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概要
教學目標:了解詩歌的基本常識及寫作常識,并能初步寫作詩歌。
教學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從古到今流傳于世的詩歌作品不計其數,
一、詩無達詁--詩歌的含義
詩歌是起源最早的文學樣式,它幾乎是和人類的語言同時產生。最初的詩歌,都是勞動群眾的口頭創作,按照魯迅先生的說法,那就是原始人在勞作之時發出的“吭呦”聲,它與音樂、舞蹈關系密切。古代習慣把不合樂的稱為詩,把合樂的稱為歌,現代一般統稱。古人說“詩無達詁”,即詩歌沒有準確固定的解釋。古今中外關于詩歌的論述不勝枚舉。何其芳的定義在當代詩壇影響較大:“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它飽含著豐富的想象和感情,常以直抒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于散文的語言。”這一定義的缺點就是不簡練。
有鑒于此,我們似乎可以這樣來給詩歌下個簡單的定義:是個是以富于想象和音樂性的語言,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發感情的一種精美的文學體裁。
二、百花齊放--詩歌的分類
從不同的角度來劃分,是個有著不同的類別
1、按國別分:中國詩、外國詩
2、按本源分:民歌--由民眾口頭傳誦,后經文人整理而成,如《木蘭詩》;文人創作詩
3、按時間分:新詩--1919年以后的詩;
舊體詩(古詩)--1919年以前的詩
古詩 《詩經》
古體詩 辭賦 《子虛賦》
樂府 《孔雀東南飛》
近體詩(唐以后) 律詩
絕句
小令(58字以下)
詞 中調(58-90字)
長調(91子以上)
小令
曲 套數
雜劇
4、按內容性質分:
抒情詩--以抒發作者主觀感情為主要內容的詩體。它直接表達詩人對生活的體驗和感受,它最能體現詩歌的特點。
抒情詩按抒情對象與內容的不同,還可以分為愛情、諷刺、山水、詠物詩等。
敘事詩--通過敘述事件,塑造形象來表現主題的詩歌。如《孔雀東南飛》
說理詩--用詩歌的形式闡述事理的詩歌。
5、按字數分:
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雜言詩。如《將進酒》就屬于雜言詩。
6、按表現形式分:格律詩、自由詩、散文詩
三、言志抒情--詩歌的功能
詩言志,這是《詩大序》當中的著名觀點,詩歌就是要表現自身的情感、意志。而詩歌的功能確實難以一一道明。
按照《詩經》的成因推測,先秦時代的詩歌創作出了本身的需求之外,和政治的關系十分密切。有所謂“觀風俗,考得失”的說法。而儒家至圣先師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并指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
四、緣事緣情--詩歌的成因
《詩大序》云:“詩者,志之所在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這段文字認為是個是以情感為本質的,感情激蕩于心而發聲于外,就形成了詩。同時指出了詩歌與音樂、舞蹈的關系,即“三位一體”。這是對先秦時代的詩歌成因的較為成熟的認知。
此后,漢代樂府秉承《詩經》現實主義傳統,“感于哀樂,緣事而發”,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在總結其成因的時候人們把它歸結為了10個字,即“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算是比較見地的指出了詩歌成于“事”,到了唐代,白居易倡導“新樂府運動”的時候,提出了這樣一個知名的文學主張,即“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無論哪一種觀點,詩歌的本身大體均源自于自身情感的抒發。后人說“憤怒出詩人”,“戀愛出詩人”,“失意出詩人”等等,無不是對這一常識的細化而已。
五、藝術升華--詩歌的特點
1、表現生活的概括性
文藝反映生活的典型化原則,無不講求概括集中,但尤以詩歌為最。它注重攝取社會生活在作者心靈中激起的最美麗獨特的浪花,注重選取最富特征的事物或激動人心的場景,以小喻大,以少見多,從而深刻揭示生活的本質。故而它是所有文學樣式中最為精煉的樣式。
這一特性表現為三個方面:
⑴形象必須典型
⑵內容必須高度集中
⑶情節跳躍發展
比如:
三 代
臧克家
孩子
在土里洗澡
爸爸
在土里流汗
爺爺
在土里葬埋
車前草
李鋼
一夜之間
車前草
長到了《詩經》的書脊上
打開落地窗
啊啊
十五國風吹我
臧詩六行揭示了舊中國農民時代不可改變的悲劇命運,時間跨度大。
李詩想象大膽,由眼前之物而及遠古,又由古及今,再由今古,跨度宏闊。
2、真摯強烈的抒情性
