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承天寺夜游
【教學目標】
1、能借助頁下注釋及工具書粗通文意,并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再現月下美景。
2、能抓住關鍵詞,理解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積極的人生態度。
3、通過對比閱讀,進一步體會作者融情于景的寫法。
【課前預習】
1、積累描寫月光的詩文名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靜悄悄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灑落大地,周圍的一切都像籠著一層輕紗,如夢如幻。面對如此美景,不由讓人想起一些古代文人墨客對月光的描繪。你能說出有關描寫月亮的詩句嗎?
有一位大文豪,他對月亮更是情有獨衷,初一時我們就學過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當時他就發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感慨,他是誰? [蘇軾]
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一篇抒情小品《記承天寺夜游》,看看蘇軾游承天寺時又有怎樣的感慨呢?
二、讀一讀
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希望你能:
(1)讀準字音,讀出節奏。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有問題可與同學或老師交流。
(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三、品一品
過渡:月下有怎樣的美景呢?哪些句子是描寫月下美景的呢?
1、再讀課文,展開想象,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月下的美景。
(1)找出文中具體描寫月色的語句。
(2)展開想象,同桌交流,班級交流,師生點評。
2、過渡:作者為什么能把這幅“月光圖”寫得如詩如畫?
賞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喻庭院中月色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橫”喻月下美麗的竹柏倒影;
前者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后者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而愈見其靜。一正寫,一側寫,從而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2、添一添,品意境:
在“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后加上“叢中蛙鳴起伏,空中流螢飛舞,寺中人語喧嘩,院外狗吠連綿。”一段話,好不好?
四、悟一悟
1、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蘇軾與張懷民漫步在這冰清玉潔、如詩如畫的月色之下,他們的心境如何呢?請劃住相關語句,并結合寫作背景,說出你的理解。
預設參考答案:
1)寫作背景鏈接:
元半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摘出蘇軾有關如對王安石新法的詩句,說他以詩訕謗新法,并將他逮捕入獄,這就是“烏臺詩案”。長時間的審問、折磨,蘇軾差點丟了腦袋。十二月蘇軾獲救出獄,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客。
2、教師小結:蘇軾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冰情玉潔、如詩如畫的月世界,這個透明的世界,也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這其中有貶謫的悲涼,失意的落寞,賞月的欣喜,更多的是作者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生活態度。只要心胸開闊,淡泊名利,無論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無窮的樂趣。也正是這種瀟灑人生、達觀處世的人生態度才使作者筆下的月夜那樣空靈、皎潔。
五、比一比
1、過渡:其實前人留給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往往不僅僅是文章本身,更多的是透過文章傳達給我們的人生態度。下面我們來另外閱讀一篇張岱的《金山夜戲》,思考:
(1) 張岱筆下的月光有怎樣的特點?
(2) 透過對月光的描寫你能看出張岱怎樣怎樣的人生態度?
2、小組討論交流,全班交流,教師點評。
3、教師小結:其實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前面我們學過的柳宗元,今天我們學習的蘇軾,還有李白、劉禹錫、辛棄疾、陸游,那都是時代的悲劇,但他們卻借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表現出他們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樂觀進取,面對人生挫折的勇氣和堅韌!
4、配樂誦讀:下面就讓我們再一次朗讀課文,讀出課文的意境,讀出作者的心境,讀出你的感情。
六、作業
把《金山夜戲》中兩處對月光的描繪各寫一段賞析性文字。
金山夜戲
崇禎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鎮江往兗。日晡①,至北固,艤舟②江口。月光倒囊入水,江濤吞吐,露氣吸之,噀③天為白。余大驚喜,移舟過金山寺,已二鼓矣。經龍王堂,入大殿,皆漆靜。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殘雪。 --選自張岱《陶庵夢憶》
注釋:①日晡bū:傍晚時分。②艤舟:停船靠岸。③噀:xùn含在口中而噴出。
[記承天寺夜游(蘇教版八年級)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記承天寺夜游教案
6.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7.春曉教學設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