再次是關系不明。“課程目標”在闡述五個方面時,每個方面都用兩個詞來表達,且兩詞中間都用圓點來連接。搞不清楚用圓點來連接,表示的是什么關系。因為按照標點用法,圓點是間隔號,表示人名內各部分的分界,或表示書名與篇名之間的分界。顯然,兩個詞語之間既不是人名內各部分的分界,也不是書名與篇名之間的分界。所以,間隔號的使用是錯誤的。退一步講,即便是使用正確,也只能表示兩個詞語之間的分界,并沒有表明兩者之間的關系,讓讀者摸不著頭腦。比如說“積累整合”,是表示積累與整合,是表示為積累而整合,還是表示通過積累來整合?是表示先積累后整合,是表示在積累基礎上整合,還是表示只有積累才能整合?是表示因積累而整合,是表示只要積累就能整合,還是表示要積累更要整合?顯然,我是說不清楚的,但作為編者,你們是否說得清楚呢?
再者是次序不當。“課程目標”是按照“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悟”“應用拓展”“發現創新”的次序排列的。細細一看,你就會發現,它們的排列順序并不恰當。按照常理,在第一層次目標里,先是思考領悟。因為萬事思為先,一切悟為首。離開了思,還能談什么語文學習?離開了悟,還能談什么語文教學?再就是積累整合。思考之后,再進行積累,當然又是一次鞏固;領悟之后,再進行整合,自然又是一次提高。接下來,才是感受鑒賞。順序上,當然是先感受后鑒賞。因為只有感受文學作品,感受藝術魅力,才能提高鑒賞能力,提升審美能力。此后,才是第二層次的目標。第一是發現創新。要培養學生善于探索的能力,善于從習慣中發現問題,從平常中發現矛盾;要培養學生敢于求新的精神,用欣賞和批判的眼光,審視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力圖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第二是應用拓展。第一要將所學應用到生活中,應用到其他領域。進而,鞏固所學知識,強化所學效果。第二要拓展語文的學習空間,參與各種文化的交流。從而,拓展知識面,擴大視野度。
末次是不能并列。在內容上,五個方面存在交叉,不能并列;特別是詞語之間,相互交融,不能獨立。比如思考、感受和領悟,不論是感受,還是領悟,都必須思考。因為思考是個總開關,是個總閘門。感受是領悟的前提,是領悟的基礎。沒有感受,就沒有領悟。沒有領悟,也就談不上感受。領悟需要思考和感受,而鑒賞也需要思考、感受。它們之間相互滲透,難以徹底切開。又如拓展、發現與創新,有時,發現就是一種拓展,拓展就是一種發現;有時,拓展就是一種創新,創新就是一種拓展;有時,發現就是一種創新,創新就是一種發現。它們之間相互交叉,難以截然分開。再如積累、整合和應用,有時,積累的過程就是整合的過程,整合的過程也就是積累的過程;有時,整合的過程就是一種應用的過程,應用的過程就是一種整合的過程。它們之間藕斷絲連,難以斷然分界。
正因為如此,“課程目標”必須進行修改。依愚之見,可作如下修改:
總目標:通過高中語文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學習,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注重為學生語文的終身發展和個性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地說,有以下六個分目標。
一是發展語言思維。就語文課程目標而言,發展語言思維是重中之重,核中之核。因為語文課程應當為學生的語文發展奠定基礎,而學生語文發展的核心是語言思維的發展。可以說,學生的語言思維發展才是根本性的發展,才是實質性的發展。而語言思維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要發展形象思維。其中,尤其要發展語言的創造性思維。要著力發展語言的想象能力和聯想能力,講究語言想象的奇特性,追求語言聯想的豐富性。二是要發展抽象思維。其中,特別要發展語言的辯證思維。要努力發展語言的判斷能力和推理能力,講求語言判斷的準確性,力圖語言推理的科學性。