“沒有情感則沒有詩人,也沒有詩歌”(別林斯基)。它要求真摯,要求強烈,只有當詩人的感情如巖漿一樣不可遏止地噴發出來的時候,他的詩才會具有巨大的震撼了和旺盛的生命力。“憤怒出詩人”(恩格斯),其他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只要情真意濃,皆可出好詩。同時還要求獨特,感情必須要有個性化。
3、豐富大膽的想象性
“詩可以說是想象的表現”(雪萊)“沒有想象就沒有詩”(艾青)。詩歌創作過程只有通過想象才能最后完成。想象就是經驗記憶中各種標箱加以充足而改造成為新的形象的心理過程和心理能力。憑借它可以化平淡無奇的現實景象為優美的藝術形象,創作出誘人的藝術境界。
不同于敘事文學想象要受到人物、情節、環境等諸多因素的一定制約的特點,詩歌的想象完全可以打破時空界限,超越現實和幻想的鴻溝,可以排空馭氣,升天入地,縱橫馳騁,舒卷自如(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真正達到陸機在《文賦》所說的“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精騖八極,心游萬仞”。
例子不勝枚舉。如郭沫若的《爐中煤》《天狗》,舒婷《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4、和諧悅耳的音樂性
包括兩點,一是鮮明的節奏,二是和諧的韻律。
節奏是指聲音運用過程中音節的自然停頓和音調的輕重抑揚。古詩平仄交錯,節奏不言,新詩因“詩無定節,節無定行,行無定字”,節奏不如古詩那樣整齊劃一,但多數的音節還是大致相等或有規律可尋的。
節奏不單純是語言聲音的節奏,首先是反映生活的自然節奏,是它所流露的思想感情的節奏,因而詩歌的節奏應隨生活、情感的節奏的變化而變化。如,心境愉悅,節奏多表現為明快,昂揚則表現為急驟,悲哀則表現為舒緩低沉。
至于韻律,指語言的旋律,即押韻的規律,也稱“韻腳”,不言。
六、天馬行空--詩歌的語言
詩歌是最高的語言藝術。它的語言除生動、形象、精煉等文學語言的共同要求之外,還必須具有更高的更獨特的審美特征。
1、彈性美。乃言詩歌的語言:語義的舒卷自如和變化多端,有極大的伸縮性和延展性,字里行間有大量可供讀者聯想和想象的空間。漢字的象形性、多義性和語法結構的靈活性,是其存在與能量的根源。
(1)跳躍省略
詩歌講求“語不接講求“語不接而意接”的藝術效果。“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一概省略掉關鍵詞語,全用實詞疊加。
“水鄉的路/水云鋪/進莊出莊/一把櫓”(沙白)
“十里桃花/十里楊柳/十里紅旗風里抖/江南春/濃似酒”(嚴陣)
省去了散文中不可缺的連接和轉折語,引人聯想。
作業:由于省略跳躍使詩句留下了大量可供讀者自由想象的空間,所以如果跳省過多,則理解就可有多種多樣。試著分析一下李商隱著名詩篇《夜雨寄北》,看看自己能做出多少種解釋。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也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一種是:寄內之作。一問一答,頗有妙趣。特別是“西窗剪燭”,頗具家庭溫馨;
歸路遙遙,“巴山”橫阻,“秋水”漲池,思歸而不得也,思緒卻如 池中的水一樣上漲,一樣翻騰,異地相思之深,可見也。
另解是:壯志難酬的隱晦之言也。“巴”句實乃“王顧左右而言他”。
(2)雙關
諧音雙關:你又站的遠遠的了/微笑著注視我的琴聲/你會永遠記住初練得琴聲嗎?
語義雙關:往往由于一詞多義而形成
“左旋左旋左旋/爬高爬高爬高/種子入藥/又名黑丑”(流沙河《牽牛花》)“左旋”既是空間方向,又是指政治方向,“爬高”既是牽牛花的習性,又是指一種政治投機心理。
2、新奇美
將平常的語言賦予生命,使陳舊的文字花樣翻新,是詩歌在語言上的又一個追求。在技巧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煉字
(1)錘煉動詞
因為動態形象較之于靜態形象風能刺激人的審美注意,所以此點最為講求。
“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寫出了山峰兩側的明暗分野一如刀割,夸張而生動。
“你莫問我,淚珠在眼前等我”(聞一多)
“藍天停在鷹的翅膀”(洪迪)
“媽媽,你臉上的笑,是爸爸寄來的吧?”(謝采筏)
(2)詞語嫁接(移用)
利用詩中情、語境的暫時重疊與聯系,巧用詞語,把兩種根本不同的事物嫁接在一起,使語言產生一石數鳥的效果。
只因他固執相信/前方有一位含笑的太陽。(擬人化了,一位像太陽般溫暖的人)
炊煙紡著云霞,織一頂溫柔的帳紗。(炊煙如細紗,云霞如棉花)
讓青春去激起,一片雪白的贊嘆。(艾青)(掌聲是人的贊嘆,浪聲是水的贊嘆)
(3)互文
本應合在一起的字詞因為詩句的字數限制而省略,但理解意思時得相互對照。
煙籠寒水月籠沙。/秦時明月漢時關。/主人下馬客在船……
(4)詞類活用
漢語擁有大量的兼類詞,詞性使用也很靈活,詩人正是利用這一優勢,有一改變詞性,使詞語具有愿義和新義的雙重功能,從而既增添了詩意的豐富性,又造就了語言的新奇美。
春風又綠江南岸。冬雷震震/夏雨雪。茉莉花芬芳了晨,你的溫柔寧靜了夜。
