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 教學目標
1. 識記重點字詞,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2. 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以及詳略得當的方法。
3. 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真切懷念之情。
u 教學重點
選取典型事例真實、生動、傳神地表現人物的性格;重點研讀買《山海經》部分。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u 課時安排 兩課時
u 課前準備學生查字典、看注釋,掃清文字障礙,熟讀課文。查找有關魯迅的資料,以開闊視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識積累。
第一課時
u 教學內容
感知文章內容,理清課文所之事哪些詳寫,哪些略寫。
u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還記得《從百草原到三味書屋》中那個神秘莫測的美女蛇的故事嗎?它給百草園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講這故事的人是誰呢?--對,是長媽媽。長媽媽是作者兒時的保姆,長媽媽知道許多事情,懂得許多道理,可以說,她是民間文化的載體。對于魯迅來說,她可是一個有影響的人物。可是在《阿長與〈山海經〉》里,魯迅卻將長媽媽稱為“阿長”這是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懷著怎樣一種感情來寫長媽媽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去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標,原書課題。
檢查預習
“讀一讀,寫一寫”讀準字音并理解詞義。
整體感知
學生帶著問題速讀課文。
1. 課文圍繞長媽媽寫了哪幾件事?重點寫的是哪件?為什么這樣安排?
2. 你從這些事中,看作者對長媽媽的感情有怎樣的變化?
3. 課文題目為什么稱長媽媽為“阿長”?
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討論明確:
1. 課文圍繞阿長寫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擺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厭惡的種種規矩,關于長毛的故事,給我買《山海經》。其中重點寫得是買《山海經》一事。因為買《山海經》透出作者對長媽媽的敬意的懷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題,所以重點詳寫。
2. 對她不好的習慣,“我”開始是憎惡討厭的;當聽到阿長講長毛的故事后,我對陳長產生了敬意--卻不料她還有這樣的神力;但當阿長踩死隱之后,我對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當得知長媽媽買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時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認為她確有偉大的神力。
3. 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筆,對她不大佩服、討厭、又是不耐煩、麻煩,倘用媽媽稱呼,名不符實;將阿長與《山海經》連接,看似矛盾,卻令人好奇;用“阿”字有親昵的意味,符合作者當時已經的46歲的中年人語氣。
[過渡]
從總體上來說,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怎樣的呢?--尊敬、喜愛的。尤其課文的結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表達了作者對她的深切懷念。祈禱地神賜福于她,讓她的靈魂得以永安。可是為什么在課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寫他如何“憎惡、討厭”阿長呢?應該怎樣理解?長媽媽居有怎樣的性格?
四人小組探究合作學習,討論明確:
“憎惡”、“討厭”是兒時的心理,阿長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適合兒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輕守寡,非常不幸,出來做女工,沒有別的奢望,但求“順順流流”,魯迅在具體描寫中飽含同情。在寫法上也是欲揚先抑,是在為寫買《山海經》做鋪墊,更好的突出了重點。在作者眼里,長媽媽多事,不拘小節,麻煩多禮,但同時又心地善良、仁慈、樂于助人。
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課文的內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真實地再現了長媽媽的形象。使我們了解了長媽媽這個鮮活的人物。
布置作業:朗讀課文,寫生字,解釋詞語。
[阿長與《山海經》(魯人版七年級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5.阿長與山海經課件
8.阿長與山海經試題
10.阿長與山海經美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