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語文"觀念的提出和建立,語文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外延也隨之擴大到與生活同在,這樣,語文學習就出現(xiàn)了一種新趨向,那就是以實踐活動為主的"綜合性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語文綜合性學習,緊密貼近學生自身生活與社會生活,由學生自主實踐和探索,體現(xiàn)對知識綜合運用。它既符合世界課程改革的發(fā)展趨勢,又滿足了我國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需求,作為一個獨具特色的領域,首次成為我國語文教材體系的有機構成,被公認為我國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它既是聽說讀寫能力的綜合,又是語文知識的綜合,更是各個學科知識的綜合。語文綜合性學習能夠短時間內在全國試驗區(qū)迅速推開,新教材功不可沒。當然,我們還應清醒看到,作為一種全新的嘗試和探索, "綜合性學習"的教學還存在一些值得改進的地方。在此筆者就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教學與大家一起探究。
語文綜合性學習中,"語文知識"不再是教師關注的唯一焦點,教師更要關注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比如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等。教師的教學不再是統(tǒng)一的"灌輸",而是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體驗,承認學生在學習內容、途徑和方法上的自主性,進行個別化的教學。整個學習過程就像一次愉快而豐富的旅游,旅游過程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在帶領學生走上探究之旅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應做好以下工作。
一、把握課堂教學中心
離開課堂教學來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不過是紙上談兵。語文不僅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還是其它學科的奠基者。因此,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xiàn)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及三維目標的落實。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基礎知識較欠缺,我們也知道,新課程的實施不是不要基礎。所以在課堂實踐中,也注重雙基的落實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使探究性學習不只是留于形式。結合每次的綜合性學習進行了各種課堂實踐,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合作學習的意識。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得到了改變,語文素養(yǎng)得到了提高。
二、正確定位教師角色
教師要對綜合性學習中師生的角色作正確的定位,學生應是"領銜的主演",教師則是"場外的編導",應更多地表現(xiàn)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幫助者。學生應是"游客,"教師則是"導游",應更多的表現(xiàn)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鼓勵者。新課程標準中的實施建議就明確提出:"綜合性學習,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 語文綜合性學習面向生活,不局限于課堂,不拘泥于教材,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是一種"教師低控制度"的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我們放開手腳,相信學生,給他們自由學習的空間和時間。陶行知先生說過,解放孩子的頭腦,讓他們會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讓他們去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解放孩子的嘴,讓他們去說……面對高自由度、多樣化的學習個體,面對不同類型的選題,教師不可能、也沒必要充當"萬能的上帝",作面面俱到的指導。傳統(tǒng)教學中那種"學生一有問題,教師便傾囊相授"的做法應當改變,變?yōu)?相機誘導",啟發(fā)、引導學生盡可能自己去探索。所以教師應把教學的重心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轉移到方法、思路的引導和情感、態(tài)度的養(yǎng)成上,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把更多的時間花在觀察、判斷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上,在技術、資料以及信心等方面為他們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落實校園文化核心
校園文化是語文綜合性學習的主陣地,要抓住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和契機來進行語文學習。我們充分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報作為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班報,結合每次學習的內容,推出各班語文學習的亮點,每周一查一評比,并交流經(jīng)驗。以圖書室作為語文學習的知識庫,每天定時開放圖書室、閱覽室,每周有課文閱讀的內容,讓學生在知識的海洋里盡情的遨游,如饑似渴的吸取知識的營養(yǎng)。課外活動時間,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長和愛好,開展書法、閱讀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認真把握語文學習的每一寸天地,讓生活的空間充滿語文學習的氣息。
四、切合實際的教學
由于教材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封閉自足,而是開放性的、向著深廣的時空延伸,同時語文學習也從課內延伸至課外,這就要求我們溝通教材內外、課堂內外和學校內外,使語文學習和其他課程的學習,書本學習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因此,綜合性學習一般只提供活動的方向和少數(shù)參考資料,大量的具體的學習任務則由學生自主完成,這就給了老師和學生一個設計活動的空間。新課程標準中的實施建議就明確提出:"綜合性學習,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可見,教材中的綜合性活動內容不是"圣旨",而是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與地區(qū)特點作相應的改動的。學生的想象和大膽的創(chuàng)新令人激動。我不得不信服陶行知所說的"時時是創(chuàng)造之時,人人是創(chuàng)造之人",也更相信只要把景點參謀好了,學生學習起來就會是事半功倍。
五、重視協(xié)同合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因此語文教師就需要擴大知識面,增加知識量,但僅以個人的力量去完成綜合性學習的教學任務是遠遠不夠的,它需要多方協(xié)作,充分開發(fā)教師、學生、家長、社區(qū)、科研部門的教育資源,進行協(xié)同教學。
1、教師間的合作。不同學科教師的協(xié)同教學形成專業(yè)互補,構成更大的知識背景,能夠向學生提供多學科的視野和多樣化的思考框架。
2、與學生合作。教師與學生在學習中都不是單一的"傳授者"和"學習者",而是互相把對方視為學習的合作者,合作中的每個人都可能充當指導者的角色。
3、與家長合作。家長是綜合性學習中重要的學習資源。教師要把家長引入到綜合性學習中來,利用家長的職業(yè)特點,發(fā)揮家長的各種特長,豐富綜合性學習的活動內容,拓展綜合性學習的領域。
4、與社區(qū)合作。不同的社區(qū)有不同的特點,但它們都蘊藏著豐富的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學習資源。教師要積極與社區(qū)建立穩(wěn)定的聯(lián)系,給學生創(chuàng)設語文實踐的環(huán)境,開展多形式的語文實踐活動。
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是互相依存的,上下左右前后的人們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而合作共處就顯得非常必要。課堂教學應該培養(yǎng)這種精神。討論、傾聽、答問是合作學習,爭辯、交際、對話是合作學習,策劃、主持、協(xié)調、評價也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的形式可以是自由式合作,課堂上爭辯氣氛非常熱烈,既爭辯又合作,語文智能和表現(xiàn)能力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
六、存在的困惑
提倡綜合性學習,是這一次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內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它重在學科內外的聯(lián)系、重在學習過程,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能較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尤其有利于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感受能力、綜合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搜集信息能力、組織策劃能力、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等等。然而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有的教師理解上存在偏差,出現(xiàn)了一些極左或極右的做法,主要表現(xiàn)在:
1.忽視了雙基,致使有的學生連起碼的語文素養(yǎng)缺乏;綜合性學習究竟是語文學習還是綜合科目的學習難區(qū)分。
2.認為只有開展活動才是進行了綜合性學習,對綜合性學習活動缺乏指導。
3. 一些老師認為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就是探究,小組討論就是進行合作學習;在綜合性活動中給予學生的自主性把握不夠,導致綜合性學習課成為學生的自由學習課。
4.教育資源匱乏,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狹小。
5. 一些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沒有充分利用地區(qū)優(yōu)勢資源,致使活動與實際生活脫節(jié)等等。
我認為,作為語文教師,作為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我們要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yōu)化語文學習環(huán)境,努力構建課內外聯(lián)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我們要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開拓視野,豐富知識,培養(yǎng)能力。
[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探究(鄂教版七年級選修)]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