超常組合
利用漢語詞語靈活多變的組合關系,巧妙地把兩個似乎互不相干的詞語混在一起,或把具象動詞和抽象概念搭配在一起,或把五官感覺溝通交錯在一起,以此表達一種繁復微妙的情感經驗,釀造一種清新濃郁的多重詩味。
如,酒入愁腸,七分釀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嘯成了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余光中)其中的“釀成”“嘯成”
怕踩痛了多情的三月/--牧童抓牢了牛繩/壯實的山野,拖不動/嬌嫩的陽春/江南少女的紅潤/紫云英。“踩痛”等
倒裝,是詩歌較為常見的一種超常組合形式。古典詩歌的倒裝,多數是為了音律的需要,不知此點,往往會歧解乃至誤解,一般敘事詩較少,抒情詩為多。現代詩歌的倒裝多數是為了強化或尊重感情的需要。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輕輕的”狀語倒裝,突出了離別時的不舍。
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杜甫)
再如“細草威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意義為:習習晚風輕拂岸邊的細草,桅桿高聳,夜航十分孤獨,原野廣闊,繁星點點低垂,月光隨波涌流。“獨”字前置便將詩人內心無可名狀的苦悶言出,一個“涌”字又使人感受到詩人那不甘寂寞的凌云壯志。如果改成了“危檣夜舟獨”“大江流月涌”就沒有味道了。
3、音樂美
語言的音樂性無疑為詩歌插上了翅膀,它使優美的詩篇得以超越時空而千古流傳,無之則脫離了大部分詩歌的知音。若將《春曉》翻譯成為現代文,我想喜歡的人還有大概是不可預知的。
七、詩歌的意象與意境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觀物象經過詩人的感情活動而創造出來的獨特形象,是一種富于更多的主觀色彩,迥異于生活原型的而能為人感知的具象。
一般而言,人物在詩歌中稱為形象,物象在詩歌中稱意象。
它可以分為兩種:
一是描述型意象。詩人的感覺與情思同外物結合的產物,更接近于客觀物象的具象。
如,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中的“草”。
二是擬喻型意象。乃把抽象的情思具象化而產生的意象,它不是詩人眼中的感官印象,而是記憶中的表象在外物出發下的復蘇與組合,具有更大的變形性和創造性。
如,艾青的《馬賽》(節選)
午時的太陽/是中了毒的眼/放射著混沌的憤怒/和混沌悲哀
這是詩人對殖民地世界的太陽的描述,顯然“太陽”已經失去了它原有的本相與本性。
再如曲有源的《山民》
燈/眨了幾下/卻睜不開大山沉重的眼皮/夢/本來就不多了/竟有一縷夾在巖縫里/清晨 醒來一塊回走路的/石頭
“石頭”已非自然之物。
對于準備學習寫作詩歌的人來說,捕捉意象是一項基本功。而意象的捕捉,除了努力提高自己的文藝素養之外,還應該善于捕捉瞬間感受,還應該更善于展開聯想和現象的翅膀。
無論是孟浩然“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還是臧克家“日頭墜在鳥巢里”,還是朦朧派代表顧城“別加糖/在清晨的籬笆上/有一枚甜甜的/太陽”無不包含著瞬間感覺的作用。
李琦“由于嚴冬的愛撫和鼓勵/柔弱的水/也會堅強的站立”(寫冰雕)
余光中《楓葉》“秋天/最容易受傷的記憶/霜齒一咬/嗷,那么輕輕/就咬出一掌血來。”
雁翼《一朵云彩》“太陽匆忙地走下西山/把一張彩色的手帕忘在山顛/風姑娘輕輕地抖動著手帕/仿佛要把太陽招喊回還”
無不包含著聯想的成分。
意境:是作家的主觀感情與客觀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是足以使讀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八、詩歌的常見技巧及表現手法
表達技巧屬于一個廣泛的概念,從材料的選擇,詳略俄處理,結構的安排到各種因素的配合、變化等都有個技巧問題,屬于技巧的具體方面,一般而言有以下一些:
1、材料方面:點面結合 虛實相生 以小見大 用典
2、結構方面:伏筆 照應 烘托 對比 懸念
3、修辭方面:比喻 比擬 借代 夸張 映襯 對比 雙關 反語 反復 對偶 設問 通感 排比 頂針 回環 層遞
4、表情達意(內容)方面:直抒胸臆 借景(物)抒情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動靜結合 白描 工筆 開門見山 卒章顯志 等
5、其他:含蓄 意在言外(弦外之音) 畫龍點睛
九、詩歌鑒賞的一般原則
找意象--入意境--思情感--明技法--曉風格
知人論世
參照注釋和說明
[詩歌概要(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0.人教版必修五英語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