二是深化語言感悟。因為語文感悟是語言思維的發展,是語言思考的深化;是語言悟性的體現,是語言內功的表現;是語文水平高低的標志,是語文功底深淺的象征。具體地說,一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因為沒有思考就沒有語言感悟,沒有深入思考就沒有語言感悟的深入。所以,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養成學生的質疑探究的精神。力圖養成語言思維的嚴密性,形成語言思考的批判性。二要啟發學生深刻領悟。沒有領悟就沒有語言感悟,沒有深刻領悟就沒有語言感悟的深刻。因此,要在交流中提高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在切磋中增強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力爭提高語言感悟的準確性,追求語言領悟的深刻性。
三是積累語言基礎。因為語文水平不光取決于語言思維,還取決于語言基礎;語文功底不只來自于語言感悟,還來自于語言基礎。沒有語言基礎的量變,就很難有語言水平的質變;沒有語言基礎的深厚,就很難有語言功底的飛躍。拓展一點,不僅要積累語文知識基礎,積累閱讀知識基礎,還要積累鑒賞理論基礎,積累寫作理論基礎。特別要積累名言警句,熟記優美語段,堅持每周練筆(隨筆)。反正,一切與語文有關的,都在積累之列。只是在積累過程中,要注重分條梳理,講究條理清晰;注重科學整理,力圖科學有序。注重歸納引申,摸索內在規律;注重概括提煉,挖掘閃光之處。力圖摸出學習語文的規律,形成學習語文的方法。
四是鑒賞語言魅力。就語言魅力而言,不外乎思想魅力和藝術魅力。所以,鑒賞語言魅力,首先必須鑒賞思想魅力。要積極引導學生體味自然的多姿,體會人生的多彩;感受作品的美感,陶冶自己的性情;追求高尚的情趣,提升審美的境界。進而,培養生活樂趣,提高道德修養。其次必須鑒賞藝術魅力。而鑒賞藝術魅力主要應該鑒賞語言技巧。因為大凡優秀作品,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大多優秀在語言技巧上;大凡杰出作品,無論是古代的、現代的,還是中國的、外國的,多數杰出在語言技巧上。所以,抓住了語言技巧,也就抓住了鑒賞藝術魅力的核心;鑒賞了語言技巧,也就鑒賞了語言的藝術魅力。
五是創新語言表達。大家知道,語言表達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在當今社會,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同等重要。但不論是口頭表達,還是書面表達,都必須力圖創新。因為創新會使口頭表達更富有生命力,會使書面表達更具有戰斗力。就口頭表達而言,不僅要引導學生勇于探索,不斷追求,善于進行交際,踴躍發表己見;而且要鼓勵學生另辟蹊徑,敢于求新,闡述獨特之見,力圖新人耳目。從書面表達來說,不但要敢于質疑優秀作品,力爭獲得新的體現和發現,寫出富有新意的讀書心得;而且要根據個人的特長和興趣,力求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創出新穎的優秀作品。
六是拓展語言運用。因為語文無處不在,無處不有;語文的范圍就是生活的范圍;只要有生活存在就會有語文存在。所以,必須關注生活語言,注重語言運用;必須向生活學習語言,在生活中運用語言。拓展開來,一是要做到積極運用。不僅要做到運用的正確和準確,做到運用的熟練和有效;而且要做到在運用中開闊語文眼界,在拓展中擴大語文視野;更要根據需要與可能,將自己的喜愛發展為特長。二是要進行綜合應用。不僅要傳承優秀文化遺產,注重多元文化傳統;而且要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參與各種文化交流;更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
顯然,要想實施高中課程目標,就必須以總目標為總綱,以分目標為細目。也就是說,必須以語文素養為統帥,活化語言思維,點化語言感悟;必須以語文能力為核心,強化語言基礎,體味語言魅力;必須以語言發展為根本,擴大語言運用,創新語言表達。一句話,必須用總目標來貫串分目標,用總目標來指導分目標。如此,才能完善課程目標的理論,深化語文教學的改革,推動課程改革的進程,加速中國教育的騰飛。
全文原載于《中學語文》(2007、2),轉載于人大復印資料《中學語文教與學》(2007、5)
[高中語文課程目標需要修改(陳祥書)]相關文章:
1.高中語文好句子
2.高中語文《大學》教案
3.論文修改意見
6.高中語文隨筆推薦
7.高中語文《老王》優秀教案
8.高中語文作文好句子
9.高中語文教案
10.高中語文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