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一天,他從前的一位苦朋友從鄉下趕來找他,對他說:
“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兒當關,多虧菜將軍。”
朱元璋聽他說得好聽,心里很高興。回想起來,也隱約記得他的說話里像是包含了一些從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這個消息讓另外一個苦朋友聽見了。他心想:“同是那時侯一塊兒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當然也不會倒霉的吧?”他也就去了。
和朱元璋一見面,他就直通通地說:
“我主萬歲!還記得嗎?從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里,把偷來地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著。還沒等煮熟,大家就搶著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湯都潑在泥地里。你只顧從地上滿把的抓豆子吃,卻不小心連紅草葉子也送進嘴里,葉子哽在喉嚨口,弄得你哭笑不得。還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葉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紅草葉子帶下肚子里去了……”
朱元璋嫌他太不會顧全體面,等不得聽完就連聲大叫:“推出去斬了!推出去斬了!”
同一個意思,一個說了受封,一個說了被斬,原因何在?說話要注意對象、場合,做到因人而言,相時而語。這在交談中十分重要,忽視這一點,往往會引起別人的反感,甚至可能造成不必要的矛盾,或更嚴重的后果。
因人而言,是說我們與人交談,或作演講,或同人討論、辯論,這要從對象的實際情況出發,考慮人家能否接受。說話時要考慮對象的年齡、身份、職業、文化程度、修養、個性,以及他當時的心態、情緒等。當然,說話前不可能對這些情況一一詳細了解清楚,但對主要情況應有所了解。
說話要注意對象,對象制約著語言運用,說話時要注意兩點:一是語言選擇問題,要根據不同的對象選用不同的語句,注意語氣、語調。在選擇詞語時,還要考慮到人與人的關系,如尊卑長幼、親疏遠近。二是內容取舍問題,由于交際對象所具有的背景知識不同,說話時也要隨之而異。
在某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科,一位新入院的病人問護士:“小姐,神經科治的都是什么病?”
護士隨口答道:“多啦,都是難治的病。”
病人又問:“像我這樣的腦病大約多長時間能治好?”
護士不耐煩了,回答:“唉,你只管好好養病得了,問這么多干啥?沒聽說嗎,神經科神經科,活的少死的多,剩下一個傻呵呵。”
這幾句話對病人無疑是晴天霹靂,使他感到求生無望,當夜就跳樓了。
護士對病人本應關心、體貼,而這位護士對病人卻漠不關心。病人提出問題,她不耐心地作解答,還說些刺激病人的話。她說話不看對象,不想后果,致使悲劇發生。
相時而語是說說話要注意場合、地點。在正式場合,說話必須嚴肅認真,不能不著邊際地亂扯;在非正式場合,則可隨便些,也可坦率直言。在喜慶場合,可多講些吉利話,有利于喜慶歡樂氣氛地加濃;在悲痛場合,不要任意說笑,要注意與當時的環境氣氛一致。對同一個交際對象說話,也應當因場合的不同而異。如對一位同學提出批評,在公開場合,應說得委婉些,否則會引起對方反感;而在兩人之間交談,批評可直截了當,因為他感到你是在幫助他,會愉快地接受你的批評。
上海有一家公司規模頗大,求職者絡繹不絕。某日,王女士前去應聘,她很快就被這家公司的招聘官相中。招聘官讓其馬上辦理相關手續。不料王女士在滿心喜悅之余問了一句實在不應該問的話:“我能否過完節再來上班?”結果,招聘官表示她不再被錄用。王女士一頭霧水,要求給個說法,招聘官則躲進房里,不再出來。
隨后不久,王女士的手機響了,傳來部門經理的聲音,說她不該多說話,并明確告訴她:“我們公司永遠不會錄用在不恰當的場合說不恰當的話的員工。”
這家公司的做法固然有矯枉過正之嫌,但留給王女士的思考則是:在不恰當的場合,說一句不恰當的話,也會因此丟掉飯碗!
無論是說話還是問話,都要注意把握好場合和分寸。不看場合,不注意分寸,一味地隨心所欲,口無遮攔,這是很不好的。
要想把話說得恰到好處,卡耐基強調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握住說話時機。孔子在《論語季氏篇》里說:“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不該說話的時候卻說了,叫做急躁,應該說話了卻不說,叫做隱瞞,不看對方臉色變化便貿然開口,叫閉著眼睛瞎說。這三種毛病都是沒有把握住說話時機。說話是直接的語言交往,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雙方當場對面,還要受到周圍環境的種種限制。該說話時不說,馬上時過境遷,失去成功的機會。一句話說到點兒上,很快拍板,事情就辦成了。說話時機的把握,有時就在瞬息之間,稍縱即失,時不待我,失不再來。
在不同的場合,面對著不同人,不同的事,從不同的目的出發,就應該說不同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話,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言談效果。“言出如箭,不可亂發;一入人耳,有力難拔”的古訓千萬不可忘記。
[因人而言相時而語(教師中心稿)]相關文章:
1.時而時而造句
3.時而時而的造句
5.關于用時而造句
6.因人而異造句
8.一般而言的同義詞
10.蜀相教學